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pring历史
Spring是于2003 年兴起的一个轻量级的Java 开源框架,由Rod Johnson 在其2002年的著作《Expert One-On-One J2EE Development and Design》中阐述的部分理念和原型衍生而来。
2.Spring各版本简介
Spring 1.x :
时代背景:SSH(Struts2+Spring+Hibernate)流行期间
特点:只支持XML配置方式,不支持注解配置。
提供了IoC、AOP、ORM、transation、validation、web等基础功能组件。
Spring 2.x :
Spring1.x的扩展,新增了ehcache、jms等功能。
Spring 3.x :
时代背景:SSM(Spring+Spring MVC+MyBatis)流行期间
特点:除了XML方式以外,新增了注解的配置方式
功能上也增加了Expression等组件,并将之前的web组件细分为了Servlet和Portlet两部分。
Spring 4.x :
时代背景:java8和RESTful风格流行期间
特点:全面支持Lambda表达式等JDK8新特定,和新增对RESTful的支持(如提供了RestController注解)
功能上也增加了WebSocket 、WebMvc、Groovy等重要组件。
Spring 5.x :
时代背景:Oracle官方宣布java每6个月迭代一次期间
特点:根据新版java的特点,做出相应的兼容性支持。也就是不断的更新,以适配java9、java10、java11……等版本的新特性。
3.Spring IoC
IoC:Inversion of Control(控制反转),目的是为了“解耦合”。
在IoC之前,程序是通过关键字new,或者工厂设计模式创建一个对象,二者都存在着一定的缺点:
(1)通过new创建对象:对象和类强烈地耦合在了一起。例如可以使用new Student()创建一个对象,但以后如果修改了Student的类名,所有出现“Student”的地方都需要修改。显然会给后期的维护带来很大的麻烦。
(2)通过工厂设计模式创建对象:
对象 - 工厂 - 类
工厂可以作为对象和类之间的桥梁,起到一定程度的解耦。但这样需要开发者自己去编写并维护“工厂”,也比较麻烦。
最理想的情况就是,能否让程序自动提供一个“万能的工厂类”:无论想要什么对象,都可以从这个“万能的工厂类”中获取。可以,实际上这个“万能的工厂类”就是指IoC容器。
IoC默认是一个空的工厂,开发者可以通过<bean>、注解、自动装配等方式,在IoC中配置对象,然后再使用getBean()方法从IoC容器中获取创建好的对象。
简言之:IoC就是让我们可以通过“配置”的方式来创建对象,从而降低类和对象之间、对象和对象之间的耦合度。例如,在使用IoC之后,获取“学生对象”的方式就是:student = context.getBean("student"),这行代码和“Student类”之间不存在任何耦合关系,因此后续如果修改了Student的类名,也无需修改这行代码。
附:
在使用<bean>等方式配置对象时,经常会使用到以下几个属性:
id:唯一标识符。context.getBean(...)就是根据id从IoC容器中获取对象。
class:创建对象所在类名(全类名);
name:类似id 属性。与 id 的区别在于,name 属性值里可以包含特殊符号,name值也可以重复,但是 id 不能包含特殊符号并且是唯一的;
scope:常见有两个值: Singleton(默认):单例模式,即表示整个应用程序,只创建 bean 的一个实例;Prototype:原型模式,表示每次注入都会创建一个新的 bean 实例。
- 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