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综述

数据中心概述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中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是存储、处理和传输数据的核心设施,支撑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众多在线应用和服务。

数据中心起源

很早以前,个人电脑和商用电脑还被定位成“奢侈品”,那时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处在萌芽阶段,即便有几台服务器,也只是提供基本的文件备份、财务管理等服务。那时服务器的“驻地”叫做机房。一台空调、一组UPS、数台服务器应该是机房的通用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企业的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纸质的文档转移成电子的数据。电子邮箱、ERP、SAP、OA等服务成为每个企业信息支柱系统,它们每时每刻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交换。

这些数据不但对存储速度有着苛刻的要求,同时还需要满足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网络环境的稳定、通信线路的冗余、精密空调的支撑、消防与监控的保障、管理平台的高可用……众多苛刻的条件导致传统机房已无法应对,数据中心的概念应运而生。

数据中心是什么

如前所见,数据中心(Data Center)不再是服务器的集合,而是一套完整的、复杂的、大集合的系统,是一个用于集中存储、处理、管理和分发数据和计算资源的物理设施或虚拟环境。它们在现代信息技术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支持各种类型的业务和服务,从网站托管到大规模云计算平台,支持了从网站和应用程序到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广泛的应用。

数据中心的组成

数据中心不仅仅包括计算机系统和其它与之配套的设备(例如通信和存储系统),还包含冗余的数据通信连接、环境控制设备、监控设备以及各种安全装置。

数据中心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基础环境: 主要指数据中心机房及建筑物布线等设施,包括电力、制冷、消防、门禁、监控、装修等;

硬件设备:主要包括核心网络设备、网络安全设备、服务器、存储、灾备设备、机柜及配套设施;

基础软件: 服务器操作系统软件、虚拟化软件、IaaS服务管理软件、数据库软件、防病毒软件等;

应用支撑平台: 一般来讲是具有行业特点的统一软件平台,整合异构系统,互通数据资源;剩下的是具体应用软件了,多数应该做成与硬件无关的。

数据中心的发展历程

大型机时代(1945年~1971年):

计算机的主要器件还是由电子管、晶体管组成,它们的体积庞大、耗电量高、成本昂贵,多用于国防军事、科学研究等领域。由于涉及的数据非常敏感,当时价格昂贵的UPS和精密空调也成为必备选项,这时的数据机房倾向于大型机的数据计算,因此也称为数据计算机房。

小型机时代(1971年~1995年):

大规模集成电路飞速发展的年代,大型机和巨型机还是主要支撑,但是另一股力量同时开启了小型机和微型机的发展。技术的改进、性能的提升、成本的大幅下降使得小型机领域发展迅猛,中小型数据机房也呈现爆炸式增长。这时也是操作系统飞速发展的阶段,美国AT&T公司在PDP-11上运行的UNIX操作系统和微软公司的Windows也为小型机的发展推波助澜。

互联网时代(1995年~2005年):

1995年以前,很多小型的、大型的数据中心基本上算是单兵作战,即便有一些数据传输也只是小范围、低速率的领域。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分散在各地的数据资源被有效地整合到一起,并通过互联网这个大的平台分散给人类社会。为了满足数据增长的需求,IDC(Internet Data Center,互联网数据中心)应运而生,它集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可以提供主机托管、资源出租、系统维护、流量分析、负载均衡、入侵检测等服务。这十年不仅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十年,也是IDC高速发展的十年。

云时代(2005年~至今):

TB(1TB=1024 GB)级的数据IDC尚能应付,但是随着PB(1PB=1024 TB)级,乃至EB(1EB=1024 PB)级的数据相继出现,IDC的承载压力可想而知。1U或者数U的机架式服务器、刀片式服务器成为硬件先行者,虚拟化、海量数据存储作为技术保障,分布式、模块化数据中心正逐渐接管市场……

数据中心的类型

数据中心的类型可以根据不同的维度进行划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分类方式:

  • 规模:根据规模,数据中心可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小型数据中心通常由单个建筑物或机房组成,用于为小型企业提供基本的数据存储和处理服务;中型数据中心通常由多个机房和设备组成,用于为中型企业或大型机构提供数据存储、处理和管理服务;大型数据中心通常由巨大的机房和服务器集群组成,用于为全球范围内的大型组织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提供高容量和高性能的数据存储和处理服务。
  • 算力类型:根据算力类型,数据中心可分为通用算力数据中心、超算数据中心、智算数据中心和边缘数据中心。
  • 组织结构:根据企业的组织机构不同,将数据中心分为单级数据中心和多级数据中心。

         – 单级数据中心是指企业或组织将业务系统集中化管理,只设立一个数据中心,不管是本部,还是分支机构的客户端都通过相关通道连接内部服务。单级数据中心多为中小型企业应用。

          – 多级数据中心是指企业或组织以多层次、分布式的模式建设的数据中心,总部部署一级数据中心,下级单位建立二级数据中心、三级数据中心等。多级数据中心则多为大型企业、科研机构等。

  • 服务对象: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将数据中心分为企业数据中心和互联网数据中心。

       – 企业数据中心是由企业或组织自行构建,为企业内部员工、关联客户、合作伙伴提供数据处理、数据访问等信息服务,它可以是单级数据中心或多级数据中心,也可租用IDC机房,将IT运营运维外包给专业公司。

      – 互联网数据中心是由服务提供商所有,通过Internet向客户提供有偿信息服务。由于面向的服务对象更广,这类数据中心规模一般较大,设备和平台也较为高端。其很典型的应用,比如说MSN或者QQ等类似于网络硬盘的服务,或者电信里面提供的容量空间给中小企业,中小企业通过备份软件方式将本地数据集中备份在数据中心里面等。

数据中心的分级

TIA-942标准将数据中心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Tier I、Tier II、Tier III、Tier IV。

Tier I——基础级(单枪作战)

该级别数据中心只有一组通信通道、一个供电分配系统、一组冷却系统,一套UPS系统,无架空地板,即便有承载力也较低。此类数据中心安全单点隐患较多,任意一个节点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数据中心的非正常运转,因此这些基础设施每年至少需要完全关闭一次,以进行预防性维护工作。Tier I级数据中心的可用性为99.671%,也就是说,每年会有至少29小时的中断或维护时间。

Tier II——具冗余部件级(武器备份)

相对于Tier I级数据中心,Tier II级数据中心增加了架空的防静电地板,并且配备了少量的冗余设备,比如UPS和发电机,它们的设计容量是N+1,对于计划性和非计划性维护引起数据中心中断几率要小于Tier I级数据中心,但是对关键供电分配系统和基础设施进行维护时仍然需要关闭设备,Tier II级数据中心的可用性为99.741%,每年中断时间低于22小时。

Tier III——可并行维护级(替补队友)

Tier III级数据中心的在线维护能力大幅提高,它可以在不关闭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情况下进行计划性维护,计划性维护内容包括保护性的和程序式的维护、维修及元件升级替换,增加或者减少与处理能力相关的部件,对部件和系统进行测试等。但是对于非计划性的故障仍然会造成数据中心的业务中断。

Tier III级数据中心的冗余功能也不再局限于电气系统,通信、温控都具备冗余的组件,并且该级别数据中心的访问控制也非常严格,在人为因素上降低了故障可能性,Tier III级数据中心较之Tier II级数据中心的可用性大幅增加,达到了99.982%,每年中断时间低于105分钟。

Tier IV——容错级(群体作战)

容错级数据中心需要考虑所有计划性的维护和存在隐匿的非计划性维护,所有的设备具备容错性、多重性、独立性,并以“双”的概念出现,两条供电分配系统、两个独立的(N+1)UPS系统+发电机组、两条通信线路等,即便是服务器的设备也需要双电源输入;另外,消防系统也采用了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并配备了火灾报警系统、紧急停电程序和完善的应急处理系统。

Tier IV数据中心的可用性需要达到99.995%,甚至更高,服务中断只有在计划中的预防性演习或者非计划的灾难应急停电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每年的中断时间不超过10分钟。

级别越高,数据中心的性能就越强,当然运维成本会有更大的增加。对于一般的电子商务企业,或者是安全要求较高但是低于政府金融行业安全要求的企业而言,Tier II及Tier III级别的数据中心也是不错的选择,它在性价比方面最贴近企业的需求。至于TierIV数据中心,它的性能最高,属国家或军用级别,需要投放高昂的资源来维持其性能,不是一般企业所能够负担,企业要考虑自身的需求合理规划。

数据中心术语

  • 电能利用效率
    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PUE)
    表征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的参数,其数值为数据中心内所有用电设备消耗的总电能与所有电子信息设备消耗的总电能之比。其值越接近1,表示一个数据中心的绿色化程度越高。随着双碳等政策的落地实施,对数据中心PUE指标控制更加严格,多数地区要求PUE做到1.3及1.25,甚至1.2及1.15以下。

  • 总控中心
    Enterprise command center(ECC)
    为数据中心各系统提供集中监控、指挥调度、技术支持和应急演练的平台,也可称为监控中心。

  • 不间断电源系统
    Uninterruptible power system(UPS)
    由变流器、开关和储能装置组合构成的系统,在输入电源正常或故障时,输出交流或直流电能,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对负载供电的连续性。

  • 双电源
    duplicate supply
    一个负荷的电源是由两个电路提供的,这两个电路就安全供电而言被认为是相互独立的。

  • 冗余
    redundancy
    重复配置系统的一些或全部部件,当系统发生故障时,重复配置的部件介入并承担故障部件的工作,由此延长系统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

  • 容错
    fault tolerant
    具有两套或两套以上的系统,在同一时刻,至少有一套系统在正常工作。按容错系统配置的基础设施,在经受住一次严重的突发设备故障或人为操作失误后,仍能满足电子信息设备正常运行的基本需求。

  • TOR交换机

Top of Rack

        顾名思义,就是机架顶部交换机,是数据中心最底层的网络交换设备,负责连接本机架内部的服务器,以及与上层交换机相连。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数据中心优化模型是一种用于提高数据中心能源效率和降低碳排放的数学模型。数据中心是大量计算设备的集合体,需要大量的电力和冷却设备来保证其正常运行,因此其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相对较高。数据中心优化模型通过分析数据中心的运行情况和能源消耗情况,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以降低其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同时保证其正常运行。 数据中心优化模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能源消耗模型:该模型用于估算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情况,包括计算设备的能耗、冷却设备的能耗以及其他设备的能耗等。该模型通常会考虑数据中心的规模、设备类型、部署位置等因素。 2. 热力学模型:该模型用于分析数据中心的热力学特性,包括温度、湿度等参数,以评估冷却系统的效率和优化方案的可行性。 3. 数据中心工作负载模型:该模型用于模拟数据中心的工作负载,以评估不同工作负载下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 4. 优化算法:根据以上模型,设计相应的优化算法,以降低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常用的优化算法包括动态电源管理、服务器虚拟化、冷通道热通道隔离等。 数据中心优化模型的应用可以帮助数据中心管理者降低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从而降低运营成本,同时也有助于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wufeng无峰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