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思杰(Citrix)中国证实其将正式退出中国市场(包括香港、澳门地区)。
翻译版如下:
由于我们在市场开展的所有商业业务活动的成本不断提高,Cloud Software Group已决定停止在中国市场(包括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的所有新的商业交易,包括直接面向客户的交易和通过渠道合作伙伴开展的交易,此规定自2023年12月3日起生效。
我们会履行为该地区的所有客户提供维护和支持的任何合同协议,这些客户也不用担心我们为他们提供的当前级别的服务会有任何变化。
针对那些我们没有义务提供维护或支持的全球客户,如果您是全球其他市场的客户,我们将与您和您的团队合作,一起讨论针对在该地区未来需求的合适方案,比如可行的话将任何业务整合到其他现有的方案中。
我们为由此可能造成的任何不便深表歉意。Cloud Software Group仍然致力于帮助我们的客户发展壮大,充分利用我们旗下软件公司在数据、自动化、洞察力和协作等方面的产品或技术,参与竞争,并取得成功。
这是继超融合小巨头Nutanix(路坦力)裁减中国团队,退出中国市场之后,又一跨国IT企业。
2023年初,大数据分析/数仓软件巨头Teradata宣布基于中国未来商业环境评估,退出在中国的直接运营,后续将进入中国公司关闭程序!
2023年8月9日,全球坐拥超过十亿用户的社交招聘平台领英(LinkedIn)宣布,旗下的中国本土化求职平台“领英职场”正式停止服务;Adobe旗下设计师网站 Behance 封禁了来自中国大陆的所有账号;就连VMware最近因为博通收购多舛,前途尚未明朗,是否在中国区继续运营也尚未可知。
外媒报道先锋集团和盖洛普的退出,似乎在外界看来有些出人意料。这两家公司在中国市场取得了不小的成功,但为何选择此时退出呢?消息人士透露,全球的经济形势变化,国内的经济情况不明朗,监管政策趋严,数据安全问题愈加凸显,以及中美博弈的加剧,都成为了这次撤离的原因。
中国用户“阵痛期”到来
这一系列的事件不禁令人深感趋势的无法改变,外资企业的撤离似乎已成为必然。海外IT巨头的离开必然会给合作客户带来很多麻烦,包括产品供应、技术转移、业务合作、产品更新等方面的问题:
有些用户依赖国外IT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在国外IT企业退出中国后,将会面临产品或服务中断的问题,这可能会导致生产的中断或服务质量的下降。
用户使用的国外IT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如果具有独特的技术或功能优势,在相关国外IT企业退出中国后,可能会面临技术转移或更新的问题。这需要他们重新寻找替代的产品或服务,或者对现有的产品或服务进行升级和改造。
如果用户与国外IT企业有直接的业务合作关系,在国外IT企业退出中国后,可能会面临合同履行的问题。这可能需要他们重新协商合同条款或者寻找新的合作伙伴。
用户使用的是国外IT企业的最新产品或服务,在国外IT企业退出中国后,可能会面临产品更新换代的问题。要求他们需要重新考虑产品的升级和更新计划。
如果用户使用国外IT企业的开放源代码产品或服务,国外IT企业退出中国后,很有可能会面临社区支持减少的问题。这可能需要他们在寻找社区支持时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同时在这场外资企业撤离的大潮中,许多个体面临着就业的困扰。外企裁员的消息成了一些人喜忧参半的话题。从欣喜手上的高额赔偿金到对未来的迷茫,裁员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补偿,更是对个体职业生涯的重新思考。
假如全面退出中国,毫无防备的自己怎么办?
过去人们没有考虑过这些海外IT巨头是否会集体退出中国市场,但是现在的海外企业撤离潮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假如全面退出中国,毫无防备的自己怎么办?对用户来说,这些IT巨头退出中国市场势必造成短期的转型阵痛,但如果以全方位保障信息和业务安全为首要目标,这种撤出更多地代表着一种信创转型的契机和信号。未雨绸缪才能在浪潮中保住地位,面对这些影响,中国用户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寻找替代方案:
中国用户可以积极寻找替代的解决方案,包括寻找国内其他相似的产品或服务,以及探索自主研发的选项。这样可以减轻因国外IT企业退出而产生的影响。
2.与其他企业合作:
中国用户可以与其他国内的企业合作,共同研发或使用类似的产品或服务。这样可以降低研发成本,提高效率,并减少对单一企业的依赖。
3.升级技术:
积极升级现有的技术和产品,以适应新的市场和竞争环境。这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并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外部变化。
4.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以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持。
对国产化厂商来说,国外IT巨头的撤出,将肉眼可见地腾挪出更多可供替换发展的存量空间。国内企业可以借此机会加强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