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扯知识与教育

(本文源自我和YZQ、PKG、NF等同学的近六年的一些交谈,觉得总要留下点什么,反思这么些年我们受过的教育,给现在正在接受的、乃至将来要接受的教育一点启示!)

      什么知识呢?我和YZQ、PKG、NF同学曾经都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们常常感叹小学、中学、大学学了很多东西,真正记住和使用的又那么少!很多东西长期不接触就忘了,然而如果不用,反复记忆也没有意义,只是徒增大脑的负担。(好吧,我们很浮躁,很功利!但是不能转换成有价值的东西,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呢。你可以用苏格拉底那句“那个人学了东西居然要奖励”来嘲笑我们,但这不能否认吾生有涯而知无涯,应该把精力放在最适当的地方。)有很多对知识的说法,弗兰西斯-培根说过一切知识不过是记忆。也有很多认为知识不应该仅仅是记忆,而在于推理逻辑。但不论如何,仔细看看我身边的知识,基本都是经验积累,或者现象提炼出来的基本理论,推理的分量少,记忆的成分多。所以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是认同知识是记忆的说法,但不否认他们之间的推理逻辑。

      那我们掌握了那些知识呢,谁能说出来呢,其实我们不能,因为认识有五个阶段:不知道不知道、知道不知道、知道知道、不知道知道、知道不知道知道(不得不承认我不理解这个阶段,有人能解释一下,请指教)。所以我们常常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如果已知是一个圆,已知越大,那未知就会越小,但知道的未知却越大。这个道理我们都知道,但想来没有人会因为害怕自己知道不知道太多而不去知道。(好吧,这一段非常绕口,写得我都头大)从不知道到知道之间我们的认识又是怎么转变的呢。我们以为是遵循了哲学所谓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举些我们都知道的例子:1、数的认识,开始我只知道正整数,以为只有正整数,后来发现有零,接着有小数、分数,再就有负数,然后有迁出无理数(整合之前相对的内容为有理数),最后虚数、复数。我们一次又一次推翻之前的认识,把他的约束规定越紧,引出新的内容,不但螺旋中完善。2、物理世界的规律。经典力学(牛顿力学)可以解释低速运动时的物理世界的原理,然后到了高速接近光速就越来越失效,物理学界经过激烈的探讨和研究,最终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限制了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从而解决了高速问题。正因为认识的过程如此,我们才要学会如何交流彼此不甚了解的内容。和YZQ同学再交流一些概念和一些内容时,我们有时觉得很难将其讲清楚给对方听。不是我们表达不出意思,而是双方顾及内容的大而全,不想有失偏颇。从认识的角度,这样做很难讲清楚。应该先讲主要的,再讲特例来补充,以至完整;如并列无所谓主次,则分内容批次论述,限定各自范围。所以学习一个东西还是要花多一些时间才能完善,不至于有所遗漏,速成有时是很难的。

      现在回头来看,这么多年从出生时的一无所知,到现在略有所知,我们的认知和学习方式是什么,我们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掌握这些知识的呢?大家都知道是模仿,但并不是所有的都是看--尝试--多次模仿这种简单的方式,我们需要有一个整套的体系。除了生活中的基本模仿外,我们的很多知识都来自于学校教育,这也是本次胡扯的重点。我们接受了这么多学校教育,对学校的教育可谓十分熟悉,但是我们知道我们采用的教育是什么体系,源自哪里吗。接下来都是我的个人拙见,如有不对,请悉数指正。中国所谓填鸭式教育基本还是沿袭了赫尔巴特的“四段论”。普及一下:约翰.菲力德利赫.赫尔巴特(1776-1841)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四段论是指:①明了:用讲授法、直观法、分析明了教学内容;②联想:用谈话法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③系统:用叙述法使知识系统化,获得新的结论;④方法:用练习法在实践中应用知识,掌握技巧。后来,他的学生莱因又将“四段”发展成为“五段”,即预备(提出问题,说明目的);提示(提示新课程、讲解新教材);联系(比较);总结和运用。熟悉了吧,我们不就是这么做的吗,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复习和课后练习。赫尔巴特教育法是洋务运动时期从日本引进到中国的,而后在中国的教育界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而后对传统教育法提出改革的杜威的实用教育法得到胡适、陶行知等民国名人推广,在国内也有极大影响。再普及一下:约翰·杜威(1859--1952)不仅是二十世纪中的一位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而且在美国国内,也是一位积极推动社会改革,倡言民主政治理想的所谓自由主义派人士,同时也是一位致力于民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实践者。杜威是当时传统教育的改造者,是新教育的拓荒者,他提倡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因为视角点的不同而不同:1、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地位不同,前者以教师为中心,后者以学生为中心(尽管中心不同,但教学互动都是两者强调的);2、教育的目的性有些不同,前者侧重选择的书本(应该是符合社会观点的书)教授,后者提倡兴趣和生活相关的内容的教授;3、教育的手段也不同,前者强制性强,后者则以引导为主。现在如果让我们学习一个新东西,我们会用哪种呢?我想应该还是会使用赫尔巴特的方法;但对内容的选择上更多会以杜威的方法为主。我以为杜威的方法在于改造赫尔巴特的方法,并不是完全推翻,也遵循否定之否定定律。再者采用赫尔巴特的方法有效的普及基础教育,扫除文盲,好的话可培养全才;但一味采用,则可能导致集体无特点,大家都一样。适当采取杜威的实用方法则明显有利于提取个人兴趣和特长,培养专才。

       教育思想的产生也来源于实践。赫尔巴特早年是做个家教的,杜威也是搞过教育的,他们继承前人的教育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提炼了一套教学思想。中国的教育思想也应该是有的,比如孔子所言因材施教。我从未接触过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内容,实在不了解这部分内容,有人知道,请告知。这个问题令我很是不爽。正如我不了解《九章算术》和《周髀算经》等中国古代数学时,认为中国古代人的理工科一定很差,比较擅长舞文弄墨,等我了解了以后发现古人显然比我聪明多了。一味灌输西方数学文化,并无不好,但中国的东西也应该纳入教育体系。不要跟我讲减负,减负不是理由,要减总可以减点什么,不至于把中国古代算术减得一点都没有,做个课外阅读也未尝可以。常常听到教育机构以教学条件差作为教育差的原因,实在很汗颜。至于么,民国时期陶行知先生就说过穷有穷的教法,富有富的教法,在基本的教育面前,条件不那么重要,总有手段可以达到相同的目的。当然如果需要高科技设备,那就另当别论了。不过事事盘根错节,互相牵扯。基础差,理论就差;理论差,实践技术就差;实践技术差,就没有设备;没有设备,就没有新理论。扯来扯去一个死循环,所以应该多管齐下,环节不应该互相推诿。我们常常想我们还是没有跳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圈子。胡适论及当年留学界的弊端有三:一曰苟且速成,二曰重实业而轻文科,三曰不讲求祖国之文字学术。我以为不仅在于留学,国内教学也有类似问题。好吧,我先承认对胡适和陶行知先生有所偏爱,一部分原因是我对民国其他教育家不甚了解,如有独特见解者,请告知我斯人斯事。胡适先生1932年6月27日那篇演讲稿《寄语毕业生》,每每读起来我还是激情澎湃;而我比较喜欢陶行知先生的那篇文章,已经记不起了名字,网络上反复搜索没有找到。(汗颜,搜索能力低啊!)

      最后扯一下教育的目的吧!从小的方面说,教就是为了不教,让学习者学会自我学习自我完善。但终极目标呢。德国一所大学说过教育不仅要学习现有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培养应对未来变化的能力。美国一所大学说过教育不仅要教会人生活的技巧,还要教会人生活的道理。国内很多观点强调培养合格公民,但我以为似乎要求低了一点,应该为具有独立思想的合格公民。当责任降临在我们每个人肩上时,尽管很痛苦,但那才是民主自由之奥义。

 

 附注:我不自量力,妄谈知识和教育,只为同学间交流之用,别无他意,请勿转载。

 

 参考文献说明:由于本文很多内容已经潜移默化到我的生活中,我已经有些分不清自己借鉴哪些书,哪些文章,如果有人知晓而我没有标注出来这些文献,请告知。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