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来了》




影 片 基 本 资 料

影片流媒体资料

目前有以下内容:
  窄  带:
  宽  带:
  高清晰:
* 网上点播因故停止,还请见谅。
* 参阅“使用说明”。

影片参数

   影片名称:  鬼子来了
   影片分类:  故事片
   色彩:  彩色
   声音:  有声
   影片产地:  中国
   制片公司:  西安电影制片厂
   出品年份:  2000年
   影片长度:  162分钟

影片演职员

   导演  姜文
   原著  尤凤伟
   主演  陈强
     姜文
     陈述
     姜鸿波
     香川照之
     泽田健野
剧 情 简 介

马大三是唐山地区"挂甲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晚上,马大三在与本村的寡妇鱼儿偷情的时候忽然有人敲门。慌乱中,大三将门打开,一只"王八盒子"顶在了他的头上。根本不由得大三分说,那个自称"我"的神秘人物留下了两个麻袋便扬长而去。临走时还扔下一句话,说是大年三十晚上回来取,有空替他们"审审"。大三打开麻袋后着实的吃了一惊,麻袋里装的竟是两个大活人,一个是日军的军曹,一个则是翻译官。挂甲屯的村头就有长驻的日军炮楼,里面的日军天天吹吹打打的从门前过。既不能让日军发现,又不能让俘虏死掉,马大三和村里的男人们遇上了有史以来最大的难题。经历过了惊心动魄的两个月,终于到了大年三十,马大三把村里仅存的白面包了饺子准备送两人"上路"。大三天天担心受怕等的就是这天,可到了初一的早上那个"我"没来……

在外请的侩子手失手后,村里的男人们决定不再等了,由自己抽签决定谁把两个俘虏杀了。这个倒霉的任务当然是落在了倒霉的马大三身上,很明显,大三并没有杀人的胆量,最终还是把两个俘虏藏在了长城上。半年过去了,本来很坚强的日本人软了下来,请求大三以两车粮食做为交换条件放他们回去,本来很软弱的村民"坚强"了起来,在立下字据后护送两名俘虏回到了营房。日军将领果然没有食言,不但给了马大三两车粮食,还额外的补充了四车,并护送兴高采烈的大三等人回到挂甲屯。鬼子来了,还带来了丰盛的美味与村民联欢,可鬼子终究是鬼子,在瞬间就可以从"朋友"变成魔鬼,转眼间,挂甲屯变成了一片火海,联欢会变成了屠杀场,虽然这时日军已经宣布无条件投降……

马大三因为去鱼儿娘家接鱼儿而逃过了这一劫,看到这景象,他从"东郭先生"的错误中猛醒,只身一人闯入日军俘虏营报仇。结局是大家都没有想到的,马大三因被国军以"违背停战协定"罪名砍下了头颅,身首异处的马大三终于看到那个与他半年前朝夕相处而现在正在擦刀的日军军曹……

 

你笑了,我想我在哭-鬼子来了

作者:Will_Fly

我拆开《鬼子来了》,搁进碟机里,静视不同的年代,同样的人生。

  就是这样了。

  在一个时代里,因为一个问题而困窘许久,而这些问题,永远不能给谁和谁来定性,就好比你的生和死虽然是我来执行,却不是由我来做决定。

  并不是哪个人的简单的人生,也并不是宿命的安排,一个人的生和死尚能如此说,面对一群人,你能跟我说什么?   影片并不是一来就血雨腥风,枪炮噼里啪啦响,刺刀穿进一个人的胸膛,然后再拔出,让我过早的看到一大堆的血而对它产生过激的反应。

  那种用小号中号吹奏的的乐曲,那样缓慢的镜头,日本鬼子骑在高头大马上的趾高气扬,偶尔从手中散落一些类似糖果的东西给蹲在墙头尚未成年的孩子,唯一的嚣张的镜头,就是一个小农,(sensaisensai)先生,先生,用日语鞍前马后颠簸着,自我保护着。

  不过如此吗,我在想,也或许,导演的本意不在于此,这些人,注定成为不了故事的主角。
  慢慢来,不要急。

  大三出现了,在一间昏暗的屋子里,伴随着一阵敲门声,然后一声接一声的问“谁?”“我”“谁?”“我”,屋子里的大三正与玉儿在偷情,仓皇的躲,仓皇的着衣,仓皇的开门,却不及料一支枪抵在了脑门上,如此这般连吓带恐吓的说了一番,然后把两个麻袋样的东西搁在地上,扬长而去,没有人看清楚他的脸,他的眼,以及他的影子,于是一个故事就开始了,如果这可以称其为故事的话。而那个举枪说“我”的人从头到尾再也没有出现在老百姓的眼中,甚至也没有出现在坐在屏幕前的我的眼中。就这么任性的消失了。

  谁会想到这会有什么样的结局?任何事情总是先有了一个偶然然后才会有一个必然,是不是如此?

  我不想,能够一猜到底的故事还能叫什么故事?眼前的祸是要避过的,于是紧急召开会议,于是三堂会审,问过以后才知道,那两个人,一个是日本人,而另外一个,是日本的翻译官。

  不管是谁跟谁,重要的是这两个人不能先死,年总是要熬到的,你想撞墙,我给你绑起来,用棉被把你裹起来,你想吃白面不是,我去借,我以十还一还是得借。可是,那个持枪的人没有来。

  是太深的沉郁与难过吗?不必去想结局,只是一件事情怎么可以没有结局?

  难道,还要背负着如此沉重不堪的包袱继续走下去吗?怎么可能?

  再次的会议,依旧是在老叔的房子里,床上依旧躺着哪个翻来覆去只会念一句“一手一个掐不死俩儿,拧成麻花”的老人。最后的结果就是埋葬了他们,而执行的人,抓阄的结果又是马大三。

  命运总是在一个圈子里饶来饶去,这点,我早已信了。

  埋葬的那一夜,月明星稀,马大三虽然明知道这个包袱是非摆脱不可的,然而坑也挖好了,人就在坑边,他却没有杀人的理由,他下不了手,于是一个人,背着这两个麻袋(如果真的只是两个麻袋就好了)送到了长城的城楼里。

  苦恼并没有消失,依旧是那么沉甸甸的包袱,玉儿不能饶恕他随随便便杀了两个人,于是,离开了他。

  爱着人的人苦恼不堪着,终于有一天,因为孩子的一张嘴,这件事情又被村民知道了。

  再次的开会,同样的地点,同样的躺在床上念同样对白的老人。结果又是,再次杀了他们,既然自己动不了手,那么请别人做好了。

  请来的人,据说是当年杀死八大臣并且被八大臣的五代子孙感恩不尽的人,因为他让死的人含笑九泉了,其实,既然死不可避免,那么死的好点又有什么错?

  可惜杀人的人已经老了,日本兵没有被杀死,却想出了一个主意,放我回去,用我还你们四大车的米,因为,我也是农民。

  再次的开会,再次的商讨,毋容质疑,一举两得的事情为什么不做?

  然而他们并不曾明白,抱着四大车米的幻想而来的人民,眼看着那个让他们困扰的日本人被他自己的同胞踢来打去,天真着,还真的以为是大三的骡子骑在了日本人的马上而演变成了这样。其实,只不过是战报上说他已经死了,已经成为整个村子的骄傲死去的人怎么可以活?

  但是日本大队长许诺,我们大日本民族怎么可以不讲信用?不光送你们四大车米还要外加两大车米以示奖励,人民一派欢欣,大家蜂拥着回归村庄。

  是热闹,是欢腾,锣鼓响,号声鸣,腰儿扭,脸儿媚,也是一派年轻时的骄傲啊?你拍着他的肩膀象拍着你的兄弟一样天真的说“兄弟,你放松点,他不会害你的,我也不会害你的,你害怕什么?来,我们喝酒”

  那酒,你们喝的痛快淋漓。

  如果没有后来的急转直下,如果没有暗礁的存在,这表面的世界未尝不是一种和平?

  何曾想到,狗日的日本人即使是战败了,也没有忘记他们的最后的狰狞的面孔。战刀举起来,老人的胸膛被刺穿了,我还来不及看见血,六婶倒下了,六婶的儿子倒下了,玉儿的孩子说着他一生只会的一句“日本人在城楼里”也倒下了,长期卧在床上,一辈子都在念那一句话的老人也爬着出来,随即倒下,临死时,干枯的手里还紧掐着一个日本人的喉咙,我再也看不见倒下的人群,那片村子,在坐船返回的大三与玉儿的眼中已经是一片火海,那里边,有被烧掉的我亲爱的人民的天真。   日本人投降了!

  国民党进城了,然而世界又有什么不同吗?

  在一个很亮很亮亮得有点刺眼的白天,在一个看守的宅院里,大三化装成一个卖烟的人对着前来买烟的日本鬼子猛砍,砍、砍、砍、那是胸腔中积郁着无处可泄的一堆火焰,你告诉我,怎么可以,怎么可以不去恨,又怎么可以不去砍?   然而,最想砍死的那个人仍旧没有被砍死,不这样,又能怎么样?

  国民党的军官捏着嗓子站在台上说,我来告诉你,是谁最有资格恨日本人,你们看我的腿,还有我的父母都死于日本人?
  “报告队长,他在笑!”
  “不可思议的,你说他是在哭吧?!”怎么可能?
  “不,他确实在笑!!”人群中一阵轰笑,有人从高高站立的土堆上滚下来,人群又是一阵轰笑,大家在看的好象是一场滑稽的表演。

  确实滑稽,你不觉得吗?

  又到了执行死刑的时候,马大三,这次,充当杀你的刀斧手是那个与你缠绕不休的日本人。你的脑袋落地,脖子上沾着血,眼睛在一片血光中眨了几下,咧了咧嘴,你笑了,你,一定看到那个美丽的世界了吧,你一定是在感激哪个执刀的人让你头滚了九下,从而给了我们一个含笑九泉的永恒的回忆了吧?   你,终于不用对着“我”过敏了吧?

  我一直在笑。

  你不知道吗?姜文,我看你的片子一直在笑吗?

  不过当我看到你笑的时候,我却忍不住心酸了。

看《鬼子来了》,观一代中国影人的阴暗心理

作 者bamadeus(转帖)来 源发布时间:2002-6-7人气指数:5345
类 别:GOMOVIE畅谈关键词
简 介

前些日子,我看了嘎纳版的《鬼子来了》。姜文一直宣称这是一部揭露日本人对中国人犯下滔天罪行的电影。我想国人只要读了这部影片的梗概,就会有些含糊。
《鬼子来了》的故事发生于一九四四年冬至四五年日本投降,北方一个叫挂甲台的村庄。鬼子巡逻队每天伴随军乐队踏过山村,村里的孩子们按时等待鬼子巡逻路过分发糖果。一天晚上,农民马大山和他情人寡妇鱼儿偷欢。被不知哪的抗日队伍叫开门,扔进两个麻袋。里面一个是日本兵花屋,一个是翻译官董汉臣。留下话,说是三十晚上取走,并让马大山录下口供。
挂甲台的村头有日军炮楼, 那里的日军军乐队经常从门前过。村民们既怕让日军发现招致杀身之祸,又不能让俘虏死掉。花屋想象武士一样撞墙自杀的,马大山只好用被褥把他裹起来,自己没得盖。花屋绝食,董汗臣解释说花屋要吃面食,害得马大山花大代价弄来面烙成塞进花屋的嘴。花屋向路过的日军乐队喊救命。幸亏这会要村民命的企图都被马大山粉碎。经历过了惊心动魄的两个月,终于到了大年三十,马大三和村民把村里仅存的白面包了饺子准备送两人“上路”。可到了初一的抗日队伍也没来。
村民只好继续看管这两个人。花屋虽然不寻死了,但时刻想期盼着得救。一次,两个巡电话线日本兵进村抓鸡吃,花屋狡猾将肩章挂在跑进屋的鸡身上。鸡最后是让马大山抓到,肩章被他藏了起来。这回把村民们吓坏了,找到抗日队让他们把人领走。那个抗日队伍不是俘虏花屋他们的,不过劝他们就地杀掉。该负责的抗日队伍找不到,村民们也不敢留下这两个祸根,于是抽签决定谁把两个俘虏杀了。这个任务落到了倒霉的马大三身上。马大三不想杀人,也没有杀人的胆量,和鱼儿把两个俘虏藏在了长城上,偷着给他们送饭。
一次,鱼儿的孩子送饭,董汉臣教孩子日语:日本人在长城里。说这是叔叔给糖吃的意思。孩子记住了这句话,见到日军军乐队念叨着跑了上去,恰好摔了一跤。孩子只会对日军说日本。旁边的村民看出了问题。一伙村民找到马大山算账,倒让鱼儿震住了。大伙儿说了半天理,还是没人敢对鬼子下手,决定让马大山带着一袋粮食到城里请郐子手。马大山请来在京城杀过八大臣的刘一刀。村民们在长城上看刘一刀练完身手,一刀砍向花屋。刀还未碰到花屋,他已栽倒到地,刀走空了。刘一刀说他杀人向来是一刀,从未失手,此人命不该绝,慨叹一世英名毁于一旦,转身走了。
半年过去了,顽固的花屋软了下来,求董汉臣教他几句软话,让村民放他一条生路。董汉臣说以前你那些死横的话,他全翻译成了软话。花屋念马大山和鱼儿对其照顾,决定求马大三以两车粮食做为交换条件放他们回去。马大山说服村民这是件好事。在粮食的诱惑下,村民和花屋立下字据后护送两名俘虏回到城里日军的营房。日军头目对花屋的回来并不高兴,倒觉得有失皇军的脸面。不过,日军头目还是按字据给了村民两车粮食,还额外的补充了四车,并带队护送兴高采烈的马大山等人回到挂甲台。
鬼子来了,和村民联欢。鬼子表演了大和民族的国粹,村民也以中华民族的国粹助兴。日军的头目表演起武士道,拿三八枪对准花屋请村民开枪毙了他。因他的偷生有损皇军的荣誉。村民们当然不敢。头目朝天放了一枪,代表村民对花屋的宽恕。有个村民喝多了,面对日军头目的问话时没大没小。花屋感到有损皇军的威严,一刀把他劈了。于是,联欢会成了屠宰场。花屋看到皇军砍瓜切菜般的灭掉村民,悔恨自己的偷生,拔刀准备成全自己。头目拦住了他,拿出日军投降的命令。
马大山因为去鱼儿娘家接鱼儿而逃过了这一劫,在天皇宣布投降诏书的声音看到这景象。
日军向国军投降。在公判大会上,董汉臣作为汉奸被当场处死。一天,马大山在已是战俘营的军营门口假装卖烟,出来两个日俘买烟。马大山抽刀砍去,冲进战俘营,逢鬼子就杀,最后被国军看守摁倒在地。
马大山因“违背停战协定”被公判。国军军官让在场的日俘执行死刑。花屋上前挥刀砍下了马大山的头。
最近读了一篇文章反思抗战的文章,我看第一遍的时候,总觉得这是日军散发的传单。例如,中国军队从未成建制消灭过日军一个师团;歼灭日军的数量因重复计算含有大的水分。冷静下来,我发现文章还是不错的,只不过是作者集中谈抗战中我方的阴暗面,对成因有欠分析。要说阴暗面,文章还有许多方面未提,如不管阵亡将士的遗体,暴尸荒野;征兵不公,逃兵不断。这些终归是不能回避事实。对于同样的事实,会产生许多不同的观点和人生观。像俩个皮鞋推销员到一个小岛上做市场调查,面对岛上居民不穿鞋的事实,悲观人的结论是岛上的人不穿鞋,皮鞋没有销路。乐观人的结论是岛上人还没穿鞋,市场前景很大。一个人完全可以到抗日战争纪念馆找到足够的史料为汪伪政府的观点辨护。抗战中有那些阴暗面又能怎样?二战期间,六百万犹太人被当作牲口一般杀掉,而今六百万以色列人在对抗一亿阿拉伯人中屡战屡胜,这种逻辑在中国就不能适用?在这部电影中,我体会到一代人精神上跨掉了,但我不知道为何偏要跨掉。
姜文称《鬼子来了》是对抗日、日军残暴的全新认识,但这部影片从头到尾与史实相违背的地方。这里简要举出几个明显地方:一、中国军官(吴大维饰)向日俘训话,身后总站着两个美军。当时在中国战区日军只向中国军队投降,东北例外向苏军。二、吴大维宣判处决马大山。当时这种事情是经过司法程序的,和军人无关。三、吴大维特意让日俘用日本军刀砍下马大山的头,结果让马大山“救”的日俘执行。日本投降后,在日军的战俘营中只找到76名中国战俘(引自纪录片《日本军国主义的真相》解说词)。国军官兵的良心会有这么坏?!如果是揭示日军的暴行,无须编造事实。而且这些情节和日军的暴行没有什么关系。实际上,姜导更多的时候象新生代的鲁迅,比较做作地揭示农民的奴性和愚昧,实际上更多是在展示。
我认为《鬼子来了》根本不是一部抗日题材的作品,而是姜文将青少年时经历文化大革命的感受映射到这个作品。一个小人物被卷入政治运动的感受,将这种感受变成一个卖点。这是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惯用的手法,只不过姜文想借用一个看似更为真实的视听空间达到这个目的。这一点象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下面是姜文一次表白:
《鬼子来了》是自传?(小标题)
记:听说你想当作家,是真的还是说说而已?会不会哪天真的看到你的作品?
姜:不知道,不知道。不过我对作家这个行当特别敬重。因为我觉得作家和作曲家都能真正的无中生有。这个无中生有要相对自由一些,没有拍电影那么多的烦恼。
我觉得我最大的问题是驾驭文字的问题。这就像开车,拐弯的时候你得把得住,我觉得我转不好这个弯。
记:谁在最开始的时候能拐得那么好?练练不就行了?
姜:(笑)但是我不想让自己的起点那么低。
记:在我看来,想当作家的人多少都有些自恋吧,你是不是也一样?
姜:我并不这样认为,没有这么绝对。不过人应该都有一些自恋吧,除非他不是人,除非他病得特别重。我有时候自恋,有时候也特别自卑,有的时候也特别恋别人。这都是交替的。我试图想知道我是谁,直到现在。我并不是说我复杂,而是人想弄清楚自己是怎么回事确实不太容易,人人如此,要不怎么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呢?
记:每个人都有了解自己的愿望。不过,现在拍电影还是你寻找自我的主要方式吧。
姜:我没有更顺手的途径。
记:是不是因为这个,你拍《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自传性都特别强?
姜:每个人的作品都和他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
记:但是《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能清楚感觉,《鬼子来了》是自传体就有点让人困惑了,毕竟你不生活在那个时代。
姜:它更是一个自传,一个比那个更深入的自传,我觉得每个人可能一辈子都逃不出写内心,写自传。当然,自传可能会改头换面。比如这个电影,只是顺手用到日本人这个题材了,其实不用日本人这个故事也能讲。但我觉得用日本人讲可能更合适。
记:那它的自传性体现在哪个方面?
姜:说来话长,你看了之后可能会明白。

其实只要对比他们作品的主题情节和他们青少年所面对的社会环境就不难发现。我觉得将青少年处于文革时期的导演作为一代看待比第五代的划分更为有意义。因为他们虽然风格上有些差异,但在主题上(指由他们选定的作品)明显和那个时期的经历有关,很有那个时代的特点。
有人认为第五代总是瞄准中国社会的阴暗面,丑化中国人的形象。这种说法不确切。要说对中国社会阴暗面的揭露,电影远比不上电视、报纸、互联网、小道消息。但这些只是各种报道中的一个部分,更多是在谈事实,让事实说话。
电影不是以报道事实为目的新闻,而是让人审美的作品。导演将自己的思想投射到事情当中。这一代导演以其在那个时代所形成的阴暗心理审视社会的阴暗面,将人们在人性泯灭的社会中个人生存之道上升为人生指南。这批导演擅长且津津有味表现的事情:荒诞、宿命、无为、推崇本能合理的判断、回避是与非的判断、迷恋权谋术、嘲讽理智、受害者的地位。他们通过营造虚拟的电影空间进行宏大的叙事,同时,回避了自己真实身份。那些丑事谁做的?国人。
同样,第六代的电影和中国新纪录片也有大量揭示社会阴暗的作品, 这类作品让观众感到这些阴暗面是中国社会中一个局部、一个群落,很难上升到国民性的高度。这和他们电影空间更为真实紧密相连的,而且他们不回避自己的身份。
很遗憾的事,这一代导演很少反思这个世界为何如此丑陋,一个回避自己责任的人是不可能解释得清楚。他们更喜欢用丑事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象是街上露出伤疤的乞丐。

先谈这么多。911事件中的幸灾乐祸景象让人没心思往下写,权当抛砖引玉吧。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