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电脑上运行程序的时候都要经过内存的处理与执行,如果进程占用的内存很多
或者同时执行的进程数量过多,就会使内存消耗殆尽,因此我们一般使用虚拟内存来解决这个问题。
虚拟内存使进程认为电脑存在足够大,且连续的内存空间,实际上是被分割成多个的物理碎片,在需要时进行数据交换。本质上是虚拟的,为了与物理内存进行投影的内存,因此称为虚拟内存。
由于虚拟内存是进程处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这一部分在软件工程专业的相关学习中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虚拟内存的组成部分如下:
首先32位虚拟内存总共有4G的可用空间,其又分为了1G的内核空间与3G的用户空间。一般情况下我们所使用的都是权限较低的用户空间。
由低地址往高地址介绍:用户空间的地址是0X00000000到0XC0000000之间一共4个G的范围。
其中的0X00000000到0X08048000总共128M的保留区域属于虚拟内存中的不可访问区,例如在查看变量地址时的NULL等就存在这个区域,因此如果将一个指针初始化为了NULL,再想利用解引用更改指针的值就不被允许。
.text段主要存放指令部分,.data段和.bss段主要存放数据部分。不同的是.data存放已经初始化且初始化不为0的数据,而.bss段就负责存放未初始化或初始化数据为0的数据。由于bss里数据为0,或者未初始化,因此在查找bss中的数据时就只需要存储的地址,起到了节省空间的作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都置于.data和.bss段,而函数与类中的定义属于语句,在程序执行的时候才会被电脑识别并分配空间。
.bss段再往上走就是栈区(stack),二者之间存在微小的隔离区用于保护栈区数据。同样的,栈区与栈区上面的共享库,共享库与共享库上面的堆区(heap)也都存在微小的隔离区。堆区的主要功能是动态内存开辟,栈区的主要功能是静态内存开辟,由于所处位置的特殊性,栈的申请是从高地址往低地址申请,而堆的申请则从低地址往高地址申请。
用户区的最后一个部分存放的是命令行参数和环境变量。这两个部分可以在main()的参数列表中体现。
从0Xc0000000开始就是内核空间,内核空间由16M的DMA(直接内存访问区),892M的普通区和116M的高端内存区组成。后面的博客会慢慢分析内核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