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路由算法
算法必须是正确的和完整的。
算法在计算上应简单。
算法应能适应通信量和网络拓扑的变化,这就是说,要有自适应性。
算法应具有稳定性。
算法应是公平的。
算法应是最佳的。
注:关于“最佳路由”:不存在一种绝对的最佳路由算法。所谓“最佳”只能是相对于某一种特定要求下得出的较为合理的选择而已。
实际的路由选择算法,应尽可能接近于理想的算法。路由选择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是网络中的所有结点共同协调工作的结果。路由选择的环境往往是不断变化的,而这种变化有时无法事先知道。
关于路由算法的自适应性:
静态路由选择策略——即非自适应路由选择,其特点是简单和开销较小,但不能及时适应网络状态的变化。
动态路由选择策略——即自适应路由选择,其特点是能较好地适应网络状态的变化,但实现起来较为复杂,开销也比较大。
路由选择协议
因特网采用分层次的路由选择协议。因特网的规模非常大。如果让所有的路由器知道所有的网络应怎样到达,则这种路由表将非常大,处理起来也太花时间。而所有这些路由器之间交换路由信息所需的带宽就会使因特网的通信链路饱和。而且许多单位不愿意外界了解自己单位网络的布局细节和本部门所采用的路由选择协议(这属于本部门内部的事情),但同时还希望连接到因特网上。
自治系统AS(AutonomousSystem)
自治系统AS的定义:在单一的技术管理下的一组路由器,而这些路由器使用一种AS内部的路由选择协议和共同的度量以确定分组在该AS内的路由,同时还使用一种AS之间的路由选择协议用以确定分组在AS之间的路由。
注:现在对自治系统AS的定义是强调下面的事实:尽管一个AS使用了多种内部路由选择协议和度量,但重要的是一个AS对其他AS表现出的是一个单一的和一致的路由选择策略。
因特网有两大类路由选择协议
内部网关协议IGP(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 即在一个自治系统内部使用的路由选择协议。目前这类路由选择协议使用得最多,如RIP和OSPF协议。
外部网关协议EGP(External Gateway Protocol) 若源站和目的站处在不同的自治系统中,当数据报传到一个自治系统的边界时,就需要使用一种协议将路由选择信息传递到另一个自治系统中。这样的协议就是外部网关协议 EGP。在外部网关协议中目前使用最多的是BGP-4。
自治系统和内部网关协议、外部网关协议
注:这里要指出两点:
因特网的早期RFC文档中未使用“路由器”而是使用“网关”这一名词。但是在新的RFC文档中又使用了“路由器”这一名词。应当把这两个属于当作同义词。
IGP 和EGP是协议类别的名称。但RFC在使用EGP这个名词时出现了一点混乱,因为最早的一个外部网关协议的协议名字正好也是EGP。因此在遇到名词EGP时,应弄清它是指旧的协议EGP还是指外部网关协议EGP这个类别。
内部网关协议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工作原理
路由信息协议RIP是内部网关协议IGP中最先得到广泛使用的协议。RIP是一种分布式的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RIP协议要求网络中的每一个路由器都要维护从它自己到其他每一个目的网络的距离记录。
“距离”的定义:
从一路由器到直接连接的网络的距离定义为1。
从一个路由器到非直接连接的网络的距离定义为所经过的路由器数加1。
RIP协议中的“距离”也称为“跳数”(hopcount),因为每经过一个路由器,跳数就加1。
这里的“距离”实际上指的是“最短距离”,RIP认为一个好的路由就是它通过的路由器的数目少,即“距离短”。
RIP允许一条路径最多只能包含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