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视频常见术语和接口收集

说明:这些内容都来网络,有可能存在错误。收集在此,为方便在工作中理解各种需求用。

取样率:模拟信号是连续的,而数字信号是断续的。所 以,模拟信号变成数字信号的第一步就要从连续的信号中,有间隔地一点点取出信号?这就叫取样。取样的密度就是取样率,用频率Hz来表示,1Hz就是1秒钟 取一个点,CD的取样频率为44.1kHz,即1秒钟的波形上要均匀取出44100个点来。
  取样率愈高,一点点用线段连起来就愈接近原始 模拟波形,但需要记录和处理的数据就多了。现代取样理论证明,取样率只要为最高需要的信号频率的二倍高一点,那么这个频率的信号就可被恢复出来。当然,这 时把一点点连起来的波形与原波形比较已面目全非,但信息没有丢失,而数据量大大降低了。
  人类听觉的最高频率为20kHz,所以,40kHz以上的取样率原则上已足够。所以,早期的数字音频中CD取44.1kHz,数字磁带DAT取48kHz。新世纪的数字音频DVD最高取样率高达192kHz,也就是说,差不多高到96kHz的频率都能重放出来。
   量化比特率:相当于模拟数值中小数点取到几位或日常生活中以元、角还是分做最小单位的意思。数字信号只有“0”和“1”两种记录方式,所以只能用二进制 方式来记值,比特是英文bit的音译,就是“位”的意思。所谓量化比特率就是指用多少位的二进制数来计量取样点上的信号值。
  一开始的视频 信号?量化比特率为8bit,信号有28=256个量化值。若最大信号正好用足8比特的话,小于1/256的信号就只能当零处理了。而且每二个相邻数字的 差距也必需大于1/256才能分得开,当二个原来不同的数值用同一个二进制值来表示时,实际数值与记录数值之差就成为量化噪声。所以,比特率已决定了整个 系统的理想状态下的最小噪声、动态范围和信噪比,模拟信号在理想状态是没有这种限制的。亮度信号用8比特量化,灰度等级最多只有256个,如果RGB三个 色度信号都用8比特量化,就可以获得256×256×256=16777216,即近17万种色彩。
  量化比特率愈高,层次就分得愈细,但 数据量也成倍上升。每增加一个比特,数据量就翻一翻,现在DVD播放机视频处理能力大多为10比特,数据量就是8比特的4倍,灰度等级能有1024个。如 果后端设备和你的视力确实能享受到这么高的灰度分辨率当然是好事,否则就是信息资源的浪费。
  高倍再取样:音视碟片上的数字信号都是按格式 规定制作上去的,CD为44.1kHz/16bit?取样率/比特率 ,DVD、数字录像带等以MPEG2数字视频格式记录的图像亮度信号为 13.5MHz/8bit,色差信号原始取样率为6.75MHz/8bit。不管碟片档次高低,规格都是一样的。不像模拟磁带或唱片,好坏会出入很大。播 放机如果要想输出更自然流畅的声音和画面就要采用一种叫高倍再取样技术:在数字信号从数字再次变换成模拟之前,在原格式的采样点中间再插入一些点,插入点 的比特率又比原来的高几个比特。这样,点与点之间的间隔密了,台阶低了,数模变换后的模拟波形的毛刺更小,对模拟滤波器的要求也可降低。
   自适应压缩:按原始取样得到的数据直接存储或传送,比特量太大,如果要求画质或音质进一步提高,问题就更严重。另一方面,数字信号有模拟信号不具备的特 点,即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处理。自适应压缩就是其中之一。所谓自适应就是指算法能按照信号的特性自行进行不同压缩比的压缩。例如,有某个很大的声音成分存 在的时候,人耳对另一些较轻的声音就听不见了,另外,人耳对轻到一定程度的声音本来也听不到。自适应压缩就会按技术人员预先设定好的阀值,把听不到的声音 数据全丢掉,数据量就可大大减小。视频画面中不少部分变化是很慢的,甚至微毫不动,这样帧与帧之间真正有差别的地方并不多。这些不变的地方可以不必每次都 重复地一次又一次记录,只记录改变的部分即可。这也是一种自适应压缩。从压缩方式看自适应压缩多少会丢掉一些信息,算法的好坏就在于那要丢得多又要用户听 不出或看不出差别。
  无损压缩:无损压缩是一种不丢失任何信息的压缩方式,计算机中的文件压缩技术就是一种无损压缩。压缩后比特量大大减 少,但经解压恢复后就与原来的信息一模一样。实际上这是一种信息组织和记录方式上的技巧,与自适应压缩有本质的不同。新世纪音频采样率达192kHz,量 化率24bit,为CD数据量的七倍。一张DVD碟片还只能放与一张CD碟片同样多的双声道立体声音乐节目,如放多声道影音信息,就得降格才能放全。如果 用自适应压缩又与新世纪音频的高信息量初衷相悖,所以,杜比公司设计出一种叫MLP的无损压缩方式使DVD-A既可以含多声道又保持高信息量。
   数码率:简单说就是每秒声音或图像需要的数据比特量,单位为Mbps,每秒多少兆比特,也叫传输速率。不经压缩的CD声音数据流的数码率为 2×44.1×103×16=1.4112Mbps?这里还没有考虑其它处理或控制用的比特量 。数据进行经压缩处理后,同样一秒钟的声音或图像就可以少 用些比特量。这样记录时占用的介质可少些,传输时通道的速率要求就可以低些。如果是无损压缩,当然压缩率越大越好。不是无损压缩,那多少会丢失一些信息, 似乎数码率大反而好些。所以,光看数码率的大小,很难讲是好还是不好。如果同一影片的DVD碟片,数码率高的就比数码率低的要好,因为高比特率碟片压缩掉 的信息少。如果是音质画质相同的压缩算法,最终数码率小的编码方法就比大的好,说明其压缩技术更先进。
  数字功放:数字功放是指能将数字音 频信号直接进行放大的功率放大器,也即D类放大。全部通道都进行数字处理,直到接喇叭时,才用一副LC低通滤波器把大功率数字音频中的模拟成分滤出来?由 喇叭放音。其最大的外在特征是电源效率高,整机可达80%以上。功率管的散热板比同功率传统功放小得多,电源部分大都用开关型稳压电源。所以,相对同功率 模拟功放器来说体积小、重量轻。如果用来放大模拟信号,反而要多加一个模数变换器,把原模拟信号变成脉宽调制的数字音频信号,再给后面电路处理。这里有几 个容易混淆的术语要一起介绍一下。
  数字化功放,这是较早出现的名称,指模拟功放中用了一些数字技术,如数字音量调节、遥控、数码显示屏、 数字环绕声、卡拉OK等等,但真正的功率放大部分还是使用模拟AB类放大电路。机身较大较重与模拟功放器外观没大区别。还有数字式功放,似乎是指能接音频 数码输入的那种功放。功放本身需有音频解码器和数模变换器,把接入的数码音频变换成模拟信号后,再进行传统的功率放大。因多出了数字解码等部分,体积会比 一般功率更大,价格也不会低。这两种功放器从功放本质上说还是模拟功放,效率不高、体积大、重量重。

场频(Vertical Scan Frequency):又称为“垂直扫描频率”,也就是屏幕的刷新频率。指每秒钟屏幕刷新的次数,通常以赫兹(Hz)表示,它可以理解为每秒钟重画屏幕的 次数,以85Hz刷新率为例,它表示显示器的内容每秒钟刷新85次。行频和场频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决定分辨率的高低。另外它与图像内容的变化没有任何关系, 即便屏幕上显示的是静止图像,电子枪也照常更新。垂直扫描频率越高,您所感受到的闪烁情况也就越不明显,因此眼睛也就越不容易疲劳。现在的新标准规定,显 示器必须场频达到85Hz时的最大分辨率,才是真正的最大分辨率。

行频(Horizontal Scan Frequency):指电子枪每秒在荧光屏上扫描过的水平线数量,等于“行数×场频”。显而易见,行频是一个综合分辨率和场频的参数,它越大就意味者显 示器可以提供的分辨率越高,稳定性越好。还是以800×600的分辨率、85Hz的场频为例,显示器的行频至少应为“600×85=51kHz”。(注意 场频的单位是kHz)

视频带宽(Band Width):视频带宽指每秒钟电子枪扫描过的总象素数,等于“水平分辨率×垂直分辨率×场频”。与行频相比,带宽更具有综合性也更直接的反映显示器性 能,但通过上述公式计算出的视频带宽只是理论值,在实际应用中,为了避免图像边缘的信号衰减,保持图像四周清晰,电子枪的扫描能力需要大于分辨率尺寸,水 平方向通常要大25%,垂直方向要大8%,就是所谓的“过扫描系数”,所以实际视频带宽的计算公式为“水平分辨率×125%×垂直分辨率×108%”,即 “行帧×135%”。如要显示800×600的画面,并达到85Hz的刷新频率,则实际带宽为“800×600×85×135%=55.1MHz”(带宽 单位为MHz)。

PAL/NTSC:
很多人都知道有NTSC和PAL两大制式,那到底什么是NTSC制式?什么是PAL制式呢? 简单的说,NTSC和PAL属于全球两大主要的电视广播制式,但是由于系统投射颜色影像的频率而有所不同。NTSC是National Television Standards Committee的缩写,其标准主要应用于日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等,PAL是 Phase Alternating Line (逐行倒相)的缩写。它是西德在1962年指定的彩色电视广播标准,它采用逐行倒相正交平衡调幅的技术方法,克服了NTSC制相位敏感造成色彩失真的缺 点。西德、英国等一些西欧国家,新加坡、中国大陆及香港,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采用这种制式。PAL由德国人Walter Bruch在1967年提出,当时他是为德律风根(Telefunken)工作。“PAL”有时亦被用来指625 线,每秒25格,隔行扫描,PAL色彩编码的电视制式。PAL制式中根据不同的参数细节,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G、I、D等制式,其中PAL-D制是我国大 陆采用的制式。这两种制式是不能互相兼容的,如果在PAL制式的电视上播放NTSC的影像,画面将变成黑白,NTSC制式的也是一样。
   PAL制又称为帕尔制。它是为了克服NTSC制对相位失真的敏感性,在1962年,由前联邦德国在综合NTSC制的技术成就基础上研制出来的一种改进方 案。PAL是英文Phase Alteration Line的缩写,意思是逐行倒相,也属于同时制。它对同时传送的两个色差信号中的一个色差信号采用逐行倒相,另一个色差信号进行正交调制方式。这样,如果 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发生相位失真,则会由于相邻两行信号的相位相反起到互相补尝作用,从而有效地克服了因相位失真而起的色彩变化。因此,PAL制对相位失真 不敏感,图像彩色误差较小,与黑白电视的兼容也好。
PAL电视标准,每秒25帧,电视扫描线为625线,奇场在前,偶场在后,标准的数字化PAL电视标准分辨率为720*576, 24比特的色彩位深,画面的宽高比为4:3, PAL电视标准用于中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PAL制电视的供电频率为50Hz,场频为每秒50场,帧频为每秒25帧,扫描线为625行,图像信号带宽分别为4.2MHz、5.5MHz、5.6MHz等。
  PAL和NTSC制式区别在于节目的彩色编、解码方式和场扫描频率不同。中国(不含香港地区)、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采用PAL制式,美国、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等采用NTSC制式。
  PAL与NTSC的区别电影放映的时候都是每秒24个胶片帧。而视频图像PAL制式每秒50场,NTSC制是每秒60场,由于现在的电视都是隔行场,所以可以大概认为PAL制每秒25个完整视频帧,NTSC制30个完整视频帧。
  电影和PAL每秒只差1帧,所以以前一般来说就直接一帧对一帧进行制作,这样PAL每秒会比电影多放一帧,也就是速度提高了1/24,而且声音的音调会升高。这就是一些DVD 爱好者不喜欢PAL制DVD的原因之一。但是据说现在有些PAL制DVD采取了24+1的制作方法,就是把24帧中的一帧重复一次,从而获得跟电影一样的播放速度。
  而NTSC因为每秒有30帧,不能直接一帧对一帧制作,所以要通过3-2 PULLDOWN等办法把24个电影帧转成30个视频帧,这30个视频帧里所包含的内容和24个电影帧是相等的,所以NTSC的播放速度和电影一样。
  所以,对于同一部片子来说,PAL制的DVD会比NTSC制的同一部片子快1/24。换算时间的时候,NTSC时间 X 24/25 = PAL时间 。
  【不同的PAL】
  PAL本身是指色彩系统,经常被配以 625线,每秒25格画面,隔行扫瞄的电视广播格式:如 B,G,H, I ,N。亦有PAL是配以其他解像度的格式:例如巴西使用的 M广播格式为 525 线,29.97格 (与NTSC 格式一样),用NTSC 彩色副载波,但巴西是使用 PAL彩色编码的。现在大部分的 PAL 电视机都能收看以上所有不同系统格式的PAL。很多 PAL 电视机更能同时收看基频的 NTSC-M ,例如电视游戏机、录影机等等的 NTSC 讯号。但是它们却不一定可以接收NTSC 广播。
  当影像讯号是以基频传送时(例如电视游戏机、录影机等等),便再没有以上所说,各种以“字母”区分广播格式的分别了。这程况下,PAL 的意思是指:625 条扫瞄线,每秒25格画面,隔行扫瞄,PAL 色彩编码。对数码影像如 DVD 或 数码广播,色彩编码亦没有分别,这情况下 PAL 是指:625 条扫瞄线,每秒25格画面,隔行扫瞄;即是跟 SECAM 一模一样。
  英国、香港、澳门使用的是 PAL-I。中国大陆使用的是 PAL-D、新加坡使用的是 PAL B/G 或 D/K。
   NTSC制式,又简称为N制,是1952年12月由美国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 Committee,缩写为NTSC)制定的彩色电视广播标准,兩大主要分支是NTSC-J與NTSC-US(又名NTSC-U/C)。
它属于同时制,帧频为每秒29.97fps,扫描线为525,逐行扫描,画面比例为4:3,分辨率为720x480。
这种制式的色度信号调制包括了平衡调制和正交调制两种,解决了彩色黑白电视广播兼容问题,但存在相位容易失真、色彩不太稳定的缺点。
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大部分美洲国家以及台湾、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均采用这种制式。香港部份電視公司也采用NTSC制式廣播。

VGA输出:VGA 接口采用非对称分布的15pin 连接方式,其工作原理:是将显存内以数字格式存储的图像( 帧) 信号在RAMDAC 里经过模拟调制成模拟高频信号,然后再输出到投影机成像,这样VGA信号在输入端( 投影机内) ,就不必像其它视频信号那样还要经过矩阵解码电路的换算。从前面的视频成像原理可知VGA的视频传输过程是最短的,所以VGA 接口拥有许多的优点,如无串扰无电路合成分离损耗等。

  DVI输出:DVI接口主要用于与具有数字显示输出功能的计算机显卡相连接,显示计算机的RGB信号。DVI(Digital Visual Interface)数字显示接口,是由1998年9月,在Intel开发者论坛上成立的数字显示工作小组(Digital Display Working Group简称DDWG),所制定的数字显示接口标准。
   DVI数字端子比标准VGA端子信号要好,数字接口保证了全部内容采用数字格式传输,保证了主机到监视器的传输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无干扰信号引入),可以得到更清晰的图像。

  标准视频输出(RCA):也称AV 接口,通常都是成对的白色的音频接口和黄色的视频接口,它通常采用RCA(俗称莲花头)进行连接,使用时只需要将带莲花头的标准AV 线缆与相应接口连接起来即可。AV接口实现了音频和视频的分离传输,这就避免了因为音/视频混合干扰而导致的图像质量下降,但由于AV 接口传输的仍然是一种亮度/色度(Y/C)混合的视频信号,仍然需要显示设备对其进行亮/ 色分离和色度解码才能成像,这种先混合再分离的过程必然会造成色彩信号的损失,色度信号和亮度信号也会有很大的机会相互干扰从而影响最终输出的图像质量。AV还具有一定生命力,但由于它本身Y/C混合这一不可克服的缺点因此无法在一些追求视觉极限的场合中使用。

  S视频输出:S-Video具体英文全称叫Separate Video,为了达到更好的视频效果,人们开始探求一种更快捷优秀清晰度更高的视频传输方式,这就是当前如日中天的S-Video(也称二分量视频接口),Separate Video 的意义就是将Video 信号分开传送,也就是在AV接口的基础上将色度信号C 和亮度信号Y进行分离,再分别以不同的通道进行传输,它出现并发展于上世纪9 0 年代后期通常采用标准的4 芯(不含音效) 或者扩展的7 芯( 含音效)。带S-Video接口的显卡和视频设备( 譬如模拟视频采集/ 编辑卡电视机和准专业级监视器电视卡/电视盒及视频投影设备等) 当前已经比较普遍,同AV 接口相比由于它不再进行Y/C混合传输因此也就无需再进行亮色分离和解码工作,而且使用各自独立的传输通道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视频设备内信号串扰而产生的图像失真,极大地提高了图像的清晰度,但S-Video 仍要将两路色差信号(Cr Cb)混合为一路色度信号C,进行传输然后再在显示设备内解码为Cb 和Cr 进行处理,这样多少仍会带来一定信号损失而产生失真(这种失真很小但在严格的广播级视频设备下进行测试时仍能发现) ,而且由于Cr Cb 的混合导致色度信号的带宽也有一定的限制,所以S -Video 虽然已经比较优秀但离完美还相去甚远,S-Video虽不是最好的,但考虑到目前的市场状况和综合成本等其它因素,它还是应用最普遍的视频接口。

  视频色差输出:目前可以在一些专业级视频工作站/编辑卡专业级视频设备或高档影碟机等家电上看到有YUV YCbCr Y/B-Y/B-Y等标记的接口标识,虽然其标记方法和接头外形各异但都是指的同一种接口色差端口( 也称分量视频接口) 。它通常采用YPbPr 和YCbCr两种标识,前者表示逐行扫描色差输出,后者表示隔行扫描色差输出。由上述关系可知,我们只需知道Y Cr Cb的值就能够得到G 的值( 即第四个等式不是必要的),所以在视频输出和颜色处理过程中就统一忽略绿色差Cg 而只保留Y Cr Cb ,这便是色差输出的基本定义。作为S-Video的进阶产品色差输出将S-Video传输的色度信号C分解为色差Cr和Cb,这样就避免了两路色差混合解 码并再次分离的过程,也保持了色度通道的最大带宽,只需要经过反矩阵解码电路就可以还原为RGB三原色信号而成像,这就最大限度地缩短了视频源到显示器成 像之间的视频信号通道,避免了因繁琐的传输过程所带来的图像失真,所以色差输出的接口方式是目前各种视频输出接口中最好的一种。

  BNC 端口输出:通常用于工作站和同轴电缆连接的连接器,标准专业视频设备输入、输出端口。BNC电缆有5个连接头用于接收红、绿、蓝、水平同步和垂直同步信 号。BNC接头有别于普通15针D-SUB标准接头的特殊显示器接口。由R、G、B三原色信号及行同步、场同步五个独立信号接头组成。主要用于连接工作站 等对扫描频率要求很高的系统。BNC接头可以隔绝视频输入信号,使信号相互间干扰减少,且信号频宽较普通D-SUB大,可达到最佳信号响应效果。

  RS232C串口: RS-232C标准(协议)的全称是EIA-RS-232C标准,其中EIA(Electronic Industry Association)代表美国电子工业协会,RS(ecommeded standard)代表推荐标准,232是标识号,C代表RS232的最新一次修改(1969),在这之前,有RS232B、RS232A。。它规定连接 电缆和机械、电气特性、信号功能及传送过程。常用物理标准还有有EIA�RS-232-C、EIA�RS-422-A、 EIA�RS-423A、EIA�RS-485.这里只介绍EIA�RS-232-C(简称 232,RS232)。计算机输入输出接口,是最为常见的串行接口,RS-232C规标准接口有25条线,4条数据线、11条控制线、3条定时线、7条备 用和未定义线,常用的只有9根,常用于与25-pin D-sub端口一同使用,其最大传输速率为20kbps,线缆最长为15米。RS232C端口被用于将计算机信号输入控制投影机。

HDMI: 是新一代的多媒体接口标准,全称是High-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中文意思为高清晰多媒体接口,该标准由索尼、日立、松下、飞利浦、东芝、Silicon image、Thomson (RCA)等7家公司在2002年4月开始发起的。其产生是为了取代传统的DVD碟机、电视及其它视频输出设备的已有接口,统一并简化用户终端接线,并提 供更高带宽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数字化无损传送音视频信号。
   2002年12月,7家公司正式推出了HDMI 1.0规格。
  2004年5月,HDMI 1.1规格发布。
  2005年8月,推出了HDMI的1.2版,为了更好的兼容PC系统,1.2版增加了若干条非常重要的改进,以方便PC连接和数字音频流等的传输。
  2005年12月,推出HDMI 1.2a标准增加了CEC功能,并且完善了测试规范,CEC功能可以通过一个遥控器对所有家庭娱乐设备进行控制。
  2006年5月22日,制定HDMI标准的7家企业共同宣布了HDMI 1.3,新标准将带宽和速率都提升了2倍以上,达到了340MHz的带宽和10.2Gbps速率,以满足最新的1440P/WAXGA分辨率的要求。
  传统的AV复合和色差接口都需要独立分开音频和视频数据线来传输信号,同为数字接口的DVI接口则并不支持音频传输,目前唯有HDMI具备了在一条数据线上同时传送影音信号的能力,因此人们也习惯把HDMI称为高清一线通。

 

参考资料

1.http://tv.ea3w.com/12/123922.html  平板电视四大类接口详解

  • 0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