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8集合之HashMap的hash计算、扩容等问题

参考资料:

《Java 8系列之重新认识HashMap》(作者为美团技术团队)

《Java8的HashMap源码分析》(JKD版本为1.7)

《为什么 HashMap 是线程不安全的》

​​​​​​《为什么Java8中HashMap链表使用红黑树而不是AVL树》

《JDK1.8以后的hashmap为什么在链表长度为8的时候变为红黑树》

 《HashMap的"红黑树"链表化条件》

 《HashMap中红黑树TreeNode的split()方法源码分析》

        写在开头:本文为个人学习笔记,内容比较随意,夹杂个人理解,如有错误,欢迎指正。

前言

        周末专门学习了下java8中的HashMap,下面对几个重要知识点做下总结归纳。本文省略了对HashMap的大体介绍,直接解释java8中的难点,因此阅读此文需要对HashMap有基本的理解,下面先重点记忆下HashMap的重要知识点

(1)HashMap初始容量16,每次扩容都是2倍,引申得到HashMap的容量必为2的n次幂

(2)负载因子为0.75,该值过大,会导致冲突的几率加大,频繁扩容,过小可能导致空间的浪费

(3)java8中链表长度大于8,且数组长度大于等于64时会转换为红黑树

目录

前言

一、hash及索引下标的计算

二、put方法流程

三、扩容

四、线程安全

(1)多线程下 put 会导致元素丢失

(2)put 和 get 并发时会导致 get 到 null

五、为什么使用红黑树

        (1)为什么使用的是红黑树而不是AVL树或者别的什么数据结构

        (2)为什么数组大于64且链表大于8时才优化

六、红黑树与链表的互相转化

        1、由链表转为红黑树

        2、由于红黑树转为链表

        (1)删除节点时触发

        (2)扩容时触发


一、hash及索引下标的计算

         我们先从jdk1.7中的hash计算开始讲起:

  /**
     * 返回数组下标
     */
    static int indexFor(int h, int length) {
        return h & (length-1);
    }

        上文是根据已经计算出的hash值得到索引下标的代码。

        length为数组的长度,恒为2的n次幂,因此length-1的二进制表示,除最高位为0外,低位全部为1。假设这里length为8,有2个hash分别为3和15要计算索引,于是有:

length-1       0000 0111
3              0000 0011
--------------------------
&              0000 0011
=3
                                       
length-1       0000 0111
15             0000 1111
--------------------------
&              0000 0111
=7

        我们看到,对于一个长度为length的数组,假设其为2的n次幂,length-1的结果就是n个1,其与任何数(如上图中的3、15)相与的结果都是保留其低位,间接性的实现了取模的效果。但是我们为什么不直接取模呢,这是因为&运算直接使用二进制位计算,能更快的达到效果。由于数组长度恒为2的n次幂,所以该结论必然存在。这也是我们每次扩容都是2倍的原因之一。

        在java8中我们采用同样的方法来计算索引下标,只不过计算过程放到了put方法当中。

if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 
        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理解了上面这一点,我们再来看java8中的hash计算: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int h;
     // h = key.hashCode() 为第一步 取hashCode值
     // h ^ (h >>> 16)  为第二步 高位参与运算
     return (key == null) ? 0 : (h = key.hashCode()) ^ (h >>> 16);
}

        这里对于key.hashcode将其本身与自己无符号右移16位的结果相异或,参考下图。

        把哈希值右移 16 位,也就正好是自己长度的一半,之后与原哈希值做异或运算,这样就混合了原哈希值中的高位和低位,不仅保留了低位的信息,还夹杂了高位的特征,大大增加了随机性。

     

二、put方法流程

        下图来自美团技术团队,可以清晰的看出整个流程(注意:下图中链表转换红黑树的条件少了一个节点数大于64,即完整的转换条件为链表长度大于8,且数组长度大于等于64

        上图出自《Java 8系列之重新认识HashMap》

(1)判断键值对数组table[i]是否为空或为null,否则执行resize()进行扩容; 
(2)根据键值key计算hash值得到插入的数组索引i,如果table[i]==null,直接新建节点添加,转向(6),如果table[i]不为空,转向(3);
(3)判断table[i]的首个元素是否和key一样,如果相同直接覆盖value,否则转向(4),这里的相同指的是hashCode以及equals;
(4)判断table[i] 是否为treeNode,即table[i] 是否是红黑树,如果是红黑树,则直接在树中插入键值对,否则转向(5);
(5)遍历table[i],判断链表长度是否大于8且数组长度大于64,满足这两个条件则转为红黑树。在红黑树中执行插入操作,否则进行链表的插入操作;遍历过程中若发现key已经存在直接覆盖value即可; 
(6)插入成功后,判断实际存在的键值对数量size是否超多了最大容量threshold,如果超过,进行扩容。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return putVal(hash(key), key, value, false, true);
    }


    final V putVal(int hash, 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boolean evict) {
        Node<K,V>[] tab; Node<K,V> p; int n, i;
        // 步骤1:tab为空则创建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n = (tab = resize()).length;
        // 步骤2:计算index,并对null做处理 
        if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
            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else {
            Node<K,V> e; K k;
            // 步骤3:节点key存在,直接覆盖value
            if (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e = p;
            // 步骤4:判断该链为红黑树
            else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
                e = ((TreeNode<K,V>)p).putTreeVal(this, tab, hash, key, value);
            // 步骤5:该链为链表
            else {
                for (int binCount = 0; ; ++binCount) {
                    if ((e = p.next) == null) {
                        p.next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 链表长度大于8转换为红黑树进行处理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1) // -1 for 1st
                            treeifyBin(tab, hash);
                        break;
                    }
                    // key已经存在直接覆盖value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break;
                    p = e;
                }
            }
            if (e != null) { // existing mapping for key
                V oldValue = e.value;
                if (!onlyIfAbsent || oldValue == null)
                    e.value = value;
                afterNodeAccess(e);
                return oldValue;
            }
        }
        ++modCount;
        // 步骤6:超过最大容量 就扩容
        if (++size > threshold)
            resize();
        afterNodeInsertion(evict);
        return null;
    }

三、扩容

        依然还是从1.7的扩容源码入手,我们可以看到,内部会新建一个数组,然后通过transfer方法

将原数组中的键值对依次加入到新数组中。

 void resize(int newCapacity) {   //传入新的容量
     Entry[] oldTable = table;    //引用扩容前的Entry数组
     int oldCapacity = oldTable.length;         
     if (old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  //扩容前的数组大小如果已经达到最大(2^30)了
         threshold = Integer.MAX_VALUE; //修改阈值为int的最大值(2^31-1),这样以后就不会扩容了
         return;
     }
  
     Entry[] newTable = new Entry[newCapacity];  //初始化一个新的Entry数组
     transfer(newTable);                         //!!将数据转移到新的Entry数组里
     table = newTable;                           //HashMap的table属性引用新的Entry数组
     threshold = (int)(newCapacity * loadFactor);//修改阈值
 }

  void transfer(Entry[] newTable) {
      Entry[] src = table;                   //src引用了旧的Entry数组
      int newCapacity = newTable.length;
      for (int j = 0; j < src.length; j++) { //遍历旧的Entry数组
          Entry<K,V> e = src[j];             //取得旧Entry数组的每个元素
          if (e != null) {
              src[j] = null;//释放旧Entry数组的对象引用(for循环后,旧的Entry数组不再引用任何对象)
              do {
                  Entry<K,V> next = e.next;
                 int i = indexFor(e.hash, newCapacity); //!!重新计算每个元素在数组中的位置
                 e.next = newTable[i]; //标记[1]
                 newTable[i] = e;      //将元素放在数组上
                 e = next;             //访问下一个Entry链上的元素
             } while (e != null);
         }
     }
 } 

        我们可以看到,transfer方法会遍历旧数组,对于每个数组元素,会遍历其中的每个节点,并重新计算其hash值,然后使用头插法将其插入到新的索引位置上。

        假设现在size=2, 所以key = 3、7、5,扩容的过程如下。

        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7、3都刚好移动了2位,刚好是扩容的大小,即2位,这里我们再结合二进制位来看下:

         由于扩容直接加了1倍,因此相当于length-1原来的最右侧的0变为了1,因此大于length-1的值,同一的位置下的1也被释放,相当于在原位置+原容量的位置。

        因此,我们在扩充HashMap的时候,不需要像JDK1.7的实现那样重新计算hash,只需要看看原来的hash值新增的那个bit是1还是0就好了,是0的话索引没变,是1的话索引变成“原索引+oldCap”

         这个设计非常的巧妙,既省去了重新计算hash值的时间,而且同时,由于新增的1bit是0还是1可以认为是随机的,因此resize的过程,均匀的把之前的冲突的节点分散到新的bucket了。这一块就是JDK1.8新增的优化点。有一点注意区别,JDK1.7中rehash的时候,旧链表迁移新链表的时候,如果在新表的数组索引位置相同,则链表元素会倒置,但是从上图可以看出,JDK1.8不会倒置。

    final Node<K,V>[] resize() {
        Node<K,V>[] oldTab = table;
        int oldCap = (oldTab == null) ? 0 : oldTab.length;
        int oldThr = threshold;
        int newCap, newThr = 0;
        if (oldCap > 0) {
            // 超过最大值就不再扩充了,任由其冲突
            if (oldCap >= MAXIMUM_CAPACITY) {
                threshold = Integer.MAX_VALUE;
                return oldTab;
            }
            // 没超过最大值,就扩充为原来的2倍
            else if ((newCap = oldCap << 1) < MAXIMUM_CAPACITY &&
                     old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oldThr << 1; // double threshold
        }
        else if (oldThr > 0) // initial capacity was placed in threshold
            newCap = oldThr;
        else {               // zero initial threshold signifies using defaults
            // 使用无参构造方法生成的HashMap在这里初始化table
            // 在真正使用到的时候才初始化,避免了空间的浪费
            new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int)(DEFAULT_LOAD_FACTOR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 计算新的resize上限
        if (newThr == 0) {
            float ft = (float)newCap * loadFactor;
            newThr = (newCap < MAXIMUM_CAPACITY && ft < (float)MAXIMUM_CAPACITY ?
                      (int)ft : Integer.MAX_VALUE);
        }
        threshold = newThr;
        @SuppressWarnings({"rawtypes","unchecked"})
        Node<K,V>[] newTab = (Node<K,V>[])new Node[newCap];
        table = newTab;
        if (oldTab != null) {
            // 把每个bucket都移动到新的buckets中
            for (int j = 0; j < oldCap; ++j) {
                Node<K,V> e;
                if ((e = oldTab[j]) != null) {
                    oldTab[j] = null;
                    if (e.next == null)
                        newTab[e.hash & (newCap - 1)] = e;
                    // 拆分红黑树
                    else if (e instanceof TreeNode)
                        ((TreeNode<K,V>)e).split(this, newTab, j, oldCap);
                    else { // preserve order
                        // 链表优化重hash的代码块
                        Node<K,V> loHead = null, loTail = null;
                        Node<K,V> hiHead = null, hiTail = null;
                        Node<K,V> next;
                        do {
                            // 原索引
                            next = e.next;
                            if ((e.hash & oldCap) == 0) {
                                if (loTail == null)
                                    loHead = e;
                                else
                                    loTail.next = e;
                                loTail = e;
                            }
                            // 原索引+oldCap
                            else {
                                if (hiTail == null)
                                    hiHead = e;
                                else
                                    hiTail.next = e;
                                hiTail = e;
                            }
                        } while ((e = next) != null);
                        // 原索引放到bucket里
                        if (loTail != null) {
                            loTail.next = null;
                            newTab[j] = loHead;
                        }
                        // 原索引+oldCap放到bucket里
                        if (hiTail != null) {
                            hiTail.next = null;
                            newTab[j + oldCap] = hiHead;
                        }
                    }
                }
            }
        }
        return newTab;
    }

从源码中我们看到,1.8中采用了尾插法来实现迁移。 

四、线程安全

        众所周知,HashMap是线程不安全的,虽然有modCount来记录HashMap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次数,但却无法保证值的变化的安全。内部结构发生变化指的是结构发生变化,例如put新键值对,但是某个key对应的value值被覆盖不属于结构变化。

       这里插个题外话,1.7版本有个著名的结构变化的风险,就是头插法带来的死循环问题,不过这个问题由于1.8采取了新的扩容方法而修复了,所以这里不做额外赘述,有兴趣的可以自行了解。

(1)多线程下 put 会导致元素丢失

        多线程同时执行 put 操作时,如果计算出来的索引位置是相同的,那会造成前一个 key 被后一个 key 覆盖,从而导致元素的丢失。

(2)put 和 get 并发时会导致 get 到 null

        线程 A 执行put时,因为元素个数超出阈值而出现扩容,线程B 此时执行get。当线程 A 执行完 table = newTab 之后,线程 B 中的 table 此时也发生了变化,此时去 get 的时候就会 get 到 null 了,因为元素还没有迁移完成。

五、为什么使用红黑树

        这个问题还可以细分为2个问题

        (1)为什么使用的是红黑树而不是AVL树或者别的什么数据结构

               因为虽然两者都能实现快速的查找(O(logN)),但是AVL追求的是绝对的平衡,这就导致每次增删操作都会引起AVL树结构的变化,需要O(logN)的时间来旋转,重建结构。而红黑树追求的是相对的平衡,最多两次旋转使其达到平衡(尽管可能需要检查O(logN)节点以确定旋转的位置)。旋转本身是O(1)操作,因为你只是移动指针

        (2)为什么数组大于64且链表大于8时才优化

        

        简单来说,就是树的节点大小是正常大小的2倍,很消耗内存,因此进行了一定的平衡。在hash散列较为均匀的时候是不会利用到红黑树的。

六、红黑树与链表的互相转化

        1、由链表转为红黑树

        链表长度大于8,且数组长度大于等于64时会转换为红黑树

       有的文章里说等于7即可,实际上是错的

        

         遍历过程中p从第一个节点遍历到最后一个节点,但由于binCount是从0开始计数,所以在做树化判断时binCount的值等于 链表长度 - 1(注意此时的链表长度没有算新插入的节点)

        但此时链表新插入了一个节点

p.next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所以链表树化的那一刻,它的真实长度是binCount(7)+1(新增节点)+1=>TREEIFY_THRESHOLD(8),即:链表长度大于8时,treeifyBin()方法被调用

        2、由于红黑树转为链表

        (1)删除节点时触发

              删除节点时,判断为红黑树,则会判断根节点、左右孩子以及左孙子节点是否为空,满足其一则认为红黑树中节点较少,已没有维持红黑树的必要,转换为链表。

if (root == null || root.right == null ||
    (rl = root.left) == null || rl.left == null) {
    tab[index] = first.untreeify(map);  // too small
    return;
}

        (2)扩容时触发

             第一步:遍历当前下标中所有节点,通过(hash & bit)得出的高位为0还是1得到2条链表。

             第二步:

                        1、低位链表不为null,且长度小于等于6时,低位链表开始去树化操作。

                         2、低位链长度大于6,且高位链表不为空,低位链表进行树化

                         3、高位链表不为null,且长度小于等于6时,高位链表开始去树化操作。

                         4、高位链长度大于6,且低位链表不为空,高位链进行树化

final void split(HashMap<K,V> map, Node<K,V>[] tab, int index, int bit) {
            TreeNode<K,V> b = this;
            // Relink into lo and hi lists, preserving order
            TreeNode<K,V> loHead = null, loTail = null;
            TreeNode<K,V> hiHead = null, hiTail = null;
            int lc = 0, hc = 0;
            for (TreeNode<K,V> e = b, next; e != null; e = next) {
                next = (TreeNode<K,V>)e.next;
                e.next = null;
                if ((e.hash & bit) == 0) {//区分树链表的高低位
                    if ((e.prev = loTail) == null)//低位尾部标记为null,表示还未开始处理,此时e是第一个要处理的低位树链表
                    //节点,故e.prev等于loTail都等于null
                        loHead = e;//低位树链表的第一个树链表节点
                    else
                        loTail.next = e;
                    loTail = e;
                    ++lc;//低位树链表元素个数计数
                }
                else {
                    if ((e.prev = hiTail) == null)
                        hiHead = e;//高位树链表的第一个树链表节点
                    else
                        hiTail.next = e;
                    hiTail = e;
                    ++hc;//高位树链表元素个数计数
                }
            }

            if (loHead != null) {//低位树链表不为null
                if (lc <= UNTREEIFY_THRESHOLD)//低位树链表元素个数若小于等于6
                    tab[index] = loHead.untreeify(map);//开始去树化操作(就是将元素TreeNode节点都转换成Node节点)
                else {
                    tab[index] = loHead;
                    if (hiHead != null) // (else is already treeified) //若高位数链表头节点为空,说明还没有处理完高位
                    //,还不能进行树化操作
                        loHead.treeify(tab);//低位树链表元素个数若大于6且高位树链表头节点不等于null,开始将低位树链表真
                        //正树化成红黑树(前面都只是挂着TreeNode的名号,但实际只是链表结构,还没包含红黑树的特性,
                        //在这里才赋予了它红黑树的特性)
                }
            }
            if (hiHead != null) {//高位树链表不为null
                if (hc <= UNTREEIFY_THRESHOLD)//高位树链表元素个数若小于等于6
                    tab[index + bit] = hiHead.untreeify(map);//开始去树化操作(就是将元素TreeNode节点都转换成Node节点)
                else {
                    tab[index + bit] = hiHead;
                    if (loHead != null) //若低位数链表头节点为空,说明还没有处理完低位,还不能进行树化操作
                        hiHead.treeify(tab);//高位树链表元素个数若大于6且低位树链表头节点不等于null,
                        //开始将高位树链表真正树化成红黑树
                }
            }
        }

补充:

        为什么负载因子是0.75?

        很多文章中都提到了泊松分布和二项分布,但说实话,本人概率论学的实在不咋地,只能简要的概括为性能的折中考虑。

        如果有想了解的朋友可以参考这边文章《HashMap的负载因子为什么是0.75》

  • 5
    点赞
  • 18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5
    评论
### 回答1: 在HashMap扩容时,不需要重新计算hash值。在扩容时,HashMap会创建一个更大的数组,然后把原数组中的元素重新分配到新数组中。在这个过程中,HashMap会根据新数组的大小重新计算每个元素的索引位置,然后把元素放到新的位置上。这个过程中,元素的hash值不会改变,只是重新计算了它的索引位置。 ### 回答2: 在HashMap扩容时,不需要重新计算所有的hash值。 HashMap是通过hash值来确定元素在数组中的位置的。当HashMap进行扩容时,其内部会创建一个更大的数组,并将原有的元素重新放入新的数组中。由于新的数组大小发生了改变,所以不能简单地将元素按原来的hash值放入新的数组中,需要重新计算元素的hash值来确定在新数组中的位置。 然而,并不需要重新计算所有的hash值。因为在HashMap扩容过程中,并不会改变元素的hashCode值,hashCode值是不变的。只需要根据新数组的大小重新计算每个元素在新数组中的位置即可。 扩容时,HashMap会将原数组中的每个元素取出,重新计算其在新数组中的位置,然后将其放入新数组对应的位置。这个位置的计算方法是:使用元素的hashCode值与新数组的长度进行取模运算,以确定元素在新数组中的位置。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HashMap能够在扩容后仍然能够保持较低的冲突率,实现较好的性能。因为新数组的长度更大,分布更均匀,可以降低元素之间发生冲突的概率。 总结来说,在HashMap扩容时,并不需要重新计算所有的hash值,只需要重新计算每个元素在新数组中的位置即可。这样可以保证在扩容后,HashMap仍然能够保持较好的性能和较低的冲突率。 ### 回答3: 在HashMap进行扩容时,是需要重新计算hash值的。 HashMap扩容是通过增加桶的数量来实现的。当HashMap中的元素数量超过了负载因子(默认为0.75)与当前桶数量的乘积时,就会触发扩容操作。扩容时会创建一个新的桶数组,并将原始桶数组中的元素重新分配到新桶数组中。 在重新分配元素时,需要计算每个元素的新的hash值。原始桶数组中的节点,根据其原始hash值的高位和新桶数量的与运算结果来确定新的桶的索引位置。通过重新计算hash值,可以保证在新的桶数组中,元素能够均匀地分布在不同的桶中,避免出现过多的冲突,提高HashMap在查找、插入和删除操作上的性能。 因此,在HashMap进行扩容时,需要重新计算hash值,以实现元素的均匀分布。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5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