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 以太网

本文详细介绍了以太网的发展历史、连接形式、类型分类,特别是10Mbps到100Gbps的传输速度变化。讨论了以太网帧格式,包括前导码、SFD、MAC地址、数据和FCS等组成部分,以及数据链路层的介质访问控制层和逻辑链路控制层的功能。此外,还提及了不同环境下以太网的差异,如IEEE802.3 Ethernet与一般以太网的区别。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目录

简介

 以太网连接形式

以太网的分类

传输速度与计算机内部的表现值

以太网的历史

以太网帧格式

数据链路层分为两层

比特(位)、字节、8位字节


简介

在众多数据链路中最为著名、使用最为广泛的莫过于以太网(Ethernet)。 它的规范简单,易于NIC (网卡)及驱动程序实现。因此,在LAN普及初期,以 太网网卡相对其他网卡,价格也比较低廉。这也同时促进了以太网自身的普及。 从最初的10Mbps、I Gbps、10Gbps到后来的40Gbps/100Gbp以太网已能够支持高 速网络。现在,以太网已成为最具兼容性与未来发展性的一种数据链路。

以太网最早是由美国的Xerox公司与前DEC公司设计的一种通信方式,当时 命名为Ethernet。之后由IEEE802. 3委员会将其规范化。但是这两者之间对以太网 网帧的格式定义还是有所不同的。因此,IEE802. 3所规范的以太网有时又被称为 802.3以太网。

 以太网连接形式

在以太网普及之初,一般采用多台终端使用同一根同轴电缆的共享介质型连接方式。

而现在,随着互连设备的处理能力以及传输速度的提高,一般都采用终端与 交换机之间独占电缆的方式实现以太网通信

以太网的分类

以太网因通信电缆的不同及通信速度的差异,衍生出了众多不同的以太网 类型。

10BASE中的"10"、100BASE中的"100"、1000BASE中的"1000"以及 10GBASE中的"10G"分别指10Mbps、100Mbps、1Gbps以及10Gbps的传输速 度。

而追加于后面的"5"、"2"、"T"、"F"等字符表示的是传输介质

传输速 度相同而传输所用电缆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连接那些允许更换传输介质的中继器 或集线器。

而在传输速度不同的情况下,则必须采用那些允许变更速度的设备如 网桥、交换集线器或路由器。

  • 3
    点赞
  • 1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