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验目的
- 掌握以太网的报文格式
- 掌握 MAC 地址的作用
- 掌握 MAC 广播地址的作用
- 掌握 LLC 帧报文格式
- 掌握协议编辑器和协议分析器的使用方法
- 掌握协议栈发送和接收以太网数据帧的过程
- 实验环境
该实验采用网络结构一
- 实验内容
练习一:领略真实的 MAC 帧
各主机打开工具区的“拓扑验证工具”,选择相应的网络结构,配置网卡后,进行拓扑验证,如果通过拓扑验证,关闭工具继续进行实验,如果没有通过,请检查网络连接。 本练习将主机 A 和 B 作为一组,主机 C 和 D 作为一组,主机 E 和 F 作为一组。现仅以 主机 A、B 所在组为例,其它组的操作参考主机 A、B 所在组的操作。
- 主机 B 启动协议分析器,新建捕获窗口进行数据捕获并设置过滤条件(提取 ICMP 协议)。
- 主机 A ping 主机 B,察看主机 B 协议分析器捕获的数据包,分析 MAC 帧格式。
- 将主机 B 的过滤器恢复为默认状态。
练习二:理解 MAC 地址的作用
本练习将主机 A 和 B 作为一组,主机 C 和 D 作为一组,主机 E 和 F 作为一组。现仅以 主机 A、B 为例,其它组的操作参考主机 A、B 的操作。
- 主机 B 启动协议分析器,打开捕获窗口进行数据捕获并设置过滤条件(源 MAC 地址 为主机 A 的 MAC 地址)。
- 主机 A ping 主机 B。
- 主机 B 停止捕获数据,在捕获的数据中查找主机 A 所发送的 ICMP 数据帧,并分析该 帧内容。
- 记录实验结果
- 实验结果
| 本机MAC | 源MAC | 目的MAC |
B | 7427EA-F09ED4 | 7427EA-F01CF5 | 7427EA-F09ED4 |
- MAC 地址应用于 TCP/IP 协议模型的哪一层?
- MAC 地址应用于 TCP/IP 协议模型的网际接口层。
- 如何区分以太网的两种标准帧格式?
- 常见的以太网Mac帧格式有两种标准,一种是DIX Ethernet V2,另一种是IEEE802.3。V2的Mac帧格式中,其首都没有帧长度字段而是类型;而IEEE803.2Mac帧格式中,没有类型却是长度。
练习三:编辑并发送 MAC 广播帧
本练习将主机 A、B、C、D、E、F 作为一组进行实验。
- 主机 E 启动协议编辑器。
- 主机 E 编辑一个 MAC 帧: 目的 MAC 地址:FFFFFF-FFFFFF 源 MAC 地址:主机 E 的 MAC 地址 协议类型或数据长度:大于 0x0600 数据字段:编辑长度在 46—1500 字节之间的数据
- 主机 A、B、C、D、F 启动协议分析器,打开捕获窗口进行数据捕获并设置过滤条件 (源 MAC 地址为主机 E 的 MAC 地址)。
- 主机 E 发送已编辑好的数据帧。
- 主机 A、B、C、D、F 停止捕获数据,察看捕获到的数据中是否含有主机 E 所发送的数 据帧。
- 结合练习三的实验结果,简述 FFFFFF-FFFFFF 作为目的 MAC 地址的作用。
- FFFFFF-FFFFFF作为目的地址的MAC帧说明这是一个广播帧,作用是完成一对多的通信方式,即一个数据帧可发送给同一网段内的所有节点。所以A、B、C、D、F都能收到主机E所发送的数据帧。
- 主机 A、B、C、D、F 是否可以收到主机 E 的广播帧?
- 可以
- 说明 MAC 广播帧的范围?
- A,B,C,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