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下结论和概念
Cat.1(即LTE终端能力等级1)早已存在,工信部发文中提及的Cat.1也已不再是狭义的初代LTE定义,它有了包含Release 13 Cat.1bis在内的更广泛的内涵。bis具有“再一次”之意,放在Cat.1之后寓意其是在传统Cat.1能力等级基础上的二次衍生。
Cat.1bis现身于R13版本。2017年,3GPP鉴于Cat.1规范在应用中出现许多厂商只采用单天线设计的实际情况,于是在R13中增加了Cat.1 bis,与Cat.1同样上行速率5Mbps,下行10Mbps,但天线为1Rx(单接收天线),以用于空间狭小的中速人联/物联应用场景,例如可穿戴品类智能设备(现基本为Cat.0/Cat.M1/Cat.NB1)。
Cat.1bis的出现和发展的原始驱动力来自可穿戴设备的尺寸限制。2015年4月,第一代智能手表产品正式发售,开启了可穿戴品类大幕。但早期可穿戴设备主要以智能手机伴侣形态出现,并不具备独立的蜂窝通信功能,还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独立品类。究其根源,在于可穿戴设备因追求极致尺寸有着强烈的小型化设计需求,而传统4G蜂窝终端必选的2Rx(双接收天线)天线摆放异常艰难,即使强行放入,分集接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同时,当时那个时代,官方具备1Rx(单接收天线)接收规格的终端能力等级仅限Cat.0/Cat.M1/Cat.NB1,他们最高1Mbps的极限吞吐不足以满足可穿戴场景的用户体验。这意味着亟需制定适用于可穿戴品类的单天线终端能力新等级!
有鉴于此,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 3GPP RAN#73~#75标准全会就该单天线终端能力新等级做了讨论与定义
物联网4G LTE选择标准:Cat.1、Cat.1bis、NB-IoT和LTE-M
最新推荐文章于 2025-02-25 18:17:46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