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Boot:如何优雅地进行响应数据封装、异常处理?

背景

越来越多的项目开始基于前后端分离的模式进行开发,这对后端接口的报文格式便有了一定的要求。通常,我们会采用JSON格式作为前后端交换数据格式,从而减少沟通成本等。

这篇文章,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基于SpringBoot框架来封装返回报文以及统一异常处理。

报文基本格式

一般报文格式通常会包含状态码、状态描述(或错误提示信息)、业务数据等信息。在此基础上,不同的架构师、项目搭建者可能会有所调整。但从整体上来说,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

在SpringBoot项目中,通常接口返回的报文中至少包含三个属性:

  • code:请求接口的返回码,成功或者异常等返回编码,例如定义请求成功。

  • message:请求接口的描述,也就是对返回编码的描述。

  • data:请求接口成功,返回的业务数据。

示例报文如下:

{
  "code":200,
  "message":"SUCCESS",
  "data":{
    "info":"测试成功"
  }
}

在上述报文格式中,不同的设计者是会有一些分歧的,特别是code值的定义。如果完全基于RESTful API设计的话,code字段可能就不需要存在了,而是通过HTTP协议中提供的GET、POST、PUT、DELETE操作等来完成资源的访问。

但在实践中,不论是出于目前国内大多数程序员的习惯,还是受限于HTTP协议提供的操作方法的局限性,很少完全遵照RESTful API方式进行设计。通常都是通过自定义Code值的形式来赋予它业务意义或业务错误编码。

虽然可以不用完全遵守RESTful API风格来定义Code,在Code值的自定义中,也存在两种形式:遵循HTTP状态码和自主定义。

像上面的示例,用200表示返回成功,这就是遵循HTTP响应状态码的形式来返回,比如还有其他的400、401、404、500等。当然,还有完全自主定义的,比如用0表示成功,1表示失败,然后再跟进通用编码、业务分类编码等进行定义。

在此,笔者暂不评论每种形式的好坏,只列举了常规的几种形式,大家了解对应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所选择即可。

响应参数封装实践

创建一个SpringBoot项目,并引入Lombok依赖(精简代码),对应的核心依赖如下:

    <dependencies>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web</artifactId&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