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SDK玩转ActiveX

导读:
  调用ActiveX控件?呃,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用各种封装精良的Framework(MFC、VCL等等)的话,最后成品EXE的体积难免偏大;用SDK虽然可以有效地减小这个体积,但是往往又无从下手——总之,这似乎是一件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憾事。还好,“不容易”并不代表“不可能”,李马在本文中要介绍给诸位的,就是“玩转”ActiveX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包括了从ActiveX控件调用到ActiveX控件事件处理的一切必要细节。当然,题目所说的“SDK”也并不是纯粹的SDK,而是借助了ATL的OLE支持,毕竟用SDK实现OLE容器太繁琐了。
  在开始正文之前,我还想说明一下本文所面向的读者群。首先,你必须对SDK的编程方式和COM组件的调用方式有所了解,因为本文中的绝大部分示例代码都与之相关,涉及到这方面的知识我也不会再加以解释;其次,你可以不了解ATL,因为本文中对ATL的使用仅限于ActiveX的OLE容器,我也只是在适当的地方给予简要的说明;再次,你可以不了解COM连接点的知识,我在文中会给予详细的介绍。
  那么闲话毋庸赘叙,让我们开始吧。
   准备工作
  现在让我们来完成代码之外的事情,请按照以下步骤建立我们的工程:
  打开Visual C++,新建一个Win32 Application(我名之为ActiveX)。
  新建一个Resource Script(资源脚本),在其中添加一个对话框(我名之为IDD_MAIN_DLG)。
  在对话框上单击右键,选择“Insert ActiveX Control...”(如下图)。在本文中,我以Microsoft Agent Control为例,所以在之后的列表之中选择“Microsoft Agent Control 2.0”。
  
  
  完成后的对话框如下图。
  
  
   骨架代码
  现在就可以编写代码了。建立一个C++ Source File(C++源文件),在其中输入下面的程序骨架:
  #include
  CComModule _Module;
  #include
  #import "C:/WINNT/msagent/agentctl.dll"
  using namespace AgentObjects;
  #include "resource.h"
  int WINAPI _tWinMain( HINSTANCE hInstance, HINSTANCE hPrevInstance, LPTSTR lpCmdLine, int nShowCmd )
  {
  _Module.Init( NULL, hInstance );
  _Module.Term();
  return 0;
  }
  然后,在工程设置中加入atl.lib,如下图:
  
  
  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上面的代码。程序的头三行就是我在本文开头时所说到的“ATL的支持”,其中预处理的部分你大可以略去不管,你只需要了解的就是_Module这个全局变量,它保存了程序模块的一些相关信息。并且,在WinMain之中的Init和Term已经包括了CoInitialize、OleInitialize、CoUninitialize、OleUninitialize的初始化和卸载工作。
  #import的一行表示导入Agent控件的类型库,并且由于Agent控件的各个接口被封装在了library AgentObjects之中(这些东西可以使用Visual Studio自带的工具“OLE/COM Object Viewer”从agentctl.dll的类型库接口定义之中看到),所以要使用AgentObjects的命名空间——当然不用也无所谓,只不过是以后的使用会稍稍麻烦一些。
  现在你可以编译链接这段代码了。在编译链接完成之后,你就可以在工程目录下的Debug或Release目录下(取决于你的工程设置)发现名为agentctl.tlh和agentctl.tli的两个文件。你可以用文本方式打开它们看看,你会发现agentctl.tlh中是agentctl.dll类型库中各接口的C/C++支持以及各接口的智能指针定义;至于agentctl.tli之中,则是一些更有趣的东西,在这里我就不多介绍了。
   使用ActiveX
  骨架完成后,就可以使用Agent这个ActiveX控件了。不过在使用之前,你需要把你曾经用来显示对话框的代码写成类似下面这个样子:
  g_hDlgMain = AtlAxCreateDialog( hInstance, MAKEINTRESOURCE( IDD_MAIN_DLG ), NULL, (DLGPROC)MainDlgProc, 0 );
  对于这行代码我需要解释三点。第一,由于我们的对话框中含有ActiveX控件,所以不能使用普通的CreateDialog;第二,g_hDlgMain是一个全局变量,我需要在另一个类中使用它;第三,由于我们需要显示Agent助手而不显示对话框,所以在此使用了无模式对话框——这样就可以创建一个不可见的对话框了。
  现在可以在对话框的回调函数中使用ActiveX控件了。以Agent控件为例,通常使用ActiveX是类似这个样子:
  CAxWindow wndAgent = GetDlgItem( hDlg, IDC_AGENT );
  IAgentCtlExPtr pAgent; // IAgentCtlExPtr的定义来自于agentctl.tlh
  HRESULT hr = wndAgent.QueryControl( __uuidof( IAgentCtlEx ), ( LPVOID * )&pAgent );
  然后,就可以利用pAgent指针对Agent控件进行操作了。你可以在对话框回调函数中的WM_INITDIALOG中加入下面的代码来测试效果:
  case WM_INITDIALOG:
  {
  CAxWindow wndAgent;
  IAgentCtlExPtr pAgent;
  IAgentCtlCharactersPtr pChars;
  IAgentCtlCharacterExPtr pMerlin;
  IAgentCtlRequestPtr pRequest;
  HRESULT hr;
  wndAgent = GetDlgItem( hDlg, IDC_AGENT );
  hr = wndAgent.QueryControl( __uuidof( IAgentCtlEx ), ( LPVOID * )&pAgent );
  // 获取角色文件路径
  TCHAR szPath[MAX_PATH];
  GetWindowsDirectory( szPath, MAX_PATH );
  lstrcat( szPath, _T("//msagent//chars//merlin.acs") );
  // 进行连接
  hr = pAgent->put_Connected( (VARIANT_BOOL)-1 );
  // 获得角色列表
  hr = pAgent->get_Characters( &pChars );
  // 装载角色
  pRequest = pChars->Load( _bstr_t("merlin"), CComVariant(szPath) );
  pMerlin = pChars->Character( _bstr_t("merlin") );
  // 显示角色
  pMerlin->Show();
  // 计算屏幕中央坐标,并移动
  short x = ( GetSystemMetrics( SM_CXFULLSCREEN ) - pMerlin->GetWidth() ) / 2;
  short y = ( GetSystemMetrics( SM_CYFULLSCREEN ) - pMerlin->GetHeight() ) / 2;
  pRequest = pMerlin->MoveTo( x, y );
  pRequest = pMerlin->Speak( CComVariant("右键单击我,选择“隐藏”以结束程序。") );
  }
  break
  这里我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事实上对COM接口的调用需要非常严谨地判断每个方法返回值的成功与否,而在这里出于篇幅考虑我便将其一概略去,你可以在配套源代码中看到这些容错处理;第二,在使用Agent控件之前必须将它的Connected状态置为真(-1)——也就是pAgent->put_Connected的一句,否则以下的方法都会失败,而在MFC的封装下倒可以略去这一句,可能MFC有个自动连接的过程。
  到现在为止,你应该已经可以把这个助手显示在屏幕上了,运行看看效果吧。
  
  
   连接点
  可能你注意到了,在WM_INITDIALOG的最后一句,我让Agent助手说了一句话:“右键单击我,选择‘隐藏’以结束程序。”但事实上如果你运行这段代码的话,你在助手身上右击鼠标并选择“隐藏”,助手虽然隐藏了起来,程序却并没有退出,这是怎么回事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并没有处理Agent控件的Hide(隐藏)事件。
  那么,又如何处理这个事件呢?——在MFC中,ActiveX控件的事件是通过一张宏映射表来实现的,类似下面这个样子:
  BEGIN_EVENTSINK_MAP(CActiveXDlg, CDialog)
  //{{AFX_EVENTSINK_MAP(CActiveX)
  ON_EVENT(CActiveXDlg, IDC_AGENT, 7 /* Hide */, OnHideAgent, VTS_BSTR VTS_I2)
  //}}AFX_EVENTSINK_MAP
  END_EVENTSINK_MAP()
  对于SDK来说,就没有那么简单了。我们必须从COM最底层的机制入手,也就是连接点。
  那么,什么又是连接点呢?
  在有的时候——比如我们这里的ActiveX的事件处理,COM服务器需要将一个接口开放给客户端,然后由客户端实现这个接口供服务器进行回调,这就是COM的连接点事件。下面,我用两个C++类来模拟连接点和COM服务器之间的关系。
  class CSink
  {
  public:
  void DoSomeOtherThings()
  {
  cout << "I still want to do some other things, so this sentence is from sink." << endl;
  }
  };
  class ISomeInterface
  {
  CSink *m_pSink;
  public:
  ISomeInterface() : m_pSink( NULL ) {}
  void SetSink( CSink *pSink )
  {
  m_pSink = pSink;
  }
  void DoSomething()
  {
  cout << "Do something...." << endl;
  if ( NULL != m_pSink )
  {
  m_pSink->DoSomeOtherThings();
  }
  }
  };
  然后,在程序中这样调用:
  CSink sink;
  ISomeInterface *p = new ISomeInterface;
  p->SetSink( &sink );
  p->DoSomething();
  delete p;
  如你所见,ISomeInterface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接口”,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类,不过既然这是段模拟代码,所以我也没有必要做得惟妙惟肖了——同样,你也可以把new和delete的过程看作一个接口CoCreateInstance和Release的过程。CSink类则是用来处理ISomeInterface类回调事件的,在COM中我们称之为“接收器”。那么,ISomeInterface::SetSink就是设置连接点的“连接”过程,CSink::DoSomeOtherThings()则是接收器的事件处理实现。
   接收器的实现
  现在,我们就要开始本文最核心的部分了。通常对于COM接收器来讲,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一个没有CLSID的COM组件类,也就是说,我们只需要给出它的实现,并提供它的指针给服务器就足够了。而且对于我们的实现语言——C++来说,这个实现过程其实和编写一个C++类没有什么两样。那么,首先让我把这个实现完整地呈现给你,然后再逐一解释吧。
  // 处理连接点事件的接收器实现
  class CSink : public IDispatch
  {
  public:
  // 构造/析构函数
  CSink() : m_uRef( 0 ) {}
  virtual ~CSink() {}
  // IUnknown接口实现
  STDMETHODIMP QueryInterface( REFIID iid, void **ppvObject )
  {
  if ( iid == __uuidof( _AgentEvents ) )
  {
  *ppvObject = (_AgentEvents *)this
  AddRef();
  return S_OK;
  }
  if ( iid == IID_IUnknown )
  {
  *ppvObject = (IUnknown *)this
  AddRef();
  return S_OK;
  }
  return E_NOINTERFACE;
  }
  ULONG STDMETHODCALLTYPE AddRef()
  {
  m_uRef++;
  return m_uRef;
  }
  ULONG STDMETHODCALLTYPE Release()
  {
  ULONG u = m_uRef--;
  if ( 0 == m_uRef )
  {
  delete this
  }
  return u;
  }
  // IDispatch接口实现
  STDMETHODIMP GetTypeInfoCount( UINT *pctinfo )
  {
  return E_NOTIMPL;
  }
  STDMETHODIMP GetTypeInfo( UINT iTInfo, LCID lcid, ITypeInfo **ppTInfo)
  {
  return E_NOTIMPL;
  }
  STDMETHODIMP GetIDsOfNames( REFIID riid, LPOLESTR *rgszNames, UINT cNames, LCID lcid, DISPID *rgDispId)
  {
  return E_NOTIMPL;
  }
  STDMETHODIMP Invoke( DISPID dispIdMember, REFIID riid, LCID lcid, WORD wFlags, DISPPARAMS *pDispParams,
  VARIANT *pVarResult, EXCEPINFO *pExcepInfo, UINT *puArgErr )
  {
  HRESULT hr = S_OK;
  if ( NULL != pDispParams && 7 == dispIdMember )
  {
  if ( 2 == pDispParams->cArgs )
  {
  if ( VT_I2 == pDispParams->rgvarg[0].vt && VT_BSTR == pDispParams->rgvarg[1].vt )
  {
  OnHide( pDispParams->rgvarg[1].bstrVal, pDispParams->rgvarg[0].iVal );
  }
  else // 类型错误
  {
  hr = DISP_E_TYPEMISMATCH;
  }
  }
  else // 参数个数错误
  {
  hr = DISP_E_BADPARAMCOUNT;
  }
  }
  return hr;
  }
  // 要处理的_AgentEvents事件
  STDMETHODIMP OnHide( _bstr_t CharacterID, short Cause )
  {
  PostMessage( g_hDlgMain, WM_CLOSE, 0, 0 );
  return S_OK;
  }
  private:
  ULONG m_uRef;
  };
  我们可以用OLE/COM Object Viewer从agentctl.dll的类型库接口定义之中看到以下的内容:
  dispinterface_AgentEvents {
  ...
  这样我们可以很容易猜到,这个接口就是Agent控件开放给我们处理连接点事件用的。这一句用C++的语法来表示,就是:
  // 摘自agentctl.tlh
  struct __declspec(uuid("f5be8bd4-7de6-11d0-91fe-00c04fd701a5"))
  _AgentEvents : IDispatch
  {
  // ...
  也就是说,这个接口继承自IDispatch。IDispatch接口称作“调度”接口,通常用来实现对一些符号解释型语言(如Visual Basic)调用COM接口的支持。关于这个接口的详细情况你可以参考MSDN,里面有非常详尽的介绍。在这里我使接收器亦继承自IDispatch,是因为我只需要处理Hide一个事件,而若将接收器继承自_AgentEvent,那么我必须完全实现_AgentEvent接口的全部方法,这将会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即使是将除Hide之外的所有方法都返回E_NOTIMPL。
  我是前说过,可以将接收器理解为一个没有CLSID的COM组件类。因此,接收器必须完全按照COM组件的规格来实现,也就是你所看到的AddRef、Release和QueryInterface的部分。不过,接收器终究有着它自己的特定性,所以我们可以简化QueryInterface,并且可以将IDispatch的GetTypeInfoCount、GetTypeInfo和GetIDsOfNames直接返回E_NOTIMPL。
  现在来到CSink::Invoke的部分。既然COM拥有语言无关的特性,那么就意味着像Visual Basic这样的符号解释型语言也可以处理ActiveX控件的事件。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猜想到,所有事件都是经由IDispatch::Invoke调度的——事实上这一点从MFC的事件映射表就可以看出来。所以,我们也通过Invoke来捕获ID为7的Hide事件,在检验一切条件都符合后便调用我们自己的处理函数OnHide。
  在CSink::Invoke中有着大量的条件判断,这是为了代码的严谨,从调度ID、参数类型、参数个数等几个方面来确定本次调用无误之后才调用OnHide。也就是说,CSink::Invoke和CSink::OnHide完全可以写成这个样子:
  STDMETHODIMP CSink::Invoke( DISPID dispIdMember, REFIID riid, LCID lcid, WORD wFlags, DISPPARAMS *pDispParams,
  VARIANT *pVarResult, EXCEPINFO *pExcepInfo, UINT *puArgErr )
  {
  if ( 7 == dispIdMember )
  {
  OnHide();
  }
  return S_OK;
  }
  void CSink::OnHide()
  {
  PostMessage( g_hDlgMain, WM_CLOSE, 0, 0 );
  }
  看起来的确是简单多了,不过我还是建议你使用前面的方法。
   连接点的设置
  连接点的使用非常简单,很模式化的代码:
  // 设置连接点的过程开始
  IConnectionPointContainer *pCPC = NULL;
  // 查询连接点容器
  hr = pAgent->QueryInterface( IID_IConnectionPointContainer, (void **)&pCPC );
  // 查找连接点
  hr = pCPC->FindConnectionPoint( __uuidof( _AgentEvents ), &pCP );
  // 这时连接点容器已经没用了,释放之
  pCPC->Release();
  pCPC = NULL;
  // 创建通知对象
  CSink *pSink = new CSink;
  hr = pSink->QueryInterface( IID_IUnknown, (void **)&pSinkUnk );
  // 对连接点进行设置
  hr = pCP->Advise( pSinkUnk, &dwCookie );
  需要注意的是,这段代码必须放在pAgent->put_Connected之后,否则连接点的设置就会失败。另外,这段代码中有几个变量是定义在回调函数头部的static变量,如下:
  staticIConnectionPoint *pCP = NULL;
  staticIUnknown *pSinkUnk = NULL;
  staticDWORD dwCookie = 0;
  在程序结束的时候,这样释放连接点:
  pCP->Unadvise( dwCookie );
  pCP->Release();
  pSinkUnk->Release();
  需要注意的是pSinkUnk->Release()一句。由于先前进行了接口查询QueryInterface使得引用计数增加,所以必须在结束使用的时候调用Release。
  到现在为止,调用ActiveX的大致过程和原理我已经介绍完了。由于示例工程的代码是一段一段地根据文章逻辑而无序引用的,所以这可能会给诸位带来实现上的麻烦,在此李马给大家赔个不是。

本文转自
http://www.titilima.cn/readarticle.php?id=64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