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

一个很好的操作系统专栏

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功能

CPU管理

如何分配CPU给不同应用和用户,对于进程管理坚持三个目标:一是公平(每个程序都有机会使用CPU),二是非阻塞(任何程序不能无休止地阻挠其他程序的正常推进),三是优先级(优先级高的程序开始运行则优先级低的就需要让出资源—>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内存管理

如何分配内存给不同应用和用户,主要管理缓存、主存、磁盘、磁带等存储介质所形成的内存架构。其目的主要有二:一是将少变多(比如虚拟内存的使用能够使得运行程序的大小大大地增加),二是让多个程序共享同一个物理内存(这就需要对物理内存进行分割和保护,不让一个程序访问另一个程序所占的内存空间,专业术语称为运行时不能越界访问)。

外存管理

如何分配外存(磁盘)给不同应用和用户,外存管理也称存储管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件系统,其目的是将磁盘变为一个很容易使用的存储介质以提供给用户使用

I/O管理

即如何分配输入输出设备给应用和用户,也称为设备管理,也就是管理输入输出设备。其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屏蔽不同设备的差异性(用户用同样的方式访问不同的设备,从而减低编程的难度),二是提供并发访问(即将那些看上去并不具备共享特征的设备如打印机变得可以共享)。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内核态用户态

计算机对于内核态和用户态的识别是通过CPU的一个状态位来实现的,这个状态位是CPU状态字里面的一个字位。所谓的用户态、内核态实际是CPU的一种状态,而不是程序的状态。通过设置该状态字,可以使CPU处于内核态、用户态或者其他的子态(有的CPU有更多种子态)。

换句话说:一个程序运行时,CPU是什么态,这个程序就运行在什么态

那么,知道了是怎么实现的,那又是如何对用户态的访问进行限制的呢?在对用户态下程序执行的每一条指令进行检查,这种检查又被称为地址翻译,即对程序发出的每一条指令都要经过这个地址翻译过程(你可以将其理解为我们在实际开发中所作的权限管理,对用户发出的每个操作请求首先都经过一个Filter进行过滤),通过对翻译的控制,就可以限制程序对资源的访问

操作系统结构

单一体结构
整个OS是一个巨大的单一体,运行在内核态下,为用户提供服务
层次化结构
 将操作系统的功能分成不同的层次,低层次的功能为紧邻其上一个层次的功能提供服务,而高层次的功能又为更高一个层次的功能提供服务
微内核结构
从单一体和层次化结构的图中可以看出,操作系统的所有功能都在内核态下运行。但是,从用户态转为内核态是有时间成本的,这样就会造成OS的效率低下。于是,人们将操作系统的核心中的核心才放在内核态运行,其他功能都迁移到用户态运行,于是就有了下面的微内核结构。

基本特征

1. 并发
并发是指宏观上在一段时间内能同时运行多个程序,而并行则指同一时刻能运行多个指令。

并行需要硬件支持,如多流水线、多核处理器或者分布式计算系统

操作系统通过引入进程和线程,使得程序能够并发运行。

  1. 共享
    共享是指系统中的资源可以被多个并发进程共同使用。

有两种共享方式:互斥共享和同时共享。

互斥共享的资源称为临界资源,例如打印机等,在同一时刻只允许一个进程访问,需要用同步机制来实现互斥访问。

  1. 虚拟
    虚拟技术把一个物理实体转换为多个逻辑实体

主要有两种虚拟技术:时(时间)分复用技术和空(空间)分复用技术。

多个进程能在同一个处理器上并发执行使用了时分复用技术,让每个进程轮流占用处理器,每次只执行一小个时间片并快速切换。

虚拟内存使用了空分复用技术,它将物理内存抽象为地址空间,每个进程都有各自的地址空间。**地址空间的页被映射到物理内存,地址空间的页并不需要全部在物理内存中,**当使用到一个没有在物理内存的页时,执行页面置换算法,将该页置换到内存中

  1. 异步
    异步指进程不是一次性执行完毕,而是走走停停,以不可知的速度向前推进。

基本功能

  1. 进程管理
    进程控制、进程同步、进程通信、死锁处理、处理机调度等。

  2. 内存管理
    内存分配、地址映射、内存保护与共享、虚拟内存等。

  3. 文件管理
    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目录管理、文件读写管理和保护等。

  4. 设备管理
    完成用户的 I/O 请求,方便用户使用各种设备,并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主要包括缓冲管理、设备分配、设备处理、虛拟设备等。

系统调用

操作系统是一个系统程序,即为别的程序提供服务的程序。那么,操作系统的服务是通过什么方式提供的呢?答案就是:系统调用(System Call)。

所谓系统调用就是:操作系统提供的API,用户通过调用这些API即可获得操作系统的服务。(想想是不是跟我们现在所作的什么Web Service、WCF、WebAPI、开放API之类的一致?)例如,如果用户程序需要进行读磁盘的操作,在C程序代码中可以使用如下语句来操作:

如果一个进程在用户态需要使用内核态的功能,就进行系统调用从而陷入内核,由操作系统代为完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Linux 的系统调用主要有以下这些:

Task Commands
进程控制 fork(); exit(); wait();
进程通信 pipe(); shmget(); mmap();
文件操作 open(); read(); write();
设备操作 ioctl(); read(); write();
信息维护 getpid(); alarm(); sleep();
安全 chmod(); umask(); chown();

大内核微内核

大内核是将操作系统功能作为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放到内核。

由于各模块共享信息,因此有很高的性能。

由于操作系统不断复杂,因此将一部分操作系统功能移出内核,从而降低内核的复杂性。移出的部分根据分层的原则划分成若干服务,相互独立。

在微内核结构下,操作系统被划分成小的、定义良好的模上下文
其中处理器总处于以下状态中的一种:
内核态,运行于进程上下文,内核代表进程运行于内核空间;

内核态,运行于中断上下文,内核代表硬件运行于内核空间;

用户态,运行于用户空间。

通过系统调用,用户空间的应用程序就会进入内核空间,由内核代表该进程运行于内核空间,这就涉及到上下文的切换,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具有不同的 地址映射,通用或专用的寄存器组,而用户空间的进程要传递很多变量、参数给内核,内核也要保存用户进程的一些寄存器、变量等,以便系统调用结束后回到用户 空间继续执行,

进程上下文
所谓的进程上下文,就是一个进程在执行的时候,CPU的所有寄存器中的值、进程的状态以及堆栈上的内容,当内核需要切换到另一个进程时,它 需要保存当前进程的所有状态,即保存当前进程的进程上下文,以便再次执行该进程时,能够恢复切换时的状态,继续执行。

一个进程的上下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用户级上下文、寄存器上下文以及系统级上下文。

用户级上下文: 正文、数据、用户堆栈以及共享存储区;

寄存器上下文: 通用寄存器、程序寄存器(IP)、处理器状态寄存器(EFLAGS)、栈指针(ESP);

系统级上下文: 进程控制块task_struct、内存管理信息(mm_struct、vm_area_struct、pgd、pte)、内核栈。

当发生进程调度时,进行进程切换就是上下文切换.

操作系统必须对上面提到的全部信息进行切换,新调度的进程才能运行。而系统调用进行的是模式切换(mode switch)。模式切换与进程切换比较起来,容易很多,而且节省时间,因为模式切换最主要的任务只是切换进程寄存器上下文的切换。

中断上下文
所以,“中断上下文”就可以理解为硬件传递过来的这些参数和内核需要保存的一些环境,主要是被中断的进程的环境。块,只有微内核这一个模块运行在内核态,其余模块运行在用户态。

因为需要频繁地在用户态和核心态之间进行切换,所以会有一定的性能损失。

中断分类

1. 外中断

由 CPU 执行指令以外的事件引起,如 I/O 完成中断,表示设备输入/输出处理已经完成,处理器能够发送下一个输入/输出请求。此外还有时钟中断、控制台中断等。

2. 异常

由 CPU 执行指令的内部事件引起,如非法操作码、地址越界、算术溢出等。

3. 陷入

在用户程序中使用系统调用。

进程与线程

定义

进程是资源分配的基本单位。

进程控制块 (Process Control Block, PCB) 描述进程的基本信息和运行状态,所谓的创建进程和撤销进程,都是指对 PCB 的操作。

下图显示了 4 个程序创建了 4 个进程,这 4 个进程可以并发地执行。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下文
其中处理器总处于以下状态中的一种:
内核态,运行于进程上下文,内核代表进程运行于内核空间;

内核态,运行于中断上下文,内核代表硬件运行于内核空间;

用户态,运行于用户空间。

通过系统调用,用户空间的应用程序就会进入内核空间,由内核代表该进程运行于内核空间,这就涉及到上下文的切换,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具有不同的 地址映射,通用或专用的寄存器组,而用户空间的进程要传递很多变量、参数给内核,内核也要保存用户进程的一些寄存器、变量等,以便系统调用结束后回到用户 空间继续执行,

进程上下文

所谓的进程上下文,就是一个进程在执行的时候,CPU的所有寄存器中的值、进程的状态以及堆栈上的内容,当内核需要切换到另一个进程时,它 需要保存当前进程的所有状态,即保存当前进程的进程上下文,以便再次执行该进程时,能够恢复切换时的状态,继续执行。

一个进程的上下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用户级上下文、寄存器上下文以及系统级上下文。

用户级上下文: 正文、数据、用户堆栈以及共享存储区;

寄存器上下文: 通用寄存器、程序寄存器(IP)、处理器状态寄存器(EFLAGS)、栈指针(ESP);

系统级上下文: 进程控制块task_struct、内存管理信息(mm_struct、vm_area_struct、pgd、pte)、内核栈。

当发生进程调度时,进行进程切换就是上下文切换.

操作系统必须对上面提到的全部信息进行切换,新调度的进程才能运行。而系统调用进行的是模式切换(mode switch)。模式切换与进程切换比较起来,容易很多,而且节省时间,因为模式切换最主要的任务只是切换进程寄存器上下文的切换。

中断上下文
所以,“中断上下文”就可以理解为硬件传递过来的这些参数和内核需要保存的一些环境,主要是被中断的进程的环境。
线程是独立调度的基本单位。

一个进程中可以有多个线程,它们共享进程资源。

QQ 和浏览器是两个进程,浏览器进程里面有很多线程,例如 HTTP 请求线程、事件响应线程、渲染线程等等,线程的并发执行使得在浏览器中点击一个新链接从而发起 HTTP 请求时,浏览器还可以响应用户的其它事件。

区别

进程:进程是运行着的程序,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的一个独立单位。进程之间相互独立,同一进程的线程之间共享数据段(全局变量),但是每个线程有自己的程序计数器和堆栈,支持线程执行的上下文。

线程:线程是进程的一部分,是cpu调度和分派的基本单位。比进程更小的能独立运行的基本单位,线程基本不拥有系统资源,只拥有一点在运行中必不可少的资源(程序计数器,一组寄存器和栈),但是它可以和进程的其它线程共享一个进程所拥有的全部资源。每个线程有自己的堆栈。

拥有资源

进程是资源分配的基本单位,但是线程不拥 有资源,线程可以访问隶属进程的资源。只拥有一点点资源,程序计数器,一组寄存器和栈

调度

线程是独立调度的基本单位,在同一进程中,线程的切换不会引起进程切换,从一个进程中的线程切换到另一个进程中的线程时,会引起进程切换

系统开销

由于创建或撤销进程时,系统都要为之分配或回收资源,如内存空间、I/O 设备等,所付出的开销远大于创建或撤销线程时的开销。类似地,在进行进程切换时,涉及当前执行进程 CPU 环境的保存及新调度进程 CPU 环境的设置,而线程切换时只需保存和设置少量寄存器内容,开销很小。

通信方面

线程间可以通过直接读写同一进程中的数据进行通信,但是进程通信需要借助 IPC

进程线程切换消耗

进程切换分两步
1.切换页目录以使用新的地址空间
2.切换内核栈和硬件上下文。

对于linux来说,线程和进程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地址空间。
对于线程切换,第1步是不需要做的,第2是进程和线程切换都要做的**。所以明显是进程切换代价大**

这是由于虚拟内存带来的。
虚拟内存是操作系统为每个进程提供的一种抽象,每个进程都有属于自己的、私有的、地址连续的虚拟内存,当然我们知道最终进程的数据及代码必然要放到物理内存上,那么必须有某种机制能记住虚拟地址空间中的某个数据被放到了哪个物理内存地址上,这就是所谓的地址空间映射,也就是虚拟内存地址与物理内存地址的映射关系,那么操作系统是如何记住这种映射关系的呢,答案就是页表,页表中记录了虚拟内存地址到物理内存地址的映射关系。有了页表就可以将虚拟地址转换为物理内存地址了,这种机制就是虚拟内存

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的虚拟地址空间,进程内的所有线程共享进程的虚拟地址空间。

进程切换与线程切换的区别
进程切换与线程切换的一个最主要区别就在于进程切换涉及到虚拟地址空间的切换而线程切换则不会。因为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的虚拟地址空间,而线程是共享所在进程的虚拟地址空间的,因此同一个进程中的线程进行线程切换时不涉及虚拟地址空间的转换。

为什么虚拟地址切换很慢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进程都有自己的虚拟地址空间,把虚拟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需要查找页表,页表查找是一个很慢的过程,因此通常使用Cache来缓存常用的地址映射,这样可以加速页表查找,这个cache就是TLB,Translation Lookaside Buffer,我们不需要关心这个名字只需要知道TLB本质上就是一个cache,是用来加速页表查找的由于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的虚拟地址空间,那么显然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的页表,那么当进程切换后页表也要进行切换,页表切换后TLB就失效了,cache失效导致命中率降低,那么虚拟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就会变慢,表现出来的就是程序运行会变慢,而线程切换则不会导致TLB失效,因为线程线程无需切换地址空间,因此我们通常说线程切换要比较进程切换块,原因就在这里。

进程状态切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就绪状态(ready):等待被调度
运行状态(running)
阻塞状态(waiting):等待资源
应该注意以下内容:

只有就绪态和运行态可以相互转换,其它的都是单向转换。就绪状态的进程通过调度算法 从而获得 CPU 时间,转为运行状态;而运行状态的进程,在分配给它的 CPU 时间片用完之后就会转为就绪状态,等待下一次调度。
阻塞状态是缺少需要的资源从而由运行状态转换而来,但是该资源不包括 CPU 时间,缺少 CPU 时间会从运行态转换为就绪态。

进程调度算法

不同环境的调度算法目标不同,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环境来讨论调度算法。

1. 批处理系统

批处理系统没有太多的用户操作,在该系统中,调度算法目标是保证吞吐量和周转时间(从提交到终止的时间)。

1.1 先来先服务 first-come first-serverd(FCFS)

非抢占式的调度算法,按照请求的顺序进行调度。

有利于长作业,但不利于短作业,因为短作业必须一直等待前面的长作业执行完毕才能执行,而长作业又需要执行很长时间,造成了短作业等待时间过长。

1.2 短作业优先 shortest job first(SJF)

非抢占式的调度算法,按估计运行时间最短的顺序进行调度。

长作业有可能会饿死,处于一直等待短作业执行完毕的状态。因为如果一直有短作业到来,那么长作业永远得不到调度。

1.3 最短剩余时间优先 shortest remaining time next(SRTN)

最短作业优先的抢占式版本,按剩余运行时间的顺序进行调度。 当一个新的作业到达时,其整个运行时间与当前进程的剩余时间作比较。如果新的进程需要的时间更少,则挂起当前进程,运行新的进程。否则新的进程等待。

2. 交互式系统

交互式系统有大量的用户交互操作,在该系统中调度算法的目标是快速地进行响应。

2.1 时间片轮转

将所有就绪进程按先来先服务 FCFS 的原则排成一个队列,每次调度时,把 CPU 时间分配给队首进程,该进程可以执行一个时间片。当时间片用完时,由计时器发出时钟中断,调度程序便停止该进程的执行,并将它送往就绪队列的末尾,同时继续把 CPU 时间分配给队首的进程。

时间片轮转算法的效率和时间片的大小有很大关系:

因为进程切换都要保存进程的信息并且载入新进程的信息,如果时间片太小,会导致进程切换得太频繁,在进程切换上就会花过多时间。
而如果时间片过长,那么实时性就不能得到保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2 优先级调度

为每个进程分配一个优先级,按优先级进行调度。

为了防止低优先级的进程永远等不到调度,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加等待进程的优先级。

2.3 多级反馈队列

一个进程需要执行 100 个时间片,如果采用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那么需要交换 100 次。

多级队列是为这种需要连续执行多个时间片的进程考虑,它设置了多个队列,每个队列时间片大小都不同,例如 1,2,4,8,…。进程在第一个队列没执行完,就会被移到下一个队列。这种方式下,之前的进程只需要交换 7 次。

每个队列优先权也不同,最上面的优先权最高。因此只有上一个队列没有进程在排队,才能调度当前队列上的进程。

可以将这种调度算法看成是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和优先级调度算法的结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 实时系统
实时系统要求一个请求在一个确定时间内得到响应。

分为硬实时和软实时,前者必须满足绝对的截止时间,后者可以容忍一定的超时。

进程同步

1.临界区
对临界资源进行访问的那段代码称为临界区。

为了互斥访问临界资源,每个进程在进入临界区之前,需要先进行检查

// entry section
// critical section;
// exit section

2. 同步与互斥
同步:多个进程因为合作产生的直接制约关系,使得进程有一定的先后执行关系。
互斥:多个进程在同一时刻只有一个进程能进入临界区

3. 信号量
信号量(Semaphore)是一个整型变量,可以对其执行 down 和 up 操作,也就是常见的 P 和 V 操作。

  • down : 如果信号量大于 0 ,执行 -1 操作;如果信号量等于 0,进程睡眠,等待信号量大于 0;
  • up :对信号量执行 +1 操作,唤醒睡眠的进程让其完成 down 操作。
    down 和 up 操作需要被设计成原语,不可分割,通常的做法是在执行这些操作的时候屏蔽中断。

如果信号量的取值只能为 0 或者 1,那么就成为了 互斥量(Mutex) ,0 表示临界区已经加锁,1 表示临界区解锁。

typedef int semaphore;
semaphore mutex = 1;
void P1() {
    down(&mutex);
    // 临界区
    up(&mutex);
}

void P2() {
    down(&mutex);
    // 临界区
    up(&mutex);
}

使用信号量实现生产者-消费者问题

问题描述:使用一个缓冲区来保存物品,只有缓冲区没有满,生产者才可以放入物品;只有缓冲区不为空,消费者才可以拿走物品。

因为缓冲区属于临界资源,因此需要使用一个互斥量 mutex 来控制对缓冲区的互斥访问。

为了同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需要记录缓冲区中物品的数量。数量可以使用信号量来进行统计,这里需要使用两个信号量:empty 记录空缓冲区的数量,full 记录满缓冲区的数量。其中,empty 信号量是在生产者进程中使用,当 empty 不为 0 时,生产者才可以放入物品;full 信号量是在消费者进程中使用,当 full 信号量不为 0 时,消费者才可以取走物品。

注意,不能先对缓冲区进行加锁,再测试信号量。也就是说,不能先执行 down(mutex) 再执行 down(empty)。如果这么做了,那么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生产者对缓冲区加锁后,执行 down(empty) 操作,发现 empty = 0,此时生产者睡眠。消费者不能进入临界区,因为生产者对缓冲区加锁了,消费者就无法执行 up(empty) 操作,empty 永远都为 0,导致生产者永远等待下,不会释放锁,消费者因此也会永远等待下去。

#define N 100
typedef int semaphore;
semaphore mutex = 1;
semaphore empty = N;
semaphore full = 0;

void producer() {
    while(TRUE) {
        int item = produce_item();
        down(&empty);
        down(&mutex);
        insert_item(item);
        up(&mutex);
        up(&full);
    }
}

void consumer() {
    while(TRUE) {
        down(&full);
        down(&mutex);
        int item = remove_item();
        consume_item(item);
        up(&mutex);
        up(&empty);
    }
}

4. 管程
使用信号量机制实现的生产者消费者问题需要客户端代码做很多控制,而管程把控制的代码独立出来,不仅不容易出错,也使得客户端代码调用更容易。

c 语言不支持管程,下面的示例代码使用了类 Pascal 语言来描述管程。示例代码的管程提供了 insert() 和 remove() 方法,客户端代码通过调用这两个方法来解决生产者-消费者问题

管程有一个重要特性**:在一个时刻只能有一个进程使用管程**。进程在无法继续执行的时候不能一直占用管程,否则其它进程永远不能使用管程。

管程引入了 条件变量 以及相关的操作:wait() 和 signal() 来实现同步操作。对条件变量执行 wait() 操作会导致调用进程阻塞,把管程让出来给另一个进程持有。signal() 操作用于唤醒被阻塞的进程。

经典同步问题

生产者和消费者问题

  1. 哲学家进餐问题
#define N 5

void philosopher(int i) {
    while(TRUE) {
        think();
        take(i);       // 拿起左边的筷子
        take((i+1)%N); // 拿起右边的筷子
        eat();
        put(i);
        put((i+1)%N);
    }
}

这样会死锁

为了防止死锁的发生,可以设置两个条件:

  • 必须同时拿起左右两根筷子;
  • 只有在两个邻居都没有进餐的情况下才允许进餐。
  1. 读者-写者问题
    允许多个进程同时对数据进行读操作,但是不允许读和写以及写和写操作同时发生。

一个整型变量 count 记录在对数据进行读操作的进程数量,一个互斥量 count_mutex 用于对 count 加锁,一个互斥量 data_mutex 用于对读写的数据加锁

typedef int semaphore;
semaphore count_mutex = 1;
semaphore data_mutex = 1;
int count = 0;

void reader() {
    while(TRUE) {
        down(&count_mutex);
        count++;
        if(count == 1) down(&data_mutex); // 第一个读者需要对数据进行加锁,防止写进程访问
        up(&count_mutex);
        read();
        down(&count_mutex);
        count--;
        if(count == 0) up(&data_mutex);
        up(&count_mutex);
    }
}

void writer() {
    while(TRUE) {
        down(&data_mutex);
        write();
        up(&data_mutex);
    }
}

进程通信

进程同步与进程通信很容易混淆,它们的区别在于:

  • 进程同步:控制多个进程按一定顺序执行;-
  • 进程通信:进程间传输信息。
    进程通信是一种手段,而进程同步是一种目的。也可以说,为了能够达到进程同步的目的,需要让进程进行通信,传输一些进程同步所需要的信息。
  1. 管道
    管道是通过调用 pipe 函数创建的,fd[0] 用于读,fd[1] 用于写。
#include <unistd.h>
int pipe(int fd[2]);

它具有以下限制:

只支持半双工通信(单向交替传输);
只能在父子进程或者兄弟进程中使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FIFO
也称为命名管道,去除了管道只能在父子进程中使用的限制。

#include <sys/stat.h>
int mkfifo(const char *path, mode_t mode);
int mkfifoat(int fd, const char *path, mode_t mode);

FIFO 常用于客户-服务器应用程序中,FIFO 用作汇聚点,在客户进程和服务器进程之间传递数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 消息队列
相比于 FIFO,消息队列具有以下优点:

  • 消息队列可以独立于读写进程存在,从而避免了 FIFO 中同步管道的打开和关闭时可能产生的困难;
  • 避免了 FIFO 的同步阻塞问题,不需要进程自己提供同步方法;
  • 读进程可以根据消息类型有选择地接收消息,而不像 FIFO 那样只能默认地接收。

4. 信号量
它是一个计数器,用于为多个进程提供对共享数据对象的访问。

5. 共享存储

允许多个进程共享一个给定的存储区。因为数据不需要在进程之间复制,所以这是最快的一种 IPC。

需要使用信号量用来同步对共享存储的访问。

多个进程可以将同一个文件映射到它们的地址空间从而实现共享内存。另外 XSI 共享内存不是使用文件,而是使用内存的匿名段。

6. 套接字
与其它通信机制不同的是,它可用于不同机器间的进程通信。

死锁

必要条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互斥:每个资源要么已经分配给了一个进程,要么就是可用的。
  • 占有和等待:已经得到了某个资源的进程可以再请求新的资源。
  • 不可抢占:已经分配给一个进程的资源不能强制性地被抢占,它只能被占有它的进程显式地释放。
    环路等待: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进程组成一条环路,该环路中的每个进程都在等待下一个进程所占有的资源。

处理方法

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

鸵鸟策略

啥也不做

死锁检测与死锁恢复

不试图阻止死锁,而是当检测到死锁发生时,采取措施进行恢复。
1. 每种类型一个资源的死锁检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图为资源分配图,其中方框表示资源,圆圈表示进程。资源指向进程表示该资源已经分配给该进程,进程指向资源表示进程请求获取该资源。

图 a 可以抽取出环,如图 b,它满足了环路等待条件,因此会发生死锁。

每种类型一个资源的死锁检测算法是通过检测有向图是否存在环来实现,从一个节点出发进行深度优先搜索,对访问过的节点进行标记,如果访问了已经标记的节点,就表示有向图存在环,也就是检测到死锁的发生。

2. 每种类型多个资源的死锁检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图中,有三个进程四个资源,每个数据代表的含义如下:

E 向量:资源总量
A 向量:资源剩余量
C 矩阵:每个进程所拥有的资源数量,每一行都代表一个进程拥有资源的数量
R 矩阵:每个进程请求的资源数量
进程 P1 和 P2 所请求的资源都得不到满足,只有进程 P3 可以,让 P3 执行,之后释放 P3 拥有的资源,此时 A = (2 2 2 0)。P2 可以执行,执行后释放 P2 拥有的资源,A = (4 2 2 1) 。P1 也可以执行。所有进程都可以顺利执行,没有死锁。

算法总结如下:

每个进程最开始时都不被标记,执行过程有可能被标记。当算法结束时,任何没有被标记的进程都是死锁进程。

寻找一个没有标记的进程 Pi,它所请求的资源小于等于 A。
如果找到了这样一个进程,那么将 C 矩阵的第 i 行向量加到 A 中,标记该进程,并转回 1。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进程,算法终止。

3. 死锁恢复

利用抢占恢复
利用回滚恢复
通过杀死进程恢复

死锁预防

在程序运行之前预防发生死锁。

  1. 破坏互斥条件
    例如假脱机打印机技术允许若干个进程同时输出,唯一真正请求物理打印机的进程是打印机守护进程。

  2. 破坏占有和等待条件
    一种实现方式是规定所有进程在开始执行前请求所需要的全部资源。

  3. 破坏不可抢占条件

  4. 破坏环路等待
    给资源统一编号,进程只能按编号顺序来请求资源。

死锁避免

在程序运行时避免发生死锁。

  1. 安全状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 a 的第二列 Has 表示已拥有的资源数,第三列 Max 表示总共需要的资源数,Free 表示还有可以使用的资源数。从图 a 开始出发,先让 B 拥有所需的所有资源(图 b),运行结束后释放 B,此时 Free 变为 5(图 c);接着以同样的方式运行 C 和 A,使得所有进程都能成功运行,因此可以称图 a 所示的状态时安全的。

定义:如果没有死锁发生,并且即使所有进程突然请求对资源的最大需求,也仍然存在某种调度次序能够使得每一个进程运行完毕,则称该状态是安全的。

安全状态的检测与死锁的检测类似,因为安全状态必须要求不能发生死锁。下面的银行家算法与死锁检测算法非常类似,可以结合着做参考对比。

  1. 多个资源的银行家算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图中有五个进程,四个资源。左边的图表示已经分配的资源,右边的图表示还需要分配的资源。最右边的 E、P 以及 A 分别表示:总资源、已分配资源以及可用资源,注意这三个为向量,而不是具体数值,例如 A=(1020),表示 4 个资源分别还剩下 1/0/2/0。

检查一个状态是否安全的算法如下:

查找右边的矩阵是否存在一行小于等于向量 A。如果不存在这样的行,那么系统将会发生死锁,状态是不安全的。
假若找到这样一行,将该进程标记为终止,并将其已分配资源加到 A 中。
重复以上两步,直到所有进程都标记为终止,则状态时安全的。
如果一个状态不是安全的,需要拒绝进入这个状态。

内存管理,请求分页系统、请求分段系统和请求段页式系统都是针对虚拟内存的,通过请求实现内存与外存的信息置换

虚拟内存

虚拟内存的目的是为了让物理内存扩充成更大的逻辑内存,从而让程序获得更多的可用内存。

为了更好的管理内存,操作系统将内存抽象成地址空间。每个程序拥有自己的地址空间,这个地址空间被分割成多个块,每一块称为一页。这些页被映射到物理内存,但不需要映射到连续的物理内存,也不需要所有页都必须在物理内存中。当程序引用到不在物理内存中的页时,由硬件执行必要的映射,将缺失的部分装入物理内存并重新执行失败的指令。

从上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虚拟内存允许程序不用将地址空间中的每一页都映射到物理内存,也就是说一个程序不需要全部调入内存就可以运行,这使得有限的内存运行大程序成为可能。例如有一台计算机可以产生 16 位地址,那么一个程序的地址空间范围是 0~64K。该计算机只有 32KB 的物理内存,虚拟内存技术允许该计算机运行一个 64K 大小的程序。

虚拟内存的作用

虚拟内存技术使得不同进程在运行过程中,它所看到的是自己独自占有了当前系统的4G内存。所有进程共享同一物理内存,每个进程只把自己目前需要的虚拟内存空间映射并存储到物理内存上。 事实上,在每个进程创建加载时,内核只是为进程“创建”了虚拟内存的布局,具体就是初始化进程控制表中内存相关的链表,实际上并不立即就把虚拟内存对应位置的程序数据和代码(比如.text .data段)拷贝到物理内存中**,只是建立好虚拟内存和磁盘文件之间的映射就好**(叫做存储器映射),等到运行到对应的程序时,才会通过缺页异常,来拷贝数据。还有进程运行过程中,要动态分配内存,比如malloc时,也只是分配了虚拟内存,即为这块虚拟内存对应的页表项做相应设置,当进程真正访问到此数据时,才引发缺页异常

1.扩大地址空间;

2.内存保护:每个进程运行在各自的虚拟内存地址空间,互相不能干扰对方。虚存还对特定的内存地址提供写保护,可以防止代码或数据被恶意篡改。

3.公平内存分配。采用了虚存之后,每个进程都相当于有同样大小的虚存空间。

4.当进程通信时,可采用虚存共享的方式实现。

5.当不同的进程使用同样的代码时,比如库文件中的代码,物理内存中可以只存储一份这样的代码,不同的进程只需要把自己的虚拟内存映射过去就可以了,节省内存

6.虚拟内存很适合在多道程序设计系统中使用,许多程序的片段同时保存在内存中。当一个程序等待它的一部分读入内存时,可以把CPU交给另一个进程使用。在内存中可以保留多个进程,系统并发度提高

7.在程序需要分配连续的内存空间的时候,只需要在虚拟内存空间分配连续空间,而不需要实际物理内存的连续空间,可以利用碎片

虚拟内存代价

虚拟内存的代价:

1.虚存的管理需要建立很多数据结构,这些数据结构要占用额外的内存

2.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增加了指令的执行时间。

3.页面的换入换出需要磁盘I/O,这是很耗时的

4.如果一页中只有一部分数据,会浪费内存。

分页系统地址映射

分页系统的核心在于:**将虚拟内存空间和物理内存空间皆划分为大小相同的页面,**如4KB、8KB或16KB等,并以页面作为内存空间的最小分配单位,一个程序的一个页面可以存放在任意一个物理页面里。

(1)解决空间浪费碎片化问题

由于将虚拟内存空间和物理内存空间按照某种规定的大小进行分配,这里我们称之为页(Page),然后按照页进行内存分配,也就克服了外部碎片的问题。

(2)解决程序大小受限问题

程序增长有限是因为一个程序需要全部加载到内存才能运行,因此解决的办法就是使得一个程序无须全部加载就可以运行。使用分页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只需将当前需要的页面放在内存里,其他暂时不用的页面放在磁盘上,这样一个程序同时占用内存和磁盘,其增长空间就大大增加了。而且,分页之后,如果一个程序需要更多的空间,给其分配一个新页即可(而无需将程序倒出倒进从而提高空间增长效率)。

虚拟地址组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一个虚拟地址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存储页面号,一部分存储偏移量。

虚拟地址映射_内存管理单元(mmu)完成

内存管理单元(MMU)管理着地址空间和物理内存的转换,其中的页表(Page table)存储着页(程序地址空间)和页框(物理内存空间)的映射表。

而这个翻译过程由内存管理单元(MMU)完成,MMU接收CPU发出的虚拟地址,将其翻译为物理地址后发送给内存。内存管理单元按照该物理地址进行相应访问后读出或写入相关数据,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那么,这个翻译是怎么实现的呢?答案是查页表,对于每个程序,内存管理单元MMU都为其保存一个页表,该页表中存放的是虚拟页面到物理页面的映射。每当为一个虚拟页面寻找到一个物理页面之后,就在页表里增加一条记录来保留该映射关系。当然,随着虚拟页面进出物理内存,页表的内容也会不断更新变化。

if(虚拟页面非法、不在内存中或被保护)
{
    陷入到操作系统错误服务程序
}
else
{
    将虚拟页面号转换为物理页面号
    根据物理页面号产生最终物理地址
}

下图的页表存放着 16 个页,这 16 个页需要用 4 个比特位来进行索引定位。例如对于虚拟地址(0010 000000000100),前 4 位是存储页面号 2,读取表项内容为(110 1),页表项最后一位表示是否存在于内存中,1 表示存在。后 12 位存储偏移量。这个页对应的页框的地址为 (110 000000000100)。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页表

页表的根本功能是提供从虚拟页面到物理页面的映射。因此,页表的记录条数与虚拟页面数相同。此外,内存管理单元依赖于页表来进行一切与页面有关的管理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判断某一页面号是否在内存里,页面是否受到保护,页面是否非法空间等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由于页表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是由硬件直接提供支持,即页表是一个硬件数据结构。

分页系统优缺点

优点:

(1)分页系统不会产生外部碎片,一个进程占用的内存空间可以不是连续的,并且一个进程的虚拟页面在不需要的时候可以放在磁盘中。

(2)分页系统可以共享小的地址,即页面共享。只需要在对应给定页面的页表项里做一个相关的记录即可。

缺点:页表很大,占用了大量的内存空间。

缺页中断处理, 将虚拟页面找到并加载到内存

在分页系统中,一个虚拟页面既有可能在物理内存,也有可能保存在磁盘上。**如果CPU发出的虚拟地址对应的页面不在物理内存,就将产生一个缺页中断,而缺页中断服务程序负责将需要的虚拟页面找到并加载到内存。**缺页中断的处理步骤如下,省略了中间很多的步骤,只保留最核心的几个步骤: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页面置换算法,内存无空闲空间需从内存调到磁盘对换区

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如果要访问的页面不在内存中,就发生缺页中断从而将该页调入内存中。此时如果内存已无空闲空间,系统必须从内存中调出一个页面到磁盘对换区中来腾出空间。

页面置换算法和缓存淘汰策略类似,可以将内存看成磁盘的缓存。在缓存系统中,缓存的大小有限,当有新的缓存到达时,需要淘汰一部分已经存在的缓存,这样才有空间存放新的缓存数据。

页面置换算法的主要目标是使页面置换频率最低(也可以说缺页率最低)。

分类,FIFO,第二次机会和时钟算法属于公平算法,未考虑频率

FIFO、第二次机会与时钟算法的介绍就到此结束,这四种算法都是属于“公平算法”,即所有的页面都或多或少地给予公平待遇,没有页面获得特殊待遇。但是这种公平实现方式,会使效率受到一定影响,这时因为个体对于整个系统的贡献没有被区别对待,造成贡献大的和贡献小的待遇一样,自然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效率

1. 最佳

OPT, Optimal replacement algorithm
所选择的被换出的页面将是最长时间内不再被访问,通常可以保证获得最低的缺页率。
是一种理论上的算法,因为无法知道一个页面多长时间不再被访问。

举例:一个系统为某进程分配了三个物理块,并有如下页面引用序列:

70120304230321201701

开始运行时,先将 7, 0, 1 三个页面装入内存。当进程要访问页面 2 时,产生缺页中断,会将页面 7 换出,因为页面 7 再次被访问的时间最长。

2. 最近最久未使用

LRU, Least Recently Used

虽然无法知道将来要使用的页面情况,但是可以知道过去使用页面的情况。LRU 将最近最久未使用的页面换出。

LRU算法的实现必须以某种方式记录每个页面被访问的次数,这是个相当大的工作量。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在页表的记录项里增加一个计数域,一个页面被访问一次,这个计数器的值就增加1。于是,当需要更换页面时,只需要找到计数域值最小的页面替换即可,该页面即是最近最少使用的页面。另一种简单实现方式就是用一个链表将所有页面链接起来,最近被使用的页面在链表头,最近未被使用的放在链表尾。在每次页面访问时对这个链表进行更新,使其保持最近被使用的页面在链表头

为了实现 LRU,需要在内存中维护一个所有页面的链表。当一个页面被访问时,将这个页面移到链表表头。这样就能保证链表表尾的页面是最近最久未访问的

因为每次访问都需要更新链表,因此这种方式实现的 LRU 代价很高。

47071012126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 最近未使用

NRU, Not Recently Used

每个页面都有一个访问位和一个修改位,凡是对页面进行读写操作时,访问位被设置为1。当进程对页面进行读写操作时,修改位设置为1。根据这两个位的状态来对页面进行分类的话,可以分成以下四种页面类型:1、2、3、4。

每个页面都有两个状态位:R 与 M,当页面被访问时设置页面的 R=1,当页面被修改时设置 M=1**。其中 R 位会定时被清零**。可以将页面分成以下四类:

R=0,M=0
R=0,M=1
R=1,M=0
R=1,M=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当发生缺页中断时,NRU 算法随机地从类编号最小的非空类中挑选一个页面将它换出。

NRU 优先换出已经被修改的脏页面(R=0,M=1),而不是被频繁使用的干净页面(R=1,M=0)。

当然,这种分类比较笼统,在同一类页面里,我们没有办法分辨出哪一类被访问的时间更近一些。即在某些情况下,我们替换的可能并不是最近没有被使用的页面

4. 先进先出,尾部插入,头部删除

FIFO, First In First Out
算法的核心是更换最早进入内存的页面,其实现机制是使用链表将所有在内存中的页面按照进入时间的早晚链接起来,然后每次置换链表头上的页面就行了,而新加进来的页面则挂在链表的末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选择换出的页面是最先进入的页面。

该算法会将那些经常被访问的页面也被换出,从而使缺页率升高。
FIFO的优点是简单且容易实现,缺点是如果最先加载进来的页面是经常被访问的页面,那么就可能造成被访问的页面替换到磁盘上,导致很快就需要再次发生缺页中断,从而降低效率。

5. 第二次机会算法,FIFO的改进,先检测首部是否访问到。

FIFO 算法可能会把经常使用的页面置换出去,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对该算法做一个简单的修改:

当页面被访问 (读或写) 时设置该页面的 R 位为 1。需要替换的时候,检查最老页面的 R 位。如果 R 位是 0,那么这个页面既老又没有被使用,可以立刻置换掉;如果是 1,就将 R 位清 0,并把该页面放到链表的尾端,修改它的装入时间使它就像刚装入的一样,然后继续从链表的头部开始搜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6. 时钟,第二次算法的改进

Clock
第二次机会算法需要在链表中移动页面,降低了效率。时钟算法使用环形链表将页面连接起来,再使用一个指针指向最老的页面

为了改善第二次机会算法的缺点,先驱们提出了时钟算法。时钟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将页面排成一个时钟的形状,该时钟有一个针臂,每次需要更换页面时,我们从针臂所指的页面开始检查。如果当前页面的访问位为0,即从上次检查到这次,该页面没有被访问过,将该页面替换。反之,就将其访问位清零,并顺时针移动指针到下一个页面。重复这些步骤,直到找到一个访问位为0的页面
例如下图所示的一个时钟,指针指向的页面是F,因此第一个被考虑替换的页面是F。如果页面F的访问位为0,F将被替换。如果F的访问位为1,则F的访问位清零,指针移动到页面G。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表面上看,它和第二次机会算法类似,都是访问位为0就更换,反之则再给一次机会。但是,它和第二次机会算法还是有几点不同:

(1)他们的数据结构不一样,第二次机会使用的是链表,时钟算法使用的是索引(整数指针)。这样,其使用的内存空间不一样

(2)第二次机会需要使用额外的内存,而时钟算法可以直接使用页表。使用页表的好处是无需额外的空间,更大的好处是页面的访问位会定期自动清零,这样将使得时钟算法的时间分辨粒度较第二次机会算法高,从而取得更好的页面替换效果。

时钟算法的精髓是第二次机会,其缺点也就和第二次机会算法一样:过于公平,没有考虑到不同页面调用频率的不同,有可能换出不应该或不能换出的页面,还可能造成无限循环

工作集算法

由于不可能精确地确定那个页面是最近最少使用的,那就干脆不花费这个力气,只维持少量的信息使得我们选出的替换页面不太可能是马上又会使用的页面即可。这种少量的信息就是工作集信息

工作集概念来源于程序访问的时空局限性,即在一段时间内,程序访问的页面将局限在一组页面集合上。例如,最近k次访问均发生在某m个页面上,那么m就是参数为k时的工作集。我们用w(k,t)来表示在时间t时k次访问所涉及的页面数量。

显然,随着k的增长,w(k,t)的值也随之增长;但是当k增长到某个数值之后,w(k,t)的值将增长极其缓慢甚至接近停滞,并维持一段时间的稳定,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由上图可以看出,如果一个程序在内存里面的页面数与其工作集大小相等或者超过工作集,则该程序可在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缺页中断。如果其在内存的页面数小于工作集,则发生缺页中断的频率将增加,甚至发生内存抖动

因此,工作计算法的目标就是维持当前的工作集的页面在物理内存里面每次页面更换时,寻找一个不属于当前工作集的页面替换即可。这样,我们再寻找页面时只需要将页面分离为两大类即可:当前工作集内页面和当前工作集外页面。如此,只要找到一个非当前工作集的页面,将其替换即可。
 
 工作集算法的优点:实现简单,只需要在页表的每个记录增加一个虚拟时间域即可。而且,这个时间域不是每次发生访问时都需要更新,而是在需要更换页面时,页面更换算法对其进行修改,因此时间成本也不大

工作集算法的缺点:每次扫描页面进行替换时,有可能需要扫描整个页表。然而,并不是所有页面都内存里,因此扫描过程中的一大部分时间将是无用功。另外,由于其数据结构是线性的,会造成每次都按同样的顺序进行扫描,显得不太公平。

工作集时钟算法

先驱们将工作集算法与时钟算法结合起来,设计出了工作集时钟算法,即使用工作集算法的原理,但是将页面的扫描顺序按照时钟的形式组织起来。这样每次需要替换页面时,从指针指向的页面开始扫描,从而达到更加公平的状态。而且,按时钟组织的页面只是在内存里面的页面,在内存外的页面不放在时钟圈里,从而提高实现效率

分段

虚拟内存采用的是分页技术,也就是将地址空间划分成固定大小的页,每一页再与内存进行映射。

下图为一个编译器在编译过程中建立的多个表,有 4 个表是动态增长的,如果使用分页系统的一维地址空间,动态增长的特点会导致覆盖问题的出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分段的做法是把每个表分成段,一个段构成一个独立的地址空间。每个段的长度可以不同,并且可以动态增长。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段页式

程序的地址空间划分成多个拥有独立地址空间的段,每个段上的地址空间划分成大小相同的页。这样既拥有分段系统的共享和保护,又拥有分页系统的虚拟内存功能。

分页与分段的比较

  • 对程序员的透明性:分页透明,但是分段需要程序员显式划分每个段。

  • 地址空间的维度:分页是一维地址空间,分段是二维的。

  • 大小是否可以改变:页的大小不可变,段的大小可以动态改变。

  • 出现的原因:分页主要用于实现虚拟内存,从而获得更大的地址空间;分段主要是为了使程序和数据可以被划分为逻辑上独立的地址空间并且有助于共享和保护。

磁盘结构

  • 盘面(Platter):一个磁盘有多个盘面;
  • 磁道(Track):盘面上的圆形带状区域,一个盘面可以有多个磁道;
  • 扇区(Track Sector):磁道上的一个弧段,一个磁道可以有多个扇区,它是最小的物理储存单位,目前主要有 512 bytes 与 4 K 两种大小;
  • 磁头(Head):与盘面非常接近,能够将盘面上的磁场转换为电信号(读),或者将电信号转换为盘面的磁场(写);
  • 制动手臂(Actuator arm):用于在磁道之间移动磁头;
  • 主轴(Spindle):使整个盘面转动。

磁盘调度算法

读写一个磁盘块的时间的影响因素有:

  • 旋转时间(主轴转动盘面,使得磁头移动到适当的扇区上)
  • 寻道时间(制动手臂移动,使得磁头移动到适当的磁道上)
  • 实际的数据传输时间
    其中,寻道时间最长,因此磁盘调度的主要目标是使磁盘的平均寻道时间最短。

1. 先来先服务

FCFS, First Come First Served

按照磁盘请求的顺序进行调度。

优点是公平和简单。缺点也很明显,因为未对寻道做任何优化,使平均寻道时间可能较长。

2. 最短寻道时间优先

SSTF, Shortest Seek Time First

优先调度与当前磁头所在磁道距离最近的磁道。

虽然平均寻道时间比较低,但是不够公平。如果新到达的磁道请求总是比一个在等待的磁道请求近,那么在等待的磁道请求会一直等待下去,也就是出现饥饿现象。具体来说,两端的磁道请求更容易出现饥饿现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 电梯算法

SCAN

电梯总是保持一个方向运行,直到该方向没有请求为止,然后改变运行方向。

电梯算法(扫描算法)和电梯的运行过程类似,总是按一个方向来进行磁盘调度,直到该方向上没有未完成的磁盘请求,然后改变方向。

因为考虑了移动方向,因此所有的磁盘请求都会被满足,解决了 SSTF 的饥饿问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