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4G LTE选择标准:Cat.1、Cat.1bis、NB-IoT和LTE-M

文章讲述了Cat.1bis的发展历程,它是基于Cat.1的单天线版本,最初是为了满足可穿戴设备的尺寸和性能需求。如今,Cat.1因其成本效益、低功耗和广泛的部署支持,成为物联网部署的热门选择,尤其是在4G网络逐步淘汰老旧技术的背景下。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先说一下结论和概念

Cat.1(即LTE终端能力等级1)早已存在,工信部发文中提及的Cat.1也已不再是狭义的初代LTE定义,它有了包含Release 13 Cat.1bis在内的更广泛的内涵。bis具有“再一次”之意,放在Cat.1之后寓意其是在传统Cat.1能力等级基础上的二次衍生。

Cat.1bis现身于R13版本。2017年,3GPP鉴于Cat.1规范在应用中出现许多厂商只采用单天线设计的实际情况,于是在R13中增加了Cat.1 bis,与Cat.1同样上行速率5Mbps,下行10Mbps,但天线为1Rx(单接收天线),以用于空间狭小的中速人联/物联应用场景,例如可穿戴品类智能设备(现基本为Cat.0/Cat.M1/Cat.NB1)。

Cat.1bis的出现和发展的原始驱动力来自可穿戴设备的尺寸限制。2015年4月,第一代智能手表产品正式发售,开启了可穿戴品类大幕。但早期可穿戴设备主要以智能手机伴侣形态出现,并不具备独立的蜂窝通信功能,还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独立品类。究其根源,在于可穿戴设备因追求极致尺寸有着强烈的小型化设计需求,而传统4G蜂窝终端必选的2Rx(双接收天线)天线摆放异常艰难,即使强行放入,分集接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同时,当时那个时代,官方具备1Rx(单接收天线)接收规格的终端能力等级仅限Cat.0/Cat.M1/Cat.NB1,他们最高1Mbps的极限吞吐不足以满足可穿戴场景的用户体验。这意味着亟需制定适用于可穿戴品类的单天线终端能力新等级!

有鉴于此,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 3GPP RAN#73~#75标准全会就该单天线终端能力新等级做了讨论与定义

评论 3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