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CH协议】集群百分比异构无线传感器网络LEACH协议【含Matlab源码 3476期】

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获取LEACH协议的Matlab源代码,探讨了LEACH协议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应用,包括协议概述、网络模型、能耗模型和部分源代码。重点在于能量均衡和路由算法优化,以提高WSN的效率和网络寿命。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一、获取代码方式

获取代码方式1:
完整代码已上传我的资源:【LEACH协议】基于matlab集群百分比异构无线传感器网络LEACH协议【含Matlab源码 3476期】
点击上面蓝色字体,直接付费下载,即可。

获取代码方式2:
付费专栏Matlab信号处理(初级版)

备注:
点击上面蓝色字体付费专栏Matlab信号处理(初级版),扫描上面二维码,付费29.9元订阅海神之光博客付费专栏Matlab信号处理(初级版),凭支付凭证,私信博主,可免费获得1份本博客上传CSDN资源代码(有效期为订阅日起,三天内有效);
点击CSDN资源下载链接:1份本博客上传CSDN资源代码

⛄二、 简介

1 引言
WSN 由能感知外部环境的传感器节点以自组网的形式构成,是一种分布式无线传感器网络。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生活的需求,由于 WSN 的远程控制、信息即时传播以及低功耗等众多优点,WSN 在军事医疗、生活娱乐和工业生产等各个社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 WSN 优点众多的同时也有其弊端。正是因为传感器节点的无线性,使能量不能源源不断地直接供给传感器节点,只能用有限的电池供应节点的全部能耗,这使能量成为 WSN 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能量均衡高效这个问题,Heinzelman 等提出了最早的分簇路由协议。此协议运用数据融合技术和能量高效利用的路由算法,是经典的分簇路由协议代表。此后,很多研究学者对此基础上进行了诸多改进,都从不同方面进行了优化。Mittal 等提出了用替补簇首( Sub-CH )代替死亡簇首的方法。Gnanambigai等介绍了LEACH的后继协议。其中,LEACH-C 协议利用每个节点发送位置信息和剩余能量生成能耗更低、性能更优越的分簇;LEACH-F使用固定的簇和循环选举出的簇首,避免了反复成
簇带来的能量消耗;MUTIHOP-LEACH 协议考虑间距因素,在簇中节点与汇聚节(sink)、簇与基站之间使用多跳方法的传输方案;LEACH-L 允许间隔基站较远的簇首使用多跳方式与基站进行通信。

2 LEACH 协议概述
2.1 LEACH 协议的简介
LEACH 协议是一种经典分簇路由协议,它的特点是低功率消耗、聚类自适应和节点平等。由于网络内各个节点被选概率一样,因此将整个网络的能量消耗均衡地分配到每个节点,从而达到网络的能量消耗负载均衡,延长网络生命时间。LEACH协议主要由T n( ) 构成。首先,每轮次每个节点都随机产生的一个数   0 1     ;然后,将  与T n( ) 进行比较,如果   T n( ) ,则此节点成为簇首;反之,则落选。在 WSN 中一次新路由的建立加上数据的传输算一轮。由T n( ) 算法可以看出,被选为簇首是由这 2 方面因素进行权衡得出的:整个网络场景中所需要的簇首节点总数和节点当选过簇首的次数。阈值T n( ) 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中, p 表示在此网络规模中需要的簇首节点比例,r 是进行的轮次,G 表示在此轮循环之前没有被选为簇首的节点。

2.2 网络模型
为了研究改进的路由算法对网络的影响,对网络模型作了如下假设。

  1. 实验区域的形状为规则图形,传感器节点在监测区域中随机不均匀分散。
  2. 所有传感器节点的能量相同、处理能力和通信能力相等,被选概率一样。
  3. 传感器节点可以知悉自身剩余能量并可以对冗余数据进行融合。
  4. 传感器节点随机被分散后不会移动,网络部署后不再进行人为干涉。
  5. 无线发射功率可以自我调控,可自主选择发射功率。

2.3 能耗模型
本文实验中,m bit 数据的传输过程与每一步的能量消耗如图 1 所示[13]。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当 m bit 的数据进行传输时,节点的能量消耗主要由这 2 个部分构成:发送 m bit 数据的能量耗损以及功率放大电路的能量耗损;同时,针对不同的发射距离 d,选择不同的发送功率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三、部分源代码

clear all;

%%%%%%%%%%%%%%%%%%%%%%%%%%%%%%%% PARAMETERS %%%%%%%%%%%%%%%%%%%%%%%%%%%%

%Field Dimensions - x and y maximum (in meters)
xm=100;
ym=100;

%x and y Coordinates of the Sink
sink.x=0.5xm;
sink.y=0.5
ym;

%Number of Nodes in the field
n=100

%Optimal Election Probability of a node
%to become cluster head
p=0.1;

%Energy Model (all values in Joules)
%Initial Energy
Eo=0.5;
%Eelec=Etx=Erx
ETX=500.000000001;
ERX=50
0.000000001;
%Transmit Amplifier types
Efs=100.000000000001;
Emp=0.0013
0.000000000001;
%Data Aggregation Energy
EDA=5*0.000000001;

%Values for Hetereogeneity
%Percentage of nodes than are advanced
m=0.1;
%\alpha
a=1;

%maximum number of rounds
rmax=50;

%%%%%%%%%%%%%%%%%%%%%%%%% END OF PARAMETERS %%%%%%%%%%%%%%%%%%%%%%%%

%Computation of do
do=sqrt(Efs/Emp);

%Creation of the random Sensor Network
figure(1);
for i=1:1:n
S(i).xd=rand(1,1)*xm;
XR(i)=S(i).xd;
S(i).yd=rand(1,1)*ym;
YR(i)=S(i).yd;
S(i).G=0;
%initially there are no cluster heads only nodes
S(i).type=‘N’;

temp_rnd0=i;
%Random Election of Normal Nodes
if (temp_rnd0>=m*n+1) 
    S(i).E=Eo;
    S(i).ENERGY=0;
    plot(S(i).xd,S(i).yd,'o');
    hold on;
end
%Random Election of Advanced Nodes
if (temp_rnd0<m*n+1)  
    S(i).E=Eo*(1+a)
    S(i).ENERGY=1;
    plot(S(i).xd,S(i).yd,'+');
    hold on;
end

end

S(n+1).xd=sink.x;
S(n+1).yd=sink.y;
plot(S(n+1).xd,S(n+1).yd,‘x’);

%First Iteration
figure(1);title(‘第一次迭代’);

%counter for CHs
countCHs=0;
%counter for CHs per round
rcountCHs=0;
cluster=1;

countCHs;
rcountCHs=rcountCHs+countCHs;
flag_first_dead=0;
allive=n;
for r=0:1:rmax
r
%
total=0;
for i=1:1:n
total=total+S(i).E;
end
STATISTICS.TOTAL(r+1)=total;

%

%Operation for epoch
if(mod(r, round(1/p) )==0)
for i=1:1:n
S(i).G=0;
S(i).cl=0;
end
end

hold off;

%Number of dead nodes
dead=0;
%Number of dead Advanced Nodes
dead_a=0;
%Number of dead Normal Nodes
dead_n=0;

%counter for bit transmitted to Bases Station and to Cluster Heads
packets_TO_BS=0;
packets_TO_CH=0;
%counter for bit transmitted to Bases Station and to Cluster Heads
%per round
PACKETS_TO_CH(r+1)=0;
PACKETS_TO_BS(r+1)=0;

figure(1);

for i=1:1:n
%checking if there is a dead node
if (S(i).E<=0)
plot(S(i).xd,S(i).yd,‘red .’);
dead=dead+1;

    if(S(i).ENERGY==1)
        dead_a=dead_a+1;
    end
    if(S(i).ENERGY==0)
        dead_n=dead_n+1;
    end
    hold on;    
end
if S(i).E>0
    S(i).type='N';
    if (S(i).ENERGY==0)  
    plot(S(i).xd,S(i).yd,'o');
    end
    if (S(i).ENERGY==1)  
    plot(S(i).xd,S(i).yd,'+');
    end
    hold on;
end

end
plot(S(n+1).xd,S(n+1).yd,‘x’);

STATISTICS.DEAD(r+1)=dead;
STATISTICS.ALLIVE(r+1)=allive-dead;
STATISTICS.DEAD(r+1)=dead;
STATISTICS.DEAD_N(r+1)=dead_n;
STATISTICS.DEAD_A(r+1)=dead_a;

%When the first node dies
if (dead1)
if(flag_first_dead
0)
first_dead=r
flag_first_dead=1;
end
end

⛄四、运行结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五、matlab版本及参考文献

1 matlab版本
2014a

2 参考文献
[1]黄利晓,王晖,袁利永,曾令国.基于能量均衡高效WSN的LEACH协议改进算法[J].通信学报第38卷第Z2期

3 备注
简介此部分摘自互联网,仅供参考,若侵权,联系删除

  • 23
    点赞
  • 1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Matlab领域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