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人物关于年龄 扫地僧扫地僧出场时,“一个身穿青袍的枯瘦僧人拿着一把扫帚,正在弓身扫地。这僧人年纪不少,稀稀疏疏的几根长须已然全白”,又说他来了“不知是四十二年,还是四十三年”,说明他至少是在中年甚至是老年后才投身少林,乃半路出家,初步判断年龄应比逍遥派三人大30年左右。
关于武功 萧远山和慕容博入少林时已是当时的一流高手,而扫地僧当时已能在旁窥视他们的一举一动而萧远山毫无知觉,可见扫地僧当时武功已远在他二人之上而非在少林学的武功。 关于阅历 扫地僧一眼便看出鸠摩智用的是逍遥派的小无相功,而逍遥派连名字都少让人知,他若不是此中高手,又怎能仅凭出手既知其源。
关于医道 扫地僧精通医道,深明医理,由现象看到本质,明显比苏星河高明。 关于佛理 扫地僧通晓佛经,精研佛理,如此大智慧之人,其它小道想来也必精通。 关于气度 扫地僧气度雍容,宠辱不惊,行事人所难测,绝非常人,尽显一代宗师风范。
关于真实身份 先从无崖子的小师妹说起。李沧海开始从未在书中显身,但却是一个关键人物,那李沧海去哪了?在黄眉大师的回忆中可找到一些蛛丝马迹。43年前,在慕容博(当时15、6岁)一击之后,见黄眉伤而未死,想二次出手,是他母亲出手拦住,才留下黄眉一条小命。 再看那少妇的能耐:......"那少年纵身上前,又想伸指戳来,那时我全无抗御之能,只有束手待毙的份儿。不料那妇人挥出手中马鞭,卷住了少年的手臂。我迷迷糊糊之中,听得她在斥责儿子:‘姑苏姓慕容的,那有你这等不争气的孩儿?你这指力既没练得到家,就不能杀他,罚你七天之内......'" ------少年慕容博随手一招拿下习武十来年武功高强的青年黄眉僧,俨然已经是个一流高手了,而他老妈居然随手一马鞭便制住了他,并且从母子俩的对话来看,似乎慕容博的武功有不少是老妈调教出来的,这个少妇看来不仅也会武功,而且见识甚高(她一眼就看出黄眉大师的师承来历和武功火候),四十三年前这少妇是差不多四十岁左右。 再看李沧海,据李秋水回忆,当年她和天山童姥相争之时,小师妹不过十一岁。那时天山童姥26岁,无崖子23岁,李秋水17岁,至童姥死时96岁,算来李沧海也有81岁了。回到43年前,那时候李沧海刚好38岁,这时我们可以发现慕容博的母亲和李沧海的年纪相仿,而且武功见识又都是高手。
另外,从无崖子的女儿王夫人未婚先孕,竟安稳的嫁到姑苏;到慕容博竟和他娘子研究天下少有人知的凌波微步,这些也可以看出慕容世家和逍遥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种种联系,似乎都在指向一点:李沧海即无崖子念念不忘的小师妹就是慕容博的母亲。 这个结论可以帮助解释无名老僧的身世来历。
在少林寺老和尚说他到藏经阁已经43年。 还是黄眉大师的回忆,43年前他是护送一位京官从汴梁回山东老家,在路上青豹岗,遇到的慕容博母子。“我转头看去,见一匹驴上坐的是个三十六七岁的妇人,另一匹驴上则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眉清目秀,甚是俊雅,两人都全身缟素,服着重孝。” 当时母子二人身着重孝,再从其对话可知,显是慕容博父亲新死,这就产生一个疑问。若是慕容博父亲死在外面,为何不见母子二人运送棺材回家。就是半路有事要办,量来也不至于母子都走掉,只留下几个家臣护送棺材。若是慕容博父亲死在燕子坞家中,他们母子重孝在身不好好守灵,又怎能双双离家,就是去朋友家报讯也断无母子同去的道理。 那慕容博父亲怎么死的,死的时候在哪? 回头再看看老和尚把慕容博萧远山先打死再救活的场景,据此可推理,练功太多导致的走火入魔是一定要先"死"一回才能解救的,没经历过"死"的人是不能真正再"生"的,否则就冲不破武学障。 慕容博的武功十五、六岁就已经如此高强,他父亲更是何等厉害。观之后来慕容博及萧远山假死后都选择躲在少林偷练武功,一方面固然是继续修炼更多更强的绝学,一方面亦是隐隐意识到武学障已对他们自身造成的危害,打算借少林无边的绝世武学以冲破障碍。可惜若不是无名老僧点破,至死也不会知道只有佛法才是真正的灵丹妙药。 显然,43年前或更早的时候慕容博的父亲必然同样碰到武学障而在劫难逃,唯一的选择当然也是前往少林寻求帮助。以慕容世家的身份地位需要外力的帮助,行动及其安排自是尽可能隐秘。能做到少林上下没有几个知道这事的人又可能及时帮助他的人唯有当时的少林方丈即灵门大师,玄慈一辈的师傅。 正是他与灵门大师之间的这等关系,才可以解释慕容博与玄慈亦在数十年前便有不浅的交往,以至后来玄慈对于慕容博通风报信可在雁门关伏击大敌深信不疑,而慕容博在此战役后立即假死最重要原因之一当然是为避开玄慈,隐姓埋名于少林显然符合越危险的地方就越安全的道理。当然玄慈更是不会想到慕容博敢藏在自己身边。
43年前的慕容博母子身穿重孝显然是他的老子在少林最终还是找不到方法而在武学障导致的隐疾爆发之下"假死",在接到灵门通知后按其遗愿葬于少林。但显然他和慕容博、萧远山一样并没有真死,他又"活"过来,这时也象后来的慕容博、萧远山一样万念俱空,在灵门大师安排之后成为了一名默默无闻的扫地僧。 从此自是灵台清明,大彻大悟,武学修炼反而不再受束缚,修学佛法的同时武功亦突飞猛进,在43年后成为维护金老心目中佛学至上地位的无名老僧。
还有一个问题,在藏经阁中,慕容博和无名老僧相对之时,为何慕容博连自己亲爹都不认识?慕容博父亲死时,他才十五六岁,四十余年过去,周润发也长成吴孟达了。而小慕容博心中那高大如山的父亲却未曾改变。就算他发现老和尚眉眼之间,与自己父亲有些相似,也绝不会将他往自己父亲身上扯,这也是人之常情。
从无名老僧的武功来历看: 无名老僧一共出手四次。 第一次,是萧峰和慕容火拼,老和尚随便往中间一站,两人都感到自己掌力受阻,难以击出。而事实上,萧峰与慕容功力相当,若是老和尚借力打力,从中支撑,完全可以办得到。 第二次是对付慕容博。从当时的情况看,首先慕容博对其毫无防备之心。其次,他对慕容少林两派武学的造诣之深只怕还在慕容博之上,所以对老慕容的招式极为熟悉,再加上他武功本就比老慕容高些,故而一击得手,很有可能。所以后来慕容复合身攻上,也被一股反弹之力弹开。这也可以说明老和尚对慕容武学的造诣。 第三次出手对萧氏父子,其时萧远山已万念俱灰,所以他主要是对付萧峰。老和尚对付萧峰显然吃力一些,他虽用极高明的招式,使得萧峰未能全力出手,但还是被一掌的震的吐血,仗着自己浑厚的内力才没受内伤。 然后他带着两具尸体走的时候,被萧峰慕容复联手一掌打去,竟浑若无事,这一掌被他化去,使其去势更快,令萧峰等一时间竟追之不及。 追后一次动手是对鸠摩志。这可以解释为是老和尚先声夺人,使鸠摩志心生惧意,兼之老和尚对小无相功也非常了解,所以才能批亢捣虚,一招制敌,将之逐走。 从老僧武功看,除了少林武功外,与逍遥派大有关联,所以能轻松应付慕容世家的武功,却被萧峰没有全力击中的一掌打的吐血。 综合以上推理,少林的扫地僧是慕容博之父,李沧海之夫,更由李沧海是逍遥派弟子及他对逍遥各种绝学的了解(逍遥四大弟子都只继承逍遥祖师的部分绝学)甚至可猜测老僧是逍遥祖师的儿子,逍遥派绝学的正宗传人。 那这位来自慕容世家的逍遥祖师,无涯子他们的师傅到底是谁?无崖子,巫行云等出现时已是九十余岁,他们的师傅算来应该是百年以前的人物了。百年前的人似乎比较难找,毕竟时间太远。但是有一个人却刚好符合,这人便是北宋初年,威震天下,独创斗转星移这门奇功的慕容龙城。宋朝于公元960年建国改元,慕容龙城乃是五代之末,大宋初年的人。
天龙八部故事发生在大宋哲宗元丰年间(1078——1085)百年之前正是北宋初年(北宋于960年建国),慕容龙城纵横江湖之时。而斗转星移和慕容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光看这称谓就知道其中奥秘。 当时慕容龙城志在复国,而慕容人丁单薄(这一点慕容博后来在少林寺中也提到了),便以自己的绝世武学才识创了逍遥派,收了四大弟子,再安排天山童姥长驻天山缥缈峰,暗自积蓄力量,李秋水深入西夏发展势力,无崖子则坐镇中原,静观其变,而李沧海则辅助自己的儿子,只要大宋江山震动,或有内忧外患,慕容氏便可乘势而起,逐鹿中原。可惜天意弄人,偏偏赵匡胤先他一步打下铁桶江山,难以撼动,只好抱憾终老。
人物寓意 金庸本人是佛教徒,平日喜爱钻研佛经,《天龙八部》大概可以当做一部佛经来读,其中有他对佛经理解的阐释。 天龙八部浩淼如海,气势磅礴,出场人物众多,“八部”隐喻八个人,八人之外另有隐喻,而无名老僧在这部经文中,无虞是佛祖的化身,其人武功之高,不可思议,众人从所未见,直如“邪术”一般;“击毙”绝顶高手萧远山慕容博二人,不过于瞬息之间,对他来讲,直如儿戏;深明医理,救治萧慕二人,治疗暗疾;佛法精深,说到精妙之处,令众人“不由得皆大欢喜,敬慕之心,油然而起,一个个都跪将下来。”慈悲为怀,一己之躯,化解萧慕等人数十年恩怨;作者给了他精湛的武艺,却被萧峰一掌击断了肋骨而呕血,此举是大概是作者为突出萧峰的勇气,能人所不能而所作的安排,而正是这个安排,使无名老僧成为“人”,而不是成为不真实的“佛。” 萧远山慕容博经无名老僧点化,大彻大悟,王霸雄图,血海深仇,尽归尘土,从此遁入空门,不问世事。 关于无名老僧的身份姓名等,无可查询,皆是不详,一个出场极少的角色,倏然而出,倏然又隐,但又让人印象深刻。
金台乃红云大师爱徒,北宋武学奇才,有“王不过霸,将不过李,拳不过金”之说,是传说中中国武学第一人,号称武功古今天下第一。金台曾经支持王安石变法,传授过蔡京内功,《今古传奇》中《金台三打少林寺》等有过具体记载,金台是还周侗的老师,而周侗又是卢俊义、林冲、武松和岳飞等人的老师。
盛年的金台与书童如月客居嵩山、相依为命。李秋水之妹“神仙姐姐”李沧海从家里负气出走后遍游名山大川,这一日前来挑战少林寺,并以大、小无相功无上神力挫败少林诸多大师;当时客居嵩山的金台出面打平武学奇才李沧海,解了少林之围,但之前心如止水的金台却因此战如无崖子那般,深深爱上了这翩若惊鸿的大地诗篇李沧海。
金台狠心丢下5岁的可爱书童如月,追随李沧海去往那遥远的北国,“又把行藏付海山”。
后来,书童如月自习武功成长为一代大师——周侗周如岳,并与陈希真、张开等北宋武学名家齐名。
多年以后,金台孤身一人悄然回到少林寺,成为藏经阁前一名普通的扫地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