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整理(1)

1、OSI有哪几层,各自作用是什么?

应用层 为用户的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接口
表示层 数据格式转换
会话层 数据同步过程中的会话管理。
传输层 提供端到端的透明传输
网络层 提供逻辑编址,数据寻址和路由
数据链路层  建立相邻节点间的数据链路,在有差错的物理介质上无差错的传输数据帧
物理层 比特流的传输


2、TCP/IP有几层,各层的作用及协议是什么?

1)应用层:应用程序间沟通的层,如简单电子邮件传输(SMTP)、文件传输协议(FTP)、网络远程访问协议(Telnet)等。 主要协议:FTP、TELNET、DNS、SMTP、RIP、NFS、HTTP。

2)传输层:它提供了节点间的数据传送服务,如传输控制协议(TCP)、用户数据报协议(UDP)等,TCP和UDP给数据包加入传输数据并把它传输到下一层中,这一层负责传送数据,并且确定数据已被送达并接收。 

3)互连网络层:负责提供基本的数据封包传送功能,让每一块数据包都能够到达目的主机(但不检查是否被正确接收),如网际协议(IP)。 

4)网络接口层:对实际的网络媒体的管理,定义如何使用实际网络(如Ethernet、Serial Line等)来传送数据。 


3、硬件MAC地址的概念及应用?

在OSI模型中,第三层网络层负责 IP地址,第二层数据链路层则负责 MAC位址。因此一个主机会有一个IP地址,而每个网络位置会有一个专属于它的MAC地址。MAC用来表示互联网上每一个站点的标识符,采用十六进制数表示,共六个字节(48位)。形象地说,MAC地址就如同我们身份证上的身份证号码,具有全球唯一性。

IP地址和MAC地址相同点是它们都唯一,不同的特点主要有:

1)对于网络上的某一设备,如一台计算机或一台路由器,其IP地址可变(但必须唯一),而MAC地址是不可变。

2)长度不同。IP地址为32位,MAC地址为48位。

3)分配依据不同。IP地址的分配是基于网络拓扑,MAC地址的分配是基于制造商。

4)寻址协议层不同。IP地址应用于OSI第三层,即网络层,而MAC地址应用在OSI第二层,即数据链路层。 


4、ARP协议的用途及算法?

地址解析协议。在IP以太网中,当一个上层协议要发包时,有了该节点的IP地址,ARP就能提供该节点的MAC地址。

OSI 模式把网络工作分为七层,彼此不直接打交道,只通过接口。IP地址在第三层,MAC地址在第二层。协议在发生数据包时,首先要封装第三层 (IP地址)和第二层 (MAC地址)的报头, 但协议只知道目的节点的IP地址,不知道其物理地址,又不能跨第二、三层,所以得用ARP的服务。

1)ARP协议工作过程:原理:(ARP协议只使用于局域网中)

1>   在局域网中,网络中实际传输的是“帧”,帧里面是有目标主机的MAC地址的。

2>   在以太网中,一个主机要和另一个主机进行直接通信,必须要知道目标主机的MAC地址。所谓“地址解析”就是主机在发送帧前将目标IP地址转换成目标MAC地址的过程。

3>   ARP协议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目标设备的IP地址,查询目标设备的MAC地址,以保证通信的顺利进行。

4>   点对点的连接是不需要ARP协议的。

2)工作过程:

1>   当主机A向本局域网上的某个主机B发送IP数据报时,就先在自己的ARP缓冲表中查看有无主机B的IP地址。

2>   如果有,就可以查出其对应的硬件地址,再将此硬件地址写入MAC帧,然后通过以太网将数据包发送到目的主机中。
3>   如果查不到主机B的IP地址的表项。可能是主机B才入网,也可能是主机A刚刚加电。其高速缓冲表还是空的。在这中情况下,主机A就自动运行ARP。


5、CRC冗余检验算法,反码和检验算法?

CRC校验(循环冗余校验)是数据通讯中最常采用的校验方式。所谓通讯过程的校验是指在通讯数据后加上一些附加信息,通过这些附加信息来判断接收到的数据是否和发送出的数据相同。

CRC 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将传输的数据当做一个位数很长的数。将这个数除以另一个数。得到的余数作为校验数据附加到原数据后面。

生成CRC码的基本原理:任意一个由二进制位串组成的代码都可以和一个系数仅为‘0’和‘1’取值的多项式一一对应。例如:代码1010111对应的多项式为x6+x4+x2+x+1,而多项式为x5+x3+x2+x+1对应的代码101111。


6、如何实现透明传输?

计算机网络中的“透明”性,主要表现在网络体系结构中层次关系的设计与利用两个方面:

1)从设计者的角度看

“透明”性主要指各层的服务功能相对独立,具体实现的技术细节要尽可能的封装于本层之内,提供简化、规范、统一的调用接口。(即下层为上层提供透明调用)

2)从使用者(用户)的角度看

“透明”性主要指上层调用下层服务时,不需要了解下层的技术细节(甚至不知道、或认为不存在),通过简化、规范、统一的调用接口实现对下层服务的调用。(即上层看下层是“透明”的)比如,数据链路层是通过“0比特插入/删除”方法来实现数据帧的透明传输的,上层无论给出何种比特序列,数据链路层都能以数据帧的方式传输。


7、交换机、路由器和网关分别是哪个层的设备?

1)物理层:中继器和集线器。用于连接物理特性相同的网段,这些网段只是位置不同而已。

2)逻辑链路层:网桥和交换机。用于连接同一逻辑网络中、物理层规范不同的网段,这些网段的拓扑结构和其上的数据帧格式,都可以不同。Bridge和Switch的端口具有物理地址,但没有逻辑地址。 

3)网络层:路由器。用于连接不同的逻辑网络。Router的每一个端口都有唯一的物理地址和逻辑地址。 

4)应用层:网关。用于互连网络上,使用不同协议的应用程序之间的数据通信,目前尚无硬件产品。


8、路由表的内容?

1)对每组网络接口(interface),路由表至少会存有下面的资讯:

--网络ID:就是目标地址的网络ID。 

--子网掩码 (用来判断 IP 所属网络) 

--下一跳地址/接口:就是数据在发送到目标地址的旅途中下一站的地址。 

其中 interface 指向 next hop(即为下一个 route)。一个自治系统中的 route 应该包含区域内所有的子网络,而默认网关指向自治系统的出口。

2)根据应用和执行的不同,路由表可能含有如下附加信息:

--花费:就是数据发送过程中通过路径所需要的花费。 
--路由的服务质量 。
--路由中需要过滤的出/入连接列表 。


9、分组转发算法?

1)从数据报的首部提取目的站的 IP 地址 D, 得出目的网络地址为 N。

2)若网络 N 与此路由器直接相连,则直接将数据报交付给目的站 D;否则是间接交付,执行(3)。

3)若路由表中有目的地址为 D 的特定主机路由,则将数据报传送给路由表中所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则执行(4)。

4)若路由表中有到达网络 N 的路由,则将数据报传送给路由表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则,执行(5)。

5)若路由表中有一个默认路由,则将数据报传送给路由表中所指明的默认路由器;否则,执行(6)。

6)报告转发分组出错。


10、IP报文的格式及各字段的意义?

IP数据包也叫IP报文分组,传输在ISO网络7层结构中的网络层,它由IP报文头和IP报文用户数据组成,IP报文头的长度一般在20到60个字节之间,而一个IP分组的最大长度则不能超过65535个字节。

--版本:占4位(bit),指IP协议的版本号。目前的主要版本为IPV4,即第4版本号。在进行通信时,通信双方的IP协议版本号必须一致,否则无法直接通信。  

--首部长度:占4位(bit),指IP报文头的长度。最大的长度(即4个bit都为1时)为15个长度单位,每个长度单位为4字节,所以IP协议报文头的最大长度为60个字节,最短为20个字节。   

--服务类型:占8位(bit),用来获得更好的服务。其中的前3位表示报文的优先级,后面的几位分别表示要求更低时延、更高的吞吐量、更高的可靠性、更低的路由代价等。对应位为1即有相应要求,为0则不要求。   

--总长度:16位(bit),指报文的总长度。注意这里的单位为字节,而不是4字节,所以一个IP报文的的最大长度为65535个字节。   

--标识:该字段标记当前分片为第几个分片,在数据报重组时很有用。   

--标志:该字段用于标记该报文是否为分片(有一些可能不需要分片,或不希望分片),后面是否还有分片(是否是最后一个分片)。   

--片偏移:指当前分片在原数据报(分片前的数据报)中相对于用户数据字段的偏移量,即在原数据报中的相对位置。   

--生存时间:TTL。该字段表明当前报文还能生存多久。每经过1ms或者一个网关,TTL的值自动减1,当生存时间为0时,报文将被认为目的主机不可到达而丢弃。

--协议:该字段指出在上层(网络7层结构或TCP/IP的传输层)使用的协议,可能的协议有UDP、TCP、ICMP、IGMP、IGP等。   

--首部校验和:用于检验IP报文头部在传播的过程中是否出错,主要校验报文头中是否有某一个或几个bit被污染或修改了。   

--源IP地址:32位(bit),4个字节,每一个字节为0~255之间的整数,及我们日常见到的IP地址格式。

--目的IP地址:32位(bit),4个字节,每一个字节为0~255之间的整数,及我们日常见到的IP地址格式。


11、MTU的概念、路径MTU及MTU发现机制?

最大传输单元MTU:指一种通信协议的某一层上面所能通过的最大数据包大小(以字节为单位)。通常与通信接口有关(网络接口卡、串口等)。

因特网协议允许IP分片,这样就可以将数据包分成足够小的片段以通过那些最大传输单元小于该数据包原始大小的链路了。这一分片过程发生在网络层(OSI 模型的第三层),第四层为传输层,传输层是 OSI 模型中最重要的一层,这里是根据窗口控制传输,而非MTU。

传输协议同时进行流量控制或是基于接收方可接收数据的快慢程度规定适当的发送速率。除此之外,传输层按照网络能处理的最大尺寸将较长的数据包进行强制分割。例如,以太网无法接收大于1500字节的数据包。发送方节点的传输层将数据分割成较小的数据片,同时对每一数据片安排一序列号,以便数据到达接收方节点的传输层时,能以正确的顺序重组,该过程即被称为排序。它使用的是将分组发送到链路上的网络接口的最大传输单元的值。原始分组的分片都被加上了标记,这样目的主机的TCP层就能将分组重组成原始的数据包了。


12、RIP协议的概念及算法?

路由信息协议(RIP)是一种内部网关协议。

1)从路由算法的自适应性考虑:

静态路由选择策略:即非自适应路由选择,其特点是简单和开销较小,但不能及时适应网络状态的变化。 

动态路由选择策略:即自适应路由选择,其特点是能较好地适应网络状态的变化,但实现起来较为复杂,开销也比较大。 

2)因特网有两大类路由选择协议:

内部网关协议 IGP :即在一个自治系统内部使用的路由选择协议。目前这类路由选择协议使用得最多,如 RIP 和 OSPF 协议。

外部网关协议EGP:若源站和目的站处在不同的自治系统中,当数据报传到一个自治系统的边界时,就需要使用一种协议将路由选择信息传递到另一个自治系统中。这样的协议就是外部网关协议 EGP。在外部网关协议中目前使用最多的是 BGP-4。  

3)内部网关协议 RIP:一种分布式的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

距离向量的含义:

从一路由器到直接连接的网络的距离定义为 1。

从一个路由器到非直接连接的网络的距离定义为所经过的路由器数加 1。

RIP 协议中的“距离”也称为“跳数”,因为每经过一个路由器,跳数就加 1。这里的“距离”实际上指的是“最短距离”,

4)RIP 协议的三个要点 :  和谁交换信息,交换什么信息,多长时间交换信息。         

--和谁交换路由信息?仅和相邻路由器交换信息。

--交换什么路由信息?交换的信息是当前本路由器所知道的全部信息,即自己的路由表。

--多长时间进行路由信息的交换?按固定的时间间隔交换路由信息,例如:30秒。

5)RIP 协议的优缺点

缺点:

--当某个网络出现故障时,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将此信息传送到所有的路由器。(在此期间,IP数据报可能不能正确的发送到主机)

--限制了网络规模,它使用的最大距离是15(16表示不可达)

--路由器之间交换信息是路由器中的完整路由表。因而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开销也就增加。

优点:RIP协议最大的优点就是实现简单,开销较小。


13、ICMP协议的主要功能?

ICMP是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它是TCP/IP协议族的一个子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协议,用于在IP主机、路由器之间传递控制消息。控制消息是指网络通不通、主机是否可达、路由是否可用等网络本身的消息。这些控制消息虽然并不传输用户数据,但是对于用户数据的传递起着重要的作用。

1)ICMP就是一个“错误侦测与回报机制”,能够检测网路的连线状况。其功能主要有:  

---侦测远端主机是否存在。  

---建立及维护路由资料。  

---重导资料传送路径。  

---资料流量控制。
我们经常使用的用于检查网络通不通的Ping命令(Linux和Windows中均有),这个“Ping”的过程实际上就是ICMP协议工作的过程。还有其他的网络命令如跟踪路由的Tracert命令也是基于ICMP协议的。


14、单播、组播和广播的定义及区别?

1)单播:

网络节点之间的通信就好像是人们之间的对话一样。如果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说话,那么用网络技术的术语来描述就是“单播”,此时信息的接收和传递只在两个节点之间进行。例如,你在收发电子邮件、浏览网页时,必须与邮件服务器、Web服务器建立连接,此时使用的就是单播数据传输方式。但是通常使用“点对点通信”(Point to Point)代替“单播”,因为“单播”一般与“多播”和“广播”相对应使用。

2)多播:

也可以称为“组播”,网上视频会议、网上视频点播特别适合采用多播方式。因为如果采用单播方式,逐个节点传输,有多少个目标节点,就会有多少次传送过程,这种方式显然效率极低,是不可取的;如果采用不区分目标、全部发送的广播方式,虽然一次可以传送完数据,但是显然达不到区分特定数据接收对象的目的。采用多播方式,既可以实现一次传送所有目标节点的数据,也可以达到只对特定对象传送数据的目的。   

IP网络的多播一般通过多播IP地址来实现。多播IP地址就是D类IP地址,即224.0.0.0至239.255.255.255之间的IP地址。Windows 2000中的DHCP管理器支持多播IP地址的自动分配。 

3)广播:

在网络中的应用较多,如客户机通过DHCP自动获得IP地址的过程就是通过广播来实现的。但是同单播和多播相比,广播几乎占用了子网内网络的所有带宽。广播风暴不能完全杜绝,但是只能在同一子网内传播,就好像喇叭的声音只能在同一会场内传播一样,因此在由几百台甚至上千台电脑构成的大中型局域网中,一般进行子网划分,就像将一个大厅用墙壁隔离成许多小厅一样,以达到隔离广播风暴的目的。   

在IP网络中,广播地址用IP地址“255.255.255.255”来表示,这个IP地址代表同一子网内所有的IP地址。


15、Ping协议实现的原理?

用来探测主机到主机之间是否可通信,如果不能ping到某台主机,表明不能和这台主机建立连接。ping 使用的是ICMP协议,它发送icmp回送请求消息给目的主机。ICMP协议规定:目的主机必须返回ICMP回送应答消息给源主机。如果源主机在一定时间内收到应答,则认为主机可达。

1)ICMP协议通过IP协议发送的,IP协议是一种无连接的,不可靠的数据包协议。

ICMP协议在实际传输中数据包:20字节IP首部 + 8字节ICMP首部+ 1472字节<数据大小>38字节

ICMP报文格式:IP首部(20字节)+8位类型+8位代码+16位校验和+(不同的类型和代码,格式也有所不同)

2)Ping工作过程:

假定主机A的IP地址是192.168.1.1,主机B的IP地址是192.168.1.2,都在同一子网内,则当你在主机A上运行“Ping 192.168.1.2”后,都发生了些什么呢?

首先,Ping命令会构建一个固定格式的ICMP请求数据包,然后由ICMP协议将这个数据包连同地址“192.168.1.2”一起交给IP层协议,IP层协议将以地址“192.168.1.2”作为目的地址,本机IP地址作为源地址,加上一些其他的控制信息,构建一个IP数据包,并在一个映射表中查找出IP地址192.168.1.2所对应的物理地址址,源地址则是本机的物理地址,还要附加上一些(也叫MAC地址)一并交给数据链路层。后者构建一个数据帧,目的地址是IP层传过来的物理地控制信息,依据以太网的介质访问规则,将它们传送出去。其中映射表由ARP实现。

主机B收到这个数据帧后,先检查它的目的地址,并和本机的物理地址对比,如符合则接收;否则丢弃。接收后检查该数据帧,将IP数据包从帧中提取出来,交给本机的IP层协议。同样,IP层检查后,将有用的信息提取后交给ICMP协议,后者处理后,马上构建一个ICMP应答包,发送给主机A,其过程和主机A发送ICMP请求包到主机B一模一样。

即先由IP地址,在网络层传输,然后再根据mac地址由数据链路层传送到目的主机。











 



  • 0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