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防火墙的概念
一种网络安全设备,通过各种配置,拒绝非授权的访问,保护网络安全。
通过访问控制、身份验证、数据加密、VPN技术等安全功能,形成一个进出屏障。
1.2、防火墙的发展历史
主要经历了包过滤防火墙、代理防火墙和状态检测防火墙等三代,统一威胁管理和下一代防火墙是最近几年提出的概念。
1.2.1 包过滤防火墙
第一代防火墙。通过配置访问控制列表(ACL)对数据报文进行过滤,并根据策略转发或丢弃数据报文,设计简单易于实现。
包过滤不检查会话状态且不分析数据,攻击者可以使用假冒地址进行欺骗,然后通过防火墙。
包过滤仅能审核处于网络层和传输层的协议首部信息,对每个数据包执行允许和禁止的操作。这种过滤能够基于下列基本标准制定访问决策:
(1)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
(2)源和目的地端口号码
(3)协议类型
(4)进出的流量方向。
1.2.2 代理防火墙
第二代防火墙。代理检查来自用户的请求,匹配安全策略后代表外部用户与真正的服务器建立连接,转发外部用户请求。
代理防火墙安全性较高,但软件限制处理速度,同时需要为每一种应用开发对应的代理服务,开发周期长且升级困难。
代理是一个中间人。设置在可信任网络和不可信任网络之间,总是代表数据来源建立连接。
代理防火墙断开了通信信道,两个通信设备之间不能直接连接。
有两种类型的防火墙,工作在OSI模型底层(会话层)的代理防火墙称为电路级代理,工作在应用层的代理防火墙叫应用级代理。
1、电路级防火墙
创建了客户端计算机和服务器之间的一个电路,仅能看到会话层,从网络角度监控流量。
这种代理不能看到数据包的内容,不执行深层次的检查。只是基于它能看到的协议首部和会话信息做访问决策。不理解应用层协议,因此是独立于应用层的程序代理。
提供的保护强度没有应用级代理大。但是能提供更宽泛的保护。
电路级代理的工作方式类似于包包过滤,它基于地址、端口和协议类型的首部值来做访问决策。电路级代理检查包首部内的数据,而不是检查应用层数据。不检查包内数据是否安全。
2、应用级代理
可以检查通过应用层的数据包。应用级代理可以理解整个数据包,因为可以根据数据包的内容作出访问决策。
应用级代理可以区分FTP的GET和PUT命令,并且根据这种细粒化的信息作出访问决策。包过滤防火墙和电路级代理只可以允许或者拒绝FTP的整个请求,而不是通过FTP协议内部所使用的命令进行决策。
应用级代理防火墙需要为每个协议都配备一个代理。因此,提供应用级代理保护比较难。代理必须完全理解特定协议的工作方式以及该协议内的合法命令。
应用级防火墙的特征如下:
(1)检查整个网络包,不仅是网络地址和端口,因此有强大的日志记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