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传递给市场的信息
- 名企+名校模式,从中高端入手,典型的facebook扩张路子;
- 以校园为切入点,最终遍布整个职场;
- 推崇“组队应聘”新型模式,更多利用应届生的时间成本;
- SNS互动求职,让网站从提供信息走向提供了解;
- 免费招聘理念,名企+行业+地区 模式皱型;
千橡集团背景资料分析
千橡互动,旗下产品有
- 2004年03月并购 猫卜网(mop.com),2005年5月,猫卜成为MSN中国合作伙伴;
- 2006年10月并购 校内网,并在2009年8月更名为人人网(renren.com);
- 2005年12月并购donews写作社区(donews.com);
- 千橡互动游戏
千橡互动集团创始人陈一舟,麻省理工硕士,chinaren.com创始人,卖给sohu.com后任搜狐高级副总裁,于2002年创立千橡,2008.4月,几乎跟百才融资同一时间,千橡获得来自日本软银的4.3亿美元融资,占千橡38%股份。
特色-从细节入手
以求职群体中的大学生和为切入点,以校园招聘为突破口,从细节的对接入手,将校园招聘这个点做得很细化,具体体现在:
- 职位突出了实习
- 求职简历中强调专业,并且推荐职位按专业要求匹配
- 设置有求职宝库,并在各大校园BBS宣传,吸引目标用户群
- 笔试题库及在线作答功能
- 各企业的校园招聘信息
- 从51job及其它网站上采集到的实习和应聘生职位信息
- 强调沟通,求职者对求职者,求职者对企业的沟通功能
另,大街网简历填写方便快捷[个人感觉],不像百才众多栏目让人恐惧。在功能上,除了思维的局限,页面细节比百才做得到位,比如:JS提示、成功失败提示、体验的友好性。
营销点分析
大街网CEO王秀娟,原千橡CMO[首席营销官],所以有必要分析网站的营销点。
- 校园BBS营销,以求职宝典为吸引点;
- 选择大学生这个易于引爆的特定人群,事实上中国近现代多数爆炸的东西都是兴起于这个群体,事件一牵涉上大学生,就有自然的关注率;
- 病毒营销
- 求职宝典需邀请10人
- 能力图谱的邮箱邀请机制
- 好友邮箱邀请机制、IM邀请链接群发机制
- 名企资源,从高端入手,走海尔模式
大街网布局-浮而不燥
从职位数量分析,搜索“公司”,只有1万多职位,大街网走的不是以量取胜的路线,专注于质[名企资源积累],专注于点[服务于大学生],但同时布局了社会招聘、城市招聘、行业招聘的可用性扩展。其体现出如下特点:
1. 全站贯穿名企Club,及名企校园招聘,并同时抓取其它网站的应届生或实习岗位,充实内容;
2. 站内用户不多,PV不高,但从站内数据看,用户相当活跃,而且粘性不错;
3. 专于精细,无论从抓取源还是站内功能设置,强调资源的对称性,不盲目追求数量;
4. 对非站内资源直接标注信息来源,未对信息进行审核,也未提供信息真实性的保障;
4. 对非站内资源直接标注信息来源,未对信息进行审核,也未提供信息真实性的保障;
大街网点评
互联网的前辈,招聘网的学生。
主要体现在:
1. 功能设置以调动求职者为主, 牺牲求职者利益去提高企业效率;
2. 沿袭三大服务于企业的宗旨,忽视求职者利益诉求,付出的回报毫无预期;
3. 网站有些脱离求职招聘的核心诉求,玩大于用,超过99%的求职者将无法获得面试机会,从而导致立足于招聘的这个基点动摇;
4. 日志、相册、群组、投票等功能跟招聘主体脱离,HR 要求应届生简历简单明了,而不是如此多因素的合成;
5. 大学生只是阶段性群体,而网站并没提供到社会招聘的有效延伸,从而失去了未来的主体战场,校园招聘毕竟只占不到整个市场份额的1/10;
6. 没有从信息质量的根本点出发,信息有效性得不到保证;
7. 求职、招聘核心诉求点上表现不足,信息页面无重点;
提给大街网的几点建议
- 立足于招聘,首先要将求职招聘两个功能点做通,这是主干,笔试题库、面经、求职宝典都是枝叶,不能本末倒置;
- 突出互动沟通,应更突出招聘网站的沟通核心,即求职者与企业HR间的沟通,解决核心就解决了用户体验,毕竟大学生的求职损耗率高达99%,用户不会刻意怪罪于没找到工作;
- 名企Club,不能追求数量,更要质量,希望辛苦筛选出来的名企都是有职位的,就算去到官网也应该是招聘页面;
- 大街网从功能布置上更强调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过于偏向SNS,日志、相册、投票并非求职必须,偏离求职招聘的核心诉求,因此三年做行业第一更像是口号;
- 大学生只是阶段性群体,所以需要尽快平滑延伸到社会招聘,而目前大街网似乎还未兼顾到毕业后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