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两年前在一个公众号看到 一种心理疗法“理性情绪治疗法”,感觉很有意思,就记住了一本书《为何你的情绪总被他人左右》,它是心理学大师阿尔伯特-埃利斯的著作,但是没有具体看过。
今天发生了一件有违道德的小事儿,搅扰得心绪不宁,为了自救,专门听听樊登老师讲的这本书,并利用书中介绍的方法,进行了一次情绪自救练习。
坏情绪从何而来?诱因ABC模型
人不是天生就有坏情绪,作者给了一个诱因 ABC 公式如下:
具体解释为:
- A 诱发性事件:如逃票被要求补票,错过公交车
- B 对事件 A 的判断:倒霉、丢人
- C 在面临事件 A 时人的感觉和行为:生气、愤怒、被嘲笑
在 A 和 C 之间夹着一个 B ,是它导致了 C ,而 A 只是一个诱因。
诱因 A 可能导致的四种过激情绪
作者列出了四种过激情绪,分别是:
- 过分烦躁:莫名的紧张、沮丧、恼火、担忧等;
- 过分生气:对他人过分的戒备、易怒等;
- 过分抑郁:提不起精神;
- 过分内疚:陷入自责悔恨之中无法自拔。
如何判断过分,其实 85% 的时间里,你是可以识别的。我们生气或者行为过激的时候,那股别扭情绪,自己是能感觉到的。
为什么会被 B 牵着走?
人之所以会出现情绪和行为的过激反应,背后对应的是三类病态的 B ,是这些病态的思维方式导致了最后的情绪和行为。
第一,恐怖化的思维。人对未发生的事情过度担忧时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例如,一月份一年级的小朋友期末考试前一周,我总担心他会感冒生病耽误考试;赶火车的时候,总担心赶不上火车……
第二,应该化的思维。我的理解就是,…… 应该……,这是一种巨大的社会惯性。
第三,合理化的思维。破罐子破摔,习得性无助,放弃了努力,这是一种软弱的应对方式。
自我剖析,这三种思维方式,总在我的大脑神出鬼没。
第四种思维方式及自救指南
恐怖化、应该化、合理化,这三种思维方式是让我们的情绪沦陷的根源,要打败它们,就需要引入第四种思维方式——”更好的选择“,也就是斯蒂芬科柯为提出的第三选择。
如何让“更好的选择”成为习惯,作者给出了明确的练习步骤:
- 第一步,反思为什么会有 C ,找出错误的 B;
- 第二步,审视自己的 B ,从三个角度,关于自己、关于他人、关于诱因事件;
- 第三步,如何反击和对抗自己的非理性思维,即自己错误的 B;
- 第四步,有什么更好的选择来替代非理性的思考方式。
案例:今天上午出门坐地铁时买了一张单程票,但是进站时没有给刷,小朋友跟我一起刷卡进入的,回来的时候进站有乘务员监督,就让小朋友刷那张单程票,结果闸机报错。办理退票的时候,乘务员说单程票只能在购买的站点刷进站,给我退了票,让我再去买一张票。同时,在退票的票据上,让我写下自己的姓名和电话。
我认为写下电话和姓名是因为我逃票的行为被识破,会录入地铁不文明行为征信系统中,感觉非常丢人。六岁多的小朋友今年超过了一米二,上次被提醒要买票后,我还是心存侥幸。
- 步骤1,我的 C :退票时写了自己的电话和姓名,感觉很丢人,有违道德,很鄙视自己。
- 步骤2,我的 B:担心逃票行为会被录入征信系统,典型的恐怖化思维。
- 步骤3,反击 B :只是写电话和姓名,不一定就会被记录系统;就算被记录,就一次也不至于有太大影响;就算有影响,也有时限,信用卡逾期还款的不良记录也不过保留五年时间,何况一次逃票。
- 步骤4,更好的选择:因缘合和,总是需要面对孩子乘车不购买票这种可耻行为的,几块钱的小便宜,而忍受忐忑不安的情绪,不值当啊。正视孩子已经到了购票标准的事实,彻底放弃逃票的侥幸心理,准备一张卡专门。
启示录
抵抗和降低我们情感上的过激反应,你永远有最更好的选择。怎么做才能够更好?如果做不到又该怎么办?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帮助自己顺利化解每一个坎。人生路漫漫、道阻且长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