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UML 活动图概述
UML 活动图是一种行为图,用于描述系统的动态行为,主要关注业务流程和工作流建模。它通过展现一系列状态和转换来表示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行为变化。
二、UML 活动图的构成元素详解
(一)活动
-
定义 :活动是指系统中执行的操作或功能,是活动图的基本组成单位。它可以是一个简单的操作,如 “点击按钮”,也可以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处理过程,如 “处理订单”。
-
表示方式 :通常用圆角矩形表示,圆角矩形内写上活动的名称,清晰地标识该活动所执行的具体操作或功能。
-
作用 :活动是构成整个工作流程的基本元素,通过将多个活动有序组合,能够完整地描述一个业务流程或系统功能的执行路径。
(二)动作状态
-
定义 :动作状态表示一个原子操作或动作,它不能被中断,完成执行后才会转换到下一个状态。它是活动图中最小的、不可再分的操作单元,例如 “上传教学资源”“创建在线课程” 等。
-
表示方式 :一般用带有关键字 “:” 的小矩形表示,在矩形内明确写出该动作状态所对应的具体操作名称。
-
作用 :动作状态是构成活动图中具体执行步骤的关键元素,它详细地描述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所执行的具体操作,是流程执行的基本驱动单元。
(三)活动状态
-
定义 :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作状态,代表一个更复杂的处理过程,可拆分为多个活动。它将多个相关联的动作状态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模块或业务环节。
-
表示方式 :用一个矩形框表示,在矩形框内可以包含多个动作状态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通过这种方式来清晰地展示该活动状态内部的详细执行流程。
-
作用 :活动状态有助于对复杂的业务流程进行分层、分模块的组织和管理,使活动图更加简洁明了,便于理解和分析系统的整体功能结构和执行逻辑。
(四)迁移(转换)
-
定义 :从一个活动状态或动作状态指向另一个活动状态或动作状态的箭头,表示流程的走向,反映了系统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移关系和执行顺序。它定义了系统在完成当前状态的操作后,下一步将要进入的状态。
-
表示方式 :用箭头表示,在箭头旁通常标注转换的条件或触发事件,以明确说明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该转换。例如,“[登录成功]” 表示只有当登录操作成功时,才会按照该箭头指向的下一个状态进行转换。
-
作用 :迁移是活动图中连接各个状态的核心元素,它决定了系统流程的执行路径和顺序,通过不同的迁移条件和路径,可以完整地描绘出系统在不同情况下的动态行为和业务流程的流转逻辑。
(五)初始节点
-
定义 :初始节点标志着活动的开始,是整个流程的起点。它表示系统即将进入该活动图所描述的业务流程或功能执行过程,开始执行一系列相关的操作和活动。
-
表示方式 :用实心圆表示,通常位于活动图的左上角或相对较为显眼的位置,以便清晰地标识流程的起始点。
-
作用 :初始节点为活动图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入口,使阅读者能够快速了解整个流程从何处开始,是构建活动图的基础元素之一,确保了流程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六)终止节点
-
定义 :终止节点代表着流程的结束,表明系统已经完成了该活动图所描述的业务流程或功能的执行,将退出当前的流程状态,可能进入其他流程或等待新的触发事件。
-
表示方式 :用实心圆外加一个圆圈表示,通常位于活动图的右下角或合适的位置,直观地标识出流程的终点。
-
作用 :终止节点为活动图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出口,使阅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流程的结束点,确保整个流程的完整性,同时也有助于界定该活动图所描述的功能或业务范围,便于与其他流程或系统部分进行区分和衔接。
(七)决策节点
-
定义 :决策节点用于根据不同的条件分支流程,通常有多个出口转换,每个出口对应一个条件。它会在执行到该节点时,根据设定的条件判断,选择其中一条分支路径进行流程的继续执行,从而实现流程的条件分支和不同的执行逻辑。
-
表示方式 :用菱形节点表示,在菱形内部通常会写上决策的条件表达式或判断依据,每个出口转换箭头旁标注对应的条件结果,如 “[条件 1]”“[条件 2]” 等,以便明确不同分支的触发条件。
-
作用 :决策节点是实现流程分支和条件控制的关键元素,它使得活动图能够根据不同的输入数据、系统状态或业务规则等因素,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执行路径,增强了活动图对复杂业务逻辑的建模能力,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现实世界中系统的行为特点和业务流程的多样性。
(八)合并节点
-
定义 :合并节点与决策节点相反,用于将多个并行的转换合并为一个,确保流程的收敛。当多个分支流程同时执行或在不同条件下执行后,通过合并节点将它们汇聚到一起,继续后续的流程执行,保证流程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
表示方式 :也是用菱形节点表示,但与决策节点不同的是,合并节点的入口有多个,出口只有一个,用于接收来自不同分支流程的转换箭头,并将它们合并后指向下一个活动状态或动作状态。
-
作用 :合并节点在活动图中起到汇聚分支流程的作用,有助于协调多个并行或分支的执行路径,使流程能够顺利地继续执行下去,避免流程的中断或混乱,确保系统的业务流程或功能能够按照预定的逻辑完整地执行完毕,对于维护活动图的结构清晰性和逻辑正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网络媒体教学系统活动图分析
(一)教师端活动图分析
-
登录与退出 :教师登录成功进入主界面,可进行教学活动,完成后退出系统。
-
教学活动选择 :教师主界面有上传资源、创建课程、发起讨论、组织测验和查看统计等选项。
- 上传资源 :选择资源类型、上传文件、设置访问权限并发布。
- 创建课程 :设置课程信息、添加章节、上传内容并发布。
- 发起讨论 :设置主题、时间范围并发布,可参与回复。
- 组织测验 :创建题目、设置时间和规则并发布,批改后反馈结果。
- 查看统计 :选统计类型,查看学生学习和测验成绩统计。
(二)学生端活动图分析
-
登录与退出 :学生登录成功进入主界面,完成学习后退出。
-
功能选择 :学生主界面有浏览资源、参加课程、参与讨论、参加测验和查看进度等功能。
- 浏览资源 :搜索筛选、访问学习、下载资源。
- 参加课程 :选课、看视频、参与互动、交作业。
- 参与讨论 :看主题、发帖、回帖。
- 参加测验 :看信息、答题、交卷。
- 查看进度 :查已完成课程、测验成绩和学习时长统计。
四、活动图绘画
(一)教师端活动图
(二)学生端活动图
五、总结
UML 活动图在描述这两个端的业务流程时,通过各种构成元素如活动、动作状态、活动状态、迁移、初始节点、终止节点、决策节点和合并节点等,清晰、直观地展现了整个网络媒体教学系统的动态行为和工作流程。从登录到退出的完整流程涵盖了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使得系统使用者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够快速熟悉和掌握系统的功能和操作方式,从而更好地利用该系统进行教学和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