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TCP协议的相关特性

目录

一、TCP

1、特性

2、确认应答

(1)、定义

(2)、原理

(3)、接收缓冲区

3、超时重传

(1)、丢包

(2)、定义

(3)、分类

二、连接管理

1、特殊比特位

2、TCP建立连接——三次握手

(1)、定义

3、TCP断开连接——四次挥手

(1)、定义

三、效率机制和安全机制

1、滑动窗口——效率机制

(1)、定义

(2)、原理

(3)、批量发送过程中出现丢包

2、流量控制——安全机制

(1)、定义

(2)、原理

3、拥塞机制——安全机制

(1)、定义

(2)、原理 

4、延迟应答——效率机制

(1)、定义

(2)、包的延迟应答限制

5、 捎带应答——效率机制

(1)、定义

四、面向字节流

1、粘包问题

2、解决方法

五、异常情况

1、进程关闭/进程崩溃

2、主机关机

3、主机断电

(1)、对端是发送方

(2)、对端是接收方

4、网线断开


一、TCP

1、特性

TCP协议是有连接、可靠传输、面向字节流和全双工的传输层通信协议

TCP可靠性的基石:

  • 传输顺利时,使用确认应答保证可靠性。
  • 出现丢包时,使用超时重传作为补充。

2、确认应答

(1)、定义

发送方在发送完数据之后,为了确认接收方是否收到数据,接收方会返回一个应答报文,表示自己已经收到数据。

注:确认应答是实现可靠性的核心机制。

 例:

A向B发送一个申请,B回复一个应答报文 。

回复可能会因为一些原因导致顺序发送改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针对消息进行编号,给发送的消息分配一个序号,同时应答报文,给出确认序号。

(2)、原理

确认序号的规则,不是说发送方的序号是什么,确认序号就是什么,而是取得发送方送过来的所有数据的最后一个字节的下一个字节的序号 。

TCP将每个字节的数据都进行了编号,即为序列号 

发送方的确认序号是一个无意义的数据,接收方的序号和发送方的序号无关

确认序号1001的含义:

  • 小于1001的数据表示已经收到
  • 接下来要向发送方索要从1001开始的数据

接收方可以通过ack的确认序号,告诉发送方哪些数据已经收到了

(3)、接收缓冲区

对于TCP来说,自身也承担整个队列的任务,TCP会有一个接收缓冲区(一块内核中的内存空间),每个socket都有一份自己的缓冲区。TCP可以按照序号针对收到的消息进行整队。

应用程序读数据时,读到的一定是有序的和发送顺序一样。

3、超时重传

(1)、丢包

丢包是网络上非常典型的情况,由于网络环境复杂,数据传输过程中难免遇到意外,每一次数据传输都有可能丢失。

每个设备都承担很多的转发任务,中间任何一个节点出了问题都可能导致丢包。每个设备转发能力都是有上限的,某一时刻某个设备上面的流量达到峰值就可能引起部分数据被丢包

(2)、定义

每次数据传输如果成功,都应收到ack。如果包丢了接收方就收不到,就不会返回ack。

发送方拿不到应答报文,等待一段时间后还是没有收到应答报文,发送方就视刚才的数据丢包了,这就会触发超时重传机制,重新发送一次数据。

(3)、分类

  • 数据直接丢了,接收方没有收到,所以不会发送ack
  • 接收方收到数据,但返回的ack丢了

发送方是区分不了这两种情况,只能重传。

注:

TCP针对多个包丢失,处理思路是继续超时重传。但是连续触发超时重传会让等待时间增加,重传的频率降低。超过一定次数后还没收到ack后就会断开连接,TCP会尝试重置连接,如果重置连接也失效,TCP就会关闭连接,放弃传输数据。(能重传就重传,传不了就关闭,尽最大可能完成传输)

二、连接管理

1、特殊比特位

 

这6个特殊的比特位默认是0,如果为1表示特定含义:

  • 第二位是ack,如果这一位为1,表示当前TCP数据报是一个应答报文
  • 第五位是syn,如果这一位为1,表示当前TCP数据报是一个同步报文
  • 第六位是fin,如果这一位为1,表示当前TCP数据报是一个结束报文

2、TCP建立连接——三次握手

(1)、定义

握手指的是通信双方,各自进行一次网络交互。相当于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通过三次交互,建立了连接关系,双方各自记录对方的消息。

三次握手这个过程本质上是投石问路,验证了客户端和服务器各自的发送能力和接收能力是否正常。

  • 首先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syn(连接请求)
  • 服务器接收到syn后,向客户端返回ack,同时服务器向客户端发送syn
  • 客户端收到syn后向服务器返回ack

注:上述过程由内核自动完成,应用程序干预不了。等到连接完成,服务器accept把建立好的连接从内核拿到应用程序中。

例:

  • B收到了A的问话,此时B知道:A麦克风正常,自己的耳机正常
  • A收到了B的回答和问话,A知道:自己的耳机和麦克风正常;B的耳机和麦克风正常。
  • B收到A的回答,B知道:自己的麦克风正常;A的耳机正常。

确认了客户端和服务器各自的发送能力和接收能力都正常,这就是后续可靠传输的基础

注:上述流程中间的syn和ack拆开分别发送同样能够达成目的。但是没有必要,分层两次发送效率不如合并成一次(封装和分用)。

3、TCP断开连接——四次挥手

(1)、定义

通信双方,各自给对方发送一个fin(结束报文),再各自给对方返回ack。

  1. 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一个fin(结束报文)
  2. 服务器接收到fin后,向客户端返回一个ack
  3. 服务器同时向客户端发送一个fin
  4. 客户端接收到fin后向服务器返回一个ac

注:ack和fin有一定概率合并成一个的,但是通常情况下不能合并。

  • 三次握手:ack和syn是同一个时机触发的(都是内核来完成的)
  • 四次挥手:ack和fin则是不同实际触发的,ack是内核完成的,会在收到fin时的第一时间返回;fin则是应用程序代码控制的,在调用到socket的close方法时才会触发fin

三、效率机制和安全机制

1、滑动窗口——效率机制

(1)、定义

对每一个发送的数据段,都要给一个ack确认应答。收到ack后再发送下一个数据段,这样做有一个比较大的缺点就是性能较差,尤其是数据往返的时间较长的时候。

TCP要保证的不仅仅是可靠性还有效率,提升可靠性往往意味着损失效率。因此为了弥补效率我们引入了滑动窗口这一机制:

相比发送一条数据, 收到ACK后发送下一条, 滑动窗口可以一次性发送 N 条数据报,收到 M 条 ACK 的应答后, 窗口向右移动M个位置,并继续发送窗口中没有发送的数据。这样就可以做到将多个 ACK 的等待时间重叠在一起,使用一份时间等待多个ack,总的等待时间缩短了,整体的效率就提升了。

批量发送数据:一次发送多条数据,一次等多个ack,称为滑动窗口

注意:UDP更快,TCP再怎么提高效率都不可能比UDP快,TCP的效率机制本质上是让性能折损少一点。 

(2)、原理

批量发送不是无限的,是发送到一定程度就等待ack。不等待直接发送的数据量是有上限的,而且回来一个ack就立即发下一条,相当于总的要批量等待的数据是一致的,把批量等待数据的数量就称为“窗口大小” 。

批量发了四条数据就等待四个ack,红色的区域就相当于等待窗口

当收到2001这个ack意味着1001-2000这个数据得到了确认,此时就会立即发下一个5001-6000这个数据。此时看到的效果就好像窗口还是这么大,但是往后挪了一个格子。如果收到的ack非常快,此时这个窗口就在快速的往后滑动。

(3)、批量发送过程中出现丢包

【1】、ack丢了

例:当收到2001这个ack时,此时发送方就知道了,2001之前的数据收到了。1-1000这个数据也收到了,1001这个ack丢了无所谓。如果是最后一个丢了,就照常超时重传。滑动窗口是锦上添花,不是说前面的超时重传就没了。如果批量发送,滑动窗口说了算。

注:这种情况没事,即使丢了这么多ack,对于可靠性没有任何影响。确认序号的含义,表示该序号之前的数据都已经收到了。后一个ack能够涵盖前一个ack的意思。

【2】、数据丢了

上述重传过程没有任何冗余的的操作,丢了数据才会重传,不丢的数据不必重传。整体数据是比较快的,这个重传过程也称为快速重返。

 

当1001这个数据重传过来之后,此时缺失的拼图就补全了,接下来就要从7001开始索要

如果是4001也没有,收到1001-2000之后,接下来返回ack就是索要4001,也是同理,反复索要多次发送发就会重传4001。

注:滑动窗口,快速重传,是在批量传输大量数据时,会采取的操作。如果你就只传输一条两条,少量的,低频的操作。就不会按滑动窗口这么做,仍然是前面朴素的确认应答和超时重传。

2、流量控制——安全机制

(1)、定义

滑动窗口,批量发送。窗口越大,批量发送的数据越多,整体的速度就越快。但是窗口不能是无限大,如果发送太快瞬间把接受方接收缓冲区给打满了,接下来继续发送,此时数据就会丢包。

TCP支持根据接收端的处理能力来决定发送端的发送速度,这个机制就叫做流量控制。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流量控制来解决问题,本质上就是让接收方来限制一下发送方的速度。

(2)、原理

在网络通信中, 发送方的数据会通过网卡发送到接收缓冲区中, 接收缓冲区在操作系统内核中,可以视为一个阻塞队列,而接收方的应用程序则是会不断从接收缓冲区中处理数据。

  • 接收端将自己可以接收的缓冲区大小放入TCP首部中的窗口大小字段,通过ack端通知发送端。窗口大小字段越大,说明网络的吞吐量越高。
  • 接收端一旦发现自己的缓冲区快满了,就会将窗口大小设置成一个更小的值通知给发送端。
  • 发送端接受到这个窗口之后,就会减慢发送速度。
  • 如果接收端缓冲区满了,就会将窗口置为0。发送方不再发送数据,但是需要定期发送一个窗口探测数据段,使接收端把窗口大小告诉发送端。

 接收方计算窗口大小:简答粗暴,直接拿接收缓冲区,剩余空间作为窗口大小。

如果接收缓冲区满了,这时窗口为0,也就是发送方暂时发不了数据了,只能等待缓冲区位置空出来,这期间会向接收方发送探测报文,这个数据报的作用就是让接收方返回带有滑动窗口大小数据的 ACK 数据报, 以重新调整窗口大小。

3、拥塞机制——安全机制

(1)、定义

虽然TCP有滑动窗口能够高效可靠的发送大量的数据,但滑动窗口的大小取决于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流量控制是衡量接收方的处理能力,拥塞控制则是衡量中间节点的传输能力。

在不清楚当前网络状态下,冒然发送大量数据会出现问题,可能当前的网络状态就已经比较拥堵。
因此TCP引入拥塞机制即慢启动机制,先发少量的数据,摸清当前的网络拥堵状态,再决定按照多大的速度传输数据。

(2)、原理 

  • 引入一个概念为拥塞窗口
  • 发送开始时,定义拥塞窗口大小为1
  • 每次收到一个ack应答,拥塞窗口加1
  • 每次发送数据包时,将拥塞窗口和接收端主机反馈的窗口大小做比较,取较小的值作为实际发送的窗口

例:

  • 如上图,刚开始传输会给一个非常小的窗口(比较小的初始速度),慢开始
  • 之后每次翻倍指数增长,可以让窗口大小在短时间内达到一个比较大的值,快速接近当前网络传输路径的能力瓶颈
  • 当指数增长达到一定阈值就变成线性增长,使传输速度逐渐接近传输上限,避免一下突然超过上限很多
  • 直到增长到一定程度出现丢包,认为当前的窗口大小已经达到当前路径的传输上限
  • 此时又立即把窗口大小回归到一个较小的初始值,重复上述过程

4、延迟应答——效率机制

(1)、定义

TCP中决定传输效率的关键元素是窗口大小,而决定窗口大小的关键则是流量控制中接收方的接收缓冲区剩余空间大小。因此接收方在收到数据传输后,先处理缓冲区中的数据,暂缓ack的发送,以增大窗口提高效率。

例:

假设接收端缓冲区为1M,一次收到了500K的数据,如果立刻应答返回的窗口就是500K。但实际上可能处理端处理的速度很快,10ms之内就把500K数据从缓冲区消费掉了。在这种情况下,接收端处理还远没有达到自己的极限,即使窗口再放大一些,也能处理过来。如果接收端稍微等一会再应答,比如等待200ms再应答,那么这个时候返回的窗口大小就是1M。

注:窗口越大,网络吞吐量就越大,传输效率就越高。我们的目标是在保证网络不拥塞的情况下尽量提高传输效率

(2)、包的延迟应答限制

  • 数量限制:每隔N个包就应答一次;
  • 时间限制:超过最大延迟时间就应答一次;

5、 捎带应答——效率机制

(1)、定义

在延迟应答的基础上,客户端服务器在应用层也是 "一发一收" 的。这意味客户端传给服务器一个request,服务器也会传给客户端回一个response和ack。ack由内核负责是立即返回的,response是通过代码执行到才返回的。但是通过延时应答机制,让ack稍等一会再发送,response就可以和ack合并成一个数据报发送给客户端,增加了效率。

注:捎带应答可以用于四次挥手,使其变为三次挥手 

四、面向字节流

1、粘包问题

当A给B连续发送多个应用层数据报之后,这些数据积累到B的接收缓冲区中,紧紧挨在一起。此时B的应用程序在读数据时,就难以区分从哪个数据到哪个数据是一个完整的应用层数据报,很容易产生少读或多读的问题。

2、解决方法

  • 定义分隔符
  • 约定长度(例:约定前4个字节表示整个数据报的长度)

注:以上两种方法都是自定义应用层协议 。类似的xml和json本质上都是通过分隔符来实现的,HTTP协议既会使用分隔符也会使用约定长度

五、异常情况

1、进程关闭/进程崩溃

进程销毁后socket文件也随之被关闭,但连接还在仍然可以继续四次挥手。

2、主机关机

先杀死所有的用户进程,也会触发四次挥手。

如果四次握手没有完成,例:

对方发的fin过来后,此电脑还没来得及发送ack就关机。此时对端就会重传fin,多次重传后还是没有ack就会尝试重置连接,没有效果就直接释放连接。

3、主机断电

(1)、对端是发送方

与主机关机执行机制顺序相同:接收不到ack->超时重传->重置连接->释放连接

(2)、对端是接收方

对端无法立即知道此电脑是未发送新的数据还是直接关机。因此TCP内置了心跳包(保活机制),对端会定期给此电脑发送一个心跳包,此电脑会返回一个回应。如果每个心跳包都有及时的回应,就说明当前的状态良好。如果心跳包发送过去后没有回应,就说明此电脑关闭。

注:一般心跳判定不会很严格,只有连续多次没有回应才会视为连接异常

4、网线断开

执行顺序同上述主机断电。

  • 1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第1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1.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1.2 计算机网络概述  1.2.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1.2.2 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  1.3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4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拓扑结构  1.4.1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4.2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1.5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小结  习题1  第2章 数据通信技术  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2.1.1 信息、数据与信号  2.1.2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  2.1.3 基带信号与宽带信号  2.1.4 信道及信道的分类  2.1.5 数据通信的技术指标  2.1.6 通信方式  2.2 传输介质的主要特性和应用  2.2.1 传输介质的主要类型  2.2.2 双绞线  2.2.3 同轴电缆  2.2.4 光纤  2.2.5 双绞线、同轴电缆与光纤的性能比较  2.3 无线与卫星通信技术  2.3.1 电磁波谱  2.3.2 无线通信  2.3.3 微波通信  2.3.4 卫星通信  2.4 数据交换技术  2.4.1 电路交换  2.4.2 存储转发交换  2.5 数据传输技术  2.5.1 基带传输技术  2.5.2 频带传输技术  2.5.3 多路复用技术  2.6 数据编码技术  2.6.1 数据编码的类型  2.6.2 数字数据的模拟信号编码  2.6.3 数字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  2.6.4 脉冲编码调制  2.7 差错控制技术  2.7.1 差错产生的原因与差错类型  2.7.2 误码率的定义  2.7.3 差错的控制  小结  习题2  第3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  3.1 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概述  3.1.1 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  3.1.2 网络协议的概念  3.1.3 网络协议的分层  3.1.4 其他相关概念  3.2 OSI参考模型  3.2.1 OSI参考模型的概念  3.2.2 OSI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  3.2.3 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传输过程  3.3 TCP/IP参考模型  3.3.1 TCP/IP概述  3.3.2 TCP/IP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  3.4 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  3.4.1 两种模型的比较  3.4.2 OSI参考模型的缺点  3.4.3 TCP/IP参考模型的缺点  3.4.4 网络参考模型的建议  小结  习题3  第4章 局域网  4.1 局域网概述  4.2 局域网的特点及其基本组成  4.3 局域网的主要技术  4.3.1 局域网的传输介质  4.3.2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  4.3.3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4.4 局域网体系结构与IEEE 802标准  4.4.1 局域网参考模型  4.4.2 IEEE 802局域网标准  4.5 局域网组网技术  4.5.1 传统以太网  4.5.2 IBM令牌环网  4.5.3 交换式以太网  4.6 快速网络技术  4.6.1 快速以太网组网技术  4.6.2 吉比特以太网组网技术  4.6.3 ATM技术  4.7 VLAN  4.7.1 VLAN概述  4.7.2 VLAN的组网方法  4.8 WLAN  4.8.1 WLAN概述  4.8.2 WLAN的实现  4.8.3 WLAN组网实例——家庭无线局域网的组建  小结  习题4  第5章 广域网接入技术  5.1 广域网概述  5.2 常见的广域网接入技术  5.2.1 数字数据网(DDN)  5.2.2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5.2.3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  5.2.4 分组交换数据网(PSDN)  5.2.5 帧中继(Frame Relay)  5.2.6 数字用户线路xDSL  小结  习题5  第6章 网络互联技术  6.1 网络互联的基本概念  6.1.1 网络互联概述  6.1.2 网络互联的要求  6.2 网络互联的类型和层次  6.2.1 网络互联的类型  6.2.2 网络互联的层次  6.3 典型网络互连设备  6.3.1 中继器  6.3.2 网桥  6.3.3 网关  6.3.4 路由器  6.4 路由协议  6.4.1 路由信息协议(RIP)  6.4.2 内部路由协议(OSPF)  6.4.3 外部路由协议(BGP)  6.5 路由器的基本配置  6.5.1 路由器的接口  6.5.2 路由器的配置方法  小结  习题6  第7章 Internet基础知识  7.1 Internet的产生和发展  7.1.1 ARPANET的诞生  7.1.2 NSFNET的建立  7.1.3 全球范围Internet的形成与发展  7.2 Internet概述  7.2.1 Internet的基本概念  7.2.2 Internet的特点  7.3 Internet的主要功能与服务  7.3.1 Internet的主要功能  7.3.2 Internet的主要服务  7.4 Internet的结构  7.4.1 Internet的物理结构  7.4.2 Internet协议结构与TCP/IP  7.4.3 客户机/服务器的工作模式  7.5 Internet地址结构  7.5.1 IP地址概述  7.5.2 IP地址的组成与分类  7.5.3 特殊类型的IP地址  7.5.4 IP地址和物理地址的转换  7.6 子网和子网掩码  7.6.1 子网  7.6.2 子网掩码  7.6.3 A类、B类、C类IP地址的标准子网掩码  7.6.4 子网掩码的确定  7.7 域名系统  7.7.1 域名系统的层次命名机构  7.7.2 域名的表示方式  7.7.3 域名服务器和域名的解析过程  7.8 IPv4的应用极其局限性  7.8.1 什么是IPv4  7.8.2 IPv4的应用  7.8.3 IPv4的局限性  7.9 IPv6简介  7.9.1 IPv6的发展历史  7.9.2 IPv4的缺点及IPv6的技术新特性  7.9.3 IPv4与IPv6的共存局面  7.9.4 从IPv4过渡到IPv6的方案  7.9.5 IPv6的应用前景  小结  习题7  第8章 Internet接入技术  8.1 Internet接入概述  8.1.1 接入到Internet的主要方式  8.1.2 ISP  8.2 电话拨号接入Internet  8.2.1 SLIP/PPP概述  8.2.2 Winsock概述  8.3 局域网接入Internet  8.4 ADSL接入技术  8.4.1 ADSL概述  8.4.2 ADSL的主要特点  8.4.3 ADSL的安装  8.4.4 PPP与PPPoE  8.5 Cable Modem接入技术  8.5.1 CATV和HFC  8.5.2 Cable Modem概述  8.5.3 Cable Modem的主要特点  8.6 光纤接入技术  8.6.1 光纤接入技术概述  8.6.2 光纤接入的主要特点  8.7 无线接入技术  8.7.1 无线接入概述  8.7.2 WAP简介  8.7.3 当今流行的无线接入技术  8.8 连通测试  小结  习题8  第9章 Internet的应用  9.1 Internet应用于家庭  9.1.1 家庭用户连入Internet  9.1.2 使用浏览器浏览Internet  9.1.3 家庭娱乐  9.2 Internet应用于电子商务  9.2.1 电子商务及其起源  9.2.2 电子商务的特点  9.2.3 电子商务的内容  9.3 Internet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9.4 Internet应用的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  小结  习题9  第10章 移动IP与下一代Internet  10.1 移动IP技术  10.1.1 移动IP技术的概念  10.1.2 与移动IP技术相关的几个重要术语  10.1.3 移动IP的工作原理  10.1.4 移动IP技术发展的3个阶段  10.2 第三代Internet与中国  10.2.1 什么是第三代Internet  10.2.2 第三代Internet的主要特点  10.2.3 中国的下一代互联网  小结  习题10  第11章 网络操作系统  11.1 网络操作系统概述  11.1.1 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  11.1.2 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11.1.3 网络操作系统的发展  11.2 Windows NT Server操作系统  11.2.1 Windows NT Server 的发展  11.2.2 Windows NT Server的特点  11.3 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统  11.3.1 Windows 2000 Server简介  11.3.2 Windows 2000 Server的特点  11.4 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  11.4.1 Windows Server 2003简介  11.4.2 Windows Server 2003的特点  11.5 NetWare操作系统  11.5.1 NetWare操作系统的发展与组成  11.5.2 NetWare操作系统的特点  11.6 UNIX操作系统  11.6.1 UNIX操作系统的发展  11.6.2 UNIX操作系统的特点  11.7 Linux操作系统  11.7.1 Linux操作系统的发展  11.7.2 Linux操作系统的特点  小结  习题11  第12章 网络安全  12.1 网络安全的现状与重要性  12.2 防火墙技术  12.2.1 防火墙的基本概念  12.2.2 防火墙的主要类型  12.2.3 防火墙的主要产品  12.3 网络加密技术  12.3.1 网络加密的主要方式  12.3.2 网络加密算法  12.4 数字证书和数字签名  12.4.1 电子商务安全的现状  12.4.2 数字证书  12.4.3 数字签名  12.5 入侵检测技术  12.5.1 入侵检测的基本概念  12.5.2 入侵检测的分类  12.6 网络防病毒技术  12.6.1 计算机病毒  12.6.2 网络病毒的危害及感染网络病毒的主要原因  12.6.3 网络防病毒软件的应用  12.6.4 网络工作站防病毒的方法  12.7 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前景  12.7.1 网络加密技术的发展前景  12.7.2 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12.7.3 IDS的应用前景  小结  习题12  第13章 网络管理  13.1 网络管理概述  13.1.1 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  13.1.2 网络管理体系结构  13.2 网络管理的功能  13.3 MIB  13.3.1 MIB的结构形式  13.3.2 MIB的访问方式  13.4 SNMP  13.4.1 SNMP的发展  13.4.2 SNMP的设计目标  13.4.3 SNMP的工作机制  13.5 网络管理工具  13.5.1 HP Open View  13.5.2 IBM TME 10 NetView  13.5.3 Cisco Works 2000  13.5.4 3Com Transcend  13.6 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小结  习题13  第14章 网络实验  14.1 实验1 理解网络的基本要素  14.2 实验2 双绞线的制作与应用  14.3 实验3 使用“超级终端”进行串行通信  14.4 实验4 网络连接性能的测试  14.5 实验5 组建一个小型对等网  14.6 实验6 WWW服务  14.7 实验7 使用电子邮件  14.8 实验8 DHCP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  14.9 实验9 DNS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标准 前言: 《计算机网络基础》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面向电子商务专业新生开设, 课程总学时为68学时,依据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以及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所从 事岗位的实际需求,坚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的说明: 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技术领域,是当今计算机 界公认的主流技术之一,也是迅速发展并在信息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作为信息类学生应该了解并掌握一定程度的计算机网络与数据通信的知识及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已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计算机原 理等基础上,对网络技术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了解;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基 本原理,尤其是TCP/IP协议簇和IEEE 802系列,培养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充分运用并掌握科学的现代化网络管理方法和手 段,为本专业服务,为今后能够迅速地适应社会各方面管理工作的需要服务,为Intern et开发与管理和局域网的组建、规划和管理打下良好基础,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现 代化信息管理人材 学习本课程需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并可以为后续课程——电子商务网站建 设、网络组建与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等积累相应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教学总时数 为6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为54学时,实验学时为8学时,参观2学时),另外自学4学时, 共分10章。 附课内总学时讲授主要知识点及课内学时分配表: "章 "内 容 "理论 "实践 "自学 "参观 " "1 "计算机网络概述 "4 " " " " "2 "数据通信基础知识 "8 " " " " "3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6 " " " " "4 "计算机局域网络 "8 "4 " " " "5 "计算机广域网技术 "4 " " "2 " "6 "网络操作系统 "2 " "2 " " "7 "常用网络设备 "4 "2 " " " "8 "网络互联与因特网基础 "10 " " " " "9 "因特网的应用 "6 "2 " " " "10 "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 "2 " "2 " " "总计 "64+4课时 "54 "8 "4 "2 " 二、课程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从整体上有一个较清晰的了解,了解计算机 网络的基本概念,了解网络新技术的新发展,从网络层次结构模型的应用层到物理层来 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进行描述,掌握计算机网络各层协议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所采用 的技术,对当前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种类和常用的网络协议有较清晰的概念,学会计算机 网络的一些基本设计方法,对典型计算机网络(Internet)的特点和具体实现有基本印象 ,初步培养在 TCP/IP协议工程和LAN上的实际工作能力,学会计算机网络操作和日常管理和维护的最基 本方法,为后续各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三、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课程在全面讲述计算机网络及数据通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考虑到现今Internet的普 及,本课程放弃大部分书籍以ISO/OSI来讲解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的做法,而采用以Int ernet的TCP/IP体系结构来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同时,本课程还以IEEE 802系列为线索详述了局域网的相关技术和协议。最后,介绍了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硬件 及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及技术。 本课程分为掌握、理解、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 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理解"的内容要求 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 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四、课内教学内容: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4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2.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组成 3.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分类及应用 主要教学内容: 1.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1.2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1.3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4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 1.5 计算机网络分类 1.6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第二章 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8学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数据通信的一般概念 2.了解信道的概念及其主要特性 3.掌握数据编码与调制方法 4.掌握多路复用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5.掌握各种交换技术的工作原理,明确其优缺点。 6.了解差错检测与控制方法。 主要教学内容: 2.1 数据通信基本概念 2.2 信息及其主要特性 2.3 传输介质 2.4 数据编码 2.5 多路复用技术 2.6 数据交换技术 2.7 差错控制及检错 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6学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定义 2.理解通信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标准 前言: 《计算机网络基础》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面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 业开设,课程总学时为64学时,依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由计算机 应用技术专业教研室赵阔执笔起草本课程的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说明: 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技术领域,是当今计算机 界公认的主流技术之一,也是迅速发展并在信息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作为信息类学生应该了解并掌握一定水准的计算机网络与数据通信的知识及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已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计算机原 理等基础上,对网络技术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了解;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基 本原理,尤其是TCP/IP协议簇和IEEE 802系列,培养实际动手水平,使学生能充分使用并掌握科学的现代化网络管理方法和手 段,为本专业服务,为今后能够迅速地适合社会各方面管理工作的需要服务,为Intern et开发与管理和局域网的组建、规划和管理打下良好基础,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现 代化信息管理人材 学习本课程需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并能够为后续课程——网站建设、网络 组建与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等积累相对应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教学总时数为64学 时(其中理论学时为54学时,实验学时为8学时,参观2学时),另外自学4学时,共分1 0章。 附课内总学时讲授主要知识点及课内学时分配表: "章 "内 容 "理论 "实践 "自学 "参观 " "1 "引论 "4 " " " " "2 "数据通信基础知识 "8 " " " " "3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6 " " " " "4 "计算机局域网络 "8 "4 " " " "5 "计算机广域网技术 "4 " " "2 " "6 "网络操作系统 "2 " "2 " " "7 "常用网络设备 "4 "2 " " " "8 "网络互联与因特网基础 "10 " " " " "9 "因特网的应用 "6 "2 " " " "10 "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 "2 " "2 " " "总计 "64+4课时 "54 "8 "4 "2 " 二、课程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从整体上有一个较清晰的了解,了解计算机 网络的基本概念,了解网络新技术的新发展,从网络层次结构模型的应用层到物理层来 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实行描述,掌握计算机网络各层协议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所采用 的技术,对当前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种类和常用的网络协议有较清晰的概念,学会计算机 网络的一些基本设计方法,对典型计算机网络(Internet)的特点和具体实现有基本印象 ,初步培养在 TCP/IP协议工程和LAN上的实际工作水平,学会计算机网络操作和日常管理和维护的最基 本方法,为后续各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三、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课程在全面讲述计算机网络及数据通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考虑到现今Internet的普 及,本课程放弃绝大部分书籍以ISO/OSI来讲解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的做法,而采用以I nternet的TCP/IP体系结构来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同时,本课程还以IEEE 802系列为线索详述了局域网的相关技术和协议。最后,介绍了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硬件 及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及技术。 本课程分为掌握、理解、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 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使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理解"的内容要求 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 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四、课内教学内容: 第一章 引论(4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2.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组成 3.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分类及应用 主要教学内容: 1.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1.2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1.3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4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 1.5 计算机网络分类 1.6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第二章 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8学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数据通信的一般概念 2.了解信道的概念及其主要特性 3.掌握数据编码与调制方法 4.掌握多路复用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5.掌握各种交换技术的工作原理,明确其优缺点。 6.了解差错检测与控制方法。 主要教学内容: 2.1 数据通信基本概念 2.2 信息及其主要特性 2.3 传输介质 2.4 数据编码 2.5 多路复用技术 2.6 数据交换技术 2.7 差错控制及检错 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6学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定义 2.理解通信协议的基本概念及其组成要素 3.掌握OSI参考模型的体系结构、分层原则及各层的功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