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KII源码中Handle 和 Protocol 中有大量的链表,而他们链接的形式比较特殊。使用结构体中的成员达到链接效果,而要理解这一点就必须要了解CR宏。
先看EDKII中对于CR宏的定义:
CONTAINING_RECORD - returns a pointer to the structure
// from one of it's elements.
//
#define _CR(Record, TYPE, Field) ((TYPE *) ((CHAR8 *) (Record) - (CHAR8 *) &(((TYPE *) 0)->Field)))
功能:根据一个结构体中的成员地址得到此结构体的地址
举个例子:
typedef struct {
int a;
char b;
double c;
} Test;
假设我们已经知道其中成员b的地址bPtr,那么我们就可以用CR宏得到 Test这个结构体的地址。
Test *tPtr = _CR(bPtr, Test *, b);
// 相当于
Test *tPtr = ((Test *)((CHAR8 *)(bPtr) - (CHAR8 *)&(((Test *)0) -> b)));
看一张图就能知道原理。
用bPtr减去 b 的偏移地址(offset)
自然可以得到结构体的地址。
而(CHAR8*)&(((Test *)0) -> b)
这个得到的就是b 的offset
。
巧妙的地方就在这里,为什么一个0地址的指针可以得到该成员的偏移地址。
ANSI C标准允许值为0的常量被强制转换成任何一种类型的指针,并且转换的结果是个NULL,因此((type *)0)
的结果就是一个类型为type *
的NULL指针。
如果打算用这个NULL指针去访问内部的成员变量当然是非法的,但是我们这里的核心目的只是打算得到这个结构体的地址,关键不在于访问成员。
基于这个写法,编译器就会自动优化这个&
,将他理解为直接取址,并不会产生访问tpye 的代码。
然后根据tpye的内存布局和实例的首地址在编译期间计算出这个地址,而首地址是0,所以这个地址自然而然就是offset
。
这样做达成了两点:一,没有通过NULL指针去访问内存。二,在编译期间进行的计算,没有实例化一个type
对象,没什么负担。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