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学习再学习-作者:李笑来

学习学习再学习


前言

摘录

就好像“学习其实只不过是意识问题”一样,勤于记忆其实只不过是一种习惯。有这个习惯的人,会自然而然地去做,且不觉得辛苦——实际上真的没什么辛苦,那只是与平日里走路一样的正常活动而已。而没有这个习惯的人,会有各种各样的抵触、抱怨,而且还会拿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去抵抗——并且肯定是听起来颇有道理。嗯,很多人需要自我催眠。

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很多人没彻底看懂。这句话更多透露的其实是师傅的无奈。师傅能做的,其实就那么多,他也想做后面的事情,可实际上真的无奈。老师其实是一个“自伤”的职业——做老师,往往意味着停滞不前,做一盏路灯,照亮别人前行的路。当然,这也是为什么老师群体里庸才更多、格外多的根本原因。所以,自学是王道,自己进门,自己修行——这是没办法的事儿。

a) 关于《学习学习再学习》

距离写《管理我的时间》(后来的《把时间当做朋友》)已经有5年左右了(2007.03),而《把时间当做朋友》也在书市上卖了三年多了(2009.06)……时间真快。

一个念头从孕育到出生——通常孕育的过程自己并不知道,基本都是“意外受孕”;而从出生到成熟,却需要很长很长时间——也因为有意识而辛苦。

现在,这个念头还不是很成熟,但我决定开始写了:《学习学习再学习》——这并不是老生常谈,这句话里的三个“学习”,词性分别是:学习(v.)学习(n.)再学习(v.)。

也就是说,学习(n.&v.)本身就是需要学习的。我们常常说某某人有很强的学习能力,那这种能力必然是习得练得的,因为智商多少可以遗传,而学习能力只能靠后天获得。所以,想要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life-long learner),就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样,必须先去打磨学习能力。又,学习(n.&v.)本身也必须在学习(v.)的过程中打磨:因为学习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就是通过实践(learning by doing)。

所以要“学习学习再学习”。

b) 写作风格

以下是我自己为该系列所定的写作风格,将努力遵守之:

  • 简洁
  • 朴素
  • 深入
  • 实用

1. 学习是意识问题

拿开车做个类比,一个人就算买来最贵的车,拥有最高级、最完善的安全设备,可如若他没有“安全意识”的话,那些外在的东西其实统统没用。

曾听一朋友转述一场车祸:他坐着新买的宝马X5在高速上被人追尾……他的司机很有经验,下了车,没有任何犹豫,拖着我那朋友迅速爬过栏杆离开公路……一分钟都不到的时间里,后面的车冲过来,撞上,再后面还有车撞上来,他们俩的车都直接报废了……对我那位朋友来说,这体验就是“死里逃生”——他根本就没有那个意识,当时还心疼车,下了车还想骂人,若不是他的司机二话不说就把他拖出高速公路,那岂不是车毁了人也要亡?幸亏那位司机有足够的“安全意识”!

意识问题”就是如此重要,有没有那个“意识”往往产生天壤之别。同样,在关键时刻,有学习意识的人,与没有学习意识、或者学习意识相对比较弱的人,总是有着天壤之别,无论是在选择上,还是在行动上,都是如此。人生就是由选择与行动构成,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如此巨大,也就并不奇怪了。

2. 成功需要先例

学过、学好、学精一样东西很重要。如果你成功过,下一次你将更容易成功,因为上一次成功为你积累了真正的经验。学习这事儿也一样,如果你学成、学精过某样东西,那过程、那结果,将是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很多人之所以可悲,就是因为到了这般田地,到了这般岁数,从未学成、学精过任何东西……所以,他们永远只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却从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也没有任何可供参照的过往经验——牢牢地被套在死循环当中:成功的人会越来越成功,失败者会被失败所禁锢。

很多的时候,它确实就是死循环。然而,也有一些时候,还是有机会跳出来的:从现在开始玩命学会一样东西,学好、学精——这是第一桶金

3.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

一旦学好、学成过什么事情,人就会自然拥有学习的习惯。这时候,所谓的学习跟吃饭没什么区别。一段时间不学,脑子就饿。学点什么就很开心,就跟吃饱了很满足一样。跟吃饭不一样的是,胃的容量基本上是恒定的——变化幅度没多大;可脑子却不一样,需求量会越来越大,消化能力会越来越强,更重要的是,脑子的容量几乎无限——并且,跟胃还不一样的是,脑子不需要排泄,只会不断创造。学习是红舞鞋,穿上了就开始跳舞,停不下来。不累,欢乐。

4. 专家心态

有一种思考模式,叫做“从结果开始倒推”。电影导演经常要这么做:“为了有一个凄美的结局,都应该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学习的时候,也常常需要这么做。为了终有一天成为一个“专家”(Professional) ,那应该做哪些事呢?第一件事就是要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会成为专家。

这样,就能从一开始就有专家心态:高要求对待自己。做事不对付,学东西不马虎,有大局感,循规蹈矩的同时又有自己的原则且不打折扣地坚守,这就是专家。

培养、固化这种心态很重要。技能是需要一点一点积累的,但心态却可以提前拥有,并且,这提前拥有的心态一定会加速此后的努力、催化随之而来的进步。

5. 读书只有一种:精读

不管你信不信,事实就是如此:快速阅读并不存在,泛读毫无用处——我可以用一本书解释这句话,可没必要,懂的自然就会接受,不开窍的,看到这里应该自动离开了。

很小的时候(大概六七岁),我母亲看我翻一本书,问,“你看什么呐?翻得那么快!”

“嗨!这种书,随便翻翻不就可以了嘛!” 我不知轻重。

接下来我听到了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我记了一辈子的话:“随便看看就可以的书,你看它干嘛?”

要读就读好书,读好书就要一个字不差。 这是原则,铁打的——专家都知道。

6. 选书基本原则

书是要精读的,必须精,没的商量。所以才更需要认真选书。而书必须自己选。选书也是一种必须习得并培养的能力。别找人要书单,那只不过是给别人制造负担——谁会知道别人应该看什么书?!即便是老师,也只能说个大概。最终,自己要看的书,需要自己找。以下10个简单的原则,基本上能帮助任何一个正常人做出自己的决定。

6.1 出版社

每个出版社的出版能力各不相同,也各有所长。尽量选择在锁定的领域里知名的出版社。反正你不能买电影出版社出版的《精通Python》——这当然是玩笑,电影出版社没出过这么一本书。

6.2 作者

靠谱的人写出来的东西靠谱。在决定是否花时间精力去读之前,可以花一点时间去了解作者。注意,要去了解作者在该领域中的能力,至于作者的其他方面,必须暂时放在一边。

6.3 版次

第一版的书,慎买慎读。再版次数越多,说明此书的内容越经典。优先选择那些“第n版”(n越大越好)的书。

6.4 印次

有时,要学习的领域太新,乃至于只有第一版的书。那就要看,有没有那种印次已经很多的书:比如,第一版第n次印刷(n越大越好)。

6.5 印数

即便最终你不得不买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书,那也最好先看看印数。首印数量太少,说明出版社对其销量没有信心……

6.6 “编”与“著”

编著这两个字经常放在一起,但实际上有天壤之别。“著”的意思是原创成分更多,“编”的意思是”拿来放在一起”……有的书缺德,把两个字放在一起用“编著”糊弄读者。当然要优选“著作”。

6.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为了习得知识而去读书,多是技术文献之类的“非小说类书籍”(Non-Fiction)。如果书后没有详尽的“参考文献”列表,那这本书不值得读——更多的可能性是,那并非是作者用笔写的,而是他用剪刀浆糊拼出来的东西。这一条格外重要,真的在乎它,就会知道中文书中,可选择数量其实很少。

另外,好书的“参考文献”往往相当于一个地图,你按图索骥,就会找到更多好书、经典书。

6.8 索引(Index)

好的参考文献,或者说,合格的参考文献,是要有详尽的索引的。印刷版的书,没有索引,就没办法检索——那书的用处何止减半!当然,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更喜欢电子书的重要原因:可随时全文搜索!

6.9 优选英文书

不解释。自己想。不同意的话,就别再读下去了,谢谢配合。

6.10 尽量不读译作

这是很有“偏向性”的固执看法(stubborn opinion)。尽管译者永远出于好心,但好心未必带来好结果——这又是事实。既然你决定继续读下去,还是先接受这个建议吧。

更为重要的是,学门外语(尤其是英语),根本没那么难,甚至很容易,能不能学,能不能学会,只不过是学习意识问题

以上几个原则,尽管简单,但是如若你将他们拼起来应用,就会发现,市面上书确实不少,值得看、值得读的真的不多。于是你就释然了,于是你就淡定了,于是你就不害怕精读了……

6.11 花点时间去读书评

AmazonDouban上的书评都很棒,尽管也需要一点点的甄别能力(遗憾的是,豆瓣上“书托”越来越多了——读中文有很多“意外的负担”)。

6.12 看看牛人在读什么

网络时代有很多方法可以去了解牛人们在做什么,牛人的共同特征是喜欢分享。他们正在看的东西,是他们筛选过后的,常常有很大参考价值。注意,是“参考价值”,不一定是“价值”。(这里有个很好的例子:Some Books for Software-oriented Humans,文章作者是Pat Maddox, Rspec核心开发团队2号人物。)

7. 网络内容质量判断

跟选书一样,网站的内容也常常要筛选。而且,由于在网上发布内容没有类似“出版社”之类的机构“事先编审”,所以,好内容实际上可能比例更低。所以,还是要有一套方法去筛选内容。首先要尽量了解作者(比如,英文的作者,就看看他的TwitterFacebook,如果是中文作者,就看看他的微博。另外,尽管很多人对Alexa的排名不屑,这些年里,它一直是帮我筛选网站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无论是用Safari,还是Google Chrome或者Firefox,我都会安装Alexa插件,以便随时了解一个网站的排名。

8. Google

研究这个词,在英文中是research,我把它理解为re-search,实际上各种语言是相通的,所谓re-search其实就是“上下求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所以,如果你想学点什么,就要善于搜索。而在这个时代里,最好的搜索工具就是Google

8.1 使用“本尊”

最好使用 http://www.google.com/ncr NCR: No Country Redirection,而不是http://www.google.com.hk;有时,直接输入http://www.google.com也会被自动转到“本地Google”,比如,我用日本的VPN,浏览器就会把我转到http://www.google.co.jp……

8.2 优先使用英文关键字搜索

这是个好习惯。别说不会英文,不会就学,没那么难。

8.3 基本技巧

Google搜索引擎也许是世界上最简单的应用界面,只有一个输入框和一个按钮。然而,用好它还是需要花点时间去学习的。Google有帮助文档,还专门设计了个学习网站A Google A Day

8.3.a 加号

在Google的输入框里,所有的空格都被Google理解为加号+。如果你输入的是 purpose of education那么Google返回的文章里既有“purpose”存在,也有“education”存在,但不一定有“purpose of education”存在。另外,过分常用的、单独存在没有意义的词汇往往被忽略掉,比如冠词“a”、“the”;介词“of”、“in”、“on”、“at”、“to”;连词“and”、“or”、“but”;从属连词“that”、“which”、“when”;代词“my”、“his”、“them”等等。

8.3.b 引号

如果你想要找含有“purpose of education”这个词组的文章,那么你必须输入"purpose of education"。现在的Google已经可以处理utf-8大字符集了,所以,即便你在输入的时候使用的是全角字符(不是半角字符的"而是或者)Google也照样能够正确处理。比较一下两种输入返回的结果:purpose of education vs.“purpose of education”。再试试 the most important benefit of education 和 “the most important benefit of education”。这就是引号(“……”)的作用——返回“完整匹配”的结果。

8.4.c 减号

为了进一步筛选搜索结果,还需要学会另外一个符号——减号-。比如,“the most important benefit of education” – “united states”要求Google返回含有“the most important benefit of education”但不存在“united states”的文章。

8.3.d 星号

另外一个威力无穷的符号是星号*。Google支持通配符搜索,即搜索字符串中可以包含星号*,用来替代任意字符串。比如,“the most * examples of censorship”将会返回含有类似“the most outrageous examples of censorship”、“the most brazen examples of censorship”、“the most heinous examples of censorship”、“the most stupidest examples of censorship”、“the most dangerous examples of censorship”、“the most egregious examples of censorship”、“the most prolific examples of censorship”、“the most absurd examples of censorship”……

8.3.e 波浪号

还有一个运用相当灵活、经常带来意外收获的符号是波浪号~。把波浪号~加在某个单词前面,是在告诉Google:除了给出的关键字之外,还要搜索与波浪号~后面的那个单词相关的词汇。比如,搜索the importance of ~censorship的结果中包含着“the importance of censorship”,也包含着与censorship相关的另外一个词汇“propaganda”——“the importance of propaganda”。

8.4 高级技巧

8.4.a 站内搜索

再学一个在指定网站中搜索的语法“site:”。比如,“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site:http://www.time.com/就是要求Google只返回http://www.time.com这个网站里的含有“the purpose of education”的文章。

8.4.b 定制搜索

2006年,Google推出了“co-op”服务(自定义搜索引擎)。其中最常用的功能之一就是可以指定Google搜索一个或者若干个指定的网站——相当于前面提到的Google语法“site:”的扩展。比如,我就曾经为我的学生定制了一个Google cse(Custom Search Engine)——Search News Media。不妨看看在这个自定义搜索引擎上搜索censorship返回的结果(GRE/SAT的作文考试中,都有很多关于“censorship”的作文题)。这个cse只搜索以下10个网站:

  • http://www.economist.com/
  • http://www.cnn.com/
  • http://www.time.com/
  • http://nytimes.com/
  •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
  • http://www.usnews.com/
  • http://usatoday.com/
  • http://www.reuters.com/
  • http://www.bbc.co.uk/
  • http://en.wikinews.org/

9. 培养自己的记忆力

Rita Mae Brown说,“One of the keys to happiness is a bad memory.” 坊间流行的俗语说,“弱智儿童欢乐多”。

记忆力是学习的关键。记忆力差,学什么都慢,学什么都无法深入。可惜,很多人被洗脑了,理直气壮地给自己洗脑:“我最讨厌死记硬背了!”,他们忘了,死记硬背还有另外一个说法:博闻强识

记忆力好,有天生因素存在,不过,对任何人来说,记忆力都是可提高的,更是可以扩充的。牛人都有记笔记、整理笔记的习惯,他们不仅常年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记忆力,还用笔记这种东西去不断扩充他们的记忆力。

9.1 小心先进的工具消磨你的记忆能力

各类电子词典,消磨了很多人的记忆能力:查词典太方便了,乃至于,查过也不去记,反正可以随时再查……可问题在于,这样造成的记不住,会越来越严重,乃至于最终,词汇记忆能力下降到再也不可能记住非常用单词的地步——这很可怕。

很多程序员也有这样的经历:一上来就用各种便捷的“代码补全”功能(IDE必备功能),可最终,没有任何一个复杂一点的命令或者函数可以全凭记忆,最终的大麻烦是,离开那个工具,就什么都做不了……

这种记忆力被消磨的情况比看起来的可怕得多——因为记忆能力的下降,直接损坏学习能力。真的要小心。

新的、先进的、便捷的工具必须要用,但,完全可以在最初的阶段全凭手工、全凭记忆力。等熟记了之后,再用各种工具提高效率。或,即便一上来就用各种辅助工具,也一定要抽出时间精力去把必要的东西牢牢记住。这不仅仅是记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是在积累学习能力。

9.2 “死记硬背”确实走不了多远

记忆,尤其是大量记忆,是依赖很多条件的。

  • 理解
  • 组织
  • 应用
  • 重复

需要记忆的量越大,越需要提前真正理解。小孩子岁数不大,也能陆续背上许多唐诗宋词——是否能够理解好像并不是前提。然而,那是因为那些唐诗宋词的单个篇幅其实很小,并且还很有韵律,朗朗上口。学习中所需要记忆的很多东西,篇幅很大、并且没那么明显的韵律,于是,难度就提高了。不理解,很难记住。

需要记忆的篇幅很大,于是,就必然需要把其中的内容区分成若干个模块。而后厘清其中的逻辑关系。不这样记不住,不这样就算当时好像记住了,过了一段时间就再也想不起来——我们的大脑之中保存了太多东西,没有逻辑联系我们就没有找到它们的路径。

记住的东西,如果可以应用,那就很难忘记。不管记什么,都要想办法找到应用的地方。如果“实在找不到应用的地方”——那就甭记了。

上面的每个步骤都需要重复。无论什么东西,过一段时间之后,就可能发现有新的理解,意识到新的组织方式,找到新的应用……这种重复过程,会加强记忆片段之间的联系,拓宽我们在大脑中寻找到它们的路径……

9.3 “牢记”最终只是习惯而已

就好像“学习其实只不过是意识问题”一样,勤于记忆其实只不过是一种习惯。有这个习惯的人,会自然而然地去做,且不觉得辛苦——实际上真的没什么辛苦,那只是与平日里走路一样的正常活动而已。而没有这个习惯的人,会有各种各样的抵触、抱怨,而且还会拿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去抵抗——并且肯定是听起来颇有道理。嗯,很多人需要自我催眠。

10. 重视基础

无论学什么,都要问自己:“把这事儿做好,需要哪些基础足够扎实?” 这个问题很重要。拿个本子,或者智能手机上的工具,制作一个列表,不断补充。而后找时间、花精力逐个突破。这是必须经历的过程,不可或缺。

10.1 概念

任何一个领域的知识,都是建立在一个核心概念之上,而后再由此延伸出无数新概念。比如,经济学,就是建立在“(物质)稀缺性”(Scarcity)之上的。没有这个概念就没必要有经济学的存在。每个概念,都会有详细的定义——在最初的时候,都应该牢记——即便不理解,也要“死记硬背”,而后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反复回来重新理解,直至彻底把握。

任何一个概念,都需要认真琢磨。

  • 它的内涵、外延;
  • 它是什么,它不是什么;
  • 它与类似概念的相似、不同之处;
  • 它在被应用之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及其常见误区……

这些都是要一个一个搞定的。

10.2 最大的问题究竟是什么

学习任何东西之前、之中、之后,都要常常思考“它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存在的?”——那是最大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思考结果,会使那些曾经看起来“莫名其妙”的东西越来越“理所当然”。这是“根”。越是深入研究,就会发现,“根”不但是地面上不断成长的基础,而它本身也会不断深入——就好像树根在地下也会延伸一样。

知识就像是树。树需要土壤。知识需要那些“需要被解决的问题存在”。到了一定程度,树也会老死。会有新的树、别的树长出来。如果那一片土壤没有需要被解决的问题了,所有的树都会枯死。(很多人之所以迷信,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那些他们想要解决、或者弄明白的问题,早已被其它的知识解决了、或者弄明白了。)

10.3. 重视观念与思考模式

事实上,每一个学习过程都是改造自己大脑的过程。学会游泳,就知道协调性的重要;学会统计概率,就知道事实与感觉常常全然不同,甚至相反;研究一点经济学,就知道这世界总有难以接受但又无能为力的事实存在……

所以,无论学什么,都要时时思考那东西背后的观念究竟是什么?也许不会马上得到答案,但要持续思考,持续寻找——直到参悟为止。

学习各种思考方式。比如,读点经济学的书,就应该学会“我们常常要通过简化问题去发现实质”、“多个影响因素存在的时候,我们要先假定只有一个因素是动态的……这样才能研究明白”等等。再比如,学点编程,就要知道“不要重复自己”(这跟学东西不一样,哪儿不一样?自己想)、“备份不可或缺”等等……“`

(需要更精彩的例子)

10.4 基础只靠一样东西:练

所谓的“练”,就是尽量多地、且尽量正确地、反复地做。关于“多”不用多说:很多问题的根源只不过是“做得太少”。尽量正确很重要。没办法从一开始就正确,因为需要多练才行,但每一次都不能对付,不能偷懒——偷懒的正确方法是“绝不偷懒”——因为“早晚要还”。反复这东西,就是卖油翁的话:“无它,手熟尔。”

10.5 认真仔细是护身符

认真是一种能力。可偏偏一个人有多马虎是基因决定的:就是有一部分人比另外一部分人天生更为马虎——这是思维灵活(易跳跃)的副作用。然而,既然它是一种能力,就是可以习得的,可以培养的,可以增强的。方法倒也简单:养成使用Check List的习惯。不要觉得自己仅凭脑子就记得住——绝大多数人其实做不到,只不过是过分自信而已。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可以通过总结获得一个“完成步骤”。下次再需要做同样事情之时,就可以把这个整理好的“完成步骤”当做Check List,逐一确认,以防差错发生。

11. 要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足够的信心

很多人之所以学不好,其实只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相信自己能够学好。这是一种自我暗示。而且还是“很有技巧”的自我暗示。基本的模式如下:

  • 告诉自己也告诉别人,要学的这个东西很难……
  • 不断地告诉自己真的很难……
  • 甚至用“做不好”来证明给自己看:看吧,真的很难!
  • ……接下来有个急转弯,颇令人意外的急转弯,不是惯性的:这么难,所以我应该更加努力……
  • 而是:因为很难很难,所以,我没学会也很正常!

自我暗示的力量很强大,而它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它总是“出手无形”。

最好玩的是,正是这些糊涂蛋,整天在嘲笑身边那些依然在努力的人——其实,他们只不过是害怕而已,害怕“那么难的东西”竟然被“比自己笨的人”学会了!而现实又总是很残酷:刚刚这个比较往往只不过是他们的幻觉而已。又,幻觉的终极残酷在于:幻觉之中的人不知道那是幻觉。

反过来,那些学得会、做得好的人,往往会安慰、鼓励那些跌跌撞撞的新手,几乎是一样的话语:“别急……”“慢慢来……”“确实很不容易的……”

远离那些喜欢说风凉话的人,他们是笨蛋,不可救药的笨蛋。他们只会自生自灭。

无论如何都不要被笨蛋们吓倒——想想吧,要真被他们吓倒,那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儿啊!

12. 独特的学习方法可能并不怎么样

有没有“独特的学习方法”?答案最多只能是疑问(肯定、否定、疑问):一定会有吧?

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这句话从来就是一个掉进去就爬不出来的坑。独特的另外一个叫法就是“兼容性太差”——如果一个人的方法真的很独特,乃至于全世界就他一个人那么干,那么他肯定会吃亏的,因为不大可能有一种方法是普适的。除非他自己有幻觉,手里拿着一把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

学习方法,往往越朴素越好,根本理由只有一个:简单朴素的东西,普适性强(其实任何领域好像都是如此)。方法越花哨,限制与陷阱就越多。比如,学外语背单词,最朴素的方法就是重复,如果还有技巧的话,是(稍微有点累的)造句。至于什么“词根词缀记忆法”、“趣味记忆法”、“不择记忆法”等等,都是歪门邪道,早晚自己会吃亏——不信走着瞧。

13. 知识结构

任何知识,都有其自身的结构,了解这些结构,是学习能力养成的基础。大多数人一生都未真正思考过这个问题,于是,能学多少,能会多少,基本上被限制在自己的智商范围内。很多人比别人强的原因,并非是努力的结果,只是更聪明而已。不过,聪明与否,其实只不过是十步和五步的区别而已。而那些能够突破自己智商限制的人,一生要走无数步。

(本节需要大量补充)

13.1 线性结构

这是最简单的知识结构。比如“如何在Mac OS X上部署Rails开发环境?”这种知识就是线性的,它有若干个步骤,逐一完成,即可达成目标。再比如,学英语的时候背单词也是这类知识结构,反正背么,两万个,背一个障碍就少一个……这类知识之间的差别仅仅是步骤多少,是否麻烦的问题,所谓习得能力也只不过是耐心问题。可惜,可实际上,很多重要的知识并非这种结构。处理它们的技巧其实只有一个,自己动手做笔记,做checklist,用以辅助记忆。

13.2 分支结构

如若在线性结构上出现分支,难度就会增加。比如,当你自学“如何在Mac OS X上部署Rails开发环境?”的时候,发现在前几步做完之后,你面临方案的选择:管理软件包,究竟是用MacPorts呢,还是应该用HomeBrew?无论你选了哪一个到了安装Rails的时候,又得选择,Ruby的版本管理,究竟是用RVM呢?还是用renv?以后你会不断面临各种选择,并且选项常常多于两个。

可问题在于,如果有若干个分支,那知识复杂度时间精力消耗就会就会成几何级数增长:多一次二选一,就是乘以二,就算每次都只有二选一,有n步就有2n条路线。万一每次是三选一,就可是3n,2和3的差别很小,可2n和3n的差别就格外惊人了,更何况有很多时候选项不止两三个……

13.3 交叉结构

一旦某项技能需要综合多种技能,或者多个领域的技能,那它的难度可能无限增强。写作之所以永远是只有极少数人真正掌握的技能,就是因为它拥有更多交叉结构。识字、语法只是最基础的东西,此外需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除了深入了解自己紫外还更需要了解读者……我做老师的时候,常常惊讶于绝大多数同行只浮于表面,课上只讲词汇语法,可后来才觉悟过来:大多数学习者一生都没意识到词汇语法之外更重要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他们会投诉那些不讲词汇语法的写作老师!

13.4 递归结构

(这一节真的很简要地讲明白,容我花时间想想办法……)

这是最难的知识结构——它往往看起来跟线性结构没什么区别,但,最终令人迷惑,甚至懊恼。用最直白的话来描述,就是:初级的知识需要对高级知识深入了解才能真正深入了解——你看看这句话多拗口就多少有点概念了。

它们就像那些“不可能的物体”(Impossible Object)一样:

这也是大多数人并不重视基础并且最终无能为力的重要原因。也确实,刚开始他们怎么知道那东西在后面那么不可或缺?比如英语发音,很多人的问题根本不在于他们所想象的“天赋”,而仅仅来自于不认真,应付了事:从一开始学每单词的时候,都不差词典,就算查词典也从来不看音标,所以,乱念。一年过去,五年过去,十年过去之后,用另外一个勤奋积累了成千上万个读错的单词……这辈子算是改不过来了!

(什么是递归?概念复杂点,但例子很多:“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道,老道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道,老道讲故事:从前……’”

Sep 18th, 2012

原文地址:http://xiaolai.github.io/alpha/on-learning/

  • 3
    点赞
  • 17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