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到如下一副对联: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已经记不清它的具体出处了,但现在看来,这副对联却分明有些佛家谒语的意味。
印象当中,佛教对入教的仪式并不十分苛求,所谓“心中有佛,见人即佛”,更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说,相比其他宗教繁复的清规戒律而言,的确省力不少,这大概也是信佛者甚众的原因之一罢。
佛门信徒虽多,皈依佛门的原因和目的却不尽相同,手段也各有高低,正如“千江有水千江月”——月只有一个,可是因为水的不同而折射出千差万别的倒影。虔诚者如长年食素的老阿妈,不拘小节者如花和尚鲁智深,都可以参透玄机,修成正果。
禅宗有很多精妙的小故事流传于世,譬如“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落尘埃。”与“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落尘埃。”的典故。其实,禅宗中所讲求的“顿悟”,正是佛家不拘泥于固定模式,希求人性中佛性回归的最好体现。
未开悟之人,一丝不苟地遵循佛门戒律,在遵循中得到心灵的平静;将开悟之人,自遵循的过程中渐渐领悟佛家的精义;顿悟之人,已然参透了佛家的真谛,超然物外,不再为规则所囿。
“秦时明月汉时关”毕竟只存在于诗人的幻想之中,沧海桑田,今日之月绝非古时之月,明日之月也殆非今日之月,千百年来,佛教文化的传承与佛教的普适性是分不开的——真实存在的世界只有一个,然而,每个人眼中的世界却各不相同,宗教亦然。人们于信仰宗教的过程中各取所需,解决各自在某一特定阶段所面临的人生问题。
人之所以生,是为了追求幸福。宗教存在的意义,在于让人们在追求幸福受阻时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希望。
以上所述的似乎皆在佛教范畴之内,然而,教同此理,每种宗教的起源和诞生及发展都是有其特定历史地理背景的,正如中华大地孕育了“黄色文明”,爱琴海岸起源了“蓝色文明”一般,特定的宗教是为特定的人群所服务的,所以,面对伊斯兰教徒甘愿为“圣战”献出生命的传统,我们也没有必要觉得不可理喻,毕竟人类的文化,因为差异,所以丰富。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
佛性,在若有若无之间;世事,在虚实两界徘徊。
还记得第一次对佛有认识,是中学时代背厚厚的《历代诗词名句辞典》。很喜欢其中的一句佛家偈语: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佛家解释说:月如佛性,千江如众生,江不分大小,有江就有月,人不分贵贱,有人就有佛性,佛性自在人心,就如月照江水,无所不在,佛性无所不在,道亦无所不在;天如佛心,是本性,是镜台,云可看做物欲,是烦恼,是尘埃。万里无云,便是万里晴天,物欲烦恼尽去,佛心本性自然展现,尘垢除拭,明镜自然恢复光明。
佛教分很多流派,而禅宗是当代影响最大的一支。根据历史记载,公元661年,弘忍大师年事已高,他打破常规,让众弟子各作偈语,公开选定衣钵继承人。神秀大师先在南廊壁上作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大师看到后认为神秀之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此时慧能请人代他书一偈于廊壁“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大师看到慧能大师的偈语后,大为赞赏,并将衣钵传给慧能。
禅是要靠自己领悟的,禅的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以心传心”。每个人对禅的看法可能不一样。有人说,禅是一种智慧,有人说,禅是一种人生态度,有人说,禅是一种哲学,还有人说,禅其实什么都不是,禅关注是人心。世界缤纷杂乱,往往容易只看到表象。如看山、看水,只看山、水本身,山当然是山,水当然是水;但如果从山、水对人的心灵的影响来看山、水,其实山、水没什么区别,山也不是山,水也不是水。如果心灵不再被任何外部事物所影响了,到达了“如如不动”的境界,此时再去看山、水,山也只是山,水也只是水,不再执迷于是山还是水。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如戏似梦一场,生活是需要有理念的支柱的,习禅则有助于修心养性,所以我在小筑修建禅心堂。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你可能笑看人生?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最新推荐文章于 2025-05-28 11:34:56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