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满足:我们对它有哪些误解 关键字摘取】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延迟满足”这个词就在中国流行了起来。比如,字节跳动的创始人张一鸣早在 10 年前,就在微博上感慨过:以大多数人延迟满足的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在很多儿童教育中,也常能见到这样的说法——如何提高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

这些听上去都有些道理,而实际上,今天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和延迟满足相关的内容都存在误读。

今天我们就说说什么是正确的“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这个词,来自1966 年到 1972 年启动的一批实验。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是在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Bing Nursery School of Stanford University)里做的。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米歇尔(Walter Mischel)采集了总共 32 名 3 - 6 岁的、平均年龄是 4.3 岁的儿童,测试他们在棉花软糖、饼干的诱惑下的表现。

规则是这样的:给孩子一块棉花软糖,然后明确告诉他,之后他一个人在屋子里,老师要出去一会儿。如果回来的时候,孩子还没有把这块糖吃下去,就会再得到一块糖。

结果在总体统计里,大约有 30% 的孩子可以等 15 分钟后老师回来,进而得到第二块糖。这些孩子,就是所谓的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学生。

什么影响了实验结果?

以上只是对这个实验的客观描述,下面我们说说对它的众多误解。

第一个误解是,很多人认为一个小孩子几十年后的综合素质真的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预测。

实际上,这个实验的参与人数只有 32 个人,16 个男孩和 16 个女孩,而且因为有 3 个孩子没有理解游戏规则,最后还没有纳入统计,所以一共只有 29 个孩子的具体情况。这么少的人数,很容易让结果出现特别大的偏差。

比如,这个幼儿园因为是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要怎么从结果中把孩子家庭的影响剔除呢?不剔除这个影响,又怎么能说结论具有普遍性呢?

在这个逻辑下,也有其他心理学家优化了之前的不足,重复了这个实验。比如,现在有两个主流的修正观点:

第一个主流的修正是,有多项重复实验发现,决定孩子能不能在接下来 15 分钟里忍住不吃的最关键因素其实是“信任度”。也就是说,孩子越信任那个给他指令的人,就越有可能忍住不吃。

如果在正式实验前,发指令的人曾经对孩子做过说话不算数的事儿,那参加测试的孩子就全都等不了 15 分钟了。而如果这个人之前通过预先安排,获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再进入正式实验,孩子们愿意多等 15 分钟的比例就整体大大增强。

第二个主流的修正是,当测试的孩子趋于广泛分布后就发现,决定孩子能不能在接下来 15 分钟里忍住不吃的关键因素还有一个——家庭条件

家庭收入越高的孩子,就越愿意等 15 分钟。家庭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孩子就很不愿意等第二块糖。这个道理大家也能理解,吃过见过的孩子,不会对一块糖特别上心。而那些收入很低的家庭的孩子,虽然也不缺食物,但其他东西经常缺乏,所以养成了一种稀缺的心态,当有食物诱惑的时候,就更倾向于马上吃掉。

你看,是否信任给出承诺的人以及家庭收入的高低,都强烈决定着孩子在延迟满足实验里的表现。所以,如果简单地把这个实验当做一个预测孩子 30 年后综合素质的方法,实在有些鲁莽。

延迟满足是一种能力吗?

第一个误解先说这么多,我们再来看第二个误解。

其实,第二个误解更普遍,就是以为延迟满足是一种能力。我这么说,你可能觉得奇怪,难道延迟满足不是一种能力吗?

确实不是的。你只要仔细听了上面对实验的简述就能明白,延迟满足其实是结果,也就是在孩子自主的意愿下,选择马上吃还是多等 15 分钟的一个行为结果。

为什么要强调它不是能力而是结果呢?因为孩子最后愿意多等 15 分钟,并不是由于真的存在一个独立的能力叫作延迟满足,也不仅仅是因为他有耐心,或者特别能耗时间。

愿意多等 15 分钟,只是孩子的决策系统在某件单一事件上的表现。而这个决策系统是由好几百种因素和他之前短暂的人生经历叠加作用后共同塑造的。决策系统运转后的最终结果就是,孩子自觉、自愿、自主地选择在这件事上能不能多等 15 分钟再吃棉花软糖。这是他的主动选择。

如果把这样的选择平移到 20 岁,可能就是他愿意多付出 8 年的辛苦学习一门手艺,或者拿下博士学位。

今天,我们经常见到的很多错误的教育做法,错就错在家长或者老师把延迟满足理解成一种能力了。于是,后续教育就开始跑偏走样。

比如,有的妈妈说,我本来可以满足孩子要求的,但我知道,延迟满足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它决定了今后孩子几十年的综合水平。所以为了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我就延迟满足他的需求,或者总是答应他之后拖来拖去,最开始说再等 5 分钟,但实际上却耗了 10 分钟,等孩子 15 分钟后再问,又说要等到明天。

于是,孩子们可就惨了。妈妈说明天可以买一辆小汽车,但盼到了第二天,妈妈又说下周,不论提了什么要求,没有一样答应的,就算答应了也从不兑现,总是无穷无尽地等待。

如何在延迟满足实验里表现更好

具体该怎么做呢?

如果想要孩子在延迟满足测试里表现得好,首先是要让孩子经常得到满足,吃过见过;其次就是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家长说话特别算话的环境里,有规则,且言出必行。

而错误的做法呢,就是专门训练孩子在类似测试里的耐心。

因为孩子在延迟满足实验里表现得好与坏,是一个孩子此前多方面能力的积累和家庭环境因素共同影响导致的,它只是孩子完整人生里某个子项目的测试分数。

总结

1.是否信任给出承诺的人以及家庭收入的高低,都强烈影响孩子在延迟满足实验里的表现。所以,一个孩子长
大后的综合素质并不能通过延迟满足实验来预测。
2.延迟满足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个孩子的决策系统在单一事件上的具体表现。这个决策系统是由好几百种因
素和孩子之前短暂的人生经历叠加后共同塑造的。
3.如果想要孩子在延迟满足测试里表现得好,首先是要让孩子经常得到满足,吃过见过;其次是让孩子生活在
一个家长说话特别算话的环境里,有规则且言出必行。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