序号:
编码:
第十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作品申报书
作品名称: 论潮州西湖山摩崖石刻的文化内涵与保护
学校全称: 华南农业大学
申报者姓名
(集体名称): 石恩宇
类别: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科技发明制作A类
□科技发明制作B类
说 明
1.申报者应在认真阅读此说明各项内容后按要求详细填写。
2.申报者在填写申报作品情况时只需根据个人项目或集体项目填写A1或A2表,根据作品类别(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分别填写B1、B2或B3表。所有申报者可根据情况填写C表。
3.表内项目填写时一律用钢笔或打印,字迹要端正、清楚,此申报书可复制。
4.序号、编码由第十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委会填写。
5.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及所附的有关材料必须是中文(若是外文,请附中文本),请以4号楷体打印在A4纸上(文章版面尺寸14.5×22cm),附于申报书后,论文不超8000字,调查报告不超15000字。
6.作品申报书须按要求由各校竞赛组织协调机构统一寄送。
7.其他参赛事宜请向本校竞赛组织协调机构咨询。
A1.申报者情况(个人项目)
说明: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按要求填写,申报者情况栏内必须填写个人作品的第一作者(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工作者);2.本表中的学籍管理部门签章视为对申报者情况的确认。
姓 名 | 石恩宇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88年2月 | |||||||||||||
申报者情况 | 学校全称 | 华南农业大学 | 专 业 | 历史学 | ||||||||||||||
现学历 | 本科生 | 年级 | 08级 | 学制 | 4 年 | 入学时间 | 2008年9月 | |||||||||||
作品全称 | 论潮州西湖山摩崖石刻的文化内涵与保护 | |||||||||||||||||
毕业论文题目 | ||||||||||||||||||
通讯地址 | 华南农业大学跃进北51栋409 | 邮政编码 | 510642 | |||||||||||||||
单位电话 | 15017515251 | |||||||||||||||||
常住地通讯地址 | 华南农业大学跃进北51栋409 | 邮政编码 | 510642 | |||||||||||||||
住宅电话 | 15017515251 | |||||||||||||||||
合作者情况 | 姓 名 | 性别 | 年龄 | 学历 | 所在单位 | |||||||||||||
资 格 认定 | 学校学籍管理 部门意见 | 是否为2009年7月1日前正式注册在校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非在职的各类高等院校中国学生(含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 √是 □否 若是,其学号为:200830870115 (部门盖章) 2009年 4月 13日 | ||||||||||||||||
院系负责人或导师意见 | 本作品是否为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 √是 □否 负责人签名: 2009年 4月 13日 | |||||||||||||||||
B2.申报作品情况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说明: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填写;2.本部分中的管理部门签章视为对申报者所填内容的确认。
作品全称 | 论潮州西湖山摩崖石刻的文化内涵与保护 |
作品所属 领 域 | ( C )A哲学 B经济 C社会 D法律 E教育 F管理 |
作品撰写的目的和基本思路 | 潮州西湖风景区内的潮州西湖山摩崖石刻区是广东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汇聚了唐及以降各代文人墨客的书法与文学、理学、史学等作品,有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从中我们也能体味到潮州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章通过田野调查、深度访谈、资料整理、史志查阅、思考论证,以文字的形式复原石刻区的风采,挖掘其文化内涵,品味潮州传统文化底蕴,以弘扬传统文化和地方人文精神。同时也唤起人们对文物的保护意识,为地方的社会文化发展提供参考。 |
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潮州西湖摩崖石刻一直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将潮州摩崖石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放到史学、社会学、人类学视野中加以考察,发掘其深层文化内涵,揭示其在潮州文化系统中的地位方面则较少有人涉足,至今这方面还未有较有影响的成果出现。 文章运用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潮州摩崖石刻的文化内涵加以探究,复原其历史真实风貌,探索其形成发展的历程以及对潮州文化的贡献,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发掘、整理新的资料,在研究方法上也作了新的偿试。 |
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 新的考古发现把潮州的历史推到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潮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早在战国时期已有“化外之民”在此生活,秦汉时期百越的一支畲族已在此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据《广东通志》记述,潮州先民,百越的一支,“陆事富而水事众”。唐以后,大量中原汉人进入该地区,带来的先进的中原文化,在长期的汉畲杂居过程中,中原文化与当地的畲文化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形成了独特的潮州文化。 由于潮州偏偶一方,受外界文化影响程度低,因而较好地保留唐宋时期中原文化的风貌。汉唐时期中原文化的风貌都可以从潮州方言、潮州音乐、潮州风俗、潮州礼仪等找到遗存。潮州文化是吕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加强对潮州文化的研究在广东建设文化大省发展战略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摩崖石刻不仅是南方石刻艺术史上的杰作,也称得上是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珍品。由于石壁的特殊性,只要不是人为破坏,它的保存时间远比以往的其它任何记录材料要长得多,而且时刻都能展示在世人面前。潮州西湖山的摩崖石刻是广东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汇聚了唐宋以降名流、雅士的书法与诗文大作,人们从中可以领略到潮州文化与风土人情的独特魅力。 潮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潮州文化较好地保存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对于潮州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对“永久档案”的摩崖石刻的研究到目前还比较薄弱,甚至有的已被历史所湮没。通过对潮州葫芦山摩崖石刻的深入研究,我们认为加强对摩崖石刻研究与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 首先,历史文化研究离不开原始材料。石刻比史书文献更具可保存性;比口传历史更真实;其次,石刻内容丰富多彩,有很高有艺术性和欣赏价值;再次,加强石刻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对地方的经济建设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拉动地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在广东建设经济、文化大省发展战略中,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作为广东首批两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潮州,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西湖摩崖石刻的保护与利用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
作 品 摘 要 | 潮州西湖山的摩崖石刻是广东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汇聚了唐宋以降各地名流、雅士的书法与诗文大作,人们从中可以领略到潮州文化与风土人情的独特魅力。文章以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的视觉,通过田野调查、深度访谈、资料整理、史志查阅、思考论证等研究路线,对潮州摩崖石刻的文化内涵加以探究,复原其历史真实风貌,探索其形成发展的历程以及对潮州文化的贡献。文章通过论证,旨在唤起人们对石刻的保护意识,为地方文化建设的决策提供参考。在研究方法上也作了新的偿试。 |
作品在何时、何地、何种机构举行的会议或报刊上发表登载、所获奖励及评定结果 | 成果以论文的形式于2009年3月在《社科纵横》上发表。 本课题的研究受到潮州市政府有关领导的关注,特别是潮州市规划局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本课题研究的成果资料已在潮州市规划局留档。 |
请提供对于理解、审查、评价所申报作品,具有参考价值的现有对比数据及作品中资料来源的检索目录 | 郭春震纂修《潮州府志·潮中杂记》明·嘉靖刻本 《永乐大典》(潮字)卷O五三四三,卷O五三四五 吴颖纂修《潮州府志》清·顺治刻本 林杭学纂修《潮州府志》清·康熙刻本 周硕勋纂修《潮州府志》清·乾隆刻本 金一凤纂修《海阳县志》清·康熙刻本 张士琏纂修《海阳县志》清·雍正刻本 卢蔚猷纂修《海阳县志》清·光绪刻本 饶锷编(饶宗颐补辑)《西湖山志》 饶宗颐总纂《潮州志》1-10卷,潮州修志委员会,1949年 饶宗颐《潮州丛著初编》,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2001年 曾楚楠《拙庵论潮丛稿》中华诗词出版社,2008年[M] 庄义青《宋代的潮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M] 《潮州史料选编》潮州地方志办公室,2003年[J] |
调查方式 |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集体组织 □自发□其它 |
主要调查单位及调查数量 | 广东 省(潮州市) 湘桥 县(区) 乡(镇) 村(街) 单位 潮州市群众艺术馆 邮编 521000姓名 陈向军(馆长) 电话13501425621调查单位 10个 208 人次。 |
管理部门签章 | 年 月 日 |
C.当前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说明:1.申报者可根据作品类别和情况填写;2.填写此栏有助于评审。
潮州西湖摩崖石刻是潮州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支奇葩。从古到今不乏有对潮州西湖摩崖石刻的研究者,也不乏有对石刻的述录。纵观这些述录,基本上都停留在对石刻内容的记述,或者对作者生平的考证这个层面上,对石刻的文化内涵以及保护缺乏深层次的探究,甚是遗憾。 为了真正读懂这些石刻,我从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入手:清代各种版本的《潮州府志》、《海阳县志》《西湖山志》中,都有介绍潮州葫芦山摩崖石刻的部分,但仅仅是对那些石刻的罗列,而且内容不甚完整。民国时期的饶锷(国学大师饶宗颐之父)的《西湖山志》较好,对某些石刻中的题写者和相关人物的生平进行了一番考证,但也未对石刻的内容进行更深层的研究,多数只局限于表面内容的记录及考据,而且还有许多内容漏写。 各版的《府志》、《县志》以及饶氏的《西湖山志》中的记述,与本人实地所见的石刻在内容上也有一定的出入。饶氏在其所撰的《志》中,根据一些历史记载对地方志中一些纰漏提出质疑,却不知是自己之误。纵观这些错误,不象是排版上的失误,而应该是由于实地调查方面的缺失所致,抑或仅仅是根据传闻进行记述所致,结果有些地方就以讹传讹了。之后亦有人对葫芦山摩崖石刻进行整理汇编的,但也多数是以饶氏《西湖山志》作为蓝本,无一出其右者。更有甚者,连《西湖山志》中的一些错误也一并“继承”。潮州文联曾对整个景区的石刻进行过整理,编辑有《西湖石刻》一文。应该承认,该文对石刻的位置、内容等的记述甚详。然而,所述内容还是无法脱离“表面文章”的框框。 近年来也有一些能够从石刻中挖掘一些文化特质的书或文章的,但这些都不是对葫芦山摩崖石刻的专门研究,只不过是将摩崖石刻的一些内容作为其观点的佐证,至于对葫芦山摩崖石刻的保护与利用就更不待言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从人文、社会文化学的角度对潮州葫芦山摩崖石刻进行深层研究与思考至今还是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 文章以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的视觉,通过田野调查、深度访谈、资料整理、统计分析、史志查阅、思考论证等研究路线,对潮州摩崖石刻的文化内涵加以探究,复原其历史真实风貌,探索其形成发展的历程以及对潮州文化的贡献。文章通过论证,旨在唤起人们对石刻的保护意识,为地方文化建设的决策提供参考。 |
D.推荐者情况及对作品的说明
说明:1.由推荐者本人填写;2.推荐者必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并是与申报作品相同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或专业技术人员(教研组集体推荐亦可);3.推荐者填写此部分,即视为同意推荐;4.推荐者所在单位签章仅被视为对推荐者身份的确认。
推荐者情况 | 姓 名 | 何方耀 | 性别 | 男 | 年龄 | 48 | 职称 | 教授 | ||
工作单位 |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 |||||||||
通讯地址 |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街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 邮政编码 | 510642 | |||||||
单位电话 | 020-85280252 | 住宅电话 | 020-83360991 | |||||||
推荐者所在 单位签章 | (签章)2009年 4月 13日 | |||||||||
请对申报者申报情况的真实性作出阐述 | 情况属实。 | |||||||||
请对作品的意义、技术水平、适用范围及推广前景作出您的评价 | 摩崖石刻研究是一项专业性、学术性极强的工作,石恩宇同学本篇研究既有文献资料的检索,又有石刻现场的实地考察,即有既往相关研究成果的回溯总结,又亲手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且资料完备,数据准确,操作规范,可见其用力之勤和功夫之深,作者既有对乡邦文化的热爱之情,又具冷静、严谨的学术头脑。所以,这篇论文在详尽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心得,特别探讨了西湖山摩崖石刻的文化内涵,并提出了极具操作性的保护这一文化遗产的具体措施,既具学术价值又具社会价值,作为一名在读本科生,能撰写出这样水平的论文,实属难能可贵 | |||||||||
其它说明 | ||||||||||
推荐者情况 | 姓 名 | 倪根金 | 性别 | 男 | 年龄 | 47 | 职称 | 教授 | ||
工作单位 |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 |||||||||
通讯地址 |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街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 邮政编码 | 510642 | |||||||
单位电话 | 020-85280252 | 住宅电话 | 020-85283279 | |||||||
推荐者所在 单位签章 | (签章) 2009年 4月 13日 | |||||||||
请对申报者申报情况的真实性作出阐述 | 情况属实。 | |||||||||
请对作品的意义、技术水平、适用范围及推广前景作出您的评价 | 该作品通过客观文物观察、历史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潮州西湖山的摩崖石刻作了详尽的整理,并对石刻的保护提出了极具价值的意见。其方法与观点具有普遍实用性,成果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支撑,且对潮州文化事业发展与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 |||||||||
其它说明 | ||||||||||
学校组织协调机构确认并盖章 | (团委代章) 年 月 日 | |||||||||
校主管领导或校主管部门确认盖章 | 年 月 日 | |||||||||
E.大赛组织委员会秘书处资格和形式审查意见
组委会秘书处资格审查意见 审查人(签名) 年 月 日 |
组委会秘书处形式审查意见 审查人(签名) 年 月 日 |
组委会秘书处审查结果 □合格 □不合格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
论潮州西湖山石刻的文化内涵与保护
石恩宇
指导老师:倪根金 何方耀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 广州, 510642
摘要: 潮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人文鼎盛,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文物古迹星罗棋布,风景名胜美不胜收。其中,潮州八景更是吸引了无数旅游观光者。“西湖渔筏”是潮州八景之一,位于西湖风景区内。西湖景区由西湖、葫芦山和介于山水之间的园林三部分组成。而最负盛名的是潮州西湖山的摩崖石刻区,是广东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汇聚了唐宋以来各代名流的书法与文学的作品,从中我们也能体味到潮州文化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潮州西湖 摩崖石刻 文化内涵 保护
一、引言
西湖山,俗称葫芦山,古称艮山、银山,或简称湖山。因其由南而北,像一个仰卧的大葫芦而得名。这里清幽淡雅,胜迹处处。清代邑人林大川在其《西湖记》序言中,有“我潮北部亦建西湖,春色迷离,柳眠花笑,水光潋滟,好雨奇人”的描写。这里既是旅游胜地,又是石刻的荟萃之所。西湖山石刻是广东省内最负盛名的两处石刻群之一。这些石刻,或拔地而起,或峥嵘突兀,或悬崖峭壁,或傍水临波……唐宋以来,历朝名宦鸿儒留题甚多,西湖山几乎成了墨客骚人留题勒石的自然碑林。
据说自唐代以来,共积累积石刻300余处。遗憾的是,现存的只有138处。这些石刻称得上是是旷世珍宝。有这些石刻装点的西湖山文气斐然。高考结束之后笔者有暇偕友人游览此山,却发现一些石刻残损不全,未得到妥善保护,痛惜不已。遂萌发了撰文记述的念头,旨在抛砖引玉,引起更多有识之士对葫芦山石刻进行研究,从而使人们去关注、珍视它们,也让人们知道它们的文化研究价值……
笔者利用节假日,对石刻作了整理,并对现有的石刻进行分类。按石刻的不同的内容,将之分为:风物题记类(53处);科举题名类(6处);重要纪事类(21处);名人经游题名类(11处);官衙文告类(2处);诗词联语类(32处);其它(11处),共7大类。[1]由于篇幅所限,在文章中不予列出,还望见宥。
二、文献综述
潮州西湖摩崖石刻一直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将潮州摩崖石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用社会学文化学的视野考察,发掘其深层文化内涵,揭示其在潮州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内在联系方面则较少有人涉足,至今还未有较有影响的成果出现。
不同时期各种版本的《潮州府志》、《海阳县志》以及民国饶锷(国学大师饶宗颐之父)的《西湖山志》中,都有介绍潮州西湖山摩崖石刻的部分,但也仅仅是对那些石刻的罗列,而且内容不甚完整。饶氏《西湖山志》较好,对某些石刻中的题写者和相关人物的生平进行了详细考证,但也未对石刻的内容进行更深层的研究,多数只局限于表面内容的记录,还有许多漏写内容。如饶氏在其所撰的志中,根据一些历史记载对地方志中一些纰漏提出质疑,却不知是自己之误。纵观这些错误,不像是排版上的失误,而应该是由于实地调查方面的缺失所致,抑或仅仅是根据传闻进行记述所致,结果有些地方以讹传讹也在所难免了。之后亦有人对西湖山摩崖石刻进行整理汇编的,但也多数是以饶氏《西湖山志》为蓝本,无一出其右者。更有甚者,连《志》中的一些错误也一并“继承”。潮州文联曾对整个景区的石刻进行过整理,编辑有《西湖石刻》一文。应该承认,该文对石刻的位置、内容等的记述甚详。然而,所述内容还是脱离不了“表面文章”的框框。
以上所讲的这些述录,基本上只是停留在对其内容的记述层面上,未作进一步的分析,甚是遗憾。近年来也有一些能够从石刻中挖掘一些文化特质的书或文章的,但这些都不是对西湖山摩崖石刻的专门研究,只不过是将摩崖石刻的一些内容作为其观点的佐证,至于对西湖山摩崖石刻的保护与利用就更不待言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对潮州西湖山摩崖石刻的研究至今还是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
三、石刻的文化内涵
区内石刻各具特色,内容丰富多彩:有赞美湖山、记游、写景,即时抒怀的诗文;有记述历史事件、祷告、醒世的文章;有府衙文告和社坛禁示;有科举功勋名录;还有庵寺、井泉、怪石、岩洞、峰谷的题名等。字体正、草、隶、篆、行俱全。还有梵文、象形文字等。将石刻内容放在社会文化学的视野中加以思考,发现其文化内涵丰富而深厚。
(一 )对潮州河山的赞美
“放生”、“ 倒景”、“寿安岩”、“ 烟霞笑傲”、“ 贤者乐此”、“ 一湖天”、“辟云洞”、“云路”等风物题词类的石刻,从不同角度赞美了潮州的大好河山,特别是西湖山这一人文荟萃圣地。
“倒景”、“寿安岩”、“ 烟霞笑傲”、 “辟云洞”、“云路”、“ 贤者乐此”、“ 一湖天”等几处石刻,赞美潮州大好河山,对于该地优越的人文环境也大加赞赏。以山水为题材的诗文自古就屡见不鲜,置身于如画美景之中的摩崖石刻又怎不对眼前的美好景致的描写与赞叹。从手法上,有幻想,有夸张,有对偶,有比喻,形式多样,各有所长。
在众多的同类石刻中,我认为题于南岩石壁上的清道光年间丁秉贤题写的“湖山图画”是独具一格的。作者通过这极其平常的四个汉字传达出绝妙的意境。“湖山图画”四个字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对其眼前的风光进行的概括。西湖的山水,在艺术家笔下焕发神韵,这是多么奇妙呀!作者通过简单的四个字,带给读者一个广阔的联想空间。
(二)对乡邦学贤的称颂
现存的几处科举题名石刻,都是明朝期间我邑先人的中举留名处。其中既有以文中举的,也有以武中举的,而且人数之多,实为少见。
唐以降的勤学之风在潮州尤为突出。先贤们尊崇儒术,大力兴办教育,以兴学明道为已任,兴建州、县学宫,创办书院。“潮有二书院,他郡所无”。书院和学宫的设立和发展,无疑促进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当时潮州的教育程度有很大的提高,而教育程度的提高,为潮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南宋时期,参加贡举考试人数日益增多就是有力的例证:淳熙元年(1174),潮州参加考试的士子只有3000名;到嘉泰四年(1204),增加到4000名;到绍定元年(1228),增加到6600名;到咸淳三年(1267),参加考试的学子竟然超过10000名。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参加考试的人数翻了三翻多。当时潮州的人口最多也不超过70万。也就是说:当时每70人中就有一人参加科举考试。由于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出现了大批文化精英。宋代潮州人登进士第的达139名之多。前朝的尚学之风,为明及以后人数众多的金榜题名者打下基础。从现存的六处题名石刻中,文武科中举人数竟达56人。当时就是通过这种石刻题名的方式,鼓励科举,使学风日盛,文化发达,人才辈出。“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也因而成为人们对潮州的美称。
(三)对历史传统的反映
重要记事类石刻,忠实记录了发生在以前潮州的真人实事。这类石刻具有较高的历史参考价值。《俞献卿葬妻文》是保存较完好的一处。该石刻为楷书阴刻,每字径达19厘米,全文6行134字(见附录)。
俞献卿,宋史有传,少与其兄献可皆以文学知名,进士及第。文中“厥躯愿勿以火化,但得坯土覆面足矣”意为希望不要将其遗体火化,只要用薄土覆盖,即简单土葬。由此可以看出,火葬之风,在宋代时潮州已有,而且相当普及(否则其妻临终不会有这样的特意叮嘱),并非以前人们认定的只有佛教徒或某些少数民族所专有。而据史料记载,古代汉族确实也有此风俗,尤其以宋、元两代为盛。碑文年代也与史实记载相符,由此我们可以肯定,宋代的潮州已受火葬之风的影响。“乃自择弊衣数事,俾燃铁筋回环以烙之”自己挑几件旧衣服随葬,因此须烫熨一下使其整齐妥帖。“燃铁筋”即古代一种烫熨工具。“其首饰之具悉以锡镴为”,其中“镴”是铅与锡的合金,价值低廉。这里说明随葬的首饰都用价值低廉的金属制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俞献卿之妻张氏要求薄葬的美德。然而有人会认为,或许张氏是害怕“盗墓”,才会主张薄葬的。这种看法我不甚认同。在俞献卿之前来潮州任通判的陈尧就对潮州有“潮虽小民,亦知礼义”的评语。说明当时潮州民风良好,故发生“盗墓”的情况不甚可能。而且,宋朝时,潮人薄葬之风甚行。在后来的清理发掘中可以证明,潮州宋墓中,陪葬品多是少量陶器,或是铜钱几枚而已,与其他地方厚葬之风迥然不同。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张氏薄葬,确是受到潮州俭薄送终美德的影响,而非出于所谓的害怕“盗墓”的心理。此外,随葬物品有“锡”、“ 镴”等制造的器物,也就说明了清代潮州闻名于外的锡器生产工艺,至少可以追溯到北宋天禧年间……
俞献卿在这方崖刻中记述了他妻子临终嘱咐及丧葬安排情况。文字虽简短,却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反映了多方面的历史情况,可以弥补历史文献记载的不足,具有较高的文物和历史研究价值。
(四)对为政之道的反映
在西湖山,此类纪事的石刻还有很多,如《重辟西湖记》、《建农展所记》等一系列碑刻,都刻于作为研究地方文史的重要材料。
当一份官衙文告刻在石壁上,目的无非是想让其长久保存下来,这似乎可以说明这份文告的重要的。摩崖石刻区中的官衙文告现存只有二处,但不失为研究官衙治郡的弥足珍贵资料。
清道光年间潮州府海阳县正堂就发布文告。“特授潮州府海阳县正堂加五级纪录十次李为乞恩示禁”(见附录)。
这段文告传递了这样的历史信息:西湖山是游览胜地,久负盛名,但每有寻短见之人在此轻生,也有不法之徒在此行劫,大刹风景,辱没斯文,影响风化,影响社会的稳定。于是官衙出此文告,“勒石警示”。从中我们也可体会到官衙关注风化,关注民生,致力于打造一方平安祥和所做出的努力。通过勒石,提高警示的实时性和长效性。
据有关资料显示,此文告对当时的丑恶现象起了极大的遏制作用,而且在此之后,鲜有此类丑恶现象的记载。
(五)对人文心态的探源
石刻保存到那时已属不易,却惨遭破坏,如何能不叫人为之惋惜?在西湖中,有亭翼然,名曰“湖心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水边垂柳飘荡,好一幅如画风景。以前常有人于此垂钓,文人雅士则在亭中谈天说地,道古论今。亭西北侧的山麓上原有巨石矗立,刻有五言诗一首,落款为“饶勋题”。人们称之为“饶勋钓台题诗”。石刻受破坏严重,且沉睡湖中。整首诗有近一半的字已失,现在知道有这首诗的人甚少。经过几番探访,我从年长者口中录得此诗。
从诗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潮人追求隐逸、安静之风。时至今日,潮州人喜欢垂钓者众。早晚韩江边上钓鱼人众多的场景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尽管现在的江里的鱼很少,许多钓鱼人或许会空手而归,真正能钓到鱼的只是极少数人,然而他们乐此不疲。他们是“钓鱼之意不在鱼”,其钓鱼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追求这样一种闲适,一种安逸,一种清静,以求达到一种物我皆忘的境界罢了。此诗的曾经存在与潮人的这种心态有很大的关系。
在麓景韩亭内,有一高约97厘米,宽约59厘米的诗画碑。当地人称之为“关公竹”,据说还是关羽手迹。这是一幅青竹图,竹叶疏密有致,翠绿欲滴,煞是可爱。当你仔细地欣赏图画时,你会惊奇地发现,一簇簇的竹叶,竟巧妙地组成二十个汉字,合在一起,便是一首五言诗。碑的右上方有方印二枚,曰:“汉寿亭侯”、“关羽之印”。左下方署:“光绪乙酉年秋月林敦本堂敬立”。全国不少地方,如长江三峡白帝城、古都洛阳关林镇、陕西咸阳古城等地,都有与之内容相似,风格相仿的“关公竹”碑。异地同图,说明潮州人对关羽气节的褒奖,与其他地方的人是一致的。潮人对关羽气节的普遍景仰,也由此可见一斑。有关专家指出,清代文人善用竹、花、鸟等组字成画,此碑极有可能是清代文人的附会之作。我认为,此碑是否出自关羽手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从中解读潮人敬重关羽节操的普遍心理。这有助于研究潮州人的道德观念……
(六)对传统道德的阐扬
潮州人杰地灵,民风淳朴,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有“中国离婚率最低城市” 的美称。这些与石刻中的道德教化作用不无关系。
潮州西湖山摩崖石刻中有《谢奎光劝世诗》(见附录)。谢奎光的这首劝世诗,对潮人传统道德教育教育,促进淳朴民风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诗文虽短,却从不同方面告诫做人的道理,从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到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劝告人们“要行善积德,诸恶莫作”。
这首诗在我很小的时候爷爷就教我吟诵。我对诗中内容从朦胧到清晰,深受教益。潮州社会稳定,人们普遍有较好的修养,很少随便动气发怒。在路上,很少有潮州当地居民相互打架这样的事发生。许多从外地到潮州工作的人都深有体会。
五、保护摩崖石刻的思考
摩崖石刻是潮州文化的一块金字招牌,它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潮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发展的进程,是潮州优秀文化的长卷史诗。但从调查了解到的情况,西湖山摩崖石刻受破坏严重,摩崖石刻保护的现状不容乐观。
造成摩崖石刻受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治上的、经济上的,也有文化上的。根据饶锷《西湖山志》的记载,民国时期石刻已很不完整,民国时期尚存在的许多现在已不可见,由此可见民国以后摩崖石刻的破坏程度是极其严重的。
对摩崖石刻的破坏,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原先在西湖山麓有《韩文公庙碑》,为北宋苏东坡撰文并书。由于元祐党案,此碑遭损毁,不复存。后人将碑文重刻,然已非出自苏学士的手笔,我国书法艺术宝库由此失去了这一珍贵墨宝,实在令人叹息。破坏最严重要算“文革”期间,尤其是文革后期。所谓的“韩江改道”工程在山上取石,炸毁不少。石刻遭破坏的另一个原因,是民众的不重视,有在石刻上涂鸦的现象。
为了更好地了解民众对西湖山摩崖石刻的认识程度,我们就潮州西湖山摩崖石刻相关问题对十五岁以上的不同年龄段,按不同文化程度分别进行(调查表及统计情况从略)。
统计结果显示: 占被调查人中占大多数的低学历年青人,对石刻的关心度低,了解也非常少。这对于石刻文化的弘扬与保护而言是非常危险的。
潮州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精神风貌,具有优良的文化传统,潮州西湖山摩崖石刻是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如何保护珍贵的文化资源,迫在眉睫。是我们必须破解的难题。
(一)加强宣传,唤起人们对文物的保护意识
石刻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记忆材料,是弥足珍贵的。应该说我们现有的石刻文化资源并不丰富,再加上自然的,人为的破坏,变得越来越少,其文化精髓相当脆弱。广大群众,尤其是领导者,更要应该珍异自己祖先流传下来的古老文化。
要加强对潮州西湖山摩崖石刻的宣传工作,让石刻的文化内涵深入人心,为大家所了解、所熟悉、所喜爱。由于石的内容涉及面极广,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并非一般的老百姓所了解,更谈不上喜爱了。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做好摩崖石刻的宣传与普及工作,明确其在潮州文化中的地位,了解潮州文化形成的轨迹,让人们了解它、喜欢它。为弘扬潮州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加强资料整理,编制乡土教材
摩崖石刻真实地记录了潮州发展史上重要事件,它不仅记载着一个文化的发展、变迁、交流与传播,以及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还规定了乡规民约、行为规范,褒扬圣贤,反映人文世代相传、延续发展的轨迹,以及潮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发展进程。
邓小平同志说过:“学电脑要从娃娃抓起”。这深刻反映了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同样有借鉴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对摩崖石刻的资料整理,编制大家喜闻乐见的传说、故事、儿歌等,以口传的形式让小孩子从小就接触这些东西, 让小孩子对摩崖石刻的文化内涵耳濡目染。在可能的情况下,结合乡土教材的编写,将西湖山石刻作为专门的内容编入书中,让学生能较系统地学习石刻的内容,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除此之外,石刻中不乏书法的杰作,可将石刻制作成拓片,作为字帖让学生临摩,提高学生的书法艺术水平。
(三)加大投入,开展有关学术研究
在大力宣传石刻文化、深入发掘石刻文化的内涵的基础上,政府的文化主管部门要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工作,让西湖山石刻文化走出潮州,走出中国;要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举行“潮州摩崖石刻文化研讨会”,把石刻的研究引向深入。同时也可从民间收藏那里收集遗失的石刻内容,在有条件的地方再行镌刻,恢复其历史风姿。毕竟西湖山石刻是宝贵的文化资源,政府要加大对其资金投入的力度,做好宣传导向工作,发动全体市民为西湖山石刻文化集思广益,多做贡献。
西湖山上还有许多未开发的“处女石”,在适当的地方,不妨也请国内顶级的书法家择地将其墨宝永久地在西湖山上保留下来,丰富和发展摩崖石刻的内容。另外,潮州本地的国学大师,如饶宗颐等的墨宝、奇文也尽可在此地保存下来。使摩崖石刻成为发展中的学术宝库,焕发青春的魅力。相信再过若干年,这些东西也会成为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其学术价值比以前的更高也说不定。
(四)设立石刻文化的通道,建立起专门的石刻研究机构
石刻是对传统文化永久而忠实的记载,对于潮州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起到凝聚人心、增加团结、共创未来的作用。由于受到自然与人为的破坏,西湖山摩崖石刻的历史资料相当缺乏,有关的资料记载也很匮缺,这对于文化的复原带来很大的难度。
弘扬独特的石刻文化要一个平台,要有专门的研究机构。这个研究机构的职责是研究与发掘石刻文化,提示其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人才是关键,要有从事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要有对石刻的保护与利用有前瞻性的规划人才。
要建立起研究的通道,普及知识,开展研究的交流活动。要定期出版专刊,通报研究的最新成果;要建立起专门网站,让人们通过网络的交互,提高人们对摩崖石刻的保护意识。
(五) 要处理好利用与保护的关系
最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处理好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所有的先民流传下来的文物都值得我们珍惜和保护。人与文化的关系说到底,一是保护和繁荣文化;二是为了人民生活的改善,二者都很重要。潮州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决不能以破坏文化资源为代价。弘扬潮州优秀文化传统是发展旅游的基本前提,必须建立保护好文化古迹的制度,维护文化传统的命脉。
要吸取历代石刻受破坏,特别是文革期间为建设而对文物大破坏的教训,摩崖石刻区中受破坏的现场要好好地保留下来,成为一面镜子,警示后人不要再干那样的傻事了。潮州西西湖山的摩崖石刻能保存到今,即使是现存的这个样子已是很不容易了。我们一定要记住: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毁坏一块就少一块,是无法再生的资源。
六、结束语:对西湖山摩崖石刻保护与研究的意义
潮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潮州文化较好地保存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今天,人们固然可以领略到保存下来的潮州传统文化的丰姿,但对于潮州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对“永久档案”的摩崖石刻的研究到目前为止还比较薄弱,甚至有的已被历史所湮没。通过对潮州西湖山摩崖石刻的深入接触、了解,我们认为加强对摩崖石刻研究与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
首先,历史文化研究离不开原始材料。它比纸质史料文献更具可保存性;比口传历史更真实,没有口传资料那种因时因人而变化的不稳定性。摩崖石刻是对历史的最忠实记录。加强对石刻的研究与保护,对于保护地方文化遗存,还原地方历史,普及地方的历史文化知识等方面意义重大,同时也为地方历史的研究提供有力的佐证。
其次,石刻内容丰富多彩,有很高有艺术性和欣赏价值。加强对摩石刻的研究,有利于发展地方文化产业,推动地方文化教育的发展,繁荣地方社会文化,增进民众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增进地方民众的凝聚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再次,加强石刻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对地方的经济建设发展,特别是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摩崖石刻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金字招牌,它必将为潮州旅游业带来新的高潮。来自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的人们都会慕名而来,享受摩崖石刻这一文化大餐。
在广东建设文化大省发展战略中,作为广东首批两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潮州,任重而道远。潮州优秀的传统文化一定要保存下来,摩崖石刻这一潮州文化的奇葩一定的发扬光大。通过对石刻的研究性学习, 西湖山摩崖石刻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我们吃惊,也使我深深爱上这一特色文化。我们将我们继续努力,积极探索,力争能为地方文化的研究与出谋献策,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潮州西湖山摩崖石刻这一文化品牌一定会亮起来。
[参考文献]
[1]明·郭春震.《潮州府志·潮中杂记》.嘉靖刻本
[2]清·吴 颖.《潮州府志》.顺治十八年刻本
[3]清·林杭学.《潮州府志》. 康熙二十三年刻本
[4]清·吴硕勋.《潮州府志》. 乾隆二十七年刻本
[5]清·金一凤.《海阳县志》.康熙刻本
[6]清·卢蔚献.《海阳县志》. 光绪刻本
[7]清·吴道熔.《海阳县志》. 光绪二十六年刻本
[8]饶锷.《西湖山志》. 民国十三年本
[9] 饶宗颐. 《潮州志》. 民国三十八年本
[10]饶宗颐. 《潮州丛著初编》.民国二十七年本
[11]庄义青. 《宋代的潮州》[M].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
[12]曾楚楠.《拙庵论潮丛稿》[M]. 中华诗词出版社,2008
[13]张惠泽.《潮语辟字集注》[M]. 海天出版有限公司,2006
附录
附录一:石刻内容概览
- 风物题记类(现存53处)
- 放生 刻于西湖山中麓,直书阴刻,隶书,石刻高80厘米,宽54厘米,字大37×54厘米,无落款,也未署时间。
- 倒景 亦刻于西湖山中麓,直书阴刻,隶书,字大21.5×31厘米,无落款。
- 寿安岩 三字刻于西湖山寿安岩洞口上方,直书阴刻,楷书,字大70×50厘米,有款,款字大约10厘米见方,款曰“绍兴戊寅三月任隆庆应齐重立”、“延陵吴祓书”,分列“寿安岩”三字左右。
- 烟霞笑傲 题于西湖山北岩活人洞顶,横书阴刻,楷书,字大约34厘米见方,有款,款字约12厘米见方,款曰“自省书”。
- 活人洞 题于西湖山北岩大石楼亭东北侧,横书阴刻,楷书,字大约30厘米见方,有款,款字约6厘米见方,款曰“万历壬辰九月三日,郡人林乔松、张志可、刘兴学、陈明春登此,午见苍童度溺湖中拯活书”
- 贤者乐此 刻于活人洞西侧,横书阴刻,行楷体,字大约58×43厘米见方,无落款。
- 李公亭 刻于西湖山北岩李公亭侧,直书阴刻,楷书,字大约58厘米见方,未见落款。
- 一湖天 刻于北岩李公亭侧,直书阴刻,楷书,字大约44厘米见方,有款,款字约12厘米见方,款曰“明校尉杨汪书”。
- 辟云洞 刻于北岩李公亭侧,直书阴刻,楷书,字大约40厘米见方,有款,款字约9厘米见方,款曰“杨汪书”。
- 高隐泉 刻于西湖山北岩李公亭下,直书阴刻,草书,字大约40×23厘米,无款。
- 雁塔 刻于西湖山四望楼南侧,横书阴刻,楷书,字大约33厘米见方,旁有款,直书阴刻,款字约13厘米见方,款曰“郡守林为 邑子诸葛直清书”。
- 云路 刻于雁塔上方,横书阴刻,隶书,字大约34厘米见方,有款,字迹已难辨认。
- 苍松古柏 刻于芙蓉池西南,横书阴刻,楷书,字大约26厘米见方,有款,直书阴刻,款字约7厘米见方,款曰“御书碧云寺万历乙未夏日”。
- 玉笋峰 刻于南岩,直书阴刻,楷书,字大约22厘米见方,无款。
- 青牛洞 刻于南岩,横书阴刻,楷书,字大约45厘米见方,无款。
- 为善最乐 刻于青牛洞口,直书阴刻,楷书,字大约33×26厘米,有款,款字约7厘米见方,款曰“大清道光十月季秋月 知海阳县事楚南于学质题”。
- 古瀛洞天 题刻于南岩,横书阴刻,行书,字大约42厘米见方,无款。
- 卧龙岗 刻于南岩,横书阴刻,行书,字大约20厘米见方,无款。
- 四望台 刻于南岩,横书阴刻,楷书,字大约27厘米见方,无款。
- 望气台 刻于南岩,横书阴刻,楷书,字大约32厘米见方,有款曰“榕江郑光治再建”。
- 游目骋怀 刻于南岩雷台石上,直书阴刻,楷书,字大约36厘米见方,有款,款字约10厘米见方,款曰“光绪丁亥仲春月长沙邓万林书”。
- 湖山图画 刻于南岩峭壁上,横书阴刻,行草,字大约170厘米见方,右有款,款直书五行,楷书,款字约15厘米见方,款曰“道光己酉孟冬宦游迳韩江,偕朱慎齐登此山,见峭壁削成,山灵待字,慎齐工铁笔,索余书四字摩于崖,无暇计工拙也。大兴丁秉贤并识”。
- 翼峰 题于西湖山鳌峪顶,直书阴刻,隶书,字大约72厘米见方,有款,款字约8厘米见方,直书楷体,款曰“邑人张秩君题”。
- 松间石照 刻于南岩石壁,直书阴刻,行书,字大约40厘米见方,有款,款字大约10厘米见方,款曰“道光壬寅年 小□林一铭”。
- 味云 刻于南岩南侧,横书阴刻,楷书,字大约20厘米见方,有款,款字约5厘米见方,款曰“十四龄童子清泉符铸书”。
- 画境 题于南岩斜壁上,横书阴刻,行书,字颇大,有款直书,款曰“登西湖山题二字 邑人林月望同游属书刻之符翕”。
- 水木明瑟 题于南岩,横书阴刻,隶书,字大约58厘米见方,有款,直书隶体,款字约9厘米见方,款曰“光绪丙戌年菊月 榕江郭春华书”。
- 心 题于南岩,楷书阴刻,字大约36厘米见方,有款,款字约5厘米见方,款曰“光绪己丑年季冬月 星沙周映山敬铭”。
- 马放南郊共乐升平 刻于南岩,直书阴刻,隶书,字大约27厘米见方,有款,款字大约17厘米见方,款曰“光绪四年二月 高要和昆玉题”。
- 故乡无此好湖山 刻于南岩石壁,直书阴刻,行书,字大约15厘米见方,有款,款字约6厘米见方,直书楷体,款曰“民国八年端午前一日临川万士廉、傅火常、陈其昌同游偶题”。
- 放大眼光 刻于普同塔北侧,横书阴刻,楷书,字大约70×60厘米,有款,款字约20×13厘米,直书楷体,款曰“民国甲子年 陈玉锵书”。
- 如此湖山 题于西湖山中麓,横书阴刻,楷书,字大约54×58厘米,有款,款字约10厘米见方,直书楷体,款曰“民国丁丑鉴江梁钜德”。
- 步月 题刻于西湖山腰“伴云问月”亭南,横书阴刻,行书,字大约62厘米见方,有款,款字约8厘米见方,直书行体,款曰“癸酉春月 廖道明题”。
- 石交 刻于西湖山北岩,直书阴刻,楷书,字大约50×44厘米,有款,款字约8×6厘米,亦直书楷体,款曰“孔子二千四百八十五年甲戌七月朔,与徐子清、姚秋园、范芝生、陈淑章、姚万杰来游皆石交也,书此志之 清远朱汝珍”。
- 栖凤 题刻于西湖山北岩,横书阴刻,楷书,字大约40厘米见方,有款,款字约17厘米见方,直书阴刻,草书,款曰“前时世间道湖山凤来仪见石存遗迹何日汝重棲”。
- 大观 题于西湖山北岩,横书阴刻,楷书,字大约36×38厘米,有款,款字约7×6厘米,直书行楷体,款曰“民六民七间,文炳治军潮汕,每游西湖,维见山林荒芜,禽鸟无声。民九三月,将军洪公镇抚潮梅,重辟湖山,风境清胜而驰驱,闲暇企慕久之。此次到汕,重以将军之约题友黄伯藩、张煜臣、刘光祖诸君漫游竟日山水,近人不欲遽别爰题数字非第志游踪已尔 民国十三年春月衡阳谢文炳题”。
- 游目 题刻于南岩,直书阴刻,行书,字大约45厘米见方,有款,款字约16厘米见方,款曰“癸酉重九 金璞居士题”。
- 霞光洞 刻于西湖山麓,横书阴刻,隶书,字大约35厘米见方,无落款。
- 韫辉 刻于西湖山中麓,直书阴刻,楷书,字大约32厘米见方,无落款。
- 敌山台 刻于西湖山中麓,横书阴刻,行书,字大约36厘米见方,无落款。
- 老君石 刻于南岩,直书阴刻,行书,字大约25厘米见方,无落款。
- 老君岩 题于南岩,直书阴刻,行书,字大约30厘米见方,无落款。
- 烟寰 刻于南岩,横书阴刻,楷书,字大约65厘米见方,有款,款字约7厘米见方,直书楷体,款曰“南海黎邦咸题”。
- 丹鼎 刻于南岩,横书阴刻,楷书,字大约18厘米见方,无落款。
- 乐石 刻于西湖山东麓,横书阴刻,楷书,字大约27厘米见方,有款,直书楷体,款曰“潮山山民”。
- 磨青 刻于寿安古墙后,横书阴刻,字大约20厘米见方,无落款。
- 宿雨留云 题于西湖山中麓,横书阴刻,楷书,字大约65厘米见方,有款,款字约15厘米见方,直书楷体,款曰“陈鼎铭题”。
- 鸿渐于磐 刻于西湖山中麓,横书阴刻,楷书,字大约50厘米见方,无落款。
- 橘乐 刻于西湖山中麓,横书阴刻,篆书,字大约43厘米见方,无落款。
- 栖幽谷 刻于西湖山中麓,横书阴刻,隶书,字大约23厘米见方,无落款。
- 王侯 刻于西湖山麓,横书阴刻,隶书,字大约17厘米见方,无落款。
- 主山 刻于西湖山龙舌坡顶,直书阴刻,楷书,字大约32厘米见方,无落款。
- 林山 刻于后山山麓,直书阴刻,隶书,字大约31厘米见方,无落款。二字损毁严重,据说曾被炸,今仅存部分约占五分之三。
- 科举题名类(现存6处)
- 皇明洪武甲子科题名记
陈文复
陈亮
杨壁
蔡福南
林逊
此碑刻于西湖山雁塔南侧.碑向东北、题横书名直书,皆阴刻楷书,石刻高80厘米、宽180厘米,字大约12厘米见方。
- 皇明嘉靖乙卯科题名
黄 扆 大埔人 丙辰进士
黄 龙 潮阳人
黄 锐 揭阳人
曾 球 海阳人
廖希天 程乡人
陈其诏 海阳人
蔡雄元 揭阳人
李 炤 大埔人
郑元复 潮阳人
李联芳 澄海人
苏时雨 潮阳人
刘时进 海阳人
马有翼 潮阳人
李思寅 海阳人乙丑进士
李思悦 海阳人丙辰进士
王以萃 揭阳人
此碑刻于西湖山雁塔下偏南岩石上,题篆体横书,文楷体直书,石刻高约210厘米,宽约163厘米。
- 大明嘉靖辛酉科题名
吴兴言 四川按察司副使 大埔人乙丑进士
唐伯元 司丞澄海人甲戌进士
邹 迪 澄海人 中书舍人
林乔松 澄海人 安宁知州
刘兴学 海阳人 将乐知县
陈一厚 程乡人 迁江知县
黄希哲 海阳人
黄 瑚 揭阳人 太和知县
此碑刻于西湖山北岩.石刻高约160厘米、宽约170厘米,题字大约15厘米见方,正文字大约6.5厘米见方。
- 皇明嘉靖庚子科题名
萧来凤 潮阳人 解元
林继习 潮阳人 亚魁
吴书绅 揭阳人
黄 榜 海阳人
郭维藩 揭阳人甲辰进士
刘子兴 海阳人辛丑进士
王宗舜 海阳人
夏建中 海阳人
何泽泓 大埔人
龙 兴 海阳人
刘 沛 海阳人
陈一元 海阳人
郭大鲲 海阳人辛丑进士
佘宗沂 饶平人
陈学可 海阳人
肖端蒙 潮阳人辛丑进士
蔡若中 揭阳人
此碑刻于西湖山中段山麓,.石刻高约135厘米,宽约130厘米,题篆体横书,字大约14厘米见方,正文楷体直书,字大约12厘米见方,注字略小,约6厘米见方。
- 大明万历壬午科
蔡德璋 经魁澄海人
黄士凤 揭阳人
张凤翼 澄海人 国子监博士
黄文炳 海阳人 兵部司务
林熙春 海阳人 癸未进士工科部给事中
黄琮 饶平人
詹一惠 惠来人
陈骏惠 澄海人
吴正伟 经魁潮阳人
程应龙 潮阳人
许时谦 饶平人 建宁府推官
姚淑明 潮阳人
此碑刻于西湖山北岩.石刻高约195厘米,宽约233厘米,楷体直书,字大15厘米见方。陈骏惠之骏字已剥落不可辨,按资料补全。
- 皇明潮州卫历科武举题名
陈 渊,前所镇抚,嘉靖壬午科
王一栋,前所百户,嘉靖戊午辛酉二科
王思尧,指挥佥事,万历丙子科
刘宗杰,中所千户,万历戊子丁酉二科
杨 汪,左所镇抚,万历戊子科
罗拱寿,右所镇抚,万历辛卯科
此碑刻于葫芦山北岩.石刻高约170厘米,宽约118厘米,直书阴刻, 楷体,题及正文字大15厘米见方,注字大约7厘米见方。
- 重要纪事类(现存21处,由于篇幅所限,原文从略。)
- 买石座记
刻于西湖山南岩,直书阴刻,楷书,原文共计58字,不可辨认者12字,字大约19×13厘米,根据残存落款显示,为北宋天圣二年所刻。
- 俞献卿葬妻文
刻于西湖山北岩西侧,直书阴刻,楷书,原文共计134字,字大约19厘米见方,根据落款,为北宋天禧庚申年(天禧四年)所刻。
- 重辟西湖记
刻于西湖山中麓,题横书阴刻,篆书,字大约38×25厘米;正文直书阴刻,楷书,字大约10×14厘米,原文共计538字,根据落款,为南宋庆元己未年(庆元五年)所刻。
- 湖山记
刻于西湖山南岩,题横书阴刻,楷书,字大约19厘米见方,正文直书阴刻,楷书,字大约9厘米见方,石刻破坏严重,原文共约465字,不可辨者约92字。
- 赵希蓬修威惠庙题记
刻于西湖山北岩,直书阴刻,楷书,字大约13厘米见方,原文共计50字,根据原文显示,为南宋嘉定壬申年(嘉定五年)所刻。
- 咸淳开路记
刻于西湖山寿安岩东侧,直书阴刻,楷书,字大约8厘米见方,原文共计14字,根据原文,为南宋咸淳(咸淳五年)所刻。
- 元祐石塔记
刻于西湖山南岩,直书阴刻,楷书,字大约20厘米见方,原文共计17字,根据原文,为北宋元祐二年所刻。
- 章日慎读易山房题记
刻于西湖山南岩,直书阴刻,楷书,字大约12厘米见方,原文共计55字,根据原文,为明万历癸巳年(万历二十一年)所刻。
- 南岩记
刻于西湖山南岩,直书阴刻,楷书,字大约5厘米见方,原文共计599字,根据落款,为明万历甲午年(万历二十二年)所刻。
- 湖山净慧禅寺田产题记
刻于西湖山麓,直书阴刻,楷书,字大约8厘米见方,原文共计210字,有3字不可辨认,根据落款,为元朝后至元庚辰年(后至元六年)所刻。
- 周行葬女记
刻于西湖山雁塔下方,直书阴刻,楷书,正文字大约7厘米见方,有落款,款字约5厘米见方,原文并款共计28字,根据落款,为明嘉靖四十四年所刻。
- 陈璋砌路记
刻于西湖山中麓,直书阴刻,楷书,字大约11厘米见方,原文共计26字,有6字不可辨认。
- 西湖山记
刻于西湖山南岩,直书阴刻,楷书,字大约4厘米见方,原文共计525字,不可辨认者有2字,根据落款,为清乾隆十二年所刻。
- 南岩记
刻于西湖山南岩,直书阴刻,楷书,字大约4×5厘米,原文共计551字,根据落款,为清乾隆四十年所刻。
- 湖山记德碑记
刻于西湖山南岩,直书阴刻,原文并落款共计265字,其中不可辨认者有8字,根据 ,为康熙二十一年所刻。
- 湖山钓游社题记
刻于西湖山麓,直书阴刻,楷书,字大约9厘米见方,原文共计124字,根据落款,为民国十一年所刻。
- 高隐泉记
刻于西湖山北岩,直书阴刻,行草书体,字大约10×8厘米,原文共计48字。
- 建农展所记
刻于西湖山麓,直书阴刻,行书,字大约7厘米见方,原文并落款共计75字,共计落款,为民国廿二年所刻。
- 栖霞亭记
刻于西湖山北岩,直书阴刻,题字大约13厘米见方,楷书,正文字大约5厘米见方,行书,原文共计127字。
- 刻慈庐记
刻于西湖山南岩,直书阴刻,字大约5×17厘米,原文共计64字。
- 游湖山记
刻于西湖山南岩,直书阴刻,楷书,字大约4厘米见方,原文有四处破损,原文共计986字,损坏处约135字。
- 名人经游题名类(现存11处)
- 王持正题名
刻于西湖山寿安岩东侧,直书阴刻,楷书,字大约14厘米见方,原文曰“括苍鲍公发、龙溪王莘伯、长乐郑时可、方南功、郡人陈济叔、王希醇、大梁沈叔思、鹅城陈鼎臣同饮李公亭,因游寿安岩。元祐八年二月十六日大名王持正题”。
- 宋崇宁仲谋题记
刻于西湖山中麓,直书阴刻,楷书,字大约15厘米见方,原文曰“子渐纯率亚之孟文同游,仲元平步文君平性之特才仲谋序舆焉。崇宁改元立春日题”。
- 陈炜题名
刻于西湖山中麓,直书阴刻,楷书,字大约10×9厘米,全文203字,由于篇幅所限,原文从略。
- 陈德题名
刻于西湖山中麓,直书阴刻,楷书,字大约7厘米见方,石刻原文一部分被围墙所遮盖,现参照饶锷先生《西湖山志》补全,原文曰“乙亥改元季夏,男德捧檄督饷抵潮,重游于此谨拜手□先子退庵摩石拂尘,时偕行莆阳方大年,吴首登,蔡□,吴凤举,温陵顾岱也“。
- 庄炽昌题名
位于西湖山南岩南侧,直书阴刻,隶书,字大约6厘米见方,原文曰“光绪乙未闰五廿有四日庄炽昌崔如、丁惠宣昭卿、蔡乘湘舜臣、陈锡蕃晋三、林士腾云亭、林若兰月澄、胡耀先澹秋、李肇文质荪、陈登云轫初、林作桢莲孙、谢征缍贡珍、符翕子琴携次子铸同游题名厓石”。
- 周均题名
位于西湖山南岩南侧,直书阴刻,行书,字大约10厘米见方,原文曰“光绪乙未春正月武林周钧兰陵庄钟涑同游”。
- 稹鄂题名
位于西湖山南岩,直书阴刻,隶书,字大约12厘米见方,原文曰“光绪甲午稹鄂诺瑞诰长沙袁绪钦同访碑至此题名”。
- 瑞诰题名
刻于西湖山南岩,直书阴刻,楷书,字大约12厘米见方,原文曰“光绪甲午七月辛已朔十又八晶博尔济吉特瑞诰重游刊石”。
- 朱丙寿题名
刻于南岩,直书阴刻,隶书,字大约7厘米见方,原文曰“光绪十四年戊子孟春三日,海盐朱丙寿同客高大猷、唐尧偕、张铃、刘铭、王松龄、孙仁渊、黄承愚及弟冠瀛游此”。
- 方耀题字
刻于南岩,直书阴刻,楷书,字大约11厘米见方,原文曰“光绪丁丑既望,普宁方耀偕北平刘溃年、王荥武、山阴宗泽元、吴下丁学瑾淳此。溃年并记”。
- 黄安涛题名
刻于湖山南岩南侧,直书阴刻,隶书,字大约14厘米见方,原文曰“大清光绪八年十一月望日 知潮州府事嘉善黄安涛同客赣县朱珍、呈江潘眉、宁化于念曾来游,爰命弟若济监工镌石”。
- 官衙文告类(现存2处)
- 清道光三年潮州府海阳县正堂文告
刻于西湖山南岩,题字大约6厘米见方,正文字大约4厘米见方,楷书直书阴刻,共计294字,文告原文从略。
- 香灯田碑
刻于西湖山南岩青牛洞内,题横书,正文直书,皆楷书阴刻,题字大约17×19厘米,正文字大约4厘米见方,该碑有部分为石灰所覆盖,可见部分共计504字,原文从略。
- 诗词联语类(现存32处)
- 林山票题李公亭诗
刻于西湖南段“放大眼光”四字上方,字大约9厘米见方,但字迹有多处不清。诗并序共计96字,约有10字不可辨认。根据诗序,为南宋庆元五年所刻。
- 陈炜、黄耆湖山诗
刻于西湖山中麓,直书阴刻,楷书,字大约6厘米见方,但字迹有多处不清晰。原文并款共计126字,但有多处不可见。根据落款,为南宋宝祐甲寅年(宝祐二年)所刻。
- 林山票重辟西湖诗
刻于西湖山麓石壁。直书阴刻,隶书,字大约16×8厘米,此刻破坏严重,根据饶锷著《西湖山志》,原文应为112字,现存仅32字,其余均缺。
- 泛舟西湖
刻于西湖山南岩,直书阴刻,草书,字大约14厘米见方,原文并落款共计112字,落款之后部分字迹大多形迹不清。
- 章曰慎青牛洞题诗六首
刻于西湖山南岩青牛洞中,共计诗六首,诗序并文共计408字。
- 章曰慎等南岩和诗四首
刻于西湖山南岩青牛洞中,共计诗四首,诗序、诗文并落款共计314字。
- 任可容题诗
刻于西湖山麓,直书阴刻,楷书,字大约8厘米见方,诗序、诗文并落款共计91字,根据落款,为明万历丁酉年(万历二十五年)所刻。
- 唐伯元题诗
刻于西湖山麓,直书阴刻,楷书,字大约10厘米见方,诗序、诗文并落款共计77字。
- 谢易之邀泛西湖并眺南岩
刻于西湖山麓涵碧楼侧,阴刻,楷书,字大约8厘米见方,诗并款共计133字,有4字不可辨认,根据落款,为明万历己未年(万历四十七年)所刻。
- 徐一唯题寿安寺诗
刻于西湖山麓,直书阴刻,楷书,序及诗字大约14厘米见方,款字约10厘米见方,诗序、诗文并落款共计114字,根据诗序,为明万历癸巳年(万历二十一年)所刻。
- 庄诚次徐一唯韵
刻于西湖山麓,直书阴刻,楷书,字大约14厘米见方,诗序、诗文并落款共计115字。
- 陈廷策湖山题壁诗二首
刻于西湖山南岩,直书阴刻,楷书,字大约7厘米见方,二首诗共计112字,有1字不可辨认。
- 题活人洞
刻于西湖山北岩,直书阴刻,楷书,字大约16厘米见方,共计20字,并未署款。另,有人言肇庆七星岩壁亦有此诗,署名为俞良辅。
- 林大川西湖题壁
刻于西湖山南岩,直书阴刻,行书,字大约8厘米见方,诗并款共计32字。
- 温魁榜湖山题壁
刻于西湖山麓,直书阴刻,楷书,字大约15厘米见方,诗并款共计34字,根据落款,为清道光辛丑年(道光二十一年)所刻。
- 王延康西湖纪游诗
刻于西湖山南岩,直书阴刻,楷书,字大约9厘米见方,共计诗二首,诗序、诗并落款共138字,根据诗序,为清光绪戊戌年(光绪二十四年)所刻。
- 张联桂南岩题诗
刻于西湖山南岩,直书阴刻,行草书,字大约4厘米见方,诗文并落款共计237字,其中7字无法辨认,共计落款,为清光绪癸未年(光绪九年)所刻。
- 潘伯阳登西湖题句
刻于西湖山南岩,直书阴刻,行书,字大约8厘米见方,诗文并落款共计42字。
- 刘德恒题诗
刻于西湖山南岩,横书阴刻,行书,诗字大约10厘米见方,款字约6厘米见方,诗并款共计60字,共计落款,为清光绪庚寅年(光绪十六年)所刻。
- 登积翠亭闲眺
刻于西湖山南岩,行书阴刻,字大约16厘米见方,款字约6厘米见方,诗并款共计45字。
- 逸史题诗
刻于西湖山北岩活人洞内,直书阴刻,楷书,字大约16厘米见方,款字约15厘米见方,诗并款共计23字。
- 奉赠盛杨二公一赞
刻于西湖山北岩活人洞内,直书阴刻,楷书,字大约15厘米见方,款字约12厘米见方,文并款共计28字。
- 戴燝题诗
刻于西湖山麓,直书阴刻,楷书,字大约10厘米见方,诗序、诗文并落款共计97字。
- 杨祓题诗
刻于西湖山南岩,直书阴刻,草书,字大约18厘米见方,款字约9厘米见方,诗并款共计24字。
- 饶勋北岩题诗
刻于西湖山北岩,直书阴刻,隶书,字大约8厘米见方,原文并款共计168字,根据落款推测应为公元1922年所刻。
- 饶勋钓台题诗
刻于西湖山麓,直书阴刻,楷书,字大约8厘米见方,诗并款当为43字,原刻损毁严重,今仅存24字。
- 熊公福题诗
刻于西湖山中麓,直书阴刻,行草书,字大约8厘米见方,诗并款共计45字。
- 熊公福卖花声词
刻于西湖山北岩,直书阴刻,草书,字大约8厘米见方,款字约4厘米见方,原文并款共计88字。
- 周竹吟题诗
刻于西湖山麓,直书阴刻,行书,字大约8厘米见方,款字约6厘米见方,诗并款共计34字。
- 空海居士题诗
刻于西湖山南岩,直书阴刻,楷书,字大约6厘米见方,诗并款共计50字。
- 蔡公时题诗
刻于西湖山中麓,直书阴刻,行草书,字大约18厘米见方,诗并款共计39字。
- 寿安洞口对联
刻于西湖山寿安岩,直书阴刻,行书,字大约10厘米见方,联曰“游客重来山柏翠,何人不爱洞湖清”。
- 其它(现存11处)
126.谢奎光劝世诗
刻于西湖山南岩,直书阴刻,楷书,字大约5厘米见方,诗并款共计140字。
127.谢奎光劝世文
刻于西湖山南岩,直书阴刻,楷书,字大约7厘米见方,款字约4厘米见方,石刻部分被炸毁,现存部分计50字。
128.净祐塔铭
刻于西湖山南岩,直书阴刻,行草书,字大约12×10厘米,仅存四字。
129.古梵文六字
刻于西湖山南岩,阴刻,呈“十”字状排布,字大约9×8厘米。
130.光绪残刻
刻于西湖山南岩,直书阴刻,字大约12厘米见方,可免残缺,仅存“光绪癸巳重九郡会稽徐”十字。
131.王延康题字
刻于西湖山中麓,“公园”二字横是一款,篆书,字大约80厘米见方,落款直书阴刻,楷书,款字约10厘米见方,款曰“中华十二年首夏 约公王延康篆 潮州西湖,八丰年胜地。丛冢日以滋,洲踪皆因避。洪公宦辙来,深契烟霞味。扩然顿改观,亭台续续治。草木增蓊蔓,风光绝细腻。美人踏软莎,公子策洲骑。馀酒且赋诗,雅人得深致。命之曰公园,不出共和义。四野果风清,斯举岂无谓。题诗望岸巅,馨香祷再四。约公再题”。
132.南无阿弥陀佛
西湖山共见三处,一在西湖山北岩,直书阴刻,楷书,字大约17厘米见方;另一在西湖山中麓,直书阴刻,隶书,字大约38×32厘米;又一在西湖山麓湖心亭侧,直书阴刻,楷书,字大约8厘米见方,该刻“南”字损毁,“无(無)”字仅剩下半部分。上述三刻均无落款。
133.白鹦鹉赋
刻于西湖山麓景韩亭内,直书阴刻,草书,正文内容为韩愈《白鹦鹉赋》,相传为韩文公手迹,至于是否韩愈真迹至今仍存在争论。
134.关公竹
刻于西湖山麓景韩亭内,为一幅青竹图,竹叶组画成字,为一五言绝句“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相传为关羽所作,上有印章两枚,曰“关羽之印”、“汉寿亭侯”,有落款,款曰“光绪乙酉年秋月林敦本堂敬立”。
附录二:《俞献卿葬妻文》
天禧二年戊午岁建子月,曲台博士俞献卿出守是郡。四年秋七月,妻清河县君张氏,以疾终于官舍。弥留之际,谓余曰:“妾其逝矣,厥躯愿勿以火化,但得坯土覆面足矣!”又曰:“无以厚葬,虑久久贻患于泉下。”乃自择弊衣数事,俾燃铁筋回环以烙之,其首饰之具悉以锡镴为。余嘉其言达,故不违其命,即以其月十二日堘于此。庚辛岁七月二十日记。
附录三:特授潮州府海阳县正堂加五级纪录十次李为乞恩示禁
以洁胜区事。本年七月十五日,据西湖山老君岩住持僧禀称:西湖为潮郡胜地,中有文昌阁、武帝庙、北帝垣、吕仙洞、李公祠,高低不一,曲折穿联,每日游人络绎不绝。每有无知短见之徒,藉游觅为名,常在文昌楼悬梁服毒短见轻生,尸无主认,即被地保勒派验埋。更有匪徒藉端索诈,种种扰害,难于枚举。禀谋各前宪示无先案。兹经日久,诚恐若辈,筏踏旧辙贻累非轻,得叩乞恩准出示严禁等情到县。据此当批候示禁在禀,除揭示外行出示筱禁。为此示谕兵民人共知悉。自示之后,毋得仍在该寺游手好闲,藉端索诈,以及短见轻生,尸无主认,不得勒派验埋至兹事端。倘敢故违,许该住持僧人协同地保指名禀赴本县,以凭严究。各宜淳遵毋违特示遵。道光三年八月十三日示。发吕仙洞前勒石。
附录四:“饶勋钓台题诗”
(世事不关心,有)酒聊自斟,持竿湖上去,垂钓坐柳阴,唐公钓于(昔,我亦钓于今,)一台千古在,相(对云自深)。
(世事莫关心,有)酒聊自斟,持竿湖上去,垂钓坐柳阴,唐公钓于(昔,我亦钓于今,)一台千古在,相(对也宽心)。
*该石刻损毁严重,笔者几经探访,从长者口述中录得该诗,却存在两种不同的版本,为更好理解其内涵,特将此二版本同时录上。
附录五:《谢奎光劝世诗》
父母惜我身,另无爱我人,劝尔当事者,勿利己损人。昧良苦谋取,享福归他人,奸诈能置业,阴间作罪人。劳心竭尽力,何有知情人,自甘受恶名,岂不是愚人。能救危与惫,天无负善人,所得宜公道,庶可传后人。问心果少过,正是厚福人,亲恩须当报,无愧为子人。不听妻妾言,可为豪杰人,体倾兄与弟,方可对先人。若负人、屈人、欺人、害人,报应自受也。曜亭谢奎光题。
附录六:调查问卷
关于对潮州葫芦山摩崖石刻的调查
您的文化程度是:
A. 小学毕业以下 B.小学程度 C.中学程度 C. 大学程度 D大学程度以上
您的年龄是:
A.15-25 岁 B.26-35 C.36-45 D.46-55 E.56-65 F.65以上
- 你听说过潮州西湖山上有摩崖石刻吗?
- 有, 经常有谈及 B. 有, 但印象还深 C.从来没有听说过
- 你读过有关潮州葫芦山摩崖石刻的书吗?
A.有,读过几本专著 B. 读过涉及到的书, 没有
- 你参观过摩崖石刻吗?
A. 有空就上去参观 B. 近几年参观过一次 C. 小时候去过
- 摩崖石刻在广东省内的地位:
- 现存数量最多的 B. 仅有的一处 C. 很普通的
- 如果有时间,你会到西湖山去浏览山上的石刻吗?
A. 找时间去 B.实在无事做, 就去参观一下 C.没什么意思
(6) 西湖山上现有多少处石刻?
A. 几十处 B.一、二百处 C. 三百处以上
(7) 西湖山上的石刻,最多时有多少处?
A.一百多处 B.二百多处 C. 三百多处
(8) 除现存的石刻以外,你是否听说过有其它被破坏的, 原在何处?
A. 有好几处, 基本能说出 B. 好象有一二处, 但还能具体说出 C. 没有听说过
(9)石刻最早是什么时候的作品?
A. 唐及以前 B. 宋代 C.明代
(10)石刻的内容主要涉及几个方面, 具体内容?
A. 五个方面以上 B. 五个方面C. 三个方面
(11)你对西湖山上的石刻哪些方面印象最深?
A.反映当时潮州的状况 B.内容丰富 C. 字标亮
(12)为什么西湖山石刻会有流失?
A. 文革期间破坏 B. 被小偷偷走 D. 日本鬼子派工兵破坏
(13) 你认为西湖山石刻在潮州文化中的地位是什么?
A. 是潮州历史的真实记载 B. 是一处不错的风景区 C.古人随便留字
(14)历史上在潮州西湖留下石刻的名贤中,较著名的大约有哪些人?
A. 五十人以上 B. 十至五十人 C. 十人以下
(15)你认为西湖石刻要好好保护吗?
A.要好好保护 B.无所谓 C.花这么大的功夫没必要,顺其自然吧
附录七:情况统计
表一(分布表):
学历 年龄 | 15-25(A) | 26-35(B) | 46-55(C) | 56-65(D) | 65以上(E) |
小学及以下(1) | 58 | 32 | 24 | 15 | |
中学(2) | 330 | 57 | 25 | 41 | 18 |
大学(3) | 132 | 34 | 31 | 37 | 4 |
大学以上(4) | 32 | 18 | 15 |
表二 (A2组)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A | 115 | 11 | 51 | 13 | 92 | 131 | 120 | 106 | 78 | 47 | 64 | 75 | 111 | 131 | 91 |
B | 132 | 229 | 170 | 255 | 168 | 118 | 68 | 113 | 132 | 123 | 186 | 128 | 150 | 84 | 130 |
C | 83 | 100 | 109 | 62 | 70 | 81 | 142 | 111 | 120 | 160 | 80 | 127 | 69 | 105 | 109 |
表三(A3)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A | 45 | 12 | 15 | 21 | 12 | 63 | 22 | 36 | 17 | 44 | 58 | 35 | 41 | 53 | 19 |
B | 43 | 62 | 70 | 65 | 78 | 38 | 46 | 42 | 83 | 23 | 24 | 48 | 25 | 44 | 43 |
C | 34 | 48 | 47 | 46 | 42 | 31 | 64 | 54 | 32 | 65 | 50 | 49 | 66 | 35 | 70 |
表四(B1组)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2 | 14 | 15 |
A | 25 | 0 | 5 | 1 | 12 | 13 | 12 | 6 | 7 | 14 | 4 | 5 | 11 | 13 | 21 |
B | 23 | 12 | 30 | 45 | 30 | 22 | 23 | 25 | 34 | 23 | 38 | 28 | 30 | 24 | 23 |
C | 10 | 46 | 23 | 12 | 16 | 23 | 23 | 27 | 16 | 21 | 16 | 25 | 17 | 21 | 14 |
表五(B2组)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A | 15 | 2 | 15 | 11 | 22 | 19 | 22 | 26 | 16 | 14 | 11 | 9 | 17 | 11 | 21 |
B | 13 | 42 | 20 | 25 | 18 | 27 | 26 | 19 | 19 | 23 | 28 | 28 | 25 | 24 | 13 |
C | 29 | 13 | 22 | 21 | 17 | 11 | 9 | 12 | 22 | 20 | 18 | 20 | 15 | 22 | 23 |
表六(B3组)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A | 9 | 1 | 5 | 1 | 12 | 13 | 12 | 16 | 7 | 4 | 4 | 5 | 11 | 13 | 11 |
B | 11 | 12 | 10 | 25 | 8 | 8 | 6 | 12 | 13 | 23 | 18 | 28 | 15 | 14 | 13 |
C | 4 | 19 | 17 | 6 | 12 | 11 | 14 | 4 | 12 | 5 | 10 | 25 | 6 | 5 | 8 |
表七(B4组)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A | 15 | 1 | 5 | 1 | 12 | 13 | 12 | 16 | 7 | 4 | 4 | 5 | 11 | 13 | 11 |
B | 13 | 12 | 10 | 25 | 8 | 8 | 6 | 12 | 13 | 23 | 18 | 28 | 15 | 14 | 13 |
C | 4 | 19 | 17 | 6 | 12 | 11 | 14 | 4 | 12 | 5 | 10 | 25 | 6 | 5 | 8 |
表八(C1组)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A | 15 | 1 | 5 | 1 | 12 | 13 | 12 | 16 | 7 | 4 | 4 | 5 | 11 | 13 | 11 |
B | 13 | 12 | 10 | 25 | 8 | 8 | 6 | 12 | 13 | 23 | 18 | 28 | 15 | 14 | 13 |
C | 4 | 19 | 17 | 6 | 12 | 11 | 14 | 4 | 12 | 5 | 10 | 25 | 6 | 5 | 8 |
表九(C2组)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A | 15 | 5 | 15 | 1 | 12 | 13 | 7 | 6 | 8 | 14 | 18 | 15 | 5 | 11 | 20 |
B | 6 | 12 | 10 | 15 | 8 | 8 | 6 | 12 | 3 | 10 | 7 | 8 | 15 | 14 | 3 |
C | 4 | 8 | 0 | 9 | 5 | 4 | 12 | 7 | 14 | 1 | 0 | 2 | 5 | 0 | 2 |
表十(C3组)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A | 15 | 11 | 15 | 20 | 16 | 13 | 12 | 13 | 17 | 13 | 18 | 5 | 21 | 13 | 21 |
B | 12 | 2 | 10 | 5 | 8 | 8 | 7 | 12 | 10 | 11 | 8 | 21 | 5 | 10 | 3 |
C | 4 | 18 | 6 | 6 | 7 | 10 | 12 | 6 | 4 | 8 | 5 | 5 | 5 | 8 | 7 |
表十一(C4组)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A | 15 | 5 | 17 | 10 | 6 | 11 | 12 | 16 | 7 | 8 | 14 | 15 | 11 | 13 | 16 |
B | 11 | 9 | 1 | 5 | 8 | 7 | 4 | 2 | 10 | 7 | 3 | 2 | 5 | 3 | 1 |
C | 2 | 4 | 0 | 3 | 4 | 0 | 2 | 0 | 1 | 3 | 1 | 1 | 2 | 2 | 1 |
表十二(D1组)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A | 10 | 6 | 15 | 14 | 10 | 11 | 10 | 16 | 9 | 14 | 10 | 5 | 13 | 15 | 21 |
B | 10 | 8 | 6 | 5 | 8 | 8 | 6 | 4 | 3 | 10 | 8 | 8 | 5 | 4 | 1 |
C | 4 | 10 | 3 | 5 | 6 | 5 | 8 | 4 | 12 | 0 | 6 | 11 | 6 | 5 | 3 |
表十三(D2组)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A | 25 | 19 | 25 | 19 | 22 | 23 | 22 | 26 | 17 | 14 | 23 | 25 | 21 | 23 | 21 |
B | 13 | 12 | 10 | 15 | 8 | 8 | 16 | 11 | 13 | 23 | 18 | 8 | 15 | 14 | 13 |
C | 3 | 10 | 6 | 7 | 11 | 10 | 3 | 4 | 11 | 4 | 0 | 8 | 5 | 4 | 7 |
表十四(D3组)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A | 25 | 18 | 15 | 17 | 22 | 13 | 22 | 26 | 17 | 14 | 15 | 25 | 21 | 23 | 11 |
B | 8 | 12 | 10 | 15 | 8 | 13 | 6 | 10 | 13 | 23 | 18 | 8 | 15 | 14 | 13 |
C | 4 | 7 | 12 | 5 | 7 | 11 | 9 | 1 | 7 | 0 | 4 | 4 | 1 | 0 | 3 |
表十五(D4组)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A | 10 | 9 | 8 | 11 | 13 | 11 | 10 | 6 | 9 | 11 | 14 | 7 | 13 | 14 | 13 |
B | 3 | 2 | 3 | 2 | 2 | 3 | 2 | 7 | 3 | 3 | 1 | 2 | 1 | 1 | 1 |
C | 2 | 3 | 2 | 2 | 0 | 1 | 3 | 2 | 3 | 1 | 0 | 6 | 1 | 0 | 1 |
表十六(E1组)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A | 8 | 2 | 10 | 10 | 7 | 2 | 9 | 14 | 10 | 7 | 8 | 12 | 11 | 11 | 9 |
B | 5 | 5 | 1 | 4 | 4 | 3 | 6 | 1 | 4 | 3 | 1 | 2 | 3 | 4 | 3 |
C | 2 | 8 | 4 | 1 | 4 | 10 | 0 | 0 | 1 | 5 | 6 | 1 | 1 | 0 | 3 |
表十七(E2组)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A | 15 | 4 | 13 | 8 | 12 | 13 | 12 | 13 | 12 | 14 | 13 | 15 | 11 | 13 | 14 |
B | 3 | 12 | 3 | 5 | 4 | 5 | 2 | 2 | 3 | 2 | 4 | 2 | 5 | 3 | 1 |
C | 0 | 2 | 2 | 5 | 2 | 0 | 1 | 3 | 2 | 2 | 1 | 1 | 2 | 2 | 3 |
表十八(E3组)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A | 4 | 2 | 4 | 3 | 2 | 3 | 2 | 4 | 3 | 3 | 4 | 4 | 1 | 4 | 4 |
B | 0 | 2 | 0 | 1 | 1 | 1 | 1 | 0 | 1 | 0 | 0 | 0 | 2 | 0 | 0 |
C | 0 | 0 | 0 | 0 | 1 | 0 | 1 | 0 | 0 | 1 | 0 | 0 | 1 | 0 | 0 |
说明:我们就潮州葫芦山摩崖石刻相关问题对十五岁以上的不同年龄段,分文化程度进行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000张,收回有效问卷852张。此次调查的重点放在当地在学的中学生和大学生,从这个群体中收回的调查表共462份,约占总回收调查表的55%。[2]对在校生的调查主要在潮州市区域内的大、中学校中进行。其它年龄段的调查在潮州中心文化广场和西湖山等公共场所随机发放调查表,由被调查人填写后收回。[3]
G1.大赛评审委员会预审意见粘贴处
G2.大赛评审委员会终审意见粘贴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