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自我提升
作者:李笑来
时间:2小时48分钟
划线:121处
意义:强调时间的宝贵和心智的成熟,通过具体的方法论帮助读者管理时间、面对挑战,并最终实现个人成长与目标。
写笔记的目的是加速大脑理解,以及记录自己想出来的一些内容,绝不是保存书上的信息用。
这段摘录涉及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并通过对比和总结阐述了如何面对时间、努力、成长、困难等多方面的问题。
1. 对于速成的反思
读者首先被提醒,要避免追求速成的心态。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常常期望迅速成功,而忽视了事物发展需要时间的自然规律。对于成长与学习,速成的理想是不可取的。文章呼吁读者接受自身的不足,并理性认识到每一步的进展都需要积累与时间的沉淀。这提醒了读者: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步一个脚印,逐渐积累与提高。
2. 关于交换和积累
对于生活和工作的策略,摘录指出交换才是硬道理。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合理地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努力和积累,而不是通过投机取巧来追求快速的结果。即使是微小的积累,时间久了也会成为支撑更大目标的基础。这是一个强调长远眼光和耐心的观点,尤其是警示那些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见影的人,提醒他们“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3. 完美主义的警醒
在关于完美主义的讨论中,作者指出,许多人的完美主义往往源于对自己不够了解,缺乏对现实的深刻认知。过于苛求完美,往往容易导致失败,因为任何事情的完成都需要时间和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个观点帮助读者理解自己的局限,并学会在面对困难时,不要轻易气馁,而是要耐心一步步去克服。
4. 面对未知的勇气
作者强调,在自学或任何新的技能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未知”,这需要我们有耐性与勇气去忍受、去理解。很多问题不能马上解决,但随着时间的推进,问题会变得更加清晰。这种对未知的坦然接受,提醒了读者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困难是常态,重要的是保持前行,不断积累经验。
5. 现状与目标的平衡
摘录还提到了一些人因急于摆脱现状而陷入“骑驴找马”的困境。过度幻想未来、忽视眼前的努力,往往让人无法集中精力做好当前的事情。作者指出,专注于眼前的任务,并在现实中找到满足感,是避免过度焦虑的一个有效途径。
6. 时间管理与实践
时间管理方面的思考也贯穿于全篇,尤其是关于估算时间、直面困难和步骤关注等内容,强调了在实践中如何更加高效地管理时间,避免拖延。尤其是“及时行动”和“直面困难”的部分,提醒读者在面对复杂任务时,应该尽早开始并做好预案,以便减少任务执行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7. 知识与行动的结合
对于知识和行动的结合,作者提出了“感知时间”和“计划”的思考,强调在现实中,正确的计划和前期准备是成功的基础。执行力往往比计划更重要,而验收机制和反馈的建立则能够帮助我们持续改进与提升。
前言:倍加珍惜时间,选择值得的人和事去投入。
当你把时间花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相当于在他的身上倾注了你生命的一段,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反正,那个人、那件事都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不管最后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第一章:时间这条船,为什么只送心智成熟的人去往梦想的彼岸?
没时间了”或者“时间不够了”的恐慌,使他们超乎寻常地勤奋。哪怕只是虚假的“勤奋”,一样能让他们恨不得废寝忘食。“既然门被锁上了,钥匙就一定不会插在锁孔里,死盯着这把锁是没有用的。”已经“没时间了”——这才是冷冰冰的事实,亡羊补牢才是故事。
面对紧迫的工作,许多人试图寻找不劳而获的方法,而非稳扎稳打地逐步解决问题。尽管别人告诉你的方法是对的,可是你操作起来却得不到期望的结果。
面对困难和障碍时,死盯着问题本身无济于事。若缺乏足够的能力去判断任务的重要性与紧急性,学习节省时间的方法无效。
这两种心智不成熟的表现,告诫我们要提升对任务的辨别和规划能力。
1.异常
- 即便人天性自私,你对他可一直是无私的,因为你知道自己确实是非常关心他的。然而,他现在对你的评价很可能说明你身上有自己并不知道的部分
- 无意识地受大脑控制”与“有意识地控制大脑”之间的区别。
尽管人性本自私,但你可以始终对他人无私,表现出关心。然而,他对你的评价可能反映出你身上那些未被察觉的特质。
2.心智
- 未开启的状态。我们常看到所谓的“聪明人办傻事”,其原因基本上都是他们的心智尚未开启。他们即使作出了错误的判断也会振振有词——绝非强词夺理,而是义正词严、双目炯炯、真诚满怀。
未能认识到自己思维中的盲点。
3.案例
- 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有些认识,哪怕是简单的常识,也需要亲身经历后才能真正体会(7)”。只有拥有无与伦比的打字速度,才能体会打字速度快的好处。
- 归因于我的心智能力不够强大。心智不强,才导致我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只不过是懒惰,甚至振振有词、洋洋自得。最要命的是,我与原本可能的巨大收获一再错过,却又毫不自知。可怕!
意识不到自己的心智能力不足,导致自己未能觉察懒惰,反而自我安慰。这样的状态使他错失了很多潜在的机会。
第二章:不要把这些现实当作老生常谈的道理
1.速成绝无可能
- 公交上的培训广告告诉你,不管学什么都要速成,因为人生苦短
- 接受现实。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
2.交换才是硬道理
- 但起点就是起点,尽管不同,可每个人都要从起点出发
- 很多人连投机取巧都不会,更谈不上努力和勤奋,致使长期以来得到的东西少之又少,积累聊胜于无。
- 那欲望之火甚至可以烧掉他们所有的时间和精力
- 以至占用原本可以用于努力(或者投机)的时间,陷入死循环,无法挣脱。
- 生活的本质就是这样,你想要什么,它偏不给你什么。摆脱这个死循环的方法只有一个——给我什么我就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
- 然后在好像不可能的情况下跳出去
每个人都有起点,重要的是如何利用现有资源。许多人因投机取巧而忽视努力,陷入无尽循环。生活的本质是努力积累,再以此换取更多。
3.完美永不存在
- 为什么完美主义者总是脆弱?因为他们总会被现实打击,而且不明就里,常常怨天尤人:“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 越是能力差的人,越有那种非常不现实又极其脆弱的完美主义倾向
- 常识越少,要求越高——因为不懂,所以会随便提要求。
- 这些人所说的“做不好”,其实是“不能一下子做好”,但问题在于,没有什么事情是一下子就能做好的
- 不少人打肿脸充胖子,声称“我没什么可后悔的”
- 他们是有能力做到更接近完美的人,并且,他们一直在努力”
缺乏常识的人对自己要求过高,误以为能立即达到完美。或者自己无法一下子达到而踟蹰不前。实际上,成功需要时间和努力。
4.未知永远存在
- 这就像我们每个人小时候要挣扎很久才学会系鞋带,可成年之后却早已忘记它竟然是一件需要挣扎才能学会的事情一样
- 代码块里的起始变量名称是“i”。事实上,谁都不是很确定。据猜测,“i”可能是“index”这个单词的首字母。
- 这只是几个常见的例子而已。自学过任何一项技能的人,都能理解这种“牛角尖陷阱”几乎无处不在的事实。然而,为了进步,我们必须忍受一定的未知
- 第一章的内容需要在掌握后面某一章的知识之后才能深入了解”
- 最终常常吃亏的重要原因——他们总是想“马上解决当时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 期间所获得的好处却享用至今——不怕枯燥,那么枯燥的事情都做过了,还有什么枯燥承受不了
- 焦虑的情绪会让人觉得“必须要做点什么”,但是,在缺乏理智状态下的任何决定和行为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 有问题解决不了时,可以先把它记下来,然后继续前行。注意,一定要把问题记下来。很多人没有记录的习惯,以至出现曾经因为思考(疑问就是思考的起点)后“忘了”而失去获得答案机会的情况。
- 被重新审视的机会
- 可能性最大的原因只有一个——你一直在前行,你一直在积累,你一直在成长。
- 所以,到有了答案的那一刻,你不再是当初无能为力的你,你已经重生。
进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未知,但这种忍耐是成长的必要部分。记下问题,问题有了被重新审视的机会,保持前行,才能在积累中找到答案。
5.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 与外界的无谓比较,让每个人凭空多出了一个根本不属于自己的目标,动辄被自己的理想绑架。很多人(应该是绝大多数人)的工作态度本质上是“骑驴找马”
- 心怀“梦想”的时间越长,它的沉没成本就越高
- 我曾见过身边不少的人一点一点被他们珍爱的“梦想”毁掉。
- 在顺境中更容易成功,而且很多磨难根本没有必要——这更可能是失败者对他们自己一生都未曾有机会体验的成功及成功者“意淫”式的猜想而已。失败者永远没有机会了解成功的真相,因为人最容易受自身经验的限制,而不曾有哪怕一点点成功经验的人更无从摆脱自身的局限。
- 对现状不满、急于摆脱现状
- 少数人真正的动力
- 忍不住顾影自怜,浪费精力与时间),而要想办法在任何情况下找到情趣——快乐是一种本事。
6.与时间做朋友
- 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 看它是否现实。
- 这种资源分布上自然的“不均匀”,看上去简单易懂,但古今中外却有很多人拒绝理解和接受它。他们甚至拒绝使用“不均匀”这个词,而是用“不公平”取而代之
- 整体上资源稀缺的前提下,“资源并非均匀分布”体现在每个人身上,直接的结果就是“绝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拥有的不够多”
- 最好时常把自己的一些念头记下来,然后与这几条现实对照,看看它们是否与这些现实相符
- 基本上都是把这些现实当作老生常谈的道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从不记录、从不反省,才常常作出荒唐的决定
第3章 管理
- 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恶性循环
1.估算时间:很高很强大的松树,也有很矮很可笑的时候
- 完成一个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总会超过计划花费的时间,就算制定计划的时候考虑到本法则,也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 学习本身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工作本身是一个应用已知的过程,因为“经过准备的就不再是问题”。“渐入佳境”最终只能是少数人的感受,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往往会产生新的问题,因为你对任务不熟悉,它们才成了“意外”。
- 为了提升估算时间的能力,建议在开始任何任务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然后据此评估完成所需的时间。这种习惯有助于在长期内改善时间管理。
2.及时行动
- 所谓做事拖延,不是拖延着做事,而是拖延着不开始做事。
- 只要开始做事,一个人就要面临做错、做不好的风险。
- 从表面上看也好像确是如此。那些能够做对、做好的人,总是显得从容不迫、轻车熟路。面对这样的人,那些犯了错、做不好的人根本没办法不自卑、不怀疑自己…
- 人是一种很有趣的动物,在自己做对、做好之前,通常已经了解做对、做好是什么样子
- 对一个5岁的孩子来讲,未来的1年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人生的[插图],即20%;而对一个50岁的成年人来讲,未来的1年只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人生的[插图],即2%。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觉得时间运动得越来越快。
- 最后期限”不是固定在将来的某一点,而是朝着你加速扑来。
3.直面困难
- 而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是:回避困难。
- 他们的时间安排是这样的:用几乎全部时间处理简单的部分,至于困难的部分,干脆“掩耳盗铃”,视而不见,暗地里希望困难自动消失……
- 准备托福考试时只做阅读和听力但不练习口语和写作
- 做项目计划时只讨论做什么却从不提及怎么做
- 我爱你”
- 挂在嘴边却从来不花时间想想恋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源自同一个习惯:专做简单的,回避困难的。
4.关注步骤
- 。任何任务都起码具备3个属性:何事(What)、何因(Why)、何法(How)。清楚了解一个任务的这些属性,对最终能否完成该任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应该多花一点时间去“三思”
- 当然,思考方法需要从领悟内容入手,不停地细分、拆解任务,而且越具体越好,直至每个小任务都可以由一个人独立完成
- 对任务的每一次“具体化”与“细分拆解”都要反复询问“原因
- 很多人在这个时候会觉得已经没什么可想的了,直接去做就是了,很可能正因如此,他们在其后的实际操作中才会显得那么脆弱、承受力那么差,以至那么容易放弃
- 试做一两个阶段,测量一下完成1个阶段需要多长时间
- 其余阶段所需要的时间填写完整
- 每完成总任务的⅓,就增加与完成1个阶段相等的再复习时间。这就意味着一共需要花费完成59(56+3)个阶段的时间。
- 每次可能相当于完成3~5个阶段所需要的时间。
- 这就意味着一共需要花费完成69(59+10)个阶段的时间
- 以上规划后,还要认真思考完成每个阶段的具体步骤
- 前一天背过的单词朗读至少2遍
- 跟读当天要背的单词3~5遍,主要关注发音、拼写,顺带看看词义,能记多少就记多少,不求速成。
- 利用闲暇时间通读词汇列表,并反复阅读例句。
- 用专门的时间把当天要背的单词集中背2~3遍。可以一边读,一边抄,一边背
- 空闲时反复听当
- 睡觉前复习当天背的单词
- 学会思考方式最为重要。
- 他们更多地关注“方法”,他们会花费比别人多(多出许多倍)的时间去落实每一个步骤,在确认无误之后,他们才会有效地分配任务,团队才能够切实可靠地完成任务。
5.并行串行
- 这两个任务之间究竟应该是串行关系,还是并行关系?
- 在跑步的时候听英语,在写文章的时候听音乐,在等班车的时候看书等
- 简单而又机械的,哪些任务是相对复杂而又灵活的
- 对自己有足够清楚的认识,即,对执行者来说,这两个任务是“主动并行”的。被动发生的并行任务往往只能使效率变得更为低下
- 每隔一两个小时查看一下电话,有必要的就打回去
- 完全可以把“排队”和“选菜”并行
- 多任务操作系统”的另一个方法就是切分自己的时间
- 只有在任务太多、时间太紧的情况下,我才使用这种能力。
- 20分钟工作+5分钟休息
6.感知时间
- 所有人一样,从小自命不凡的我当然也给自己贴过各种各样的标签。我崇尚公正,向往自由,渴望平等,憧憬希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跟大多数人一样,观察到的是偏倚,感受到的是禁锢,体会到的是差距,意识到的是失望
- 顶多,我可以因为逃避一些责任而背叛时间
- 到了30岁之后,我才觉得自己做的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慢慢多了起来
- 基于过程的记录要比基于结果的记录更为详尽
- 附加工作
- 基本工作合计——六小时二十分。
- 可是意识到应该记录账目、管理金钱开销后,仍然只有少数人做得到。
- 还要时常整理、分析,
- 面对实实在在的钱款尚且如此,面对难以触碰的时间就更是随意了
- 是寻找趁手的工具。
9.计划
- 证明我的目标现实可行的方法比较简单:已经有人做到了。我与那个人没有太大的差距。对这两个简单的衡量标准,也需要多少做些说明。
- 既然连看都看不清,就不用花时间去想了,因为想了也没用。
- 我不可能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里之外,还有一个经验告诉我的硬道理:生活本身充满了意外,并且,总是意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 计划无论简单还是复杂,缺乏切实的行动就注定会失败或
- 者失效。我的经验是:有些时候故意不做计划反倒是有益的
11.流程
- 有心人拨打工作电话是有技巧的。确定对方最可能方便接电话的时间(难以确定的时候先发短信询问)。在拨打电话甚至发短信询问对方是否方便之前准备好一切计划沟通的内容,做好检查列表放在手边,确保沟通过程中不会遗漏要点。通话前把重要信息整理成电子文本,在通话中做必要的更新,通话结束后,马上通过电子邮件将备忘发给对方。若对方没有接电话,则给对方发署名短信告知详细事由,并做好记录,防止自己遗忘此次沟通任务
12.预演
- 所有高级特工都明白一个简单的原理:任何动作演练到一定次数,就能准确完成——甚至是在无意识的
13.验收
- 部分有经验的人因为在做事之前总是更关注步骤,并会按照需求将任务拆分成若干子任务,所以,他们甚至会为每一个步骤设计相应的验收机制。
- 这种训练就是“考试”。
- 们讨厌考试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考试不仅是验收机制,还常被当作选拔机制
- 电子游戏(这同样算是一种“考试”)的设计者却深谙个中之道
- 因为缺少验收机制会使团队成员对自己的工作质量毫不介意,长此以往,团队的执行力将等于零,作为团队领导者的你也必须承担失败的责任。
来自微信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