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杂志:浅谈51.com产品设计(转2009-02-07 00:24)

  百度百科的"产品经理"词条中,第一句话是这么描述的:"自1927年,美国P&G(宝洁)公司出现第一名产品经理 (Product Manager)以来,产品管理(Product Management)制度逐渐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得到应用和推广,并且取得了广泛的成功。"

    在广义IT业中,产品经理制度虽然已经在软件、通讯设备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却一直没有得到外界太多的关注。而最近"产品经理"一词逐渐热起来,则应归功于它在互联网业界中的流行。

    互联网是个年轻的行业。而产品经理则是这个年轻的行业中最年轻的职位之一。在Web 1.0时代,极少有公司设置这个职位。网上的内容,绝大多数是由少数人(网站编辑)来创造、处理和分发。我们大概可以勉强地说,网站编辑就是1.0时代的产品经理。

    而随着Web 2.0浪潮的席卷,用户创造内容(UGC)开始慢慢成为互联网的主流。因此,在2.0网站中,设计一个适合用户创造内容的平台尤为重要。而产品经理正是这样一群主导着网站平台设计、建设的人。由于产品经理是产品需求的最初提出者和主要设计人,他们的设计最终决定了网站将以这样的界面、功能、交互呈现给用户。这将是整个项目成败的关键。因此,产品经理的设计是产品经理最核心、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本文将尝试着从51.com项目的实践,来尝试着为大家分析下产品经理的设计力是什么。

    Web 2.0兴起未久,各个公司各有相关的实践经验,产品项目的流程也就各不相同。产品团队中的各个角色按自身的不同职责在产品经理的指挥下各自展开。

需求分析能力

    需求分析决定了用户诉求、细分市场、产品受众、功能特征,并最终输出产品的信息架构与业务流程。相较于产品呈现而言,需求分析更能体现一个产品经理的判断力。

    在51.com的产品实践中,我们非常重视这一阶段的工作。可以说,项目的成败,70%是由这一阶段的工作决定了。

    我们不主张在竞争对手分析身上下太多的功夫。因为,我们认为,与其关注竞争对手,不如去关注用户。这也造成了51在国内SNS网站中,一直是风格独特、独树一帜的。所有的产品经理在入职时,都会在客服部门体验一周,直接去面对用户的投诉或建议。在做需求调研时,我们非常强调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以便保持和用户一致的"同理心"。在很多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更多是坐在办公司里天天面对着电脑屏幕。而在51,公司更多地鼓励产品经理走出去,直接去面对用户。51 每个产品经理每周都会至少去网吧一次,亲身体会用户的上网环境,实地去研究用户的操作方式。我们有一句口号:"我们不是典型用户"。并且,这句话被打印成标语贴在会议室的墙上。当团队中对产品的设计方案争执不下的时候,产品经理会带着疑问向用户去求证,而不是简单地凭以Leader的感觉来决定设计方案。

    随着网站的发展,产品团队也在不断地扩大。不断有来自业内顶尖的公司人才加入51产品团队。来自百度的David Lee很有感慨地说道,在百度,很少有人像51的产品经理这样亲密的和用户去接触。百度的需求分析,更多的是依赖数据。

    当然,光是靠这样的方式与用户交流还是远远不够的。与用户交流,不管是采用一对一访谈、现场观察、焦点小组、还是问卷调查,都只是很小量的定性研究。定性研究的目的并不是定下最终的结论,而是在于最大程度地了解用户特征,提出用户需求的假设。定性研究之后,就需要定量的数据研究的介入。定量的研究可以检验在定性研究阶段提出的各种假设,去伪存真,获得最终的结论。当然,有时候定量的数据研究会推倒所有的假设。于是,我们只能回过头去继续去做用户调研以提出新的假设。这样的循环迭代继续几次之后,就能得出一个比较接近的用户需求。

    在得出用户需求之后,我们便可以很容易地确定细分市场和产品受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功能特征、信息架构与业务流程的设计。在这方面,我们严格遵循"少即是多"的设计信条。所有功能点,紧紧围绕用户的核心需求进行展开。产品初次上线时,不追求大而全,而是先实现一个最小的可用模型尽快上线,上线后再根据用户的反馈来决定是继续遵循着原有策略进行完善还是调整方向。这样,就能保证出错成本的最小化和用户体验的最大化。

    在需求框架都得以确定后,产品经理会输出一套文档,包括需求文档、使用流程图和低保真模型。此后,就进入了产品呈现的设计阶段。

产品呈现能力

    产品呈现的设计是在既定的需求框架下,为产品最终形态呈现而进行的视觉界面与交互设计。

    在产品呈现的设计上,具体的设计是由视觉设计师和交互设计师来承担,产品经理更多是扮演了指导与审核的角色以保证产品的最终呈现符合需求的。

    在07年以前,设觉设计师和交互设计师并没有参与到需求分析的阶段中。他们只是在需求分析完成之后,才被产品经理告知相应的项目需求。这样,在实践中便产生了很多沟通上的问题。仅凭文档,他们很难理解产品经理的意图。即使后来我们要求双方一定要在文档之外加强口头沟通,但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07年以后,我们在项目流程上进行了比较大的变革。设计师被要求参与到需求分析的阶段中。他们甚至有时候会一起随产品参加用户座谈会。产品经理也更多地参与到产品呈现的设计阶段中去。我们意识到,一个产品经理,如果没有足够的视觉与交互设计能力,也很难和设计师达成良好地配合。自从进行了流程的变革,设计师能更好地理解产品经理的意图、用户的需求。产品经理也大大地提升了设计能力。

    在没有进行流程变革之前,设计师进行设计主要是根据自我的审美观来进行设计。而进行流程的变革之后,设计师更多地去倾听用户的意见、反馈。我们刚开始做开放平台时,没有太多的经验,更多地参照了facebook的产品设计。因此,呈现出来的界面也跟facebook很像。当产品上线后,我们发现很多用户在抱怨这种展示效果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在接到用户反馈后,我们的产品经理立即联合设计师一起做了一轮用户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新版的产品界面。新版的界面没有像facebook那样采用列表和属性菜单进行展示,而是采用类似网址导航站那样的直接展示。上线后,用户好评如潮,而应用程序的添加量也迅速上升了了30%!

产品设计中的科学与艺术

    说到设计或者说策划,人们总是会想起那些天马行空的艺术家甚至夸夸其谈的雄辩家形象。但实际上,在产品设计中,确实是存在着艺术的一面,也就是所谓的"凭感觉";但更存在着科学的一面。也就是说,没有感觉不行,仅靠感觉更不行。

    产品设计的艺术,取决于产品经理自身的嗅觉、经验、阅历甚至运气。而产品设计的科学,则需要产品经理严格遵循设计流程、熟练掌握各种技能、方法(包括进行用户访谈、现场观察、组织焦点小组、设计问卷调查、采集用户数据、分析数据、用户角色分析、细分市场、信息架构、易用性、用户心理研究等)。

    产品设计中科学的一面保证了能把产品做得对(Do the right things);而艺术的一面则用来追求把产品做得好(Do things right)。

    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不仅要具备宏观的需求分析能力,还要擅长微观的产品呈现;既要拥有艺术的产品设计感觉,更要掌握科学合理的设计工具和技巧。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