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刷了很多新闻视频,收藏分布各个平台,想找的时候却死活找不着。
看到产生共鸣的内容,想写些什么,却不知道记在哪,也不知道怎么用。
失眠脑子千百万个想法,一到头脑风暴却两眼一黑,脑袋空空。
说的是不是你?
01 为什么我的笔记没有用?
哈喽大家好,这里是正在用卡片盒笔记法的松小鼠呀。
今天给大家分享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法,它可以让思考变得简单且自由,实现信息的价值最大化。
它可以让我们的创作,表达游刃有余,工作更得心应手。
我们做了很多的笔记,为什么很难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呢?
主要原因有 2 个。
一来,做事情往往是自上而下,先确定的终点,再去思考如何通往终点。
路径模糊,不知所措,还很容易感到焦虑和压力。
二来,记忆力有限,要在关键时刻在大脑检索相关信息,其实非常困难。
正如《搞定》的作者 David Allen 所言,大脑是用来创造想法的,而不是用来存储信息。
02 什么是聪明的笔记?
笔记最重要的是什么?
可用性和实用性。
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法,能完美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并保证了笔记的可用性和实用性。
他的理念是自下而上,就像我们日常已经收集了很多的石子,并且把能串起来的石子都摆好了位置,石子能达到的地方一目了然。
如果我们要到达那个位置,只需要把石子整理下,连接起来,就能过去。
路径清晰,且都在能力范围内,自然充满动力。
03 卡片盒笔记法怎么用?
那么,卡片盒笔记法具体要怎么做呢?
让我们先来了解下它的由来。
卡片盒笔记法,其实是德文 Zettelkasten 翻译而来。这个方法,出自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卢曼。
他从一名普通酿酒师的儿子,没有任何学术基础,成为了社会学教授。
30 年时间,出版了 58 本书和上百篇论文。
这一切的秘密就是他的卡片笔记盒。他一生积攒了 90,000 张卡片笔记。
卡片盒笔记法包含两个关键步骤。
一是对笔记进行编号,二是让笔记进行关联。
具体操作如下,比如第一篇笔记,编号 01。第二篇笔记,如果和第一篇笔记有关联,就编号 01a,否则就编号 02。
每当写新的笔记时,都去思考是否和前面的笔记有关联,有就顺着编号,没有才起新的编号。
你可能会担心,如果中途想插入笔记,岂不是所有编号要修改后延。
这里,卢曼用一个非常巧妙的做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采用数字和字母组合,再搭配斜线和逗号,能够自由地分支出多个思想串。
比如,一条关于因果关系和系统论的笔记编号为 21/3d7a6,其后添加的新笔记就编号为21/3d7a7。
采用编号来标记笔记,有三大好处。
一来,编号没有意义,只是为了永久地标记这条笔记。
用数字,字母,和特殊符号来标记笔记,不给大脑添加预设,有助于思维发散。
二来,编号帮助边整理边梳理逻辑。
编号的同时,就在思考,这条笔记应该跟在哪条笔记的前面或后面,逻辑线会在这样的思考中渐渐清晰。
三来,编号能让我们感受到某条思考线的长度。
当某条线的笔记达到一定数量,就可以考虑将这条线做一个大的整理,这便有了主题和产出。
04 举个例子
结合《打造第二大脑》中 Tiago Forte 给笔记多次提纯的做法,我们得到了做聪明的笔记的 4 个步骤。
第一步,概括内容。
第二步,二次,甚至三次提纯重点。
第三步,附上原文或出处。
第四步,编号。思考笔记是否与过往笔记有关联。
当一条思考线的笔记累积到一定程度后,便组成了一个主题,可以来一次整理串联。
并将它记到最开始的目录页,方便未来快速定位。
05 原理是什么?
那么,为什么这种笔记方法有用,能促进大脑思考呢?
这其实和大脑的学习原理是相关的。
学习的本质,是大脑中的神经元经过反复刺激形成新的连接。
图源:《认知觉醒》
卡片盒笔记法就相当于将大脑学习的过程外显化。
当大脑中凌乱的信息被铺在台面上时,可以借助视觉,手中笔划排列的触觉尝试,帮助大脑做连接。
于是相关的信息,就被有逻辑地串联起来,成为自己的知识。
同时,通过笔记排列组合,相互碰撞,也更容易产生自己独到的见解。
慢慢地,知识框架显现。大脑和可视化的第二大脑相辅相成,逐渐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知识体系。
06 卡片盒笔记法给我带来的三个影响
最后,聊聊卡片盒笔记法给我带来的三个重大影响。
第一,极大提升了我的专注度。
大大节省了我在检索信息的时间精力,让大脑更专注于思考和创造。
第二,彻底改变了我做笔记的方式。
耳目一新的编号模式,让笔记整理和笔记连接变得轻而易举。
不再和过往般一团乱麻,思考清晰有条理,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打造了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
卡片盒笔记法,搭配 CODE 流水线和 PARA 分拣中心,打造了一座知识内化工厂。
能够将大脑中粗糙又琐碎的知识,关联拼装出自己的知识库,能随时随地调用所需知识。
不会轻易被他人“看似很有道理”的观点带着走,有了自己的思考。
这一过程帮助我构建了自己的知识框架和思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