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oDB服务器端设定

InnoDB服务器端设定

  • innodb_buffer_pool_size:这是InnoDB最重要的设置,对InnoDB性能有决定性的影响。默认的设置只有8M,所以默认的数据库设置下面InnoDB性能很差。
    在只有InnoDB存储引擎的数据库服务器上面,可以设置60-80%的内存。更精确一点,在内存容量允许的情况下,设置比InnoDB tablespaces大10%的内存大小

  • innodb_data_file_path:指定表数据和索引存储的空间,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文件。最后一个数据文件必须是自动扩充的,也只有最后一个文件允许自动扩充。这样,当空间用完后,自动扩充数据文件就会自动增长(以8MB为单位)以容纳额外的数据

  • innodb_autoextend_increment: 默认是8M, 如果一次insert数据量比较多的话, 可以适当增加

  • innodb_data_home_dir:放置表空间数据的目录,默认在mysql的数据目录,设置到和MySQL安装文件不同的分区可以提高性能

  • innodb_log_file_size:该参数决定了recovery speed。太大的话recovery就会比较慢,太小了影响查询性能,一般取256M可以兼顾性能和recovery的速度

  • innodb_log_buffer_size:磁盘速度是很慢的,直接将log写道磁盘会影响InnoDB的性能,该参数设定了log buffer的大小,一般4M。如果有大的blob操作,可以适当增大

  • innodb_flush_logs_at_trx_commit=2: 该参数设定了事务提交时内存中log信息的处理

    • =1时,表示事务提交时立即把事务日志flush写入磁盘,同时数据和索引也更新,很费性能
    • =0时,事务提交时,不立即把事务日志写入磁盘,每隔1秒写一次,MySQL挂了可能会丢失事务的数据
    • =2时,在整个操作系统挂了时才可能丢数据,一般不会丢失超过1-2秒的更新。事务提交时,立即写入磁盘文件(这里只是写入到系统内核缓冲区,但不立即刷新到磁盘,而是每隔1秒刷新到磁盘,同时更新数据和索引),这种方案是不是性价比好一些,当然如何配置,决定于你对系统数据安全性的要求
  • innodb_file_per_table:可以存储每个InnoDB表和它的索引在它自己的文件中

  • transaction-isolation=READ-COMITTED: 如果应用程序可以运行在READ-COMMITED隔离级别,做此设定会有一定的性能提升

  • innodb_flush_method: 设置InnoDB同步IO的方式
    1) Default – 使用fsync()。
    2) O_SYNC 以sync模式打开文件,通常比较慢。
    3) O_DIRECT,在Linux上使用Direct IO。可以显著提高速度,特别是在RAID系统上。
    避免额外的数据复制和double buffering(mysql buffering 和OS buffering)

  • innodb_thread_concurrency: InnoDB kernel最大的线程数
    1) 最少设置为(num_disks+num_cpus)*2。
    2) 可以通过设置成1000来禁止这个限制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