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调试和测试
try:
r=10/0
print('res',r)
except ZeroDivisionError as e:
print('except',e)
finally:
print('fin')
print('End')
此外,如果没有错误发生,可以在except
语句块后面加一个else
,当没有错误发生时,会自动执行else
语句:
try:
r=10/1
print('res',r)
except ZeroDivisionError as e:
print('except',e)
else:
print('无事发生')
finally:
print('fin')
print('End')
Python的错误其实也是class,所有的错误类型都继承自BaseException
,所以在使用except
时需要注意的是,它不但捕获该类型的错误,还把其子类也“一网打尽”。比如:
使用try...except
捕获错误还有一个巨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跨越多层调用,比如函数main()
调用bar()
,bar()
调用foo()
,结果foo()
出错了,这时,只要main()
捕获到了,就可以处理:
def foo(s):
return 10 / int(s)
def bar(s):
return foo(s) * 2
def main():
try:
bar('0')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Error:', e)
finally:
print('finally...')
也就是说,不需要在每个可能出错的地方去捕获错误,只要在合适的层次去捕获错误就可以了。这样一来,就大大减少了写try...except...finally
的麻烦。
抛出错误
class FooError(ValueError): #自定义一个错误类型然后抛出
pass
def foo(s):
n=int(s)
if n==0:
raise FooError('invalid value:%s'%s)
return 10/n
foo(0)
try:
r=10/0
print('res',r)
except ZeroDivisionError as e:
print('except',e)
raise #错误可以继续抛出,交给顶层调用者处理
else:
print('无事发生')
finally:
print('fin')
print('End')
调试
这就是logging
的好处,它允许你指定记录信息的级别,有debug
,info
,warning
,error
等几个级别,当我们指定level=INFO
时,logging.debug
就不起作用了。同理,指定level=WARNING
后,debug
和info
就不起作用了。这样一来,你可以放心地输出不同级别的信息,也不用删除,最后统一控制输出哪个级别的信息。
import logging
logging.basicConfig(level=logging.INFO)
s = '0'
n = int(s)
logging.info('n = %d' % n) #INFO:root:n = 0
print(10 / n)
IO编程
来个汉堡”,服务员告诉你,汉堡需要等5分钟,你可以先去逛商场,等做好了,我们再通知你,这样你可以立刻去干别的事情(逛商场),这是异步IO。
很明显,使用异步IO来编写程序性能会远远高于同步IO,但是异步IO的缺点是编程模型复杂。想想看,你得知道什么时候通知你“汉堡做好了”,而通知你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如果是服务员跑过来找到你,这是回调模式,如果服务员发短信通知你,你就得不停地检查手机,这是轮询模式。总之,异步IO的复杂度远远高于同步IO。
多进程
普通的函数调用,调用一次,返回一次,但是fork()
调用一次,返回两次,因为操作系统自动把当前进程(称为父进程)复制了一份(称为子进程),然后,分别在父进程和子进程内返回。
子进程永远返回0
,而父进程返回子进程的ID。这样做的理由是,一个父进程可以fork出很多子进程,所以,父进程要记下每个子进程的ID,而子进程只需要调用getppid()
就可以拿到父进程的ID。
from multiprocessing import Process
def run_proc(name):
print('Run child process %s(%s)'%(name,os.getpid()))
if __name__=='__main__':
print('Parent process %s' %os.getpid())
p=Process(target=run_proc,args=('test',))
p.start()
p.join()
print('end')
进程池
from multiprocessing import Pool
import os, time, random
def long_time_task(name):
print('Run task %s (%s)...' % (name, os.getpid()))
start = time.time()
time.sleep(random.random() * 3)
end = time.time()
print('Task %s runs %0.2f seconds.' % (name, (end - start)))
if __name__=='__main__':
print('Parent process %s.' % os.getpid())
p = Pool(4)
for i in range(5):
p.apply_async(long_time_task, args=(i,))
print('Waiting for all subprocesses done...')
p.close()#对Pool对象调用join()方法会等待所有子进程执行完毕,调用join()之前必须先调用close(),调用close()之后就不能继续添加新的Process了。
p.join()
print('All subprocesses done.')
通信
from multiprocessing import Process, Queue
import os, time, random
def write(q):
print('Process write %s' % os.getpid())
for value in ['a','b','c']:
print('put %s to Q' % value)
q.put(value)
time.sleep(random.random())
def read(q):
print('Process r %s' % os.getpid())
while True:
value=q.get(True)
print('get %s' %value)
if __name__=='__main__':
q=Queue()
pw=Process(target=write,args=(q,))
pr=Process(target=read,args=(q,))
pw.start()
pr.start()
pw.join()
pr.terminate()
多线程
import time,threading
def loop():
print('thread %s is running' %threading.current_thread().name)
n=0
while n<5:
n+=1
print('thread %s running' % threading.current_thread().name)
print('thread %s ended' % threading.current_thread().name)
print('%s runing' % threading.current_thread().name)
t=threading.Thread(target=loop,name='LoopThread')
t.start()
t.join()
print("%s ended" % threading.current_thread().name)
由于任何进程默认就会启动一个线程,我们把该线程称为主线程,主线程又可以启动新的线程,Python的threading
模块有个current_thread()
函数,它永远返回当前线程的实例。主线程实例的名字叫MainThread
,子线程的名字在创建时指定,我们用LoopThread
命名子线程。
LOCK
同时修改,线程不安全,虽然我一直都是(0)
import time, threading
balance=0
def change(n):
global balance
balance=balance+n
balance=balance-n
def run_thread(n):
for i in range(20000000):
change(n)
t1=threading.Thread(target=run_thread,args=(5,))
t2=threading.Thread(target=run_thread,args=(8,))
t1.start()
t2.start()
t1.join()
t2.join()
print(balance)
Lock
import time, threading
balance=0
lock=threading.Lock()
def change(n):
global balance
balance=balance+n
balance=balance-n
def run_thread(n):
for i in range(200000):
lock.acquire()
try:
change(n)
finally:
lock.release() #改完之后一定要释放锁
t1=threading.Thread(target=run_thread,args=(5,))
t2=threading.Thread(target=run_thread,args=(8,))
t1.start()
t2.start()
t1.join()
t2.join()
print(balance)
锁的好处就是确保了某段关键代码只能由一个线程从头到尾完整地执行,坏处当然也很多,首先是阻止了多线程并发执行,包含锁的某段代码实际上只能以单线程模式执行,效率就大大地下降了。其次,由于可以存在多个锁,不同的线程持有不同的锁,并试图获取对方持有的锁时,可能会造成死锁,导致多个线程全部挂起,既不能执行,也无法结束,只能靠操作系统强制终止。
多核
因为Python的线程虽然是真正的线程,但解释器执行代码时,有一个GIL锁:Global Interpreter Lock,任何Python线程执行前,必须先获得GIL锁,然后,每执行100条字节码,解释器就自动释放GIL锁,让别的线程有机会执行。这个GIL全局锁实际上把所有线程的执行代码都给上了锁,所以,多线程在Python中只能交替执行,即使100个线程跑在100核CPU上,也只能用到1个核。
Python虽然不能利用多线程实现多核任务,但可以通过多进程实现多核任务。多个Python进程有各自独立的GIL锁,互不影响。
ThreadLocal
全局变量local_school
就是一个ThreadLocal
对象,每个Thread
对它都可以读写student
属性,但互不影响。你可以把local_school
看成全局变量,但每个属性如local_school.student
都是线程的局部变量,可以任意读写而互不干扰,也不用管理锁的问题,ThreadLocal
内部会处理。
可以理解为全局变量local_school
是一个dict
,不但可以用local_school.student
,还可以绑定其他变量,如local_school.teacher
等等。
ThreadLocal
最常用的地方就是为每个线程绑定一个数据库连接,HTTP请求,用户身份信息等,这样一个线程的所有调用到的处理函数都可以非常方便地访问这些资源
import threading, multiprocessing
local_school=threading.local()#创建全局threadlocal对象
def process_student():
#获取当前线程关联的student
std=local_school.student
print('%s in %s' %(std,threading.current_thread().name))
def process_thread(name):
#绑定threadLocal的student
local_school.student=name
process_student()
t1=threading.Thread(target=process_thread,args=('Alice',),name='Thread-A')
t2=threading.Thread(target=process_thread,args=('Bob',),name='Thread-B')
t1.start()
t2.start()
t1.join()
t2.join()
计算密集型 vs. IO密集型
是否采用多任务的第二个考虑是任务的类型。我们可以把任务分为计算密集型和IO密集型。
计算密集型任务的特点是要进行大量的计算,消耗CPU资源,比如计算圆周率、对视频进行高清解码等等,全靠CPU的运算能力。这种计算密集型任务虽然也可以用多任务完成,但是任务越多,花在任务切换的时间就越多,CPU执行任务的效率就越低,所以,要最高效地利用CPU,计算密集型任务同时进行的数量应当等于CPU的核心数。
计算密集型任务由于主要消耗CPU资源,因此,代码运行效率至关重要。Python这样的脚本语言运行效率很低,完全不适合计算密集型任务。对于计算密集型任务,最好用C语言编写。
第二种任务的类型是IO密集型,涉及到网络、磁盘IO的任务都是IO密集型任务,这类任务的特点是CPU消耗很少,任务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等待IO操作完成(因为IO的速度远远低于CPU和内存的速度)。对于IO密集型任务,任务越多,CPU效率越高,但也有一个限度。常见的大部分任务都是IO密集型任务,比如Web应用。
IO密集型任务执行期间,99%的时间都花在IO上,花在CPU上的时间很少,因此,用运行速度极快的C语言替换用Python这样运行速度极低的脚本语言,完全无法提升运行效率。对于IO密集型任务,最合适的语言就是开发效率最高(代码量最少)的语言,脚本语言是首选,C语言最差。
异步IO
考虑到CPU和IO之间巨大的速度差异,一个任务在执行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在等待IO操作,单进程单线程模型会导致别的任务无法并行执行,因此,我们才需要多进程模型或者多线程模型来支持多任务并发执行。
现代操作系统对IO操作已经做了巨大的改进,最大的特点就是支持异步IO。如果充分利用操作系统提供的异步IO支持,就可以用单进程单线程模型来执行多任务,这种全新的模型称为事件驱动模型,Nginx就是支持异步IO的Web服务器,它在单核CPU上采用单进程模型就可以高效地支持多任务。在多核CPU上,可以运行多个进程(数量与CPU核心数相同),充分利用多核CPU。由于系统总的进程数量十分有限,因此操作系统调度非常高效。用异步IO编程模型来实现多任务是一个主要的趋势。
对应到Python语言,单线程的异步编程模型称为协程,有了协程的支持,就可以基于事件驱动编写高效的多任务程序。我们会在后面讨论如何编写协程。
分布式进程
请注意,当我们在一台机器上写多进程程序时,创建的Queue
可以直接拿来用,但是,在分布式多进程环境下,添加任务到Queue
不可以直接对原始的task_queue
进行操作,那样就绕过了QueueManager
的封装,必须通过manager.get_task_queue()
获得的Queue
接口添加
注意Queue的作用是用来传递任务和接收结果,每个任务的描述数据量要尽量小。比如发送一个处理日志文件的任务,就不要发送几百兆的日志文件本身,而是发送日志文件存放的完整路径,由Worker进程再去共享的磁盘上读取文件
read(全文字符串),readline(一行字符串),readlines(列表,每行为列表的一个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