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lin进阶及解决错误

一、每日全量维度表及拉链维度表重复Key问题如何处理

 按照上述流程,会发现,在cube构建流程中出现以下错误

 原因分析:

       上述错误原因是model中的维度表dim_user_info为拉链表、dim_sku_info(dim_sku_info_view)为每日全量表,故使用整张表作为维度表,必然会出现订单明细表中同一个user_id或者sku_id对应多条数据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有以下解决方案。
在hive客户端为拉链表以及每日全量维度表创建视图,在创建视图时对数据加以过滤,保证从视图中查出的数据是一份全量最新的数据即可  

1)创建维度表视图

--拉链维度表视图
create view dim_user_info_view as select * from dim_user_info where dt='9999-99-99';

--全量维度表视图(注意排除复杂数据类型字段)
create view dim_sku_info_view
as
select
    id,
    price,
    sku_name,
    sku_desc,
    weight,
    is_sale,
    spu_id,
    spu_name,
    category3_id,
    category3_name,
    category2_id,
    category2_name,
    category1_id,
    category1_name,
    tm_id,
    tm_name,
    create_time
from dim_sku_info
where dt=date_add(current_date,-1);

--当前情形我们先创建一个2020-06-15的视图,由于之前已经创建了dim_sku_info_view,故无需重新创建,修改之前的视图即可。
alter view dim_sku_info_view
as
select
    id,
    price,
    sku_name,
    sku_desc,
    weight,
    is_sale,
    spu_id,
    spu_name,
    category3_id,
    category3_name,
    category2_id,
    category2_name,
    category1_id,
    category1_name,
    tm_id,
    tm_name,
    create_time
from dim_sku_info
where dt='2020-06-15';

2)在DataSource中导入新创建的视图,之前的维度表,可选择性删除

3)重新创建model、cube。

如何实现每日自动构建cube

    Kylin提供了Restful API,因次我们可以将构建cube的命令写到脚本中,将脚本交给azkaban或者oozie这样的调度工具,以实现定时调度的功能。

脚本如下:

#!/bin/bash
cube_name=order_cube
do_date=`date -d '-1 day' +%F`

#获取00:00时间戳
start_date_unix=`date -d "$do_date 08:00:00" +%s`
start_date=$(($start_date_unix*1000))

#获取24:00的时间戳
stop_date=$(($start_date+86400000))

curl -X PUT -H "Authorization: Basic QURNSU46S1lMSU4=" -H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d '{"startTime":'$start_date', "endTime":'$stop_date', "buildType":"BUILD"}' http://hadoop102:7070/kylin/api/cubes/$cube_name/build

Kylin  Cube构建原理

维度和度量

       维度:即观察数据的角度。比如员工数据,可以从性别角度来分析,也可以更加细化,从入职时间或者地区的维度来观察。维度是一组离散的值,比如说性别中的男和女,或者时间维度上的每一个独立的日期。因此在统计时可以将维度值相同的记录聚合在一起,然后应用聚合函数做累加、平均、最大和最小值等聚合计算。
       度量:即被聚合(观察)的统计值,也就是聚合运算的结果。比如说员工数据中不同性别员工的人数,又或者说在同一年入职的员工有多少。

Cube和Cuboid

      有了维度跟度量,一个数据表或者数据模型上的所有字段就可以分类了,它们要么是维度,要么是度量(可以被聚合)。于是就有了根据维度和度量做预计算的Cube理论。

      给定一个数据模型,我们可以对其上的所有维度进行聚合,对于N个维度来说,组合`的所有可能性共有2n种。对于每一种维度的组合,将度量值做聚合计算,然后将结果保存为一个物化视图,称为Cuboid。所有维度组合的Cuboid作为一个整体,称为Cube。

     下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假设有一个电商的销售数据集,其中维度包括时间[time]、商品[item]、地区[location]和供应商[supplier],度量为销售额。那么所有维度的组合就有24 = 16种,如下图所示:

 

 Cube构建算法

1)逐层构建算法(layer)

        我们知道,一个N维的Cube,是由1个N维子立方体、N个(N-1)维子立方体、N*(N-1)/2个(N-2)维子立方体、......、N个1维子立方体和1个0维子立方体构成,总共有2^N个子立方体组成,在逐层算法中,按维度数逐层减少来计算,每个层级的计算(除了第一层,它是从原始数据聚合而来),是基于它上一层级的结果来计算的。比如,[Group by A, B]的结果,可以基于[Group by A, B, C]的结果,通过去掉C后聚合得来的;这样可以减少重复计算;当 0维度Cuboid计算出来的时候,整个Cube的计算也就完成了。

       每一轮的计算都是一个MapReduce任务,且串行执行;一个N维的Cube,至少需要N次MapReduce Job。 

 

算法缺点:

1.当Cube有比较多维度的时候,所需要的MapReduce任务也相应增加;由于Hadoop的任务调度需要耗费额外资源,特别是集群较庞大的时候,反复递交任务造成的额外开销会相当可观;

2.由于Mapper逻辑中并未进行聚合操作,所以每轮MR的shuffle工作量都很大,导致效率低下

3.对HDFS的读写操作较多:由于每一层计算的输出会用做下一层计算的输入,这些Key-Value需要写到HDFS上;当所有计算都完成后,Kylin还需要额外的一轮任务将这些文件转成HBase的HFile格式,以导入到HBase中去;

总体而言,该算法的效率较低,尤其是当Cube维度数较大的时候。

2)快速构建算法(inmem)

       快速构建算法( 也被称作“逐段”(By Segment) 或“逐块”(By Split) 算法,从1.5.x开始引入该算法,该算法的主要思想是,每个Mapper将其所分配到的数据块,计算成一个完整的小Cube 段(包含所有Cuboid)。每个Mapper将计算完的Cube段输出给Reducer做合并,生成大Cube,也就是最终结果。如图所示解释了此流程。

 与旧算法相比,快速算法主要有俩点不同:

1)Mapper会利用内存做预聚合,算出所有组合;Mapper输出的每个Key都是不同的,这样会减少输出到Hadoop MapReduce的数据量,Combiner也不再需要;

2)一轮MapReduce便会完成所有层次的计算,减少Hadoop任务的调配。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