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如写生


究竟翻译一本书有多少惊天动地,百转千回的故事,倒没有。翻转记忆的胶带:无非是时光顺着书脊蜿蜒、爬升,然后化作蝌蚪,消失在半亩方塘中;无非是凌晨的阳光拖着文字,像一颗胶囊,也像一颗琥珀,凝固在地铁逼仄的时空中;无非是慧眼识珠,敏锐的视线扫过,历历在目,刻在编辑部时钟的滴答声中。

究竟写生的模特有多美艳,倒也没有。曹兄说,翻译如重构,我说,翻译是一个写生的过程。既然是写生,就要写出真、善、美来,写出其神韵和气质来,这却要费一番思量,毕竟是大家闺秀。

对着美女模特写生,眼前有景,不禁内心忐忑,不禁暗忖我那一笔筒的墨水是否能写满一张白纸,也不禁暗忖我是否能拔下内心的杂草种上这一季的庄稼。

意大利谚语云:翻译即背叛。严复总结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翻译实难。难如诘问:如果“真、善、美”同时掉到水里,应该先救起哪一个?

所以,英国作家詹姆斯.豪厄尔说:“翻译跟一张土耳其挂毯的反面,没有什么不同”。

所以,英国语言学家乔治.博罗说:“翻译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回声”。

所以,英国诗人安德鲁.马弗尔说:“添油加醋和偷工减料均属翻译之贼”。

如果不是十几年无数长夜捧着中英文经典越陌度阡,如果不是二十几年秉持初心躬耕于通信领域的田垄土岗,如果不是萍水相逢一拍即合几个有趣灵魂的默契与信任,我们肯定草草鸣金收兵,断不敢攻打这个城堡。

有了这份默契和信任,我仿佛目睹一叠叠白纸译稿在一个号令下,齐刷刷的,魔术般的汇聚成一本书。每一次对词语翻译的讨论和校对,都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没有二次讨论。每一次review的传递,都是背靠背,左手到右手的传递。每一次大处着眼都是宏观的把控,每一次的小处着手都是仔细的推敲......

这种电影般的镜头感我以简洁的旁白记录在了以下的文字中:老曹是业内的匠人,常说“大道易得,小术难求”,在全栈的技术领域里“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写在<深入分布式缓存>第三次印刷》)。关敏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编辑,是她自始至终的关怀、支持和信任,才让本书花开中国。佘洁也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编辑,是她出色的文笔、专业的知识、严谨的态度让本书精彩盛放(《计算机网络的元认知、实践与未来》)。

比如,是不是把全书的目的地都改为目的地址?是否尽量多地保留词语的英文对照?如何区分翻译分组和数据包?是否把邻接全部替换为邻居?是否用代价表示成本?是使用分水岭还是界域分水岭 ?......

再比如,marshal,我们采用了潘爱民先生在《计算机网络》中使用的列集。flooding,我们使用了学术中常用的洪泛,而不是泛洪或洪水。另外,数据废气,午夜航船,国旗日等概念,我们查阅了很多网络和业内的资料,确定了其背景含义。还有一些新的概念:命运共享,分解,在网络上可查的资料中,对这些概念的使用和解释非常少,译者可能是第一次使用目前的译法。

再比如,作者轻描淡写的提及:IP协议最初被记录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一系列称为IEN的因特网协议规范文档中, 大部分是由Jonathan B.Postel. 撰写的。由于历史久远,译者并未经历过IEN的时代,经过大量查阅和考证,结合维基百科得到IEN的解释内容如下:

    互联网实验笔记(Internet Experiment Note, IEN)是由创建现代互联网前身的早期开发工作组的参与者发布的一系列技术出版物中按顺序编号的文档。

    1977年DARPA正式启动互联网项目后,项目成员需要对他们的工作进行交流和记录,以实现几年前Bob Kahn和Vint Cerf提出的概念。请求注释(Requests for Comments,RFC 征求意见稿)系列被认为是DARPA项目和网络工作组(Network Working Group ,NWG)的工作领域,后者定义了在该项目上使用的网络协议。因此,Internet项目的成员决定发布他们自己的一系列文档,即以RFC为模型的互联网实验笔记(IEN)。

    Jon Postel除了管理长期存在的RFC系列之外, 还是IEN系列的编辑。1977年3月至1982年9月,总共有206篇IENs被发表。此后,随着ARPANET计划终止对网络控制项目(Network Control Program, NCP)的支持并切换到TCP/IP, IENs停止更新,所有后续发布都在现有的RFC系统中进行。

昨日种种,晨昏忧乐,日浸淫而合同,尽管小心谨慎、孜孜矻矻、如履薄冰,可能最终译者还是画了个汉姆雷特给读者,更罔论女神之真善美了。

先读者之忧而忧,后读者之乐而乐,这似乎是译者的追求和宿命。我不是画家,亦不会写生。写下这样的题目,无非是为了显得浪漫一些,但更想表达的是我对这本书原作的偏爱和推介。一篇文章写不出一千个汉姆雷特,但画一个汉姆雷特的sketch足够了,也希望以此尽到译者全力的责任。

本书sketch:

  • 本书宗旨及要义:从问题到解决方案,解决问题是一种元技能

  • 本书架构及概要:从网络设计到网络架构,如何观其大略

  • 本书的后续读物:分布式系统的理论修养,洞察复杂性中的不变性

解决问题是一种元技能

讲解计算机网络的书已经很多了,有遵循协议栈自顶向下来讲的,如《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也有遵循协议栈而且用系统方法来讲的,如《计算机网络:系统方法》,更有传承久远的经典教科书,如《计算机网络》(第5版, AndrewS.Tanenbaum)和《计算机网络》(第7版,谢希仁),业内是否还需要一本关于计算机网络的书?知乎上还有很多关于计算机网络的讨论,比如:计算机网络方面有哪些书籍值得推荐?《计算机网络》这门课为何如此之难?如何自学并系统学习计算机网络?

回顾自己学习网络的历程,一个极端的观点,真正的网络工程师或者网络专家不是通过教材学习达到的。或者说,教材和学生都在努力传授和学习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和协议的细节,而传授和学习是一种元技能。译者的责任是传达本书的第一要义:解决问题是一种元技能

斯蒂夫乔布斯曾说过:每个人都应该学习计算机编程,因为它会教你思考。很多小孩子都在学习编程,似乎很多人正在进入编程行业,很多程序员也在寻找更好的工作。

那么,程序员到底应该如何思考?

什么才是程序员的本质思考方式?

程序员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招聘企业更看重程序员的哪些技能?

......

《像程序员一样思考》一书的作者 V.Anton Spraul 指出:我看到新程序员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专注于学习语法,而不是学习如何解决问题。编程不仅仅是语法和编译代码——编程是关于解决问题的,所有优秀的程序员都必须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2018年开发人员技能报告指出:展示计算思维或将大型、复杂问题拆分的能力与工作所需的基线技能一样有价值(如果不是更多)。

文章《如何像程序员一样思考——解决问题的经验》指出:几乎所有招聘企业都优先考虑解决问题的技能。相比编程语言的熟练程度、调试和系统设计,解决问题的技能几乎是招聘企业寻求的最重要的技能。另外,文章还建议了一个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案:

  • 理解问题

  • 准备解决方案

  • 分解问题

  • 遇到问题:调试、重新评估、研究(research)

  • 实践、实践、实践。


诺贝尔奖得主Richard P Feynman曾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通用算法,被称为Feynman算法:

  1. 写下问题。

  2. 认真思考。

  3. 写下解决方案。

这似乎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算法,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类似的认知模式:

  1. 拥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大脑。

  2. 获得对问题的理解。

  3. 认真思考。

  4. 乘坐火车,洗个澡,长跑等等。

  5. 必要时重复步骤3到4。

  6. 从大脑中一些无意识的部分获得意想不到的洞察力。

  7. 写下解决方案。

问题即道路,生活就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

观其大略

本书目录如下图所示,除去译者序和前言,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数据平面、控制平面、网络设计和当前热门话题。译者的责任是让读者能够获得本书的整体视图。

第一部分数据平面的内容主要围绕数据传输问题展开,具体包括协议模型、分组交换、服务质量、网络虚拟化和传输安全等。

协议建立在一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之上(第2章),协议必然是分层的(第3章内容),从协议的细腰横向切开,协议必然包括底层传输(第4章)和高层传输(第5章),协议分层之后,层间如何发现呢(第6章)?协议的一个本质是无连接的分组传递,那么必然讨论分组交换(第7章),网络是在分组交换的基础上共享信道,那么必然讨论服务质量(第8章),在物理链路之上实现端到端的连接,有各种技术实现网络虚拟化,这会导致物理拓扑和逻辑拓扑的不一致,这是第9章讨论的。端到端数据传输需要考虑安全问题,这是第10章传输安全所讨论的。

除去第一章,第一部分的内部逻辑如下图所示:

第二部分控制平面关注的是网络设备如何沿着无环路径转发数据包,主要围绕拓扑的发现、无环路径的计算、拓扑变化的响应等内容展开,这一部分还介绍了控制平面的策略。

所有分组交换网络的控制平面都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1. 如何学习网络拓扑?第11章。

  2. 如何计算无环路径?第12、13章。

  3. 如何响应拓扑变化?第14章。

针对上述三个问题,有三种实现选择:

  1. 距离向量控制平面(第15章)

  2. 链路状态与路径向量控制平面(第18章)

  3. 集中控制平面(第18章)

控制平面中的策略有两种:

  1. 透明策略(第17章)

  2. 隐藏策略(第19章)以及信息隐藏示例(第20章)

控制平面的内部逻辑如下图所示:

第三部分是网络设计概述,介绍了网络设计的方法论,重点关注网络设计的安全性、设计模式、冗余与弹性、故障排除等几个方面。

网络设计的内部逻辑如下图所示:

第四部分主要关注一些可能塑造未来的具体技术和发展趋势,其中关注的不仅仅是网络工程,而且还包括信息生产和处理的整个过程。

物联网对网络设计提出了很多新的需求。当前热门话题的内部逻辑如下图所示:

综上,全书第 1 章是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基础,而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又是第三部分的基础,第四部分思想上与全书一致,内容上则相对独立。全书架构如下图所示:

分布式系统理论修养三部曲

在本书的前言中,作者提到了第11条军规——“无论是否有效,每一个旧的想法都会以不同的名称和不同的呈现方式再次提出”,这是贯穿本书的一条暗线。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技术人员来说,经典书籍对于成长进步更加重要。

译者希望借着本书的暗线,将其延长,延长到分布式系统这个更广阔范围的空间中,并把这条暗线所代表技术不变性称为内功,把这条暗线贯穿的三本书称为内功修炼三部曲: 

  • 《TCP/IP详解》 

  • 《计算机网络问题与解决方案》 

  • 《分布式系统概念与设计》 

《TCP/IP详解》注重网络通信的基础原理,《问题与解决方案》注重网络工程的架构和设计,《概念与设计》关注的内容超越了网络工程本身,以更高层次的问题与解决方案指导分布式系统的架构与设计,三本书逐层递进,形成技术成长的阶梯。

果戈理说,翻译家应该达到这样一个境界,他使你看不到他,他变成一层透明的玻璃,透明得使人看起来,好象没有玻璃一样。翻译本书的过程就如同对着美女模特写生,可以保证的是,译者肯定不是透明的玻璃,但希望读者透过本文和我们的译本,读出你自己的汉姆雷特。

京东自营

当当自营

关联阅读:

计算机网络的元认知、实践与未来

翻译如重构,期待您的单元测试

问题与解决方案

 

Present appropriate problem and sufficient coffee as per diagram. Please wait. Engineer will soon present desired solution. Enjoy sarcasm by-product. 

提出合适的问题,并准备足够的咖啡,请等待,工程师将很快提供所需的解决方案。但请享受讽刺的副产品。



  • 12
    点赞
  • 1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2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20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