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一个时政热词
其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关键在质优。
作为一个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明星词汇,它和农业领域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概念,它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合称。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与生产力。
如果单单把它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来理解,那么它就是发生了质变的生产力。
我们来分析一下它如何发生质变。
劳动者如何质变?劳动者生产技能提高、个人素养提高、思维能力提高,这是劳动者的质变。
劳动资料如何质变?科技赋能,原来老牛犁地,现在变成机械化全自动作业。
劳动对象如何质变?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我在盐碱地种地,在海水种地,甚至去外太空种地
再来将其与农业领域的概念结合
农业领域一个词汇叫全要素生产率,它是指生产函数外的乘数项的变化率。
也就是除开土地、劳动力、资金等有形的生产要素外对生产起作用的部分的变化率。
比如说知识、技术、公共基础设施、政策补贴。
这一部分常常与农业政策中的绿箱政策链接。相较于黄箱政策政府直接作用于农产品价格和要素以致于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缺点,绿箱政策作用的副作用几乎为零。它主要才去科研研发投入、技术推广、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公路等通信设施建设、政府安全粮食储备支持、国内食品援助等手段。可见,它作用的部分是我们所谓的全要素生产率部分。
给予上述分析我们知道,新质生产力很大程度上也是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部分的东西,当然它也会有直接的机械设备的更新升级。只是相较于原来的关注生产函数内的习惯,它跳出来了,看到了生产的整体,而且集中火力在创新、新质、质优。
这也是为什么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这个概念突然也很受重视的原因,很多学者在这里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