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稻种芯百团计划行动 胡培松:问“道”俯首田间只为问“稻”

国稻种芯百团计划行动 胡培松:问“道”俯首田间只为问“稻”

记者 李雯/整理  通讯员王樟松/文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国研智库 国情讲坛 商协社团 谋定论道 经信研究 哲商对话 万赢信采编:“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全国工商联执委、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政策研究室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万祥军研读表明,国家高度重视种业问题,强调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

国稻种芯百团计划行动 胡培松:问“道”俯首田间只为问“稻”

记者 李雯/整理  通讯员王樟松/文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国研智库 国情讲坛 商协社团 谋定论道 经信研究 哲商对话 万赢信采编:“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全国工商联执委、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政策研究室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万祥军研读表明,国家高度重视种业问题,强调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

万祥军说:“食为政首粮安天下。今年我国提出将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种子作为农业芯片得到广泛关注。”他表明,近期,我国多项利好政策密集出台,倡导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理念,为配合农业“芯片”中国种子战略的制定,中国农民丰收节国际贸易促进会推出“国稻种芯百团计划行动”。

在中国水稻研究所,第一次见到胡培松:平头方脸,中等个,皮肤黝黑,谈吐沉稳,言辞亲切。从水稻研究所的技术员,到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从籼稻品质遗传改良研究,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培松俯首田间三十年。

他挖掘创制多份品质改良骨干材料,广泛应用于育种实践;创建品质育种高效技术体系,大大提高育种效率;育成优质专用主导品种12个,累计推广面积达上亿亩,为我国籼稻品质遗传改良作出重要贡献。如今放眼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等地田间,稻花香里皆浸润着他和团队的心血与汗水。寒冬酷暑、晨起夜归,只为中国人手中的饭碗端得更牢,吃得更香,吃得更安全……

图示:桐庐县分水镇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浙江省水稻产业创新服务技术平台主任,国家现代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遗传育种功能实验室主任,中国-IRRI水稻品质与营养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杂交稻联盟(HRDC)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跳出“农门”,又回到农田

胡培松出生在分水镇后岩村,这个村依山傍水,天目溪从村前流过。尽管村庄山清水秀、风景迤逦,但那是个吃不饱饭、时常挨饿的年代。为了多挣几个“工分”,多分点“超产粮”,胡培松家承包了生产队的两头牛。就这样,胡培松的课余时间便成了“放牛娃”。

上课“读书郎”下课“放牛娃”的胡培松读完初中顺利考入了分水中学。从村里到学校有10公里路,每个星期天傍晚,胡培松约上同学,背着一个星期的粮食和菜,徒步赶往学校。星期六上午放学,大家都顾不上吃饭,甩开双腿使劲往家赶。不为别的,只为早点回家,下午还能在生产队挣3个“工分”。

那时的胡培松一门心思想的就是,如何减轻家里的负担。1981年,胡培松在第一次参加高考落榜后,复读一年刚刚过线。

说来也巧,报考大学那一年,胡培松正好在电视上看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获得国内首个特等发明奖,杂交水稻横空出世,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同,也吸引了全世界惊羡的目光。胡培松深受鼓舞,加上小时候挨饿的深刻记忆,高考就填报了浙江农业大学种子专业。

大学毕业后,胡培松在杭州农校(今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校)教了两年书,但总觉得教书和培育产量高又好吃的水稻品种相比,后者能亲眼见证它落地出芽、抽穗开花的那种喜悦和满足感。

因此,在工作两年后,胡培松报考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遗传育种专业的研究生,开始了新的求学生涯。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读研期间,胡培松进入中国水稻研究所新创建的遗传组。这个研究小组有“水稻所黄埔军校”之称,先后产生了多位院士和所长。在这里,胡培松遇到了两位恩师——当时水稻所所长熊振民和副所长闵绍楷,他们将胡培松领入水稻育种研究的大门,胡培松开始正式走上水稻遗传育种的道路。

一心只为稻花香

走进胡培松18平米的办公室,到处堆放着各种专业书籍,办公桌后面墙上挂着一幅书法作品:“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与窗外的水田和眼前的这位水稻人大有呼应之意。

1991年研究生毕业后,胡培松就职于位于杭州市富阳区北郊的中国水稻研究所,与粮食打起了交道。为解决口粮问题,我国长期聚焦如何提高水稻产量,水稻高产育种始终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国人已经能够吃饱了。当时,作为稳定“口粮”安全基础的籼稻,约占我国水稻面积的68%和总产的65%,但品质差、稻米品质研究相对落后是籼稻生产中最突出问题。

胡培松硕士毕业时,正值我国第二次优质米发展高峰前夕,粮食结构性问题非常突出,优质粮源主要依靠进口,尤其是南方,像泰国“茉莉香米”级别的优质香稻品种还是空白。因此,胡培松硕士研究生一毕业,就追随我国著名优质水稻育种家黄发松老师,在他带领下组建成立了中国水稻研究所“优质稻育种”团队。胡培松主持的第一个国家育种攻关课题为一级籼型香稻品种培育,这个课题解决了当时国内高端优质大米空缺问题。

1993年,由于国内稻谷种植面积和产量均急剧减少,优质米发展的“春天”短暂结束。胡培松及其团队对选育优质米步伐并没有停下来。杂交水稻育种,需要在杂种后代中发现所需要的优良性状个体,一次次种植、选择,一年至多3季;而一个品种的培育,至少要经过8轮;所以一个好的水稻品种稳定下来,起码需要6年。

来往杭州与海南,年年像“候鸟”一样往返……胡培松和他的团队克服了种质匮乏、技术短缺等育种难题,经过长期研发,最终培育出了中香1号、中健2号等系列一级香稻品种,在外观和口感上不仅能够和泰国香米媲美,而且产量和抗倒伏性远优于泰国香米,填补了国内空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优质稻米产业的发展。2009年,“籼型系列优质香稻品种选育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好看、好吃、好加工,以及有营养,可以作为评判优质稻的几大指标。”说起如何挑选优质的稻米,胡培松表示,水稻选种就像找女朋友一样,“顺眼”很重要。“在外形上,我们可观察其粒长、粒宽、垩白、透明度等。一般来说,无垩白、全透明,看起来亮晶晶,同时“身形”还比较修长的,品质就较优。但涉及到味道和营养品质,则须依靠淀粉结构及含量、蛋白质含量等理化指标进行分析。”

随着团队的不断发展壮大,胡培松对培育优质水稻品种的追求从未停歇。近年来,胡培松团队又育成华浙优261、泰优553等一级优质水稻新品种。2020年第三届中国黑龙江国际大米节,华浙优261在726份参比大米中脱颖而出,以籼稻组总分第一的成绩荣获金奖;泰优553于2019年荣获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

手把青秧为“吃好”

一直以来,南方双季早稻有个明显缺陷,就是不好吃。它生长周期短、要经历南方的“倒春寒”、梅雨季。南方梅雨季期间,温度只有20℃左右,出梅后温度却会跳跃式增长到35℃左右,水稻跟人一样,对环境变化有着敏锐感知,这样的骤变它往往适应不了,也就无法结出优质米。所以,早籼稻就像“早产儿”,口感不佳。

米不好吃,农民辛苦种下的稻米就卖不起好价钱。为此,胡培松带领团队开始考虑在高温条件下让早籼稻品质变优这一问题,首次提出并发掘利用稻米品质温度钝感材料改良早籼稻,建立了品质高效评价技术体系。

既然选择了这条“稻路”,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往下走。自从从事水稻育种工作以来,风吹日晒、长途奔波那是常事,特别是双季早稻选种季节,那真的是一年中最苦最累的时候。“只有自己俯身田间、脚踏泥土,亲自种植过才知道其中可以可以改进的地方。”胡培松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七八月的高温,胡培松早上6点起床就到地里,干两个小时活上来吃个早饭,已经全身湿透,换好衣服又下地去了,等再上来的时候,刚才的湿衣服已经被电风扇吹干了,又可以重新穿上……一天下来要换上三四套衣服。

经过20年的努力,胡培松培育出了我国第一个年应用面积达百万亩的香型二级优质早籼稻品种“中鉴99-38”。2012年“优质早籼高效育种技术研创及新品种选育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解决了食用早稻优质化的问题后,胡培松团队没有停下或者放缓前进创新的脚步,他们清醒地意识到育种研究必须顺应和贴近百姓生活需求。

他又瞄准早稻的加工用途和南方人喜食米粉(米线)的生活习惯,选育出了米粉加工突破性品种“中嘉早17”。看到磨米机里磨出来的亮晶晶的米粒,想到农民的粮食能因此卖个好价钱,胡培松很开心的,感觉一切都值得。

凭着“好加工”,尤其是米粉加工方面的特性优势,“中嘉早17”迅速风靡南方稻区,连续多年被农业部推荐为主导品种,并成为近30年来唯一单年推广面积达千万亩的早稻品种,堪称南方籼稻中国的“当家花旦”。

这一品种的育成,既丰富了超级早稻选育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也极大推动了早稻产量的提升和品质的改良,连续7年被农业部推荐为主导品种,并成为近30年来唯一单年推广面积达千万亩的早稻品种。因此,“超高产专用早稻中嘉早17的选育和应用”于2016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2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问“稻”与问“道”

如果说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那么种子便是农业发展的“芯片”。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粮食安全仍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尤其是新冠疫情带来的全球性危机,这对水稻科研人来说既是磨砺,也是激发其自力更生、奋发向前的磅礴动力。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科研成果写到祖国大地上,为口粮绝对安全保驾护航,让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且端得更牢,端得更好。”作为水稻科研工作者,这是胡培松持之以恒的动力与目标。从事水稻育种三十年,胡培松只要一天不看到学生和稻子心里就会有失落感。

“做研究一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二是要懂得取舍、三是遵循‘能吃亏就是便宜’。”胡培松解释说,现在社会上诱惑太多了,科研人员要静下心来做研究,在科研与行政之间做到平衡才能将这个社稷之本发扬光大。

正是凭着这股劲头,胡培松先后取得多项令人瞩目的科技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10余项,第二完成人获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先后获全国农业科技杰出人才、中国作物学会科学技术成就奖、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2018年入选浙江省特级专家,2019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俯首田间三十年,身为院士的胡培松,还是忘不了田间地头,还在科研的道路上不停探索,那是万里挑一选良种的专注与刻苦,更是情系三农深深的情怀。忘不了言传身教,对于年轻农业科研工作者的培养,他常常引导年轻人要适当离开实验台桌,主动投身于田间地头,才能保证研究贴近生产实际需求。

胡培松更忘不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第一次回后岩村,他不敢“衣锦还乡”,近乡情怯,小车上装满了“暖锅”,村里每个老人都有份;分水镇大路“丰收节”、后岩村美丽乡村建设、百江镇农发粮油合作社……尽管手头有一大堆事儿,他抽时间赶来指导……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为让浙江人乃至全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手里,以胡培松为代表的一代代水稻育种专家,还正尽心竭力耕耘。正是科学家对信念的坚守,我们才能在每日的餐桌上,端起满满一碗晶莹剔透的大米饭。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