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系统——信息的表示与处理

一、信息编码与储存
  现代计算机储存和处理的信息以二值信号表示,这些二进制数字,或者称为【bit】,形成了数字革命的基础。
1.1 信息存储
  大多数计算机使用8位的块,或者称为字节【byte】,作为最小的可寻址的内存单位,而不是访问内存中单独的位。一个字节由8位组成,在二进制表示法中,其值域为 [ 0000000 0 2 , 1111111 1 2 ] [00000000_2,11111111_2] [000000002,111111112],在十进制的值域为 [ 0 , 255 ] [0, 255] [0,255]。二进制表示法太冗长,而十进制表示法与位模式的互相转换很麻烦。替代的方法是,以16为基数来表示位模式,称为十六进制表示法。一般地,二进制数用后缀字母B,十六进制数用后缀字母H,形如 126 = 01111110 B 126 = 7 E H \begin{aligned} 126 &= 01111110B \\ 126 &= 7EH \end{aligned} 126126=01111110B=7EH
1.2 位级运算
  二进制是计算机编码、存储和操作的核心,围绕二进制的研究已经演化出了丰富的数学知识体系,起源于布尔【Boolean】代数
  最简单的布尔代数是在二元集合 { 0 , 1 } \{0, 1\} {0,1}基础上的定义。包括异或运算。C支持按位布尔运算,要注意与逻辑运算的混淆。
  C还提供了一组移位运算,对于操作数 x x x,C表达式 x < < k x<<k x<<k会产生一个值,其丢弃最高的 k k k位,并在右端补 k k k个0。 x > > k x >> k x>>k的行为有点微妙,机器支持两种形式的右移:逻辑右移算数右移。逻辑右移在左端补k个0,算术右移是在左端补k个最高有效位的值。一般的,有符号数使用算数右移,无符号数使用逻辑右移。
  要注意的是,如果操作数的移位的位数 k k k高于总位数 w w w,那么移位的位数为 k   m o d   w k\ mod\ w k mod w

1.3 字数据
  机器级程序将内存是为一个非常大的字节数组,称为虚拟内存。内存的每个字节都由一个唯一的数字来表示,称为地址,而指针变量便保存着地址的数值。
  每台计算机都有一个字长,指明指针数据的标称大小。近年以64位字长的计算机为主流。地址指定了字节的位置,其指向了字中第一个字节的地址,相邻的地址相差8,即64位。

1.4 寻址与字节顺序
  对于跨越多字节的程序对象,必须建立两个规则:这个对象的地址是什么,以及在内存中如何排列这些字节。假设一个类型为int的32位变量x的地址为0x100,那么x的4个字节将被存储在内存的0x100~0x103位置。
  排列表示一个对象的字节有两个通用的规则:某些机器选择在内存中按照从最低有效字节到最高有效字节的顺序存储对象,称为小端法,如x86,ARM,iOS,Windows;反之,称为大端法,如Internet。假设变量x位于地址0x100处,其十六进制值为0x01234567,地址范围0x100~0x103的字节顺序依赖于机器的类型,形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5 字符串表示
  C中,字符串被编码为一个以null字符结尾的字符数组,每个字符由某个标准编码来表示,最常见的是ASCII码。在使用ASCII码作为字符码的任何系统上,字符串的结果与字节顺序与字大小规则均无关。


二、整数型表示与运算
  C支持多种整型数据类型,表示有限范围的整数。C数据类型的宽度如下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1 整数型表示
  假如有一个整数数据类型有w位,可以写成 x = [ x w − 1 , x w − 2 , . . . , w 0 ] \bm{x} = [x_{w-1}, x_{w-2}, ..., w_0] x=[xw1,xw2,...,w0]表示向量中的每一位。把 x \bm{x} x看做一个二进制表示的数,就获得 x \bm{x} x的无符号表示。用 B 2 U w B2U_w B2Uw【Binary to Unsigned】函数来表示无符号数编码的定义,形如 B 2 U w ( x ) = ∑ i = 0 w − 1 x i 2 i B2U_w(\bm{x}) = \sum_{i = 0}^{w - 1}x_i2^i B2Uw(x)=i=0w1xi2i在许多应用,还希望表示负数值。最常见的有符号数的计算机表示方式就是补码形式,用 B 2 T w B2T_w B2Tw【Binary to Two’s-complement】来表示补码编码的定义,形如 B 2 T w ( x ) = − x w − 1 2 w − 1 + ∑ i = 0 w − 2 x i 2 i B2T_w(\bm{x}) = -x_{w-1}2^{w-1} + \sum_{i = 0}^{w - 2}x_i2^i B2Tw(x)=xw12w1+i=0w2xi2i无符号数值的最小值 U M i n = 0 UMin = 0 UMin=0,最大值 U M a x = 2 w − 1 UMax = 2^w - 1 UMax=2w1;补码数值的最小值 T M i n = − 2 w − 1 TMin = -2^{w - 1} TMin=2w1,最大值 T M a x = 2 w − 1 − 1 TMax = 2^{w - 1} - 1 TMax=2w11。可以观察到补码的范围是不对称的,即 ∣ T M i n ∣ = T M a x + 1 |TMin| = TMax + 1 TMin=TMax+1并且最大的无符号数值刚好比补码的最大值的两倍大一点,即 U M a x = 2 ∗ T M a x + 1 UMax = 2 * TMax + 1 UMax=2TMax+1
  C标准没有要求要用补码形式来表示有符号整数,但是几乎所有的机器都是这么做的。C库中的文件<limits.h>定义了一组常量,来限定编译器运行的这台机器的不同整数数据类型的取值范围。
  有符号数还有两种标准的表示方法:反码的最高有效位的权是 − ( 2 w − 1 − 1 ) -(2^{w - 1} - 1) (2w11),其它与补码一样;原码最高有效位是符号位,用来确定剩下的位应该取负权还是正权。

2.2 整数型转换与截断
  C允许在各种不同的数字数据类型之间做强制类型转换。一个整型数据在强制类型转换后,位模式不变,而按不同编码规则重新解读得到的数值可能改变。
  C的大多数数字都默认是有符号的,要创建一个无符号的常量,必须加上后缀字符U。当执行一个运算时,如果一个运算数是有符号的而另一个是无符号的,那么C会隐式的将有符号参数强制转换为无符号数,并假设这两个数都是非负的,来执行这个运算。

  一个常见的运算是在不同字长的整数之间转换,同时又保持数值不变。要将一个无符号数转为一个更大的数据类型,只要简单的在表示的开头添加0。这种运算被称为零扩展,应该总是可能的。要将一个补码数字转换为一个更大的数据类型,可以执行一个符号扩展,在表示中添加最高有效位的值。
  假设不用额外的位来扩展一个数值,而是减少表示一个数字的位数,称为截断。截断会丢弃高位,可能改变其值,即溢出的一种形式。

2.3 整数运算
  考虑两个非负整数 x x x y y y,满足 0 ≤ x , y , ≤ 2 w 0 \le x, y, \le 2^w 0x,y,2w,定义无符号加法 + w u +_w^u +wu,形如 x + w u y = { x + y , x + y < 2 w x + y − 2 w , 2 w ≤ x + y < 2 w + 1 , o v e r f l o w x+_w^u y= \left\{\begin{aligned} &x + y, &&x+y<2^w \\ &x + y - 2^w,2^w \le x + y < 2^{w + 1}, &&overflow \\ \end{aligned}\right. x+wuy={x+y,x+y2w,2wx+y<2w+1,x+y<2woverflow一个算数运算溢出,是指完整的整数运算结果不能放到数据类型的字长限制中去。再考虑两个整数 x x x y y y,满足 − 2 w − 1 ≤ x , y , ≤ 2 w − 1 − 1 -2^{w - 1} \le x, y, \le 2^{w - 1}-1 2w1x,y,2w11,定义补码加法 + w t +_w^t +wt,形如 x + w t y = { x + y − 2 w , 2 w − 1 ≤ x + y , p o s t i v e   o v e r f l o w x + y , x + y < 2 w x + y + 2 w , x + y < 2 w − 1 , n e g t i v e   o v e r f l o w x+_w^t y= \left\{\begin{aligned} &x + y - 2^w,2^{w-1} \le x + y , &&postive\ overflow \\ &x + y, &&x+y<2^w \\ &x + y + 2^w, x + y < 2^{w - 1}, &&negtive\ overflow \\ \end{aligned}\right. x+wty=x+y2w,2w1x+y,x+y,x+y+2w,x+y<2w1,postive overflowx+y<2wnegtive overflow  考虑两个非负整数 x x x y y y,满足 0 ≤ x , y , ≤ 2 w 0 \le x, y, \le 2^w 0x,y,2w,它们的乘积可能需要2w位来表示。不过,C的无符号乘法被定义位产生w位的值,得到无符号乘法 ∗ w u *_w^u wu,形如 x ∗ w u y = ( x ⋅ y ) m o d   2 w x*_w^u y= (x·y)mod\ 2^w xwuy=(xy)mod 2w相似的,补码数的截断相当于先计算该值模 2 w 2^w 2w,再将无符号数转换为补码,考虑两个整数 x x x y y y,满足 − 2 w − 1 ≤ x , y , ≤ 2 w − 1 − 1 -2^{w - 1} \le x, y, \le 2^{w - 1}-1 2w1x,y,2w11,定义补码乘法 ∗ w t *_w^t wt,形如 x ∗ w t y = U 2 T w ( ( x ⋅ y ) m o d   2 w ) x*_w^t y= U2T_w((x·y)mod\ 2^w) xwty=U2Tw((xy)mod 2w)  以往,在大多数机器上,整数乘法指令相当慢,需要10个或者更多的时钟周期,然而其他整数运算(例如加法、位级运算和移位)只需要1个时钟周期。因此,编译器使用了一项重要的优化,试着使用移位和加法运算的组合来代替乘以常数因子的乘法。


三、浮点型表示与运算

3.1 二进制小数
  考虑形如 b m b m − 1 . . . b 1 b 0 b − 1 . . . b − n b_mb_{m-1}...b_1b_0b_{-1}...b_{-n} bmbm1...b1b0b1...bn的表示法,其中 b i b_i bi表示一个位,使得 f = ∑ i = − n m 2 i b i f = \sum_{i=-n}^m2^ib_i f=i=nm2ibi称为二进制小数。二进制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相当于这个数被2除,而向右移动一位相当于这个数乘2。
  然而,仅考虑有线长度的编码,某些有理数不能被准确的表示。

3.2 IEEE浮点表示
  IEEE浮点标准用 V = ( − 1 ) s × M × 2 E V = (-1)^s × M × 2^E V=(1)s×M×2E的形式来表示一个数:
  -符号【sign】: s ∈ { 0 , 1 } s\in\{0, 1\} s{0,1},决定了数的正负,而对于数值0的符号位解释作为特殊情况处理;
  -尾数【mantissa】: M M M是一个二进制小数,范围是 [ 1 , 2 ) [1, 2) [1,2) [ 0 , 1 ) [0, 1) [0,1)
  -阶码【exponent】: E E E的作用是对浮点数加权,这个权重是2的 E E E次幂。
将浮点数的位划分为三个字段,分别对这些值进行编码:
  -一个单独的符号位 s s s直接编码符号 s s s
  -k位的阶码字段 e x p = e k − 1 . . . e 1 e 0 exp = e_{k-1}...e_1e_0 exp=ek1...e1e0编码阶码 E E E
  -n位小数字段 f r a c = f n − 1 . . . f 1 f 0 frac = f_{n-1}...f_1f_0 frac=fn1...f1f0编码尾数 M M M,但是编码出来的值也依赖于阶码字段的值是否等于0;
在单精度浮点数<float>格式中, s s s e x p exp exp f r a c frac frac字段分别为1、8、23,得到一个32位的表示;在双精度浮点<double>格式中, s s s e x p exp exp f r a c frac frac字段分别为1、11、52,得到一个64位的表示。

  根据 e x p exp exp的值,被编码的值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情况。
  规范化数是最普遍的情况。当 e x p exp exp的位模式既不全为0,也不全为1时,解码字段被解释为以偏置形式表示的有符号整数,即 E = e − B i a s B i a s = 2 k − 1 − 1 E = e - Bias \\ Bias = 2^{k - 1} - 1 E=eBiasBias=2k11而小数字段 f r a c frac frac被解释为描述小数值 f ∈ [ 0 , 1 ) f \in [0, 1) f[0,1)。尾数定义为 M = 1 + f M = 1 + f M=1+f这种表示方法是一种轻松获得一个额外精度位的技巧。
  非规范数的阶码域为全0,这种情况下 E = 1 − B i a s M = f E = 1 - Bias \\ M = f E=1BiasM=f其有两个用途。首先提供了一种表示数值0的方法;另外一个功能时表示那些非常接近与0.0的数,提供了逐渐下溢的属性,即可能的数值分布均匀的接近于0.0。
  特殊值当阶码全为1的时候出现,当小数域全为0时,得到的值表示无穷,当 s = 0 s = 0 s=0时为 + ∞ + \infty +,或者当 s = 1 s = 1 s=1时为 − ∞ - \infty ,无穷能够表示溢出的结果。当小数域为非零时,结果值被称为 N a N NaN NaN【Not a Number】,表示不能是实数或无穷。

3.3 浮点数的舍入与运算
  表示方法限制了浮点数的范围和精度,所以浮点运算只能近似的表示实数运算。对于一个值,需要一种系统的方法找到最接近的匹配值,可以用期望的浮点形式表示出来,就是舍入运算的任务。
  舍入分为向上舍入、向下舍入、向零舍入与向偶舍入。其中默认的舍入方法为向偶舍入,因为其在大多数现实情况中可以避免统计偏差。
  向偶舍入采用的方法是将数字向上或者向下舍入,使得结果的最低有效数字使偶数。

  IEEE标准指定了一个简单的规则,来确定浮点算术运算的结果。定义 R o u n d ( x ) Round(x) Round(x)为对 x x x的舍入,那么有 x + f y = R o u n d ( x + y ) x ∗ f y = R o u n d ( x ∗ y ) x +^f y = Round(x + y) \\ x *^fy=Round(x*y) x+fy=Round(x+y)xfy=Round(xy)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4、什么是透明性概念?对计算机系统结构,下列哪些是透明的?哪些是不透明的?存储器的模m交叉存取;浮点数据表示;I/O系统是采用通道方式还是外围处理机方式;数据总线宽度;字符行运算指令;阵列运算部件;通道是采用结合型还是独立型;PDP-11系列的单总线结构;访问方式保护;程序性断;串行、重叠还是流水控制方式;堆栈指令;存储器最小编址单位;Cache存储器。 答:透明指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或属性从某个角度看不到。 透明的有:存储器的模m交叉存取;数据总线宽度;阵列运算部件;通道是采用结合型还是独立型;PDP-11系列的单总线结构;串行、重叠还是流水控制方式;Cache存储器。 不透明的有:浮点数据表示;I/O系统是采用通道方式还是外围处理机方式;字符行运算指令;访问方式保护;程序性断;堆栈指令;存储器最小编址单位。 属于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属性有:数据表示、寻址方式、寄存器组织、指令系统、存储组织、断机构、I/O结构、保护机构等。 属于组成的属性有:数据通路宽度、专用部件设置、功能部件并行度、控制机构的组成方式,可靠性技术等。它着眼于机器内各事件的排序方式,控制机构的功能及部件间的关系。 属于实现的属性有:部件的物理结构、器件、模块的划分与连接、微组装技术、信号传输技术等,它着眼于器件技术和微组装技术。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引论.................................................................................................................1 第一节 搜索引擎的概念................................................................................................2 第二节 搜索引擎的发展历史........................................................................................3 第三节 一些著名的搜索引擎........................................................................................7 上篇 WEB搜索引擎基本原理和技术....................................................................16 第二章 WEB搜索引擎工作原理和体系结构..........................................................17 第一节 基本要求..........................................................................................................17 第二节 网页搜集..........................................................................................................18 第三节 预处理..............................................................................................................20 第四节 查询服务..........................................................................................................22 第五节 体系结构..........................................................................................................25 第三章 WEB信息的搜集..........................................................................................29 第一节 引言..................................................................................................................29 一、 超文本传输协议..............................................................................................29 二、 一个小型搜索引擎系统..................................................................................31 第二节 网页搜集..........................................................................................................33 一、 定义URL类和Page类......................................................................................34 二、 与服务器建立连接..........................................................................................39 三、 发送请求和接收数据......................................................................................41 四、 网页信息存储的天网格式..............................................................................42 第三节 多道搜集程序并行工作..................................................................................45 一、 多线程并发工作..............................................................................................46 二、 控制对一个站点并发搜集线程的数目..........................................................47 第四节 如何避免网页的重复搜集..............................................................................47 一、 记录未访问、已访问URL和网页内容摘要信息..........................................47 二、 域名与IP的对应问题......................................................................................48 第五节 如何首先搜集重要的网页..............................................................................49 第六节 搜集信息的类型..............................................................................................52 第七节本章小结..........................................................................................................54 iii 第四章对搜集信息的预处理...................................................................................55 第一节 信息处理的系统结构..................................................................................55 第二节 索引网页库......................................................................................................56 第三节 文自动分词..................................................................................................58 第四节分析网页和建立倒排文件..............................................................................64 第五节本章小结..........................................................................................................66 第五章信息查询服务...............................................................................................67 第一节 查询服务的系统结构......................................................................................67 第二节 检索的定义......................................................................................................68 第三节 查询服务的实现..............................................................................................69 一、 结果集合的形成..............................................................................................69 二、 查询结果显示.................................................................................................70 第四节 本章小结..........................................................................................................72 篇 对质量和性能的追求.....................................................................................73 第六章可扩展搜集子系统.......................................................................................75 第一节 天网系统概述和集式搜集系统结构...........................................................75 一、 天网系统结构.................................................................................................75 二、 集式搜集系统..............................................................................................76 第二节 利用并行处理技术高效搜集网页的一种方案...............................................82 一、 节点间URL的划分策略..................................................................................83 二、 关于性能的讨论..............................................................................................86 三、 性能测试和评价..............................................................................................88 四、 系统的动态可配置性设计..............................................................................91 第三节 本章小结..........................................................................................................93 第七章网页净化与消重...........................................................................................95 第一节 网页净化与元数据提取..................................................................................95 一、 引言.................................................................................................................95 二、 DocView模型..................................................................................................98 三、 网页的表示.....................................................................................................99 四、 提取DocView模型要素的方法.....................................................................103 五、 模型应用及实验研究....................................................................................108 第二节 网页消重算法................................................................................................112 一、 消重算法.......................................................................................................112 iv 二、 算法评测.......................................................................................................115 第八章高性能检索子系统.....................................................................................120 第一节 检索系统基本技术........................................................................................121 一、 系统设计与结构............................................................................................121 二、 索引创建.......................................................................................................124 三、 检索过程.......................................................................................................126 第二节 倒排文件性能模型........................................................................................127 一、 引言...............................................................................................................128 二、 倒排文件的概念............................................................................................129 三、 倒排文件的一种性能模型............................................................................131 四、 结合计算机性能指标的考虑........................................................................136 第三节 混合索引技术................................................................................................138 一、 引言...............................................................................................................138 二、 混合索引原理...............................................................................................139 三、 混合索引实现...............................................................................................141 第四节 倒排文件缓存机制........................................................................................144 一、 引言...............................................................................................................144 二、 倒排文件缓存...............................................................................................145 三、 负载特性.......................................................................................................147 四、 缓存策略的选择............................................................................................149 第五节 本章小结........................................................................................................149 第九章用户行为的特征及缓存的应用.................................................................151 第一节 用户查询与点击日志....................................................................................152 第二节 用户行为特征的统计分析............................................................................154 一、 用户查询词的分布情况................................................................................154 二、 雷同查询词的衰减统计................................................................................155 三、 相邻N项查询词的偏差分析.........................................................................156 四、 用户在输出结果的翻页情况统计............................................................158 五、 用户点击URL的分布情况............................................................................159 六、 考虑与不考虑查询项时点击URL分布的对比分析....................................160 七、 查询过程的自相似性....................................................................................161 第三节 查询缓存的使用............................................................................................164 一、 基于用户行为的启示....................................................................................164 二、 缓存替换策略研究........................................................................................165 v 第四节 用户行为与WEB信息的分布特征.................................................................167 一、 基本术语.......................................................................................................167 二、 海量Web信息的特征分析.............................................................................168 第十章相关排序与系统质量评估.........................................................................173 第一节 传统IR的相关排序技术................................................................................173 第二节 链接分析与相关排序....................................................................................176 一、 链接分析.......................................................................................................176 二、 Web查询模式下的新信息............................................................................178 第三节 相关排序的一种实现方案............................................................................182 一、 形成网页词项的基本权重........................................................................183 二、 利用链接的结构............................................................................................185 三、 收集用户反馈信息........................................................................................187 四、 计算最终的权重............................................................................................189 第四节 搜索引擎系统质量评估................................................................................191 一、 引言...............................................................................................................191 二、 查询类别分析与查询集的构建....................................................................192 三、 评估实验的建立与分析................................................................................193 下篇 面向主题和个性化的WEB信息服务..........................................................196 第十一章文网页自动分类技术.........................................................................197 第一节 引言................................................................................................................197 第二节 文档自动分类算法的类型............................................................................197 第三节 实现文网页自动分类的一般过程.............................................................199 第四节 影响分类器性能的关键因素分析.................................................................201 一、 实验设置.......................................................................................................201 二、 训练样本.......................................................................................................202 三、 特征选取.......................................................................................................207 四、 分类算法.......................................................................................................210 五、 截尾算法.......................................................................................................216 六、 一个文网页分类器的设计方案................................................................218 第五节 天网目录导航服务........................................................................................219 一、 问题的提出...................................................................................................219 二、 天网目录导航服务的体系结构....................................................................220 三、 天网目录的运行实例....................................................................................221 第六节 本章小结........................................................................................................221 vi 第十二章搜索引擎个性化查询服务.....................................................................223 第一节 基于WEB挖掘的个性化技术.........................................................................223 一、 Web挖掘技术................................................................................................224 二、 典型个性化Web服务系统的比较.................................................................225 三、 基于Web挖掘的个性化技术的发展.............................................................226 第二节 天网知名度系统............................................................................................227 一、 系统结构.......................................................................................................227 二、 网页与命名实体的相关度评价....................................................................231 第十三章面向主题的信息搜集与应用.................................................................235 第一节 主题信息的搜集............................................................................................235 一、 主题信息分布的局部性................................................................................235 二、 一种主题信息搜集系统................................................................................236 第二节 主题信息的一种搜集与处理模型及其应用.................................................238 一、 模型设计.......................................................................................................238 二、 应用实验:以“十六大”为主题................................................................242 三、 总结与讨论...................................................................................................24
1概述 数据采集,又称数据获取,是利用一种装置,从系统外部采集数据并输入到系统内部 的一个借口。数据采集技术广泛引用在各个领域。比如摄像头,麦克风,都是数据采集 工具。 采集器是一种具有现场实时数据采集、处理功能的设备。具备实时采集、自动存储、即 时显示、即时反馈、自动处理、自动传输功能。为现场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实时性 、可用性提供了保证。数据采集器在现在的的工业现场也有广泛的应用机会,是工业现 场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本次设计是基于51系列单片机的多路数据采集器的设计,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信号发 生器和数据采集器。信号发生器是围绕DAC1230和89C52单片机进行设计,数据采集器是 围绕AD1674和89C52单片机进行设计。显示部分用LCD实现,而报警部分用模拟键盘按键 和LED灯的亮灭来表示。 2设计要求和元件介绍 2.1设计要求 设计信号发生器,能够产生幅值范围为±5V可调,频率为500--- 1000Hz可调的正弦波、方波、三角波。 设计一个多路数据采集器,每一路都能够采集由要求1)产生的信号,并能够通过LE D(LCD)显示器显示,画出信号曲线。 设计人机交互接口,包括键盘、显示器和发光二极管。能够通过人机交互接口设置信 号发生器参数和数据采集器的告警上下限,并能够通过发光二极管给出上下限告警(如 超上限则用红色发光二极管报警,超下限用绿色发光二极管报警)。 2.2实现方法 采用proteus仿真软件实现,A/D及D/A均选用12位 2.3仿真界面和使用元件介绍 2.3.1 AT89C51 AT89C51提供以下标准功能:8K字节flash闪速存储器,256字节内部RAM,32个I/O口 线,3个16位定时计数器,一个6向量两级断结构,一个全双工串行通信口,片内振荡 器及时钟电路。同时AT89C52可降至0Hz的静态逻辑操作,并支持两种软件可选的节电工 作模式。空闲方式停止CPU工作,但允许RAM,定时计数器,串行通信口及断系统继续 工作。掉电方式保存RAM的内容,但振荡器停止工作并禁止其他所有部件工作直到下一 个硬件复位。 AT89C51管脚如图1示 图1 AT89C51管脚 P0:是一组8位漏极开路性双向I/O口,地址、数据总线复合用口。 P1:是一个带内部上拉电阻的8位双向I/O口。 P2:是一个带内部上拉电阻的8位双向I/O口。 P3:是一个带内部上拉电阻的8位双向I/O口。 RST:复位输入。 PSEN:程序存储允许输出是外部程序储存器的读选通信号。 EA/VPP:外部访问允许。 XTAL1:振荡器反相放大器的及内部时钟发生器的输入端。 XTAL2:振荡反相放大器的输出端。 2.3.2 DAC0832 8位D/A转换器 数字量是用代码按数位组合起来表示的,对于有权的代码,每位代码都有一定的权。 为了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必须将每一位的代码按其权的大小转换成相应的模拟 信号,然后将这些模拟量相加,就可得到与相应的数字量成正比的总的模拟量,从而实 现了从数字信号到模拟信号的转换。这就是组成D/A转换器的基本指导思想。 D/A转换器由数码寄存器、模拟电子开关电路、解码网络、求和电路及基准电路等部 分组成。数字量以串行或并行方式输入存于数码寄存器,数字寄存器输出数码,分别 控制对应位的模拟电子开关,使数码为1的位在位权网络上产生与之成正比的电流值,再 由求和电路将各种权值相加,即得到数字量对应的模拟量。 DAC0832管脚如图2示 图2 DAC0832管脚 D17~D10:输入数据线; ILE:输入锁存允许; CS:片选信号,用于把数据写入到输入锁存器; WR1:写输入锁存器; WR2:写DAC寄存器; XFER:允许输入锁存器的数据传送到DAC寄存器; VREF:参考电压,-10V~+10V,一般为+5V或+10V; IOUT1、IOUT2:D/A转换差动电流输出,接运放的输入; Rfb:内部反馈电阻引脚,接运放输出; AGND、DGND:模拟地和数字地。 2.3.3 AD1674 12位A/D转换器 AD1674是美国AD公司推出的一种完整的12位并行模数转化单片集成电路。该芯片内部 自带采样保持器、10V基准电压源、时钟源以及可和微处理器总线直接接口的暂存三态输 出缓冲器。 与原有同系列的AD574A/674A相比,AD1674的内部结构更加紧凑,集成度更高,工作 性能(尤其是高低温稳定性)也更好,而且可以使设计板面积大大减小,因而可降低成 本并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笔者在研制某新型国产机载武器系统采用了M级AD1674T,它 可实时的采集各传感器的模拟参量,已进行快速、精确的数据转换并传给CPU进行处理, 从而有效的控制整个武器系统的打击精度。 AD1674管脚如图3示 图3 AD1674管
第10页,共10页 第10页,共10页 计算机基础关键字汇总——计算机资料文档全文共10页,当前为第1页。计算机基础关键字汇总——计算机资料文档全文共10页,当前为第1页。第一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基础关键字汇总——计算机资料文档全文共10页,当前为第1页。 计算机基础关键字汇总——计算机资料文档全文共10页,当前为第1页。 关键字 答案 奠基人 图灵、冯·诺依曼 存储程序、基本结构 冯·诺依曼 1946年 ENIAC 计算机发展阶段划分依据 电子器件 ENIAC的电子器件 电子管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第四代 1971年 微处理器或CPU 可靠性 无故障 故障排除 可维护性 最初或最早领域、与科技相关的应用案例 科学计算 最广泛领域、与日常工作相关的应用案例 信息处理或数据处理 与工业相关的应用案例 自动控制或实时控制或过程控制 计算机辅助工程 CAD 辅助设计、CAM辅助制造 CAL 辅助学习、CAI辅助教学 汉字存储 2个字节 西文字符存储 1个字节 西文字符 ASCII码、EBCDIC码 汉字编码 国标码、区位码、机内码(多选) 汉字字符集 GB2312、GBK、CJK、BIG5 计算机汉字 机内码 计算机的命令 指令 指令的集合 指令集 指令序列 程序 指令组成 操作码、操作数 直接执行、二进制、速度快 机器语言 助记符 汇编语言 符号化 汇编语言 高级语言代码 源程序 3V+C++ 面向对象 高级语言组成 面向对象、面向过程 高级语言处理 编译、解释 目标程序 编译 翻译 解释 主机组成 CPU、内存 核心部件 CPU CPU组成 控制器、运算器、内寄存器(了解) 算术、逻辑运算 运算器(核)或ALU 控制工作、分析和执行指令 控制器 处理数据或信息的位数 字长 频率 主频 计算机基础关键字汇总——计算机资料文档全文共10页,当前为第2页。计算机基础关键字汇总——计算机资料文档全文共10页,当前为第2页。bit 计算机基础关键字汇总——计算机资料文档全文共10页,当前为第2页。 计算机基础关键字汇总——计算机资料文档全文共10页,当前为第2页。 二进制位 Byte 字节(基本单位) 存储容量单位 KB、MB、GB、TB 最小表示单位 位 最小存储单位 字节 磁盘基本单位 扇区(512字节) 断电不丢失 ROM 断电丢失 RAM或Cache 速度快 Cache或RAM 基本输入输出模块BIOS ROM 动态随机 DRAM 静态随机 SRAM 内存 RAM 高速缓冲、性质RAM、位于CPU Cache 扇区 512字节 磁介质 软盘、硬盘 光介质 光盘或VCD或DVD 光盘分类 CD-R和CD-RW 半导体外存 U盘(即插即用) 输入设备 键盘、鼠标、扫描仪 输出设备 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 分辨率 显示器 水平像素点数乘以垂直像素点数 分辨率 字长 数据总线(传输数据) 传输地址 地址总线 传输指令 控制总线 即插即用 USB 软件的分类 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核心软件、管理资源、靠近硬件 操作系统 多媒体关键特征 交互性 计算机、数字化编码、多媒体技术 表示媒体 模拟音频、数字音频 采样、量化 数字音频 模拟音频 静态编码 JPEG 动态编码 MPEG VCD DVD视频电话 MPEG-1、MPEG-2、MPEG-4 图像类 .BMP、.jpg 音频类 .wav、.mid、.mp3 视频类 .mov、.mpg、.mp4、.rmvb 通过网络传播 传染性 不立即发作 潜伏性 文件型 可执行或.和.exe 宏病毒 Word文档或.doc 计算机基础关键字汇总——计算机资料文档全文共10页,当前为第3页。计算机基础关键字汇总——计算机资料文档全文共10页,当前为第3页。第二章 Windows 操作系统 计算机基础关键字汇总——计算机资料文档全文共10页,当前为第3页。 计算机基础关键字汇总——计算机资料文档全文共10页,当前为第3页。 关键字 答案 同时多个程序 多任务 Windows 7 图形界面 文件系统 FAT16、FAT32、NTFS 最小磁盘空间 簇 DOS到Windows FAT、NTFS 安装方式 升级安装、全新安装、多系统安装 断电重启 磁盘扫描程序 剪贴板 内存 复制桌面 PrintScreen 复制窗口、对话框 Alt+PrintScreen 打开剪贴板 Clipbrd 桌面排列 居、平铺、拉伸 底部长条 任务栏 任务栏左端 开始按钮 任务栏特点 默认锁定、位置可以移动、大小可以改变 我最近的文档 15个 保存默认位置 我的文档 开始菜单 左常变、右系固 通知区图标 指示器 窗口排列方式 层叠、横向平铺、纵向平铺 图标排列方式 名称、大小、类型、修改时间、 按组排列、自动排列、对齐到网格 分辨率 "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