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卓最新腾讯面试官:为什么-Android-要采用-Binder-作为-IPC-机制?,2024年最新开发岗面试自我介绍范文

写在最后

由于本文罗列的知识点是根据我自身总结出来的,并且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无法全部提及,欢迎大神们能补充~

将来我会对上面的知识点一个一个深入学习,也希望有童鞋跟我一起学习,一起进阶。

提升架构认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离不开刻意学习和思考。

**这里,笔者分享一份从架构哲学的层面来剖析的视频及资料分享给大家,**梳理了多年的架构经验,筹备近1个月最新录制的,相信这份视频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启发、收获。

最近还在整理并复习一些Android基础知识点,有问题希望大家够指出,谢谢。

希望读到这的您能转发分享和关注一下我,以后还会更新技术干货,谢谢您的支持!

转发+点赞+关注,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知识点

Android架构师之路很漫长,一起共勉吧!

网上学习资料一大堆,但如果学到的知识不成体系,遇到问题时只是浅尝辄止,不再深入研究,那么很难做到真正的技术提升。

需要这份系统化学习资料的朋友,可以戳这里获取

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的更远!不论你是正从事IT行业的老鸟或是对IT行业感兴趣的新人,都欢迎加入我们的的圈子(技术交流、学习资源、职场吐槽、大厂内推、面试辅导),让我们一起学习成长!

(3)从安全的角度
传统Linux IPC的接收方无法获得对方进程可靠的UID/PID,从而无法鉴别对方身份;而Android作为一个开放的开源体系,拥有非常多的开发平台,App来源甚广,因此手机的安全显得额外重要;对于普通用户,绝不希望从App商店下载偷窥隐射数据、后台造成手机耗电等等问题,传统Linux IPC无任何保护措施,完全由上层协议来确保。

Android为每个安装好的应用程序分配了自己的UID,故进程的UID是鉴别进程身份的重要标志,前面提到C/S架构,Android系统中对外只暴露Client端,Client端将任务发送给Server端,Server端会根据权限控制策略,判断UID/PID是否满足访问权限,目前权限控制很多时候是通过弹出权限询问对话框,让用户选择是否运行。Android 6.0,也称为Android M,在6.0之前的系统是在App第一次安装时,会将整个App所涉及的所有权限一次询问,只要留意看会发现很多App根本用不上通信录和短信,但在这一次性权限权限时会包含进去,让用户拒绝不得,因为拒绝后App无法正常使用,而一旦授权后,应用便可以胡作非为。

针对这个问题,google在Android M做了调整,不再是安装时一并询问所有权限,而是在App运行过程中,需要哪个权限再弹框询问用户是否给相应的权限,对权限做了更细地控制,让用户有了更多的可控性,但**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用户诟病的地方,那也就是权限询问的弹框的次数大幅度增多。**对于Android M平台上,有些App开发者可能会写出让手机异常频繁弹框的App,企图直到用户授权为止,这对用户来说是不能忍的,用户最后吐槽的可不光是App,还有Android系统以及手机厂商,有些用户可能就跳果粉了,这还需要广大Android开发者以及手机厂商共同努力,共同打造安全与体验俱佳的Android手机。

Android中权限控制策略有SELinux等多方面手段,下面列举从Binder的一个角度的权限控制:
Android源码的Binder权限是如何控制? -Gityuan的回答

传统IPC只能由用户在数据包里填入UID/PID;另外,可靠的身份标记只有由IPC机制本身在内核中添加。其次传统IPC访问接入点是开放的,无法建立私有通道。从安全角度,Binder的安全性更高。

说到这,可能有人要反驳,Android就算用了Binder架构,而现如今Android手机的各种流氓软件,不就是干着这种偷窥隐射,后台偷偷跑流量的事吗?没错,确实存在,但这不能说Binder的安全性不好,因为Android系统仍然是掌握主控权,可以控制这类App的流氓行为,只是对于该采用何种策略来控制,在这方面android的确存在很多有待进步的空间,这也是google以及各大手机厂商一直努力改善的地方之一。在Android 6.0,google对于app的权限问题作为较多的努力,大大收紧的应用权限;另外,在Google举办的Android Bootcamp 2016大会中,google也表示在Android 7.0 (也叫Android N)的权限隐私方面会进一步加强加固,比如SELinux,Memory safe language(还在research中)等等,在今年的5月18日至5月20日,google将推出Android N。

话题扯远了,继续说Binder。

(4)从语言层面的角度
大家多知道Linux是基于C语言(面向过程的语言),而Android是基于Java语言(面向对象的语句),而对于Binder恰恰也符合面向对象的思想,将进程间通信转化为通过对某个Binder对象的引用调用该对象的方法,而其独特之处在于Binder对象是一个可以跨进程引用的对象,它的实体位于一个进程中,而它的引用却遍布于系统的各个进程之中。可以从一个进程传给其它进程,让大家都能访问同一Server,就像将一个对象或引用赋值给另一个引用一样。Binder模糊了进程边界,淡化了进程间通信过程,整个系统仿佛运行于同一个面向对象的程序之中。从语言层面,Binder更适合基于面向对象语言的Android系统,对于Linux系统可能会有点“水土不服”。

另外,Binder是为Android这类系统而生,而并非Linux社区没有想到Binder IPC机制的存在,对于Linux社区的广大开发人员,我还是表示深深佩服,让世界有了如此精湛而美妙的开源系统。也并非Linux现有的IPC机制不够好,相反地,经过这么多优秀工程师的不断打磨,依然非常优秀,每种Linux的IPC机制都有存在的价值,同时在Android系统中也依然采用了大量Linux现有的IPC机制,根据每类IPC的原理特性,因时制宜,不同场景特性往往会采用其下最适宜的。比如在Android OS中的Zygote进程的IPC采用的是Socket(套接字)机制,Android中的Kill Process采用的signal(信号)机制等等。而Binder更多则用在system_server进程与上层App层的IPC交互

(5) 从公司战略的角度

总所周知,Linux内核是开源的系统,所开放源代码许可协议GPL保护,该协议具有“病毒式感染”的能力,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受GPL保护的Linux Kernel是运行在内核空间,对于上层的任何类库、服务、应用等运行在用户空间,一旦进行SysCall(系统调用),调用到底层Kernel,那么也必须遵循GPL协议。

而Android 之父 Andy Rubin对于GPL显然是不能接受的,为此,Google巧妙地将GPL协议控制在内核空间,将用户空间的协议采用Apache-2.0协议(允许基于Android的开发商不向社区反馈源码),同时在GPL协议与Apache-2.0之间的Lib库中采用BSD证授权方法,有效隔断了GPL的传染性,仍有较大争议,但至少目前缓解Android,让GPL止步于内核空间,这是Google在GPL Linux下 开源与商业化共存的一个成功典范。

有了这些铺垫,我们再说说Binder的今世前缘

Binder是基于开源的 OpenBinder实现的,OpenBinder是一个开源的系统IPC机制,最初是由 Be Inc. 开发,接着由Palm, Inc.公司负责开发,现在OpenBinder的作者在Google工作,既然作者在Google公司,在用户空间采用Binder 作为核心的IPC机制,再用Apache-2.0协议保护,自然而然是没什么问题,减少法律风险,以及对开发成本也大有裨益的,那么从公司战略角度,Binder也是不错的选择。

另外,再说一点关于OpenBinder,在2015年OpenBinder以及合入到Linux Kernel主线 3.19版本,这也算是Google对Linux的一点回馈吧。

综合上述5点,可知Binder是Android系统上层进程间通信的不二选择。


接着,回答楼主提到的D-Bus

也采用C/S架构的IPC机制,D-Bus是在用户空间实现的方法,效率低,消息拷贝次数和上下文切换次数都明显多过于Binder。针对D-Bus这些缺陷,于是就产生了kdbus,这是D-Bus在内核实现版,效率得到提升,与Binder一样在内核作为字符设计,通过open()打开设备,mmap()映射内存。

(1)kdbus在进程间通信过程,Client端将消息在内存的消息队列,可以存储大量的消息,Server端不断从消息队里中取消息,大小只受限内存;
(2)Binder的机制是每次通信,会通信的进程或线程中的todo队里中增加binder事务,并且每个进程所允许Binder线程数,google提供的默认最大线程数为16个,受限于CPU,由于线程数太多,增加系统负载,并且每个进程默认分配的(1M-8K)大小的内存。

而kdbus对于内存消耗较大,同时也适合传输大量数据和大量消息的系统。Binder对CPU和内存的需求比较低,效率比较高,从而进一步说明Binder适合于移动系统Android,但是,也有一定缺点,就是不同利用Binder输出大数据,比如利用Binder传输几M大小的图片,便会出现异常,虽然有厂商会增加Binder内存,但是也不可能比系统默认内存大很多,否则整个系统的可用内存大幅度降低。

最后,简单讲讲Android Binder架构

Binder在Android系统中江湖地位非常之高。在Zygote孵化出system_server进程后,在system_server进程中出初始化支持整个Android framework的各种各样的Service,而这些Service从大的方向来划分,分为Java层Framework和Native Framework层(C++)的Service,几乎都是基于BInder IPC机制。

  1. **Java framework:作为Server端继承(或间接继承)于Binder类,Client端继承(或间接继承)于BinderProxy类。**例如 ActivityManagerService(用于控制Activity、Service、进程等) 这个服务作为Server端,间接继承Binder类,而相应的ActivityManager作为Client端,间接继承于BinderProxy类。 当然还有PackageManagerService、WindowManagerService等等很多系统服务都是采用C/S架构;

  2. **Native Framework层:这是C++层,作为Server端继承(或间接继承)于BBinder类,Client端继承(或间接继承)于BpBinder。**例如MediaPlayService(用于多媒体相关)作为Server端,继承于BBinder类,而相应的MediaPlay作为Client端,间接继承于BpBinder类。

总之,一句话"无Binder不Android"。

尾言

你不需要是天才,也不需要具备强悍的天赋,只要做到这两点,短期内成功的概率是非常高的。

最后

对于很多初中级Android工程师而言,想要提升技能,往往是自己摸索成长,不成体系的学习效果低效漫长且无助。整理的这些架构技术希望对Android开发的朋友们有所参考以及少走弯路,本文的重点是你有没有收获与成长,其余的都不重要,希望读者们能谨记这一点。

同时我经过多年的收藏目前也算收集到了一套完整的学习资料以及高清详细的Android架构进阶学习导图及笔记分享给大家,希望对想成为架构师的朋友有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下面是部分资料截图,诚意满满:特别适合有开发经验的Android程序员们学习。

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应该成为我们放弃的理由!

如果你看到了这里,觉得文章写得不错就给个赞呗?如果你觉得那里值得改进的,请给我留言,一定会认真查询,修正不足,谢谢。

网上学习资料一大堆,但如果学到的知识不成体系,遇到问题时只是浅尝辄止,不再深入研究,那么很难做到真正的技术提升。

需要这份系统化学习资料的朋友,可以戳这里获取

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的更远!不论你是正从事IT行业的老鸟或是对IT行业感兴趣的新人,都欢迎加入我们的的圈子(技术交流、学习资源、职场吐槽、大厂内推、面试辅导),让我们一起学习成长!

8156601)**

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的更远!不论你是正从事IT行业的老鸟或是对IT行业感兴趣的新人,都欢迎加入我们的的圈子(技术交流、学习资源、职场吐槽、大厂内推、面试辅导),让我们一起学习成长!

  • 5
    点赞
  • 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