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名:科学就是较真 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就是跑马圈地

 

李成名:科学就是较真 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就是跑马圈地

发布时间:2014-1-20 17:09:37


  可能很多人都料想不到,当年中考英语2分、以全年级倒数二、三名入校的孩子,成为了今天最最火热的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首席科学家、行业里第二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人。
  大家也一定还记得,2003年到2005年间,有一个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的学者,到处作报告,全国各地去鼓动关于数字城市建设的思想和未来。
  十年前,有人告诉他,数字城市建设,测绘牵不了头。十年后,有人替他担心,智慧城市阶段,测绘是小马拉大车,拉不动。
  他说:高一的时候,有老师劝他,实在不行的话,再回去复读一下初中。“我知道老师也是好意。”“但幸运的是,老师没有放弃我,我也坚持下来了。”不过两年时间,高三时候,他竟成了年级前三名。那一届,他们共有600余名学生。
  “智慧城市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阶段,比原来数字城市阶段还要难。”他说,“以前是考验我们方向是否抓得准,现在是考验我们毅力是否够。”
  “我还是信心十足。”他语气坚决,“我们有基础,想得更实,更具操作性,在这样的优势下,我们要为测绘争取更好的前途。”那种较真、坚持到底的拼劲一览无遗。
  他,就是李成名,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GIS所所长、国家局地名研究所所长、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局首批科技领军人才。


李成名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一、他这个人
  “其实一开始我没有答应(接受采访),不是说我这个人不好接触,很得瑟。”一见面,李成名就忙不迭地向我解释,“我总觉得做得太少,可说的不多,比起我们老一辈的专家,甚至同辈中,我觉得还是有点差距,还是应该静下心来做点事情。”
  后来得知,他之所以答应上封面,是因为我为此专程到了北京,还将就他的时间改了票,让他觉得有点抱歉也有点感动。松下幸之助说,“谦和的态度,常会使别人难以拒绝你的要求。这也是一个人无往不利的要诀。”他是一个不太善于拒绝人的人,而我又正好还算谦和,采访就在周末展开。用他的话说,“坚守70%的时间,其他的就牺牲一些休息时间。”
  他的成长很简单,很常规化。山东枣庄人,小学初中在村里上,高中上了重点,大学读了武测,免试推荐为研究生后下了一年基层,后来免试在武测读了博,毕业后去了一年香港,然后一直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工作。
  这样的履历看上去有些平淡无奇、波澜不惊,以至于我猜想他恐怕应该是那种“规规矩矩读书,老老实实做学问,该出成果就出成果”类型。
  后来深入聊下去,才发现原来是表面平常而内里丰富。比如上面说到的,中考英语只考了2分——这还能上重点高中枣庄市第一中学?在高手如云的重点高中里,不过两年,就从倒数3名到了正数3名——真正的“逆袭”啊!免试读研、免试读博,工作后陆续在老专家林宗坚教授的指导下,解决了测绘领域几十年来一直想解决但未能解决的难题“地形图非线性保密处理技术”,解决了1:500~1:350万地图自动缩编与地图自动成图的世界性难题,构想了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把测绘从过去提供数据的服务模式,完全改变到了在线服务的方式……天分、努力,甚至机遇,都应该是恰逢其时。
  他说自己谈不上聪明,从小接受的是规范化的教育,可能是培养了一些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从小就喜欢抠难题,初中的时候常常和老师一起探讨复杂题目,甚至帮助解决一些老师们也束手无策的问题。这种独立思考、独辟蹊径的思维方式,对后来的创新能力培养非常有帮助。
  他认为小学到高中,学习是9分教1分思,本科6分教4分思,研究生4分教6分思,博士则是1分教9分思。在学校学习的东西再多,过几年就落后了,因此必须要有自我学习的精神,学后还要会用。
  他小时候并没有特别地努力,还曾经连续3个多月不去上课,最后考试居然还稳稳当当地位居前茅。他当时感觉,“反正自己学和在学校学也差不多吧。”
  由于初中时期乡村学校师资力量有限,有很多课程还是没有开设,比如英文,但却是重点高中的必考(难道那时的普通农村中学,断然出不了重点苗子?)。可以想象,那2分,应该还是他蒙对的。更可以想象,他的其他科目,该是多么的高分才行啊!

  从倒数到正数,逆袭靠什么
  到了高中后,突然发现不仅英语,其他还有一些课程都没有学过或没有学透。半学期过后,也起色不大。老师劝他,“人家学过的,都感觉很困难,何况你还没有学过……”言下之意,是看他是不是干脆主动退学,复读一年,然后考个初中中专——这是当时农村孩子的一个很好的出路。
  幸得老师也只是好意劝解,实际上并未放弃他,反而是不断地鼓励。
  “学生越学越好,我觉得老师的鼓励是很重要的。”李成名说。
  一方面,他用最笨的办法在英语单词下面“标拼音”、“标汉字”,另一方面,基于他卓越的数理化解题能力,老师常常把和外校交换来的试卷让他先做一遍,估量难度后再让同学们做,这让他一直感觉到被重视。
  “高二的时候,我基本上在小班能占到前3名,到了高三,在整个年级也能排到前3名了。”李成名说。
  现在,他偶尔会被母校邀请回去作报告,主要就是去给学生们鼓劲,成为了从差生到尖子的励志典型。而他自己,至今回想起来,竟是用“很愉快”来形容这段经历,没有点着蜡烛通宵达旦学习的经历,大部分是该睡觉就睡觉的印象,让他“很愉快地学习”、“稀里糊涂就过来了”。

原武汉测绘学院

  武测十年,厚积薄发
  高考的时候,他报了复旦的数学系、同济的建筑系,然后填了“服从分配”,最后成为了大部分以这种方式进入武测的学生中的一员,专业是86级航测。
  他的83级师兄师姐们在入校三十年大聚会时感叹到:我们要感恩社会/60年代是最幸运的/既没挨饿也没捱苦/每次都踩上点了/顺利上大学/毕业还包分配;我们要感恩学校/没有嫌弃我们老土无知/滋养我们成长/还包容我们的抱怨/后来才为你自豪……
  李成名说:“这就像我们打扑克一样,拿到一把小牌并不代表你就一定输了,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你的生活态度。”
  对测绘对航测不了解?不重要;进到了什么学校?不重要;将来毕业后进到什么行业?还是不重要。他没有闹专业情绪,坦然地接受了,又愉快地开始了学习,在武测一待就是整整十年,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现在看来,还能说,他拿到的是一把小牌么?
  “后来我觉得自己还是很喜欢测绘,因为它把数学、物理,甚至立体几何这些理科的东西运用得很充分,而且看似很艰苦的一个行业,今天已经和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了,是一个朝阳的产业。”李成名兴奋地说,“这才几年,测绘已经成为了IT大佬们、各大资本们抢先要涉足进入的新鲜领域,要跨界过来。”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你能不能在已成定局的条件下做得更好,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物质条件不是很丰富的李成名,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学习上,图书馆成了最好的去处,除了专业的书籍,社科类的他也经常借阅,比如十大元帅、解放战争之类的,十年时间看了不下几百本。工作后有一次跟部队的人谈合作,一聊就十分投缘,让对方对他刮目相看。那一刻,他心里恐怕暗自窃喜吧。
  “对你影响比较深的老师是谁?”我问他。
  “我想是郑肇葆老师、陈军老师和林宗坚老师。”略作思忖后他回答道,“作为朋友,香港理工大学的李志林老师,还有现在的山东省国土测绘院董同玉院长,我都很感激他们。”
  “郑肇葆老师娴熟的公式推导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李成名说,“哪怕在哪里卡了一下,能够停下来,下堂课有个交代。非常严谨。”
  他的硕士导师林宗坚、博士导师陈军也让他受益匪浅。两位老师的为人处世之道,深深影响了李成名以后带团队的方式。在李成名眼中,两位老师对学生、同事非常客气周到,为人处事大度宽容,学生请他们帮忙的,从来都不会拒绝。带团队初始,李成名还有点严己律人,不知不觉地就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后来他感觉到,要像老一辈的专家和老师学习,更加承认学生的差异化,根据这些差异去发挥大家的长处,每个人生活的背景不一样,经历的事情不一样,接受教育的程度也不一样,不可能看问题是一致的,也不可能能力是一致的,差异是客观的、不可回避的。承认这种差异化后,慢慢地,他开始变得更加坦然和宽容了。
  李成名估了一下自己在学生和团队中的印象:一、学生还是有点怕我;二、自己还是比较关心大家;三、环境还是比较宽松。
  学生怕他,是因为他比较较真,写文章、作汇报、推公式……哪个环节他都要求不能有一点马虎,他特别不喜欢学生碰到难题就绕弯,他认为当你遇到一个困难,克服一个困难,再遇到,再克服,你克服困难的能力就不断在增强,你创新的能力就不断在增强,积累的经验就比别人多,毅力就比别人强,以后再遇到任何困难,你都会很坦然。他清楚地记得在陈军老师那里读博时,老师感觉他作报告时声音太小,停顿的节奏不够恰当,PPT也不尽如人意,就让他天天去公园练习,扯着嗓子声情并茂地对着空气演讲。“作为学生时还不一定能完全理解,但是今天作为受益者,这种要求对我后来整个人能够走出来还是非常有帮助的。”李成名已是彻底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
  李成名在微信上说:成功的时候,多想想别人的帮助。失误的时候,多找找自己的原因。只有这样,路才能越走越宽!
  在他看来,哪怕只是在香港理工大学作一年的访问学者,在与李志林教授共同撰写高质量的论文时,对方严谨的逻辑性思维也让他记忆深刻;当年下到基层锻炼,在山东省地矿测绘院跑尺,院长董同玉惜才,放他回到学校继续深造。虽然这只是作为领导的一个小小决定和心胸,但却可能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
  这些,都让他念念不忘,心存感激。现在,不管是科研上、工作上还是生活上,学生需要帮忙的,只要他能做到的,都会尽力去做,来者不拒。
  他努力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鼓励讲意见,严禁相互吹捧,期盼有才能的学生在自由的讨论中脱颖而出,哪怕他初出茅庐。他在办公室里摆满了沙发和座椅,像是随时等待每一个前来讨论的学生,而这些沙发大多陈旧蜕皮,显示出主人对于物质的态度,也记录下这个面积不大的办公室门庭若市、思想碰撞的热火朝天。
  他说,科学就是较真。科研人员要有超前的想象力和构想,就像今天,产业界阿里入主高德、百度收购瑞图,大资本、全流程在整合资源,未来我们的行业应该走向什么样子,什么样子我们才有地位,是像今天这样吗,走向后台?这是作为科研人员必须要有的历史感和责任感。

李成名团队荣获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国产软件测评

  二、他的三大成果
  李成名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可以归纳为三句话:选好方向,坚持正确的方法,过程中开放的胸怀。他把第一步叫做“顶天立地”,第二步叫做“掘井及泉”,第三步则是“合作共赢”。
  在他所取得的所有让人咋舌的成果中,这一思路都可见一斑。比如研究“地形图非线性保密处理技术”,他和团队用了9年;解决地图自动缩编和制图,用了8年;构想数字城市地理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数字城市建设,用了10年,现在还在路上……

  地形图非线性保密处理技术——打通了保密与公众应用的通道
  2000年后,老百姓对于地理信息的需求已开始变得越来越迫切,作为战略上守势的国家,安全就非常重要,因为地理信息是精确打击武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那时,李成名及其团队在林宗坚院长的指导下已经开始了“地形图非线性保密处理技术”的研究,这项技术要求既能隐藏军事上保密的精确大地坐标,符合国家安全保密要求,又能保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民众生活所需的地理信息,是测绘领域几十年来一直想解决但未能解决的难题。
  “我们经过3年理论上、算法上的研究,攻克了一些关键问题。如果作为科研人员来说,其实就可以结束了,这个项目总的经费也才2万元。”李成名说。
  但是他觉得很可惜,又花了3年的时间去做反破译研究,邀请数学所、密码所、军方的专家等从不同角度来攻击,还花了3年时间做试点,最终证明确实解决了地形图保密和社会化应用的难题——这一技术比美国早3年、比印度早4年,最后全面地在手机导航、车载导航上用起来了,每年带动了300-400亿为老百姓服务的地图导航产业,支撑了一批上市的企业,如四维图新、高德。后来更成功应用于“天地图”建设。
  这一摊子下来,他们前前后后花了七八百万,都是靠做其他项目积攒下来的经费在坚持着。
  “现在我们每年大约有1000多万的插件使用权给到企业,即使我们收2毛都有200万。”李成名笑着说,“我们心态很好,象征意义地收点钱,证明我们是有贡献的,更多的是支撑这些企业做起来,不做绊脚石,实实在在推动产业发展,这也是让我觉得骄傲的地方。”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右二为李成名

  WJ—II型地图工作站——从部队开始的制图革命
  对于“WJ—II型地图工作站”,很多人都会觉得非常陌生,以前从未听说过,现在也很少提及,但是突然有一天,它给整个测绘地理信息界带来了无上的荣誉。
  2013年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李成名作为第一完成人的《国防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成为行业里继刘先林院士后第二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牵头人。
  《国防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2002年立项,是全军重大信息化专项,其核心就是突破地图跨尺度缩编与制图的自动化技术,项目中李成名主持研发了WJ-II型地图工作站。
  简单来说,这样的一个工作站,就是解决地图自动成图、自动缩编的问题。
  从数据变成地图,如果一个作业员来做的话,可能需要半个月甚至一个月,并且由于人的主观性原因,成图结果必然存在差异。而且,从一个大比例尺地形图变到中小比例尺地形图时,还需要缩编,作综合处理,涉及的因素太多,好像非人脑不可为,因此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如何让这两个阶段都实现自动化?这是世界级的难题。
  “现在我们缩编一幅图,不到2分钟就完成了。”李成名骄傲地说,“我们完全可以做到百分之九十八自动化。”
  他们组织了二三十人的队伍,在几乎没有项目经费的支持下,默默地干了七八年,投入积攒经费超过300万元。
  结局出乎意料地好,他们请一线制图专家做了几十幅图,然后用工作站自动化综合又做了这几十幅图,比对,高级别要素能达到绝对无错误,低级别要素95%符合。后来项目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给了这个团队一个大大的光环。
  目前该项成果已在全国380多个军事单位安装使用,为突发事件、多样化的军事行动提供了重要支撑。
  那么,如果推广到民用的话,那就意味着:以前可能要干上一两年的活,现在只要一两天,甚至以小时计!以前城市存有的各种比例尺地形图,现在只需要一套?还有,是否还意味着——会因此出现大量的人员变动?
  我把心中的疑问提出来。
  “一个新技术的出现,必然会导致有些工序的变革,但是部分人的痛苦,使整个大行业少痛苦,如果我们因为新技术的出现害怕打破现有的框架,固步自封,最后的结果是行业很痛苦。这是发展的趋势,你不做,别人也会做。不敢丢弃,害怕代替,你这个行业就被淘汰了,从更长远的战略上来说,你就输了。”李成名说道。


  数字城市——把测绘从“提供数据”的服务方式改变到“在线服务”
  “数字城市”是李成名的第三件尤为值得骄傲的事情。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徐德明局长、李维森副局长带领下,技术支撑全国300多个地级市和100多个县级市铺开,把测绘从过去提供数据的服务方式,完全改变到在线服务的方式,这是质的提升。
从平台概念的提出,到标准规范的制定,再到核心技术的攻克,以及后来的示范点实验,到最后组织大家共同来推动,李成名可谓奔走呼告,煞费苦心。
  “还是花了很多的心血。”李成名说,“整个时代已经从单机局域网走到了互联网、政务网,服务方式都在发生改变,如果我们测绘没有改变,还是硬盘拷贝数据给别人,测绘就变成廉价的了,我们将来的地位将会非常低,从事这个产业的管理和企业,地位都会非常低。”
那么,如何在变革中做到“直接对政府服务”呢?
  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主导下,李成名带领团队构想了“一库一平台多应用”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模式,把所有的数据整合成一个平台,测绘可以在上面做应用与政府对接,其他单位也可以。
  为这个模式建设我也曾采访过他。当时比较麻烦的是除了带宽的限制,测绘自己也还在纠结“数据不提供,死路一条;数据提供,死得更快”的坊间传言。
  李成名认定了数字城市建设的大方向,到处去作报告,去鼓动。后来局里立了项,选了潜江、嘉兴、太原三个试点。
  沉浸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李成名没有因为经费的短缺松懈下来,他潜下心来,从2005年到2009年一心一意扑在这三个地方建设数字城市,带领团队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地理信息公共平台NewMap。他说:“就是认定了这个方向,你要不相信,我把理念标准规范制定好;你再不信,我把技术做出来;你还是不信,我把典型案例做出来……”。
  在潜江验收时,把南部的16个省都叫过去,太原验收时,北部的15个省也过去了,嘉兴验收时,全国各省的代表都去了。
  数字城市彻底火了,大家都在谈,每个省都行动起来了。
  “全国铺开后,我缩回来了。”李成名说,“我们的作用是把企业带起来,让他们去大量地做工程,我们把精力收回来做更新的技术,思考‘智慧’条件下测绘该怎么办。这时就要学会放弃。”

  三、他对智慧城市的理解——新一轮的跑马圈地
  2013年1月,李成名去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作智慧城市建设调研,交流过程中该局一名技术员问他:您怎么看待地理国情监测、天地图、数字城市/智慧城市这三大平台?
  这是他从未遇到过的征询。
  思考后,李成名作出了总结,并把他对三大平台的理解发到了自己的微信上:
  地理国情监测本质上是监测部门归属较为明确的内容;天地图一方面战略上与 GoogleEarth、百度争主动权,一方面战术上与阿里、百度夺点击量;而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是争夺新技术发展拓展的并无明确归属的新领域。新技术帮助人类登月球、探极地,无主权归属先占先得,因此我看好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对测绘行业发展的战略价值。
  “这个时候,我们跑马前进,争取在新的领域中替我们行业分杯羹,插杆旗。”李成名说,2009年数字城市成功时,他“缩”回来的精力,很大部分就是投入到了智慧城市的探索中,以至在其他部委加入智慧城市建设大潮,尚在构想时,李成名已带领团队在李维森副局长带领下提出了“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实实在在的理论基础、技术指南,甚至还有案例。
  由于其他部委对智慧城市的“拦路阻截”,关于智慧城市建设测绘牵不了头的担忧声很大,甚至一些支持者都开始打退堂鼓了。
  李成名又忙着给大家鼓气:其一,从时间上,在数字城市阶段,其他部委早国家测绘局七八年就开始了,而智慧城市建设我们和他们基本同步,时间上不占任何劣势;其二,测绘前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大部分城市都是按照测绘的方式建设的数字城市;其三,测绘人做事更实,更具有操作性。
  “有没有想过可能会是怎样的结果?”我问他。
  “三种命运:打工,建立一个分中心,成为一个云中心。”李成名毫不含糊地说,“抢到了好的时机就是云中心,退而求其次分中心,绝对不能够到打工的位置。”
  “要怎么做?”我接着问。
  “不搞‘一刀切’,有需求和条件的可以先建。条件不具备的地方,还是以构建数字城市为主,把基础打牢了,待条件具备了,需求到了,再构建智慧城市。”李成名说,“从事地理信息的企业、各省的测绘主管部门,心要朝一处想,大家团结起来,站在超越行业的高度去看问题,争取一个最好的有利位置;作为负责人,要高瞻远瞩,不能遇到一点挫折,别人一说,我们立马就退回来了。”
  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李成名心中的几步走是这样的:
  (1)用3-5年时间,形成从“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到“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的一套完整的思路、技术、成功的试点;
  (2)再用5年时间,按照现在数字城市的推广方式,把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全部提升到时空信息云平台;
  (3)前面这10年,要为行业的发展多预留一些空间,不要把智慧城市当成项目去做,要把它当作方向去坚持。10年以后,可能又有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出来了,还可能拓展更新的领域。


李成名作智慧城市建设报告

  四、他的梦想
  智慧城市是李成名下一步规划的重要一棋,此外还有自动综合、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一体化,以及可分析的真三维。
  他设想再花几年的时间把地图所有比例尺的综合问题很好地解决,然后在民用这块推动起来,他觉得一个城市只需要保留一套比例尺地形图,需要其他比例尺时,随时派生出来就可以了,还确保了数据的一致性,更新简单。
  他设想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链接,即IP地址和物联网节点的地名地址编码问题,想要使地名地址更加精确到IP地址,精细到物联网地名地址编码,想要精确知道“你偷白菜是在哪里偷的”。
  他还设想怎么把三维的几何框架抽出来分析,把现在的三维变成实体的几何框架三维加上可视化的符号,符号与本体宜分宜合,成为真正的可分析三维。
  他梦想5年以后NewMap变成8.0,10年后变成10.0,像ArcGIS、Windows那样,成为行业的一个代表性产品,甚至全世界认可的一个工具。


  五、对话李成名
  《南方数码》:您说的“顶天立地”的科研怎么理解?
  李成名:“顶天”,是研究成果在国际上要有一定的影响,能够代表我们的科研水平,能够达到一定程度的领先;“立地”,就是这些科研成果要能转化为生产力,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有贡献。
  我们更多的是从“立地”的角度出发,瞄准“顶天”的方向,更注重自下而上。因为我们这个学科更多的是偏重于应用,和生产实际结合比较紧密,所以我个人认为更适合自下而上地建立科研方向与目标。

  《南方数码》:也可能这些方向大家都能看到,但为何是由你们来实现了?
  李成名:以地形图非线性保密处理技术为例,一方面是因为在2000年前,整个社会对地理信息的需求,特别是网络和导航的需求,还没有那么迫切,整个电子的智能终端技术和需求矛盾还没有到非解决不可的程度。
  另外一方面,我认为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你的方向一旦确定后,怎么去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这也反映了我们这个团队在科研过程中的不同。这就如同爬山,做一个课题相当于从山底爬到了半山腰,很多人是验收了就结束了,再回到山脚开始新课题,一辈子就这样山底——山坡——山底——山坡地做低水平的重复。我觉得很可惜,你挖了一千口不见水的井,而我就在一个地方深入挖下去,掘井及泉,每一个阶段我都了解了。事实上,越在下边走,你的突出的科技性和创新性就越少,越从山坡向山顶走,难度虽然越大,出成果的机会也越大。当走过来后再反思,任何一个过程放弃,都是情有可原的。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时候,你要去调动市场的资源和力量,去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这样一些非技术的东西,往往是很多科研人员不屑去做,或者不擅长做的地方。

  《南方数码》:很多时候上到一定的高度,大家都说你如何如何地好,还是比较难再俯下身来。
  李成名:这也是我们一些学者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再也出不了好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在科研工作中,所有的敌人都是我们自己。
  要避免固执己见,能够以开放的胸怀去学习别人的长处,要勇于接受来自不同地方的意见和批评。
  还有就是要有开放的思想,愿意把成果拿出来跟大家分享、讨论。我去作报告,首先就是把PPT主动拷贝给会务组,这就反映了一个心态——你有没有自信让别人去检验。如果你有足够的自信,如果你的思想是不断地在前进,在发展,你就不怕别人去模仿,别人模仿到A时,你已经到B了,模仿到B时,你已经到C了。

  《南方数码》:开放的胸怀和思想也适合科研单位说服企业参与进来,尤其在推广应用阶段。
  李成名:是的,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你自己去做,你再有能力,再全面,不可能包罗万象,都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来完成。开放的胸怀既包括团队内部的开放,也包括对外的开放。
比如做NewMap,全国推广后,我和我的团队主要负责提升NewMap的品质,做技术创新,由四维远见等企业做技术支持和服务,而基于NewMap的二次开发和应用,放给众多的企业、各省的测绘院、各地市的测绘单位,形成“1+1+N”的模式,一个科研院所、一个技术支持单位、N个运用。这是一种松散的、开放的合作方式,过去那种做小而全的科研模式,已经不太适合今天这个时代,我觉得未来的商业模式可能更多的就是这种松散的、开放式的模式。
  比如我们做保密插件(即地形图非线性保密处理技术),2万元的项目经费很快就用完了,是不是就应该作为项目停掉了?但是我觉得很可惜,舍不得,想坚持做下去。怎么办呢?坚持做,这话说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真空中,我们有我们的实际困难,于是我们就一边做科研项目,一边业余地坚持,然后说服四维图新和我们共同实验,大家一起走下去,为了一个目标,先不讲经济效益地把这个事情坚持下去。

  《南方数码》:内部大家能理解吗?如何让团队也能坚持下去?
  李成名:作为科研院所,员工的工资、奖金还是通过科研项目来体现,好多时候,科研遇到的难题,往往就是经费的问题,远大的理想和现实的生活如何合理地结合问题。但是我觉得“没有项目支持的创意,不见得是坏的创意。有项目支持的创意,也不见得就是好的创新”。在科研的过程中,需要项目的支持,但是也不能被项目所约束。甲方可以把一个项目停掉,但是只要我们能看准方向,始终沿着这个方向走是没有问题的,科研有时要有这样的眼光、睿智和决心。

  《南方数码》:对于诱惑怎么处理?比如“学而优则仕”。
  李成名:这其实是科研过程中很大的一个难题,就是科研人员的心怎么静下来。现在的诱惑很多,对我,对我们团队来说都是,一是名和利的诱惑,比如请你去作报告、各种验收和鉴定。还有就是做出点成果了,是不是该花大量的时间去谋应酬?心一旦浮起来了,就很难或者至少要花很长一段时间去静下来。
  还是那句话,科研不是真空环境,也是跟市场有交集的。从我来说,70%—80%放在科研上,20%放在对外交流上,其中10%是不得不去,10%是我自己愿意去的。
  他所说的这10%愿意去的,就包括2013年10月底在北京召开的“智慧城市大会”,由住建部组织。李成名在大会上作了专题报告《智慧城市的思考与测绘地理信息的新使命》(见本文后)。报告前,他给大家讲了一个小故事,说自己的女儿看中了一支漂亮的笔,售价180元,女儿告诉他,爸爸你给我买这支笔吧,买了后,我肯定考100分。
  “就像那个故事一样,现在的‘智慧城市’建设也是把整个智慧城市描述得无所不能,很美好。”李成名说,“不管是那支笔还是智慧城市,都只是一个工具,作为主体的人不会做,或者没有解决问题的思路,期望一支笔或者一个智慧城市建设就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掉,从哲理上来说,它是错的。”
  他在大会上建议大家“回顾与反思”、“从本位认识智慧城市”,不贪大,聚焦有限目标,不追潮,适合方为最好。


  六、他的反思

  人这一生,最终以什么来衡量,当多知名的专家、当多大的官、挣很多的钱,好像都不是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做出来几件事情,这几件事情又恰恰能够对行业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那么一点积极的推动作用。我觉得这是一个人应当树立的正确追求,其他的一些名和利的东西,都是副产品。
                                                                     ——李成名
  • 2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