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协议族笔记

 1.引言
   目标:了解因特网的发展简史
   定义人们在讨论因特网时,经常提到的协议和标准
   对因特网相关的标准组织进行分类,逐一介绍
   定义因特网标准这个概念,并解释这些标准制定所需要经历的机制
   讨论因特网的管理机构并简单介绍每个管理分支机构
   
   1 .网络是一组互相链接的通信设备,如打印机。
互联网(internet)是指2个或多个彼此通信的网络.因特网(Internet)
   是成千上万个互连的网络所组成,这个非凡的系统在1969年问世。
   ARPANET概念:每个主机可以链接到称为接口报文处理机(IMP)的特殊主机上,这些IMP则可以一次互相连接。
   
   1.1.2  1972年,ARPANET核心组成员研究一个项目“网络互连项目”他们希望把不同网络链接起来,使得一个网络上的
   主机可以和另一个不同网络上的主机通信。要解决,不同分组长度,不同借口,不同传输速率,等。后来发明了一个概念
   就是使用称为 <网关>的设备作为中间硬件,以便吧分组从一个网络传送到另一个网络。
   
   1.1.3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TCP/IP)
    网际协议(IP) 处理数据报的陆游选择,而传输控制协议(TCP)负责高层的一些功能,如 分段,重装和差错检测
    这个新的组合被称为 TCP/IP
    
    
    1.2.1 协议
    在2个人或给 设备之间进行通信时需要遵守一些协议,协议就是用来管理通信的一组规定
    协议的三个关键要素就是: 语法,语义和时序。
语法 语法就是数据的结构或格式, 例如简单的协议规定数据前8位是发送器地址,第二个8位是接收器地址
语义 抑郁指的每一段比特流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一个特定的位模式应该怎么样理解。基于这样
的解释又该采取什么行动。
时序 时序设计2个方面L数据应当在何时发送出去以及数据能够发送多块的速度。。例如,如果
发送短长生数据的速率是美妙100兆比特(Mbps), 但接受端只能以1Mbos的速率处理数据,呢么这样
的传输导致数据大量丢失

2. OSI模型和TCP/IP协议族
   目标:讨论数据通信和组网中多层结构的思想以及层与曾之间的相互关系
   讨论OSI模型以及其结构体系。并指出层与层之间的接口
   介绍OSI模型中每一层功能
   介绍TCP/IP协议族,并将其层次结构与OSI模型中相对应的层进行比较
   举例说明TCP/IP协议中每一层功能
   讨论TCP/IP协议族的一些层中将报文从源点传递到终点而使用的编址机制
   


   2.1协议分层
     2个实体之间要进行通信就需要有一个协议,而当该通信比较复杂时,就有必要将这个复杂的人物划分为多层。此时我们就需要有多个协议
     每一层都有各自的协议
     OSI模型不是一个协议,他是一个为了更好理解并设计出灵巧,稳健且可互操作的网络体系结构而存在的模型,OSI模型是一个分层的框架结构
     目地就是为了设计出能让各种类型计算机系统互相通信的网络系统,他由7个独立且相关的层组成,每层都定义了信息通过网络传输的完整过程中的一部分
     OSI     7层:
     7:应用层
     6:表示层
     5:会话层
     4:运输层
     3:网络层
     2:数据链路层
     1:物理层
     处于一台机器上的每一层都要调用紧挨着的下一层服务。例如第三层使用第二层提供的服务,同时像第四层提供服务。
     数据和网络信息之所以能够在发送设备中逐层向下传递,同时又在接受设备中能逐层向上交付,是因为每对相邻的层之间都有一个接口(interface)
     每个接口定义了该层必须想他的上层提供什么杨的信息和服务,
     7层可以看成三个组,1,2,3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是网络支撑层,这些层的任务实在物理上把数据从一个设备传送到另一个设备
     5,6,7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可以看成是用户支撑层,这些层使得一i写本来没有关系的软件爱你系统之间有了互相操作性
     4(运输层)将这2部分链接起来,使得底层所发送是高层可使用的形式,OSI的高层几乎都是用软件来实现的,而底层
     则是硬件和软件的结合,处理物理层,他绝大部分是硬件
 
    2.2.4 OSI模型中的各层
    物理层:
物理层协调通过物理媒体传送比特流时所需要的各种功能。物理层涉及到接口和传输媒体的机械和电气规约。还定义了这些物理设备及接口
为了实现传输必须完成的过程和功能。

接口金额媒体的物理特性 :   物理层定义了设备与传输媒体之间的接口特性。它还地你回忆了传输媒体的类型

比特的表示 :  物理层的数据由一串没有任何解释的比特bit流(0和1的序列)组成。发送时,比特必须经过编码变成信号--电或光信号。物理层对编码
的类型哦进行了定义(即0和1怎么变为信号)


数据率  : 传输速率,就是每秒发送的比特数,也在物理层定义。

比特同步  : 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不仅要使用同样的比特率,而且要在比特级进行同步,换而言之,发送设备和接受设备的时钟必须同步的

线路配置 :  物理层要考虑到设备与媒体的连接。点对点配置时,2个设备通过专用链路连接在一起,多点配置时若干个设备共享一条链路

物理拓扑  :  物理拓扑定义了设备如何连成一个网络。设备的连接可使用网状拓扑(每一个设备都呵其他所有设备连接),星状拓扑(所有设备通过中央设备连接
    环状拓扑(每个设备都连接到下一个设备而形成环) 总线拓扑(所有设备都在一个公共链路上)

 传输方式 :  物理层还定义了2个设备之间的传输方向:单工,半双工或全双工。在单工方式下,只有一个设备可以发送,另一个设备只能接受。工作方式是单向通信
   半双工方式下,2个设备都可以发送和接收,但不能同一时间进行。 全双方方式下,2个设备可同一时间发送和接收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吧物理层转换为可靠的链路。他使物理层对上层(网络层)看起来好像无差错的。数据链路层人物包括:
     
    组帧 : 数据链路层把从网络层受到的比特流划分成可以处理的数据单元,称之为帧
    
    物理编址 : 如果这些帧需要发送给本网络内的另一个系统,那么数据链路层就要在帧上加一个首部,指明帧的发送方/或接受方
      如果这个帧要发送给本网络以外的系统,则接受方地址应该是本网络和下一个网络的连接设备地址
      
     流量控制  :  如果接收方吸收数据的速率小于发送方产生数据的速率,那么数据链路曾就应该使用流量控制机制来预防接收方
 因负荷而无法工作
 
   差错控制  :  数据链路层增加了一些措施来检测并重传受损的帧或丢失的帧,因而使物理曾增加了可靠性,他还采取某种机制来识别
重复的帧。差错控制通常是在一个帧的后面加上一个尾部来实现的

            接入控制 :  当2个设备或更多设备连接到一条链路时,数据链路层就必须决定任意时刻该由那个设备对链路有控制权
            
     
    网络层 :
    
 网络层负责把分组从源点交付到终点,则可能要跨越多个网络(链路)。如果说数据链路曾监督的是同一网络上的2个系统之间的分组交付
 那么网络曾确保每个分组从源点出发并且最终抵达目的的
 如果2个系统连接到同一条链路上,则一般来说就不需要网络层了。但是,如果2个系统连接到不同的网络(链路)是由一些连接设备连接起来的
 
落单的毛毛虫2013-03-06 20:40:41
下好字体就OK了.那么就需要网络层来完成从源点到终点的交付。
 
 逻辑编址 : 由数据链路层实现的物理编址处理的是本地寻址问题。如果分组穿过了网络的边界,我们就需要另一种编址系统来帮助我们区分源系统
 和目的系统。网络层给从上层传来的分组附加一个首部,其中包括发送方和接受方的逻辑地址,以及其他信息
 
 路由选择 : 当多个独立网络或链路设备互相连接组成互联网或组成一个更大网络时,这些连接设备(称为路由器或交换机)就要为数据分组选路
   或交换以达到他们最终目的。
   
 
运输层:   
     负责完整报文的进程到进程的交付,进程是运行在主机上的应用程序。网络层管理的是耽搁分组从源点到终点的交付。他并不考虑这些分组
     之间的关系。网络层独立地处理每个分组,就好像每个分组属于独立的报文那样,而不管是否真的如此,运输层则要确保整个报文原封不动的
     按序到达,他要监督从源点到终点这一级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
     
     
     服务点编址 : 计算机往往在同一时间运行多个程序。因此,从源点到终点的交付并不仅仅是从某个计算机交付到另一个计算机,同时还指
   从某个计算机上的特定进程交付到另一个计算机的特定进程,因此运输层的首部必须包括一种称为服务点地址或端口地址
   网络层将哥哥分组送抵正确的计算机,而运输层则将完整的报文递交给计算机正确的进程
   
     分段于包装:  一个报文被划分成若干个可传输的报文段,每个报文段应包含一个序号,在报文到达终点时,运输层利用这些序号能够把他们
   重装起来,同时对在传输时丢失的分组也能够识别并替换这个却的分组
   
连接控制; :  运输层可以是无连接的,也可以是面向连接的。无连接的运输层把每个报文段看成独立的数据报,并把报文段交付给终点设备上的运输层
 面向连接的运输层在发送报文段之前,先要在设备上的运输层建立一条连接,当全部数据都传送完毕后,连接就被释放掉
 
流量控制 ;如同数据链路层一样,运输层也要负责流量控制,不同的是运输层的流量控制是端到端的,而不是单条链路上的流量控制

差错控制 :  如同数据链路层一样,运输层也要负责控制差错控制,不同的是运输层的差错控制是端到端的,而不是单条链路上的差错控制。
 发送端的运输层必须确保报文没有差错的到达接受端的运输层。
 
 
会话层:
 对某些进程来说,下四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提供的服务还不够充分。会话层就是网络的对话控制器。他用于建立,维持
 并同步正在通信的系统之间的交互
 
 对话控制: 会话层允许2个系统进入对话状态。他允许2个进程之间的通信按半双工会或全双工进行
 
 同步 : 会话层允许进程在数据流中插入若干个检查点(同步点)。例如,如果某系统要发送一个2000页的文件,那么可以在每100页后插入一个
     检查点,者呀不过就保证了以每100页为一个但愿的数据独立的接受 和确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传输第523页时,计算机崩溃了,那么系统
     恢复后只需要重传501-523页
     



表示层:  
   表示层考虑的问题是2个系统所交换的信息和语法和语义。
   
   转换:分别位于2个系统上的进程所交换的信息的通常都是字符串数字等等,这些信息在传送之前必须变为比特流。由于不同计算机使用
     不同的编码系统,表示曾的人物就是在不同编码方法之间徒工互操作性。发送方的表示层把信息从发送方相关的格式转还为一中公认
     的格式,而接受方表示曾把这种公认个四转换为接受方相对因的格式
     
     加密: 为了携带敏感信息,一个系统必须能够做到保密。加密就是把发送方的原始信息转化成另一种形式,然后将转换偶的形式发送到网络上、
 
     压缩: 数据压缩减少了信息中所包含的比特数。在传输多媒体信息时,数据压缩特别重要
     
应用曾:
 让用户能够接入网络,应用层给用户提供借口,也提供多种服务支持,如电子邮件,远程访问,文件传输等
 
 网络虚拟终端 : 用来使用户嫩够登录到远程主机上,为此,这个应用程序创建一个软件对远程主机终端进行仿真。 用户的计算机先于这个
 软件终端交谈,然后这个软件终端载荷主机交谈,反之亦然
 
   文件传送,存取和管理: 这个应用程序允许用户访问远程主机中的文件,将文件从远程计算机读取等
   
   邮件服务: 这个应用车光绪提供转发和存储电子邮件的基本功能、
   名录服务,这个应用程序提供分布式数据库源。
   
   
   
   
   
2.3TCP/IP协议族
于OSI相比,TCP/IP只有5层,他将最高3层合并在一起, 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合并为一个应用层

    3.1.1  IEEE 标准
    1985年,为了建立一些标准使的来自不同制造设备之间能互相通信,IEEE计算机协会启动了一个项目,称为802项目,主要用来指明
    局域网协议中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功能的一种途径。
    IEEE将数据链路层进一步划分为2个子层: 逻辑链路控制 LLC  和媒体接入控制 MAC
   
   
    3.1.2 帧格式
以太LAN网中发送的分组称为帧。包含了7个字段: 前同步码,SFD,DA,SA,数据但愿的长度/类型,上层数据以及CRC
以太网不提供任何机制来确认收到的帧,因此以太网是一种称为不可靠的媒体
      3.1.3 编址
     以太网中每一个站(PC,打印机,工作站)都有自己的网络借口卡,提供一个6字节46比特长,十六进制记法的物理地址,用冒号将字节隔开
     这个地址通称数据链路地址,物理地址,MAC地址
     单播,多播和广播地址, 源地址始终都是单播地址,因为任何帧都只可能来自一个站。如果目的地址第一个字节的最地位是0,那么就是单播地址
     单播地址仅指定一个接收者,发送方和接收方是一对一关系。多播地址是指定一组地址,是一对多的关系。广播地址是多播地址的特殊形式,
     他的接受者是该局域网中所有的站。一个广播目的地址是由48个1组成,所有位都是1。
     |技巧| 例如  4A:30:10:21:10:1A  先查看左手跌入个十六进制数,把十六进制的A转化成二进制1010 ,然后看最后一位0如果他是偶数,那么就是单播地址,反之就是多播,如果所有位全是FFFFF,那么就是广播地址
     所
     
3.1.4 以太网发展
以太网是施乐公司研究中心于1976创建的,自那以后已经发展了4代。 标准以太网 (10Mbps) ,快速以太网(100Mbps),丘比特以太网(1Gbps)
和10G以太网(10Gbps)  
1 Mbps代表每秒传输1,000,000位(1M=1024K),即每秒传输1,000,000 / 8 = 125,000个 字节 = 122 KB = 0.119MB。

1.标准以太网
     数据律为10Mbps的早期以太网已经成为历史,但是还是简要讨论一下。
     接入方法: CSMA/CD
IEEE 802.3 标准定义了 带碰撞检测的载波侦听多点接入 作为传统以太网接入方法,在传统以太网中,个各站在物理上通过总线拓扑连接在一起
也就是说,所有共享媒体,并且一次只能由一个站使用这个媒体。如果2个站同时使用媒体,他们发送的帧就会发生碰撞

2.实现
 标准以太网给定了多种实现方法
 ---------------------以下是表格---------------------------
 媒体        :    粗同轴电缆 细同轴电缆         2对无屏蔽双绞线缆    2芯光缆
最大 长度 500米 185米 100米 2000米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