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设计权限系统
权限管控可以通俗的理解为权力限制,即不同的人由于拥有不同权力,他所看到的、能使用的可能不一样。对应到一个应用系统,其实就是一个用户可能拥有不同的数据权限(看到的)和操作权限(使用的)。
主流的权限模型主要分为以下五种:
- ACL模型:访问控制列表
- DAC模型:自主访问控制
- MAC模型:强制访问控制
- ABAC模型: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
- RBAC模型:基于角色的权限访问控制
ACL模型:访问控制列表
Access Control List,ACL是最早的、最基本的一种访问控制机制,是基于客体进行控制的模型,在其他模型中也有ACL的身影。为了解决相同权限的用户挨个配置的问题,后来也采用了用户组的方式。
原理:每一个客体都有一个列表,列表中记录的是哪些主体可以对这个客体做哪些行为,非常简单。
例如:当用户A要对一篇文章进行编辑时,ACL会先检查一下文章编辑功能的控制列表中有没有用户A,有就可以编辑,无则不能编辑。再例如:不同等级的会员在产品中可使用的功能范围不同。
缺点:当主体的数量较多时,配置和维护工作就会成本大、易出错。
DAC模型:自主访问控制
Discretionary Access Control,DAC是ACL的一种拓展。
原理:在ACL模型的基础上,允许主体可以将自己拥有的权限自主地授予其他主体,所以权限可以任意传递。
例如:常见于文件系统,LINUX,UNIX、WindowsNT版本的操作系统都提供DAC的支持。
缺点:对权限控制比较分散,例如无法简单地将一组文件设置统一的权限开放给指定的一群用户。主体的权限太大,无意间就可能泄露信息。
MAC模型:强制访问控制
Mandatory Access Control,MAC模型中主要的是双向验证机制。常见于机密机构或者其他等级观念强烈的行业,如军用和市政安全领域的软件。
原理:主体有一个权限标识,客体也有一个权限标识,而主体能否对该客体进行操作取决于双方的权限标识的关系。
例如:将军分为上将>中将>少将,军事文件保密等级分为绝密>机密>秘密,规定不同军衔仅能访问不同保密等级的文件,如少将只能访问秘密文件;当某一账号访问某一文件时,系统会验证账号的军衔,也验证文件的保密等级,当军衔和保密等级相对应时才可以访问。
缺点:控制太严格,实现工作量大,缺乏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