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宇航局NASA公布一份图像资料如下:
上面的左、右两个镜头所拍摄的是同一块火星岩石(拍摄范围直径是7.9厘米),用于对比参照,只是在右侧的那块岩石的中央部位出现一排明显的小孔。这些小孔就是“好奇号”实验激光枪的证据(8月25日实施)。小孔是怎样打出来的呢?
目标物(火星岩石)距离“好奇号”3.5米远,在此距离上,由“好奇号”发出的激光束直径为0.43毫米,图片上的小孔的直径为2到4毫米不等,深度不详(或看不清楚)。在此,我们要问:“好奇号”所发出的激光束功率究竟有多大?竟然会有如此效果?
有人对纳米没有感觉,这样可不好。一秒的千分之一是一毫秒;一毫秒的千分之一是一微秒;一微秒的千分之一就是一纳秒。纳秒实在太短了,人是没有感觉的。“好奇号”发出的激光束,在5纳秒的间隔内,功率高达百万瓦,能量非常之大,是一种高能脉冲。这种激光是不可见的红外线激光(波长为1067纳米),热效应十分明显。“好奇号”对准每一个小孔的位置,接连发射50次激光脉冲,将此处的岩石成分加热至热融状态,最后“气化”蒸发消失。
“好奇号”此举为了什么目的?有什么发现吗?实际上,这次实验的直接目的只是为了证实“好奇号”激光束清除岩石表层杂质的能力与效果,为今后探测岩石内部深层结构做好技术准备。
说明:在两亿公里之外,“好奇号”能够传回2毫米的小孔,也太神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