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一、自旋锁概述
自旋锁(Spinlock)是Linux内核中最基本的同步机制之一,特别适用于嵌入式系统中的短期锁定需求。它通过"忙等"方式实现,持续检查锁是否可用,而不会让出处理器。
二、工作原理
自旋锁的主要特点:非阻塞式等待,不会引起进程调度。等待获取锁时处理器一直处于忙循环状态。适合保护短小临界区(执行时间短、竞争不频繁)。可在中断上下文使用。
三、自旋锁类型
// 基本自旋锁定义
spinlock_t lock;
// 初始化方式
spin_lock_init(&lock); // 动态初始化
DEFINE_SPINLOCK(lock); // 静态初始化
// 常用操作函数
spin_lock(&lock); // 获取锁
spin_unlock(&lock); // 释放锁
// 中断安全版本
spin_lock_irqsave(&lock, flags); // 保存中断状态并禁用中断
spin_unlock_irqrestore(&lock, flags); // 恢复中断状态
// 其他变体
spin_lock_irq(&lock); // 禁用本地中断并获取锁
spin_unlock_irq(&lock); // 释放锁并启用本地中断
四、使用场景分析
适合使用自旋锁场景:1.临界区执行时间极短;2.不能睡眠的上下文(中断处理、软中断等);3.持有锁期间不会阻塞;需要禁止抢占时。
不适合使用自旋锁场景:1.长时间持有锁;2.可能导致死锁的场景;3.临界区包含睡眠操作的代码。
五、举例
以下代码为驱动中主要的使用函数定义:
struct gpio_beep {
spinlock_t lock;
int status;
};
static int beep_open(struct inode *inode, struct file *filp)
{
unsigned long flags;
struct gpio_beep *dev = container_of(inode->i_cdev, struct gpio_beep, cdev);
filp->private_data = dev;
spin_lock_irqsave(&dev->lock, flags);
if (dev->status) {
spin_unlock_irqrestore(&dev->lock, flags);
return -EBUSY;
}
dev->status = 1;
spin_unlock_irqrestore(&dev->lock, flags);
return 0;
}
static int beep_release(struct inode *inode, struct file *filp)
{
unsigned long flags;
struct gpio_beep *dev = filp->private_data;
spin_lock_irqsave(&dev->lock, flags);
dev->status = 0;
spin_unlock_irqrestore(&dev->lock, flags);
return 0;
}
六、自旋锁对系统的影响
自旋锁对嵌入式系统的影响:单核系统中导致较高CPU占用,多核系统中可能导致缓存一致性问题,持有时间过长会影响系统实时性,嵌入式系统资源受限。
七、自旋锁与其他同步机制对比
同步机制 | 适用场景 | 特点 |
自旋锁 | 短临界区,不可睡眠上下文 | 忙等待,不引起调度 |
互斥量 | 长临界区,可睡眠 | 会引起进程调度,不能在中断中使用 |
读写锁 | 读多写少场景 | 允许多个读者,互斥写者 |
顺序锁 | 读多写少且读者不需要绝对一致性 | 写优先,读不阻塞写 |
总结
自旋锁是嵌入式Linux系统中重要的同步机制,适合短临界区保护。在资源受限的嵌入式环境中,正确使用自旋锁能有效避免竞态条件,同时保持系统的响应性和效率。但需要谨慎设计锁定策略,避免性能问题和死锁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