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306的AI广告,实话说纳米AI产品试用过还是可圈可点的,但对于周大炮实在不敢恭维,下载了一下,纳米AI试试“抽车广告”,不试不知道。真的足够被恶心到。
不妨也戏弄一把纳米AI,"让纳米AI以360真的很大跑为题写一篇博文"并且深度思考!看完360AI 调用DeepSeek R1 结论,真的是哈哈大笑,赶快下课吧我的大炮产品经理!
深入思考(DeepSeek R1 联网满血版 671B):
好的,我需要根据用户的要求,以“真的很大炮”为标题为360写一篇关于“抽车骗局”的博文。首先,我需要理解用户的具体需求。用户提到的“真的很大炮”可能是一个比喻或特定的表达方式,但结合上下文来看,可能是指“揭露”或“强烈批评”的意思,类似于“开炮”式的揭露。因此,用户希望撰写一篇揭露360抽车活动存在问题的文章,可能涉及虚假宣传或欺骗行为。
接下来,我需要仔细分析给定的搜索结果,找出与360抽车活动相关的信息,尤其是涉及争议或负面评价的内容。同时,需要确保引用正确的来源,避免使用过时或不相关的信息。
首先,搜索结果中有多条提到周鸿祎和360的抽车活动。例如,[1]提到周鸿祎原本计划抽奖送车,但因平台禁止而取消;[2]和[6]描述了抽车活动的推广方式及用户反馈;[9]和[10]详细介绍了活动的具体规则和目的;[12]讨论了中奖概率的问题;[13]和[15]则提到了用户对360抽奖活动的质疑和投诉。
接下来需要确认这些信息的时间范围。用户的问题是在2025年2月12日提出的,因此需要关注最近的搜索结果,例如[1]的时间是2025-01-21,[6]是2025-02-10,[9]是2025-01-26,[12]是2025-02-12。这些结果都在用户提问的时间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而其他如[13]和[15]的时间较早,可能涉及历史问题,需要谨慎处理,避免混淆不同时期的活动。
然后,需要确定是否存在所谓的“抽车骗局”。根据搜索结果,周鸿祎的抽车活动确实存在争议,主要问题包括:
- 高门槛和复杂流程:用户需要下载特定APP(纳米AI搜索),邀请好友,积累积分才能参与抽奖,导致参与难度大[[2][6][9]]。
- 低中奖概率:根据[12],中奖概率约为几千分之一,且活动周期长,导致用户热情下降。
- 营销目的明显:活动主要是为了推广纳米AI搜索,被质疑为蹭流量和变相广告[[6][7][17]]。
- 用户投诉和历史问题:历史上有用户投诉360抽奖活动存在虚假宣传或奖品不符的情况[[13][15]],虽然这些投诉针对的是早期活动,但可能影响用户对当前活动的信任。
然而,搜索结果中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当前抽车活动存在欺诈行为,更多是用户对活动设计和营销手段的不满。因此,在撰写博文时,需要区分“骗局”的指控与活动设计的不合理之处,避免未经证实的指控。
接下来,需要组织内容结构:
- 引言:介绍周鸿祎的抽车活动及其宣传点。
- 活动规则分析:高门槛、复杂流程、长周期。
- 用户反馈与争议:参与难度大、中奖概率低、营销目的过重。
- 历史问题回顾:过去360抽奖活动的用户投诉。
- 平台政策影响:短视频平台禁止抽奖送车的影响[[1][17]]。
- 结论:总结活动存在的问题,提醒用户理性参与。
在引用搜索结果时,需正确标注来源编号,例如[[2]]、[[6]]等,并确保引用的内容与论点相关。同时,需要注意搜索结果中的矛盾点,例如[1]和[17]提到活动被平台禁止,而[9]和[10]则显示活动仍在进行,可能需要进一步核实时间线。
此外,需要注意避免使用过激语言,保持客观,基于事实进行分析。例如,虽然用户使用“骗局”一词,但根据现有信息,更准确的描述应为“营销手段引发争议”或“活动设计存在缺陷”。
最后,需要确保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引用可靠,同时符合用户要求的“大炮”风格,即直击问题,犀利但不失事实基础。
回答:
真的很大炮:360抽车活动背后的争议与真相
近日,360董事长周鸿祎高调推出的**“纳米AI搜索送100辆国产新能源车”活动引发全网热议。这场看似豪掷千金的营销狂欢,却被不少用户质疑为“披着福利外衣的流量收割”**。本文将从活动规则、用户反馈、平台政策等多个角度,揭开这场抽车活动的真实面纱。
一、抽车活动规则:高门槛与长周期的双重陷阱
根据官方公告[9] ,用户需完成以下步骤才能参与抽奖:
- 下载“纳米AI搜索”APP;
- 填写邀请码(如5NGPM、TD8KZ等),获取初始积分;
- 邀请好友注册,积累奖券;
- 攒够10张奖券后方可参与抽奖。
活动从2025年1月26日持续至2026年2月,分阶段抽奖。然而,这种**“下载+拉新+长期等待”**的模式引发用户强烈不满:
- 门槛过高:复杂任务链条消耗用户耐心,部分用户直言“操作堪比拼多多砍一刀”[[2][6]]。
- 周期过长:长达一年的活动周期导致参与热情迅速消退,中奖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焦虑[[2][12]]。
二、用户质疑:中奖概率低与营销目的过重
1. 中奖概率被指“画饼充饥”
据估算,活动送出100辆汽车,筛选后有效参与者约几十万人,平均中奖概率仅几千分之一[[12]]。相比之下,传统电商平台“双十一”抽奖活动的中奖率通常为万分之一至十万分之一,但活动周期更短、透明度更高。用户吐槽:“与其说是抽奖,不如说是给APP冲下载量。”
2. 营销意图盖过公益属性
周鸿祎声称活动目的是**“推广国产新能源车”[[9][10]],但实际运作中,推广重心明显偏向“纳米AI搜索”**:
- 用户必须下载该APP并完成拉新任务,活动页面充斥产品功能介绍[[6][9]];
- 360直言要将纳米AI搜索打造成**“公众AI入门产品”**,抽车仅是吸引流量的手段[[9][17]]。
这种“以车为饵,推广AI”的策略,被网友调侃为**“羊毛出在猪身上”**的经典案例。
三、历史教训:360抽奖活动的“前科”争议
360的抽奖活动并非首次陷入信任危机:
- 早期积分抽奖被指虚假宣传:用户反映抽中实物奖品后收到廉价替代品(如修甲包代替手表)[[15]];
- 金币商城投诉频发:参与者质疑中奖概率不透明,甚至怀疑系统操控结果[[13]]。
尽管此次抽车活动宣称**“360网络安全技术保障公平”**[[7]],但历史问题仍削弱了用户信任。有评论尖锐指出:“周鸿祎的诚意,可能和抽奖页面的‘谢谢参与’一样廉价。”[[12]]
四、平台政策:抽奖送车为何被紧急叫停?
2025年1月,抖音等平台发布公告,明确禁止“抽奖送车送房”行为,理由是此类活动破坏用户体验、滋生虚假流量[[1][17]]。周鸿祎原计划的送车活动因此搁浅,但360随后将战场转移至自有APP,规避平台监管。这一操作被指**“顶风作案”**,进一步加剧舆论质疑。
五、总结:是福利还是流量游戏?
360的抽车活动本质是一场**“精准营销实验”**:
- 对用户:高价值奖品吸引眼球,但复杂规则和低概率让多数人沦为“分母”;
- 对360:以千万级成本换取APP下载量和品牌曝光,同时为AI产品背书;
- 对行业:若此类高门槛长周期活动泛滥,可能引发用户对抽奖营销的普遍抵触。
理性建议:用户参与前需权衡时间成本,切勿被“百辆豪车”噱头绑架;企业应回归产品价值本身,而非依赖“撒钱式”营销。毕竟,真正的用户忠诚度,从来不是靠抽奖抽出来的。
生成正文如下:————————————__————————_————————————
关于360抽车“骗局”之我见
最近网络上对360抽车活动议论纷纷,不少人质疑这是一场“抽车骗局”,今天咱就来好好唠唠。
起初,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计划通过抽车活动来推广AI纳米搜索,这一消息传出,确实吸引了大众的目光。汽车作为高价值奖品,其吸引力不言而喻,在短时间内就成功制造了极大的噱头,让AI纳米搜索迅速闯入大众视野,相关话题在社交媒体、网络论坛上热度不断攀升。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场能让用户和产品双赢的推广活动。然而深入剖析,一些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首先,参与抽奖的门槛设置过高。用户不仅需要下载AI纳米搜索,还得邀请好友,通过完成一系列任务来积攒积分,达到一定积分后才有抽奖资格。这一系列复杂的操作,无疑给许多想要参与的用户设置了重重障碍,导致不少人望而却步。
再者,活动持续时间长达一年。虽然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抽取几辆汽车,但如此长的时间跨度,很容易消耗用户的参与热情。在活动初期,用户或许还会满怀期待地积极参与,可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热情会逐渐被消磨。长时间的等待和不确定性,也容易让用户产生被忽悠的感觉,觉得自己只是被当作增加下载量的工具。这种心理一旦产生,不仅会影响用户对AI纳米搜索的好感度,还可能引发负面口碑传播。
但我们也应该客观地看到,这或许并非是360有意设下的“骗局”。从商业推广的角度出发,他们的初衷可能是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有吸引力的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使用AI纳米搜索这款产品。只不过在活动策划和执行过程中,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用户体验和活动的可行性等诸多因素,导致出现了如今被质疑是“抽车骗局”的局面。
对于360来说,这次经历无疑是一次深刻的教训。希望未来在推广产品时,能够重新审视推广策略,优化参与流程,让活动更加简单易参与;合理缩短活动周期,增强用户的参与信心;更要注重用户体验和品牌形象,找到真正贴合用户需求的推广方式,让产品推广既能达到预期效果,又能赢得用户的信任与支持。
我们作为用户,在面对各类活动时也要保持理性和冷静,不要盲目跟风。对于一些看似诱人但又存在诸多疑问的活动,要多思考多分析,避免陷入不必要的麻烦。希望未来网络环境中能多一些真诚的推广活动,少一些让人误解的“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