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系统介绍(转)

当下,个性化推荐成了互联网产品的标配。但是,人们对推荐该如何来做,也就是推荐技术本身,还不甚了解。推荐系统从搜索引擎借鉴了不少技术和思想,比如内容推荐有不少技术就是来自搜索引擎。推荐系统也是现在热门的人工智能分支之一,但凡人工智能类的落地,都需要具备这几个基本元素才行:数据、算法、场景、计算量。推荐系统也不例外,而刚好,现在的时代,这些元素的获得成本相比十年前已经小多了。未来随着各种硬件设备越来越智能,万物互联得越来越紧密,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场景的多样性、数据的复杂性都对推荐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推荐系统概括一下,其实就是以下的目标主要包括:

  • 用户满意性:首当其冲的,推荐系统主要就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准确率是评判一个推荐系统好坏的最关键指标。
  • 多样性:虽然推荐系统最主要还是满足用户的兴趣,但是也要兼顾内容的多样性,对于权重不同的兴趣都要做到兼顾
  • 新颖度:用户看到的内容是那些他们之前没有听说过的物品。简单的做法就是在推荐列表去掉用户之前有过行为的那些内容
  • 惊喜读:和新颖性类似,但新颖性知识用户没看到过的但是确实是和他们行为相关的,而惊喜度是用户即没有看过和他之前的行为也不相关,但用户看到后的确是喜欢的。
  • 实时性:推荐系统要根据用户的上下文来实时更新推荐内容,用户的兴趣也是随着时间而改变的,需要实时更新。
  • 推荐透明度:对于用户看到的最终结果,要让用户知道推荐此内容的原因。
  • 覆盖率:挖掘长尾内容也是推荐系统很重要的目标。因此,推荐的内容覆盖到的内容越多越好

基于这些目标,推荐系统包括四种推荐方式:

热门推荐:就是热门排行榜的概念。这种推荐方式不仅仅在IT系统,在平常的生活中也是处处存在的。这应该是效果最好的一种推荐方式,毕竟热门推荐的物品都是位于曝光量比较高的位置的

人工推荐:人工干预的推荐内容。相比于依赖热门和算法来进行推荐。一些热点时事如世界杯等就需要人工加入推荐列表。另一方面,热点新闻带来的推荐效果也是很高的

相关推荐:相关推荐有点类似于关联规则的个人性化推荐,就是在你阅读一个内容的时候,会提示你阅读与此相关的内容

个性化推荐:基于用户的历史行为作出的内容推荐。也是本文主要讲述的内容

其中,前三者是和机器学习没有任何关系的,但却是推荐效果最好的三种方式。一般来说,这部分内容应该占到总的推荐内容的80%左右,另外20%则是对长尾内容的个性化推荐

推荐系统架构

核心模块

  • 业务网关,推荐服务的入口,负责推荐请求的合法性检查,组装请求响应的结果
  • 推荐引擎,推荐系统核心,包括online逻辑、召回、过滤、特征计算、排序、多样化等处理过程

数据路径

1、请求的刷新从gateway,经过流量分配模块,传到业务gateway,业务gateway支持http、tcp(使用thrift挥着protobuf协议)等多种类型接口

2、用户行为数据,从gateway到flume agent,然后到kafka,为后面online,realtime userprofile部分的提供实时数据,也为offline部分的数据存储系统提供数据

offline部分机构

本文从大框架上介绍推荐系统架构,在许多公司面试中会给你一个推荐或者数据挖掘的问题,比如让你简单设计一个feed流推荐系统,所以需要对推荐系统的整体框架要了解。下面是一个推荐系统的主要部分

从框架的角度看,推荐系统基本可以分为数据层、召回层、排序层

数据层包括数据生成和数据存储,主要是利用各种数据处理工具对原始日志进行清洗,处理成格式化的数据,落地到不同类型的存储系统中,供下游的算法和模型使用

sessionlog: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合并,sessionlog一般就是清洗合并后的数据,后续的算法和统计都是根据sessionlog进行再加工。

userprofile:对用户属性和行为等信息进行采集和统计,为后续算法提供特征支持

itemDoc:对视频、商品等属性、曝光、点击等字段进行统计,为后续算法提供特征支持

召回层主要是从用户的历史行为、实时行为等角度利用各种触发策略产生推荐的候选集,对不同的策略和算法产生的候选集进行融合并按照产品规则进行过滤,一般融合和过滤后的候选集还是比较多的,一次线上请求过来之后线上系统无法对那么多的候选集进行排序,所以在召回层一般还会有粗排序,对融合的候选集进行一次粗排序,过滤掉粗排序分数较低的候选集

排序层主要是利用机器学习的模型对召回层筛选出来的候选集进行精排序

数据特征

数据决定了特征,特征决定了效果的上限,模型决定了接近效果上限的程度

行为类别行为表现
用户主动行为

点击、分享、评分

用户画像用户属性(性别、年龄、收入)、视频分类兴趣分布、地域、时间
负反馈负评

1、用户主动行为数据记录了用户在平台的各种行为,这些行为一方面有用于候选集触发算法中的离线计算(主要是浏览、下单),另一方面,这些行为代表的意图的强弱不同,因此在训练重排序模型时可以针对不同的行为设定不同的回归目标值,以更细的刻画用户的行为强弱程度。此外,用户对deal的这些行为还可以作为重排序模型的交叉特征,用户模型的离线训练和在线预测。

2、负反馈数据反映了当前的结果可能在某些方面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在后续的候选集触发过程中需要考虑对特定的因素进行过滤或降权,降低负面因素再次出现的几率,提高用户体验;同时在重排序的模型训练中,负反馈数据可以作为不可多得的负例参与模型训练,这些负例要比那些展示后未点击、未下单的样本显著的多

3、用户画像是刻画用户属性的基础数据,其中有些事直接获取的原始数据,有些是讲过挖掘的二次加工数据,比如用户的聚类和向量化,这些属性一方面可以用于候选集触发过程中对deal进行加权或降权,另外一方面可以作为重排序模型中的用户维度特征。

协同过滤

协同过滤(collaborative Filtering)可说是推荐系统里资历最老最经典的一种算法了,如userCF、itemCF。原理是基于用户对内容的行为协同,为某一用户没有看过的某条内容作出点击预测。实现方法有很多种,如传统的Memory-based方法、基于矩阵分解的方法(LFM/SVD/SDV++)、基于DNN的方法。

Memory-based方法很简单,是基于统计的一种算法。以item-based CF举例:

根据用户点击行为,我们可以统计出item-item的共现矩阵(矩阵单元内为item i 与item j共同被用户点击的次数),再依次通过jaccard相似度/余弦相似度/欧氏距离得出item相似度矩阵,最后根据用户的点击记录检索出topK相似的内容推荐给用户。在计算过程中需要考虑一些因素,比如热门物品对相似度计算的应县,不同倾向的用户的影响

然后memory-based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是,当我们的矩阵很稀疏时,大多数item和item之间是没有关联的(相似度为0),这也就造成最后我们召回的内容覆盖率很低,也许大多集中在头部内容。于是基于矩阵分解的方法诞生了。

MF(Matrix Factorization)的原理是将一个高维稀疏矩阵分解成两个低矩阵,其中k被称为隐向量维度。在原始的稀疏矩阵R中,大部分二阶特征的关系系数是缺失的。而通过训练模型最小化R和预测矩阵R~损失(如最小二乘),可以求出任意Ri,j的值

MF可说是大部分推荐系统协同过滤的标杆方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于稀疏的矩阵对于最后评分的预测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并且当用户特征或者内容特征缺失时,无法进行合理的预测。此时,基于深度学习的一些尝试开始了。入基于DNN实现。可以很轻易地将内容的一些语义特征,以及用户的固有属性与行为特征拼接在一起作为神经网络输入来训练,可以在之前行为协同的前提下加入对内容特征的学习,从而解决冷启动问题。

基于内容的召回

主要是以之前NLP得到的内容画像为基础,以item对应分类/主题/关键词的权重建立召回,依据用户画像的相应权重和内容画像的距离排序召回。

基于用户群

首先我们需要对用户分群,聚类的方案有很多

1、对item进行向量化(w2v)然后对item进行聚类,用户对item的行为就可以把item的簇赋值到user身上

2、直接对用户进行向量化,比如降维

总之最终的目的就是将用户embedding成一个向量,然后再对用户向量进行聚类,一般k-means就可以胜任大部分场景

倒排链

tag-itemList,对于每个用户的tag进行遍历,然后通过倒排链快速找到含有该tag的itemList然后topN抽取

子策略融合

为了结合不同触发算法的优点,同时提高候选集的多样性和覆盖性,需要将不同的触发算法融合在一起。常见的融合方法有以下几种:

1、加权型:最简单的融合方法就是根据经验值对不同的算法赋予不同的权重,对各个算法产生的候选集按照给定的权重进行加权,然后再按照权重排序

2、分级型:优先采用效果好的算法,当产生的候选集大小不足以满足目标值时,再使用效果次好的算法,依此类推

3、调制型:不同的算法按照不同的比例产生一定量的候选集,然后叠加产生最终总的候选集

4、过滤型:当前的算法对前一级算法产生的候选集进行过滤,依次类推,候选集被逐级过滤,最终产生一个小而精的候选集合

目前我们使用的方法集成了调制和分级两种融合方法,不同算法根据历史效果表现给定不同的候选集构成比例,同时优先采用效果好的算法触发,如果候选集不够大,再采用效果次之的算法触发,依次类推

模型排序(ranking)

如上所述,对于不同算法触发出来的候选集,只是根据算法的历史效果决定算法产生的item的位置显得有些简单粗暴,同时,在每个算法的内部,不同item的顺序也只是简单的由一个或者几个因素决定,这些排序的方法只能用于第一步的初选过程,最终的排序结果需要借助机器学习的方法,使用相关的排序模型,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来确定

1、模型的选择和比较

非线性模型能比较好的捕捉特征中的非线性关系,但训练和预测的代价相对线性模型要高一些,这也导致了非线性模型的更新周期相对要长。反之,线性模型对特征的处理要求比较高,需要凭借领域知识和经验人工对特征做一些先期处理,但因为线性模型简单,在训练和预测时效率较高。因此在更新周期上也可以做的更短,还可以结合业务做一些在线学习的尝试。在我们的实践中,非线性模型和线性模型都有应用

非线性模型

 

目前我们主要采用了非线性的树模型gbdt,相对于线性模型,非线性模型可以更好的处理特征中的非线性关系,不必像线性模型那样在特征处理和特征组合上花费比较大的精力。gdbt是一个加性模型,由很多个树组成,后面的树不断拟合前一棵树的残差,而且每一个树带入的都是全训练集,由此可以减小过拟合的影响。

线性模型

目前应用比较多的线性模型非Logistic Regremossion莫属了,为了能实现捕捉数据分布的变化,我们引入了online learning,接入实时数据流,使用google提供的FTR方法对模型进行在线更新。

主要的步骤如下:

  • 在线写特征向量到Hbase
  • Strom解析实时点击和曝光日志流,改写HBase中对应特征向量的label
  • 通过FTRL更新模型权重
  • 将新的模型参数有应用于线上

2、数据

采样:对于点击率预估而言,正负样本严重不均衡,所以需要对负例做一些采样

负例:正例一般是用户产生点击、下载、分享等转换行为的样本,但是用户没有转换行为的样本是否就一定是负例呢?其实不然,很多展现其实用户根本没有看到,所以把这样样本视为负例是不合理的,也会影响模型的效果。比较常用的方法是skip-above,即用户点击的item位置以上的展现才可能视作负例。当然,上面的负例都是隐式的负反馈数据,除此之外,我们还有用户主动删除的显示负反馈的数据,这些数据是高质量的负例。

去噪:对于数据中混杂的刷单等类作弊行为数据,要将其排除出训练数据,否则会直接影响模型的效果。

3、特征

在我们目前的重排序模型中,大概分为以下几类特征:

item维度的特征:主要是item本身的一些属性,包括category、pv、ctr、sub-category、tag等

user维度的特征:包括用户等级、用户的人口属性、用户的客户端类型等

user、deal的交叉特征:包括用户对item的category的点击、收藏等

对于非线性模型,上述特征可以直接使用,而对于线性模型,则需要对特征值做一些分桶、归一化处理,使特征值称为0~1之间的连续值或01二值

推荐系统架构面试问题总结

1、推荐系统的架构流程图和每一个模块的作用一定要了解,一般会让你一遍画图一边讲解每个模块

2、召回模块一般就是在做候选集筛选和粗排序,原因是item太多了,一个user的请求过来线上系统不能在100ms以内对所有item进行排序。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