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付为何在跨境支付无处不在,却在中国了无踪迹

大家好,我是隐墨星辰,专注境内/跨境支付架构设计十余年。

今天继续聊一个跨境支付里面经常碰到但是国内支付鲜有见闻的名词:拒付。

在国际电商和跨境支付中,常听说国外用户可以直接对信用卡付款提出拒付(Chargeback),从而将资金强制退回。但在中国本土的互联网在线支付场景中,“拒付”这一概念却很少出现。

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看看什么是拒付。

在国际卡组织体系下,持卡人在遇到商品质量问题、未收到货品、遭遇欺诈交易等情况下,可直接联系发卡行发起“拒付”(Chargeback)。发卡行会调查并在必要时将资金从收单行、商户侧扣回。拒付是用户保护机制的一部分,属于国际信用卡支付体系特有的解决方案。

为什么中国和国际脱轨没有拒付了呢?

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的电商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支付宝、微信支付)扮演了强大的中介和担保角色。

中国以前的互联网信任度是很低的,淘宝和支付宝当年为了解决在线交易的信任问题,做了2个创新:“担保交易” + “你敢付我敢赔”

在这种模式下,用户付款后货款由支付宝暂时保管,直到确认收货后才会打给商家。如果消费者对商品不满,可在确认收货前发起维权申请。若商家拒不退货退款,平台介入判定后会直接将资金退还给消费者。这是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争议解决机制。

由于这类平台化的担保支付和售后维权流程,消费者在国内购物并不需要通过发卡行进行拒付,而是利用平台的争议仲裁机制。平台在用户和商户之间起到信用中介作用,大大降低了对“拒付”这种信用卡体系内特有机制的依赖。

国际支付则是另外一番风景,拒付无处不在

在跨境支付、国际电商和海外信用卡体系下,信用卡支付是主流,而国际卡组织(如Visa、Mastercard)为确保消费者权益引入了拒付机制。

一方面是信用卡信用账期与可逆转特性。信用卡支付有账期,先付后还,并可以逆转。为降低用户在跨境网购或海外支付中遇到欺诈、货不对板时的风险,卡组织设计了拒付流程,让用户可直接向发卡行申请资金逆转

另一方面缺少像中国电商环境下的平台担保或仲裁。在国际环境下,商户可能在海外,消费者与商户之间缺乏像中国电商平台那样的统一售后和仲裁体系。消费者保护只能仰赖信用卡网络的拒付机制。

还一个就是习惯问题。欧美已经习惯使用拒付机制

整个拒付的流程还是非常复杂的,有拒付发生,拒付举证,拒付反转,二次举证,拒付反转等,有邮件的,有在线接口的,有文件通知的,不一而足。

最后还提一下,各收单机构对拒付率看得很重,原因是拒付对于发卡行和卡组加大了额外的工作量,所以卡组对拒付率高的收单机构会有严厉的惩罚措施。对应的,在国际信用卡收单场景下,对收单机构的风控能力要求就比较高。

以上就是我对拒付的简单理解。如果您有更好的补充,欢迎回复评论区。

这是《支付通识》专栏系列文章中的第(7)篇。

深耕境内/跨境支付架构设计十余年,欢迎关注“隐墨星辰”,和我一起深入解码支付系统的方方面面。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隐墨星辰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