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space使用教程2

Citespace使用教程2

2.CiteSpace理论知识
本部分的内容主要是阐述CiteSpace被开发出来的基本设计理念。仅追求应用的使用者可以跳过本部分,若想了解软件背后的设计理念可继续往下读。

CiteSpace的设计理念分为哲学角度和概念模型两个方面。

2.1 哲学角度

2.1.2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

整个世界被划分为物理世界(世界1)、精神世界(世界2)、客观知识世界(世界3)。世界1是外在接触到的具体世界;世界2是人类脑中的精神世界,存在隐形知识;世界3是人类创造的知识体系。

传统看世界的方式是人类通过世界2来感知世界1,形成世界3。CiteSpace是通过将世界3中的知识内容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来认识世界1,即借助世界2通过世界3来认识世界1。

2.1.3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库恩认为,科学的推进是建立在科学革命上的一个往复无穷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个又一个的科学革命,人们的认识通过科学革命而接纳新的观点。而新观点的重要性在于对我们所观察的对象能否作出更另人信服的解释。库恩的科学革命是新旧科学范式的交替和兴衰。科学认识中会出现危机,而危机所带来的新旧范式的转换都将在学术文献里留下印记。库恩的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框架,如果科学进程真像库恩所洞察的那样,那我们就应该能从科学文献中找出范式兴衰的足迹。

2.1.4 普赖斯科学前沿理论

“论文会因为引证关系而形成网络,人们可以借助于图论和矩阵的方法来加以研究。……论文一定会聚集成一团,而形成几乎绘制成地图的‘陆地’和‘国家’”。基于普赖斯的论断,才形成了CiteSpace的概念模型。

2.1.5 博特的结构洞理论

社交网络中不是每个人和所有其他人都有直接联系,如果如此,便有了结构洞,即结构上的不完备。这种情况下,信息在网络中的流动受到其结构上的约束。每个人在网络中所能接触到的信息内容不再相同,传递和接受的时间也会出现差别。Burt发现,位于结构洞周围的人往往具有更大的优势。CiteSpace基于此理论来识别关键节点和关键位置。

2.1.6 信息觅食理论

解释模拟人们在网络环境中的信息搜寻行为,对获取信息的效率进行运算,以最小搜索成本获取最大利益。该理论用于CiteSpace网络结构探测,开发出探求知识演变路径的方法和技术。

2.2 概念模型

“如果把某一领域的研究前沿定义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那么研究前沿的引文就形成了相应的知识基础。”在CiteSpace中研究前沿和知识基础被定义如下:

2.2.1 研究前沿

某个科学领域中的施引文献群组。从两个方面体现研究前沿的特征:1.施引文献群组本身的内容;2.施引文献群组引用的参考文献。具体可以体现为:1.施引文献群组使用的关键词;2.施引文献群组引用的参考文献。

2.2.2 知识基础

某个学科领域中相对于研究前沿文献集的所有前期文献集合。具体表现为文献共被引聚类。在此基础上,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为CiteSpace提供了基础:

理论基础:引文分析

技术基础:信息可视化

  • 1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