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概述

概念

计算机网络是互联自治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1. 其目的是资源共享
  2. 自治
  3. 遵循统一规则——网络协议

组成

  1. 根据组成部分划分:硬件,软件,协议;
  2. 根据工作方式划分:
    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到因特网上,供用户直接使用的主机构成,用于通信和资源共享;
    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网络的路由器构成,为边缘部分提供连通性和交互服务;
  3. 根据功能组成划分:由通信子网(硬传输介质、通信设备、网络协议)和资源子网(硬件资源、软件资源、数据资源)组成。

功能

五大功能:数据通信(最基本重要)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提高可靠性负载均衡

分类

  1. 按分布范围分类:
    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网(LAN)、个人区域网(PAN)
    其中广域网和局域网所使用的协议和网络技术不同,广域网为交换技术,局域网为广播技术
  2. 按传输技术分类:
    广播式网络、点对点网络
  3. 按拓扑结构分类:
    总线型、星形、环形、网状等
  4. 按使用者分类:
    公用网、专用网
  5. 按交换技术分类:
    电路交换网络(电话线):数据直接传送,时延小,线路利用率低,不便于进行差错控制。
    报文交换网络(存储—转发网络):用户数据加上辅助信息封装成报文,整个报文全部存储在一节点后才会转发到下一节点。可以充分利用线路容量,实现传输速率的转换,一对的多对一的访问,但增加了资源开销和缓冲时延。
    分组交换网络(包交换网络):将数据分成固定长度的较短数据块,添加辅助信息组成分组以存储—转发形式发送,在报文交换网络的优点上,还具有缓冲易于管理,包平均时延更小等特点。
  6. 按传输介质分类:
    有线和无线

性能指标

带宽
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所能传送数据的能力(最高数据传输速率),单位是比特每秒(b/s)

时延
指数据从一端到另一端需要的总时间,由四部分组成:

  1. 发送时延:从发送分组的第一个比特到该分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用时间。
    发送时延 = 分组长度 / 信道宽度(带宽) 发送时延=分组长度/信道宽度(带宽) 发送时延=分组长度/信道宽度(带宽)
    分组长度单位多为Byte,1Byte=8bit
  2. 传播时延:一个比特从一端传播到另一端所用时间。
    发送时延 = 信道长度 / 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 发送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 发送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
  3. 处理时延:数据在交换节点为存储转发进行的必要操作所用时间。
  4. 排队时延:分组在进入路由器后在输入队列排队等待处理和在输出队列等待转发的时间。

总时延为四者之和

时延带宽积
指发送端发送的第一个比特即将到达终点时,发送端已经发送了多少比特
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 ∗ 信道带宽 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信道带宽 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信道带宽
往返时延
指从发送端发出一个短分组到发送端受到来自接收端确认分组所经历的时延。

吞吐量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信道,接口)的数据量。

速率
传送数据的速率,单位为比特每秒(b/s)

信道利用率
某一信道有多少时间是有数据通过的
信道利用率 = 有数据通过时间 / 总时间 ∗ 100 % 信道利用率=有数据通过时间/总时间*100\% 信道利用率=有数据通过时间/总时间100%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参考模型

概念

协议:控制两个或多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集合,由语法(通信双方如何讲)、语义(通信双方讲什么)、时序(通信双方交流次序)三部分组成
接口:同一结点内相邻两层间交换信息的连接点
服务:下层为紧邻上层提供功能调用
面向连接服务:通信前双方必须先建立连接,分配相应资源,传输结束后释放资源
无连接服务:通信前双方不需要先建立连接,数据直接发送
封装:各层在接收到的数据或有效载荷上添加包含特殊信息的头部。
解封装:一层层除去头部部分,移出有效载荷,传递至较高层,直到应用层。
多路复用:在源端。一个协议能够封装来自多个上层协议的分组(一次一个)。
多路分解:在目的端。一个协议能够进行解封装,并将分组投递到多个上层协议(一次一个)。

协议分层

为便于对网络研究维护,促进标准化工作。

  • 基本原则

    • 每层能实现一种相对独立的功能(正反向均可)
    • 各层之间有明显区别
    • 保持下层对上层的独立性,上层单向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
    • 每一层两端发送和接收的对象相同
  • 优点

    • 模块化
    • 能将服务从实现中分离出来
    • 减少网络建造成本

OSI协议模型

应用层资源子网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通信子网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物理层

传输单位:bit
任务:透明的数据传输流
功能:在物理媒体上为数据端设备透明地传输原始比特流

数据链路层

传输单位:帧
任务:将网络层传来的IP数据组装成帧
功能:成帧,差错控制,流量控制,传输管理等

网络层

传输单位:数据报
任务:把网络层的协议数据单元(分组)从源端传到目的端,为分组交换网上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
功能:对分组进行路由选择,实现流量控制,拥塞控制,差错控制和网际互联等

传输层

传输单位:报文段(TCP)/用户数据报(UDP)
任务: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
功能:为端到端连接提供可靠传输服务、流量控制、差错控制、服务质量、数据传输管理等

会话层

任务:允许不同主机上各个进程之间进行会话
功能:利用传输层提供的端到端服务向表示层提供增值服务,即表示层实体或用户进程建立连接并在连接上有序传输数据(会话)

表示层

任务:处理在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
功能:数据压缩、加密解密

应用层

任务:用户与网络的界面
功能:为各种网络应用提供访问OSI参考模型环境的手段

TCP/IP4层协议模型

从上到下依次为应用层,传输层,网际层,网络接口层

OSI模型和TCP/IP4层协议模型主要区别:OSI在网络层支持面向连接和无连接,在传输层仅有面向连接,TCP/IP则是网际层只有无连接,传输层支持面向连接和无连接。

TCP/IP5层协议模型

协议层传输单位使用地址主要协议
应用层报文FTP、SMTP、HTTP
传输层报文段(TCP)/用户数据报(UDP)端口号TCP、UDP
网络层数据报逻辑地址IP
数据链路层链路层地址(MAC地址)STP
物理层bit

ps.端到端通信和点到点通信区别
由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传输层组成的通信子网为网络环境中的主机提供点到点服务,而传输层提供端到端服务。
点到点通信指一台机器与另一台机器通信,不涉及程序与进程,不能保证数据传输可靠性。
端到端通信建立在点到点通信基础上,是更高一级的通信方式,能完成程序进程之间通信。

  • 3
    点赞
  • 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