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要点,看这一篇就够了!!!

目录

软件工程基础篇

1、软件是什么?

2、什么是软件危机?

3、软件由什么构成?

4、什么是快速原型模型?

5、软件开发生存周期?

6、高内聚低耦合用来衡量什么?

7、软件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是什么?

8、测试用例是什么?

9、什么是预防性维护?

10、UML是什么?

软件工程中级篇

1、瀑布模型,软件定义周期顺序?

2、详细设计用到的工具?

3、软件工程方法学的三要素?

4、软件的特点?

5、软件开方的模型名词?

6、软工技术研究包括?

7、软件生命周期每个阶段做什么?

8、软件可移植性是什么?

9、可行性分析主要是干吗的?

10、结构化软件设计的风格?

11、结构通道来标识程序?

12、白盒测试方法、概念,判定条件,基础路径。

13、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的区别。

14、UML的9种用例图。

15、增量模型怎么做?

16、需求分析是什么?

17、软件工程和软件工程学的区别?

18、封装是什么?

19、白盒黑盒是什么?

20、面向对象的方法概念?

21、设计模型的原则?

22、软件开发模型各自的特点?

软件工程高级篇

23、软件生命周期?

24、软件维护类型和概念?

25、UML的9种图?

27、模型封装对谁隐藏?

28、结构化分析方法怎么分析?

29、软件重用是什么?

30、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各任务。

31、白盒和黑盒测试的优缺点。

32、怎样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


软件工程基础篇

1、软件是什么?

软件是指能够实现预定功能和性能的可执行的计算机程序,使程序正常运行所需要的数据,描述软件开发及其管理、程序的操作和使用的有关文档的完整集合。

软件是计算机程序及其有关的数据和文档的完整集合。

2、什么是软件危机?

软件危机是指在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过程中碰到问题的集合。

3、软件由什么构成?

软件=程序+设计

4、什么是快速原型模型?

快速原型模型(Rapid Prototype Model)是一种开发策略,它强调在开发过程的早期阶段快速构建一个可运行的软件原型。这种模型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开发人员和用户更好地理解需求,并在项目早期阶段就达成共识。

  • 快速原型模型需要迅速建造一个可以运行的软件原型,以便理解和澄清问题,使开发人员与用户达成共识,最终在确定的客户需求基础上开发客户满意的软件产品。
  • 快速原型模型是一种强调在软件开发早期阶段通过构建和展示原型来验证和满足用户需求的开发策略。它通过迭代的方式逐步构建和完善软件产品,以降低项目风险并提高开发效率。

5、软件开发生存周期?

软件产品从问题定义开始,经过开发,使用和维护,直到最后被淘汰的整个过程就是软件生存周期,也叫软件生命周期。

6、高内聚低耦合用来衡量什么?

  • 高内聚:指的是一个模块内部各个元素之间结合的紧密程度高,模块内的功能联系紧密。也就是说,一个模块应当只负责一项任务,即遵循“单一责任原则”。
  • 低耦合:指的是软件结构中各模块之间相互连接的程度低,模块之间的接口简单,模块之间的独立性高。

7、软件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是什么?

  • 概要设计的任务是确定设计方案和进行软件结构设计,与此同时要进行数据库设计和制订测试计划;
  • 详细设计的任务是进行软件过程设计、系统接口设计和数据设计。

8、测试用例是什么?

测试用例(Test Case) 是为某个特定目标而编制的一组测试输入、执行条件以及预期结果,以便测试某个程序路径或核实某个需求的实现。测试用例是执行测试的重要依据,它包含了测试的输入数据、执行条件以及预期输出等关键元素。

9、什么是预防性维护?

为了进一步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和可靠性,为改进软件性能创造条件,需要对软件进行的其他维护称为预防性维护(PreventiveMaintenance)。

10、UML是什么?

UML是一种描述、构造、可视化和文档化的软件建模语言。

软件工程中级篇

1、瀑布模型,软件定义周期顺序?

瀑布模型把软件生存周期划分为计划时期、开发时期和运行时期。

2、详细设计用到的工具?

图形工具:程序流程图(程序框图)、PAD图、N-S图(盒图)、HIPO图(层次图与输入/处理/输出图);

表格工具:判定表、判定树;

语言工具:过程设计语言(PDL);

3、软件工程方法学的三要素?

方法、工具、过程

4、软件的特点?

抽象性:

    • 软件是逻辑实体,而非物理实体,具有抽象性。它不像物理产品那样可以被触摸或看见,而是通过代码、数据和算法等逻辑元素来定义和实现其功能。
  1. 非制造性:
    • 软件并非通过物理制造过程产生,而是通过编程和开发过程创建出来的。它不存在明显的制作过程,因此可以进行大量的复制,而不需要额外的物理制造成本。
  1. 无磨损和老化:
    • 软件没有物理磨损和老化的问题。只要运行环境得到维护,软件就可以持续运行,不会因为使用时间的增长而降低性能或失效。
  1. 对计算机系统的依赖性:
    • 软件的开发、运行和维护都依赖于特定的计算机系统环境,包括硬件、操作系统和其他相关软件。为了确保软件的正常运行,需要确保这些环境得到适当的配置和支持。
  1. 复杂性高、成本高:
    • 软件开发涉及多个复杂的过程,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这些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因此软件开发通常具有较高的成本。
  1. 安全性和隐私保护:
    • 好的软件应该具有良好的安全措施和隐私保护机制,以确保用户的信息和资产安全。这包括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安全措施。
  1. 易用性和界面友好:
    • 好的软件应该界面美观、操作简单,用户可以快速上手,提高用户体验和满意度。此外,软件还应该提供清晰的帮助文档和用户支持服务,以帮助用户更好地使用软件。
  1. 可扩展性和兼容性:
    • 好的软件应该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兼容性,能够适应新的技术环境和业务需求,以保证软件的持续发展。这包括支持新的操作系统、硬件设备和业务应用等。
  1. 稳定性和可靠性:
    • 软件应该稳定、可靠,不容易出现崩溃和错误,能够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完整性。为了保证软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充分的测试和验证,并在发现问题时及时修复。

5、软件开方的模型名词?

6、软工技术研究包括?

软件开发方法:

    • 研究如何开发高质量、高效率的软件系统的方法和过程。
    • 包括敏捷开发、瀑布模型、迭代开发等各种开发方法。
  1. 软件需求工程:
    • 研究如何识别、分析和管理软件系统的需求。
    • 包括需求获取、需求分析、需求验证等工作。
  1. 软件设计与架构:
    • 研究如何对软件系统进行设计和架构,以满足系统的功能、性能、可维护性等要求。
    • 包括面向对象设计、设计模式、系统架构等。
  1. 软件测试与验证:
    • 研究如何进行软件系统的测试和验证工作,以确保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 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等,以及测试策略、测试工具和方法等。
  1. 软件质量保证:
    • 研究如何进行软件质量保证,包括对软件过程的管理、度量和改进,以及软件质量评估与认证等工作。
    • 强调软件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提高软件质量。
  1. 软件项目管理:
    • 研究如何对软件项目进行管理,包括项目计划、资源分配、进度控制、风险管理等。
    • 强调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确保项目的成功实施。
  1. 软件工具与环境:
    • 研究如何设计和开发软件工程的支持工具和环境,以提供更高效、更可靠的软件开发和管理过程。
    • 包括集成开发环境(IDE)、版本控制系统、自动化测试工具等。
  1. 软件工程教育与培训:
    • 研究如何进行软件工程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软件开发人员的专业能力。
    • 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项目等。

7、软件生命周期每个阶段做什么?

8、软件可移植性是什么?

软件移植性是指软件不加改动地从一种运行环境转移到另一种环境下运行的能力,即程序在不同计算机环境下能够有效地运行程度,可移植性好的软件容易维护。

9、可行性分析主要是干吗的?

10、结构化软件设计的风格?

自顶向下设计:

    • 结构化设计从高层次开始,首先定义软件系统的总体结构和主要模块,然后逐步细化每个模块的功能和接口。
    • 这种设计方法有助于确保系统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同时避免在早期阶段陷入过多的细节。
  1. 逐步求精:
    • 在设计过程中,随着对系统理解的深入,设计细节被逐步明确和细化。
    • 从概要设计到详细设计,每个阶段都基于前一阶段的结果进行扩展和深化。
  1. 模块化:
    • 结构化设计将软件系统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且具有单一功能的模块。
    • 每个模块都负责实现特定的功能,并通过接口与其他模块进行交互。
    • 模块化有助于降低系统的复杂性,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1. 数据流驱动:
    • 结构化设计基于数据流图(DFD)进行数据流的分析和设计。
    • 通过分析数据流图中的信息流动和处理过程,可以确定软件系统的结构和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
  1. 强调清晰的控制结构:
    • 结构化设计强调使用清晰的控制结构来组织代码,如顺序、选择和循环结构。
    • 避免使用复杂的控制结构,如GOTO语句,以减少程序中的错误和混乱。
  1. 重视文档和标准化:
    • 结构化设计强调编写详细的文档,包括数据流图、结构图、模块说明等。
    • 文档的编写有助于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同时也有助于后续的代码维护和扩展。
    • 标准化则包括使用统一的命名规范、编程风格等,以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1. 强调数据抽象和封装:
    • 结构化设计鼓励将数据和相关操作封装在一起,形成抽象数据类型(ADT)。
    • 这样做可以隐藏数据的实现细节,只暴露必要的接口给外部使用,从而提高代码的安全性和可维护性。

11、结构通道来标识程序?

结构通道在软件设计中并不是用于直接标识程序的,而是用于控制和管理数据的输入/输出操作。在软件设计中,程序的标识通常通过其他方式来实现。

在计算机系统结构中,通道的主要功能包括:

  1. 接收CPU发来的I/O指令,并根据指令要求选择指定的外设与通道相连接。
  2. 执行通道程序(从主存中逐条取出通道指令,对通道指令进行译码,并根据需要向被选中的设备控制器发出各种操作命令)。
  3. 给出外设中要进行读/写操作的数据所在的地址。
  4. 给出主存缓冲区的首地址(该缓冲区存放从外设输入的数据或者将要输出到外设中去的数据)。
  5. 控制外设与主存缓冲区之间的数据传送的长度(对传送的数据个数进行计数,并判断数据传送是否结束)。
  6. 指定传送工作结束时要进行的操作(例如,将外设的中断请求及通道的中断请求送往CPU等)。
  7. 检查外设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并将该状态信息送往主存指定单元保存。

12、白盒测试方法、概念,判定条件,基础路径。

白盒测试概念:

白盒测试,又称结构测试、透明盒测试、逻辑驱动测试或基于代码的测试。这里的“白盒”指的是测试者能够清楚了解被测软件的内部结构、逻辑和运作方式,即测试是在对程序内部逻辑结构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

白盒测试方法

白盒测试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代码检查法:直接阅读代码,检查代码的逻辑、语法和错误。
  2. 静态结构分析法:不执行程序,通过分析代码的结构、数据流和控制流来检查程序。
  3. 静态质量度量法:通过度量代码的质量属性(如复杂性、可维护性等)来评估代码的质量。
  4. 逻辑覆盖法:包括语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判定/条件覆盖、条件组合覆盖和修改条件判断覆盖等,用于确保测试覆盖了程序的所有逻辑路径。
  5. 基本路径测试法:通过分析程序的控制流图,找出基本路径并设计测试用例。
  6. 域测试:针对程序中特定数据域的测试。
  7. 符号测试:使用符号执行技术来检查程序的路径和状态。
  8. 路径覆盖:确保测试覆盖了程序的所有可能路径。
  9. 程序变异:通过修改程序以产生新的变异体,并测试这些变异体来发现错误。

判定条件

在白盒测试中,判定条件是指程序中需要进行真假判断的条件。测试者需要确保每个判定条件的每个分支都被测试到,即实现判定覆盖。此外,测试者还需要检查每个判定中的条件是否取到了各种可能的值,即实现条件覆盖。

基础路径

基础路径(或基本路径)是白盒测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程序中从入口到出口的一条独立路径。测试者通过分析程序的控制流图(CFG),找出所有的基础路径,并基于这些路径设计测试用例。这样可以确保测试覆盖了程序的所有可能执行路径。

13、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的区别。

测试方式不同:

    • 黑盒测试:这是一种功能测试,通过测试来检测每个功能是否都能正常使用。在测试中,将程序看作一个不能打开的黑盒子,在完全不考虑程序内部结构和内部特性的情况下,在程序接口进行测试。
    • 白盒测试:又称为结构测试、透明盒测试或基于代码的测试。它通过检查软件内部的逻辑结构,对软件中的逻辑路径进行覆盖测试。测试者必须检查程序的内部结构,从检查程序的逻辑着手,得出测试数据。
  1. 测试目的不同:
    • 黑盒测试:主要目的是发现软件设计的需求或者是软件设计规格说明书中的错误缺陷。它只检查程序功能是否按照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规定正常使用,程序是否能适当地接收输入数据而产生正确的输出信息。
    • 白盒测试:主要目的是通过检查软件内部的逻辑结构,对软件中的逻辑路径进行覆盖测试。在程序不同地方设立检查点,检查程序的状态,以确定实际运行状态与预期状态是否一致。
  1. 测试原则不同:
    • 黑盒测试:以用户的角度,从输入数据与输出数据的对应关系出发进行测试的。它着重测试软件的功能需求,是在程序接口上进行的测试。
    • 白盒测试:测试原则包括确保一个模块中的所有独立路径至少被测试一次,所有逻辑值均需测试true和false两种情况,以及检查程序的内部数据结构,保证其结构的有效性等。
  1. 测试关注点:
    • 黑盒测试:主要关注于软件的外部特性和功能,不考虑内部逻辑结构。
    • 白盒测试:主要关注于软件的内部逻辑结构、代码路径和条件等。
  1. 测试阶段:
    • 黑盒测试:在各个测试阶段都有应用,尤其在系统测试和确认测试中,其作用是其他测试方法无法取代的。
    • 白盒测试:更多地应用于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的早期阶段,帮助开发者发现和修复代码中的错误。
  1. 测试方法:
    • 黑盒测试:包括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因果图法、错误推测法等。
    • 白盒测试:包括代码检查法、静态结构分析法、静态质量度量法、逻辑覆盖法(如语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等)、基本路径测试法等。

14、UML的9种用例图。

用例图、类图和包、对象图、状态图、顺序图、活动图、协作图、构件图、部署图。

15、增量模型怎么做?

增量模型也称渐增模型,先选择一个或几个关键功能,建立一个不完全的系统。

增量模型是对瀑布模型的改进,它使开发过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修改性。

16、需求分析是什么?

需求分析是研究用户要求,以得到目标系统的需求定义的过程。

17、软件工程和软件工程学的区别?

软件工程是应用计算机科学理论和技术以及工程管理原则和方法,按预算和进度,实现满足用户要求的软件产品的定义、开发、发布和维护的工程或进行研究的学科。

软件工程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学科,它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来开发与维护软件。

软件工程学的主要内容是软件开发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

18、封装是什么?

封装就是把对象的属性和方法结合成一个独立的单位,尽可能隐蔽对象的内部细节。

19、白盒黑盒是什么?

黑盒法(Black-boxTesting)又称功能测试,其测试用例完全是根据程序的功能说明来设计的。在应用这种测试法时,测试者完全不考虑程序的内部结构和内部特性,而是把软件看成是一个黑盒,测试时仅关心如何寻找出可能使程序不按要求运行的情况,因而测试是在程序接口进行的。

黑盒法是最基本的测试法,主要测试软件能否满足功能要求,检查输入能否被正确地接收,软件能否正确地输出结果。

白盒法(White-boxTesting)又称结构测试,其测试用例是根据程序内部的逻辑结构和执行路径来设计的。用白盒法测试时,从检查程序的逻辑着手。

20、面向对象的方法概念?

面向对象方法是在汲取结构化思想和优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结构化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充。

21、设计模型的原则?

简洁性:

    • 简洁性要求模型设计避免不必要的复杂性,只包含关键要素和关系。
    • 通过简化,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实现和维护模型。
  1. 准确性:
    • 模型必须准确地反映现实世界的特定方面或系统的行为。
    • 准确性是模型设计的基础,确保模型能够用于预测、分析和决策。
  1. 一致性:
    • 模型内部各元素之间必须保持一致性和逻辑性。
    • 一致性有助于确保模型在不同情境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 可维护性:
    • 设计模型时应考虑未来修改和扩展的可能性。
    • 通过模块化设计、清晰的文档和可访问的源代码,可以提高模型的可维护性。
  1. 可复用性:
    • 模型设计应具有通用性和可复用性,以便在不同项目或系统中重用。
    • 这可以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开发效率。
  1. 可扩展性:
    • 模型应能够随着业务或系统需求的变化而扩展。
    • 通过设计灵活的架构和接口,可以方便地添加新功能或修改现有功能。
  1. 实用性:
    • 模型设计应满足实际业务需求,解决具体问题。
    • 实用性是模型设计的最终目标,确保模型能够为用户带来实际价值。
  1. 健壮性:
    • 模型应能够处理异常情况、错误输入和边界条件。
    • 健壮性有助于确保模型在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 透明性:
    • 模型的设计和实现应该清晰透明,易于理解和验证。
    • 透明性有助于建立用户对模型的信任,并促进模型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共享和协作。
  1. 模块化:
    • 将模型拆分为独立且相互协作的模块可以提高模型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 每个模块应具有明确的功能和接口,以便与其他模块进行交互。
  1. 可测试性:
    • 设计模型时应考虑如何测试和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和性能。
    • 通过编写测试用例、模拟数据和自动化测试工具,可以确保模型的质量和可靠性。
  1. 灵活性:
    • 模型设计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未来可能的变化和需求。
    • 避免过度定制或硬编码特定实现,以便在需要时轻松修改或扩展模型。
  1. 可解释性:
    • 模型设计应易于解释和理解,以便与业务用户、利益相关者和其他相关人员沟通。
    • 通过使用直观的图示、清晰的文档和易于理解的术语,可以提高模型的可解释性。

22、软件开发模型各自的特点?

具体可以分为:瀑布模型、快速原型模型、增量模型、喷泉模型、螺旋模型和统一过程。

瀑布模型:

    • 特点:线性顺序连接的若干阶段,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
    • 优点:阶段划分清晰,易于管理和控制,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成果产物。
    • 缺点:一旦需求发生变更,可能导致项目推倒重来,风险较高。
    • 适用场景:需求明确、二次开发或数据处理类型的项目。
  1. 快速原型模型:
    • 特点:快速构建软件原型,通过原型与用户沟通,明确和修正需求。
    • 优点:开发初期就能展示给用户,减少需求不明确带来的风险。
    • 缺点:如果原型质量不高,可能误导用户,且后期可能需要重构。
    • 适用场景:需求不明确或需要快速验证想法的项目。
  1. 增量模型:
    • 特点:将软件划分为多个增量,逐步开发并交付给用户。
    • 优点:早期就能交付部分功能,降低风险,便于用户反馈。
    • 缺点:需要确保每个增量之间的接口稳定,且可能增加维护成本。
    • 适用场景:功能需求复杂、需要分期交付的项目。
  1. 螺旋模型:
    • 特点:引入了风险分析,通过多次迭代来降低风险。
    • 优点:注重风险管理和用户需求变更,适合大型复杂项目。
    • 缺点:需要具有相当丰富的风险评估经验和专门知识,迭代次数多可能增加成本。
    • 适用场景:风险较大或需求变更频繁的项目。
  1. V模型:
    • 特点:强调测试贯穿项目始终,与开发阶段相对应。
    • 优点:确保每个开发阶段都有对应的测试阶段,提高软件质量。
    • 缺点:可能导致测试工作滞后于开发工作,增加项目风险。
    • 适用场景:对软件质量有较高要求的项目。
  1. 喷泉模型:
    • 特点:典型的面向对象模型,迭代、无间隙。
    • 优点:适应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支持迭代开发。
    • 缺点:对开发人员的面向对象技术要求较高。
    • 适用场景:面向对象的软件项目。
  1. 快速应用开发(RAD)模型:
    • 特点:基于构件的开发方法,强调极短的开发周期。
    • 优点:开发速度快,适用于需求明确、技术风险较低的项目。
    • 缺点:对模块化要求高,不适合技术风险高的项目。
    • 适用场景:管理信息系统等模块化要求高的项目。
  1. 敏捷开发模型:
    • 特点:以人为核心,迭代、循序渐进的开发方式。
    • 优点:快速响应需求变更,提高开发效率。
    • 缺点:对团队沟通和协作要求较高。
    • 适用场景:需求变化快、技术风险适中的项目。

软件工程高级篇

23、软件生命周期?

软件生命周期是从设计软件产品开始到产品不能使用为止的时间周期。

24、软件维护类型和概念?

25、UML的9种图?

用例图、类图和包、对象图、状态图、顺序图、活动图、协作图、构件图、部署图。

26、过程设计判定(判定表和判定树)

27、模型封装对谁隐藏?

模型封装(Model Encapsulation)或通常所说的封装(Encapsulation)是面向对象编程(OOP)的四大基本特性之一。封装的主要目的是隐藏对象的属性和实现细节,仅对外公开必要的接口(如方法)与外部进行交互。

数据隐藏

:封装隐藏了对象的内部状态(即属性或数据成员)和具体实现细节,使得这些内部细节对类的使用者(即客户端代码)是不可见的。客户端代码只能通过类提供的方法来访问和操作对象的状态。

  1. 接口明确

:封装使得类的接口更加明确。类的使用者只需要关心类提供了哪些方法(即公共接口),而不需要关心这些方法是如何实现的,或者类的内部状态是如何管理的。

  1. 信息保护

:封装有助于保护对象的数据不被随意访问和修改,从而提高了程序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通过封装,我们可以控制对数据的访问权限,例如只允许读取不允许修改,或者只允许在特定条件下进行修改。

  1. 代码重用和模块化

:封装使得代码更加模块化和可重用。每个类都是一个独立的模块,具有明确的职责和接口。通过封装,我们可以将相关的属性和方法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高内聚、低耦合的类,从而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1. 降低复杂性

:封装有助于降低系统的复杂性。通过将复杂的内部实现细节隐藏起来,我们可以将系统分解为更小的、更易于理解和管理的部分。这样,开发人员可以更加专注于每个部分的实现细节,而不需要担心与其他部分的交互问题。

28、结构化分析方法怎么分析?

结构化分析方法(Structured Analysis Method)是一种系统性的软件开发方法,它强调开发方法的结构合理性以及所开发软件的结构合理性。

29、软件重用是什么?

软件重用(Reuse)是指在软件开发、维护过程中不作修改或稍加修改就可以重复使用相同或相似的软件元素的过程。这些软件元素包括应用领域知识、开发经验、设计经验、体系结构、需求分析文档、设计文档、程序代码和测试用例等。对于新的软件开发项目而言,它们是构成整个软件系统的部件,或者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可发挥某种作用。通常把这些软件元素称为软件构件。

30、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各任务。

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概要设计的任务是确定设计方案和进行软件结构设计,与此同时要进行数据库设计和制定测试计划。详细设计的任务是进行软件过程设计,系统接口设计和数据设计。

31、白盒和黑盒测试的优缺点。

白盒测试的优点:

  1. 高代码覆盖率:由于白盒测试关注代码的内部逻辑和结构,因此能够实现较高的代码覆盖率,有助于发现隐藏在代码深处的错误。
  2. 揭示隐藏问题:通过检查代码的执行路径和条件,白盒测试能够揭示一些黑盒测试难以发现的问题,如逻辑错误、死代码等。
  3. 提高代码质量:通过不断发现和修复问题,白盒测试有助于提高代码的质量,使代码更加健壮和可维护。
  4. 可定制性强:白盒测试可以根据测试需求定制测试用例,以满足特定的测试目标。

白盒测试的缺点:

  1. 测试成本高:白盒测试需要对代码有深入的了解,因此测试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编程和调试能力,这增加了测试的成本。
  2. 测试效率低:由于需要关注代码的内部逻辑和结构,白盒测试往往需要编写大量的测试用例,导致测试效率较低。
  3. 难以保证所有路径都被测试:在复杂的程序中,可能存在大量的执行路径和条件组合,白盒测试很难保证所有路径都被测试到。
  4. 可能忽略用户需求:白盒测试过于关注代码的实现细节,有时可能忽略用户的需求和期望。

黑盒测试的优点:

  1. 测试成本低:黑盒测试不需要关注代码的内部逻辑和结构,因此测试人员不需要具备编程和调试能力,降低了测试的成本。
  2. 测试效率高:黑盒测试主要关注软件的功能和性能,因此可以快速地编写和执行测试用例,提高测试效率。
  3. 更符合用户需求:黑盒测试主要基于用户需求和期望来设计测试用例,因此更能够反映软件的实际使用情况。
  4. 适用于多种场景:黑盒测试可以应用于各种场景,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等。

黑盒测试的缺点:

  1. 代码覆盖率低:由于黑盒测试主要关注软件的功能和性能,因此很难实现较高的代码覆盖率,可能遗漏一些隐藏在代码深处的错误。
  2. 难以发现隐藏问题:黑盒测试主要基于输入和输出来判断软件的行为,因此很难发现一些隐藏在代码内部的问题,如逻辑错误、死代码等。
  3. 测试用例设计复杂:为了满足不同的测试目标和场景,黑盒测试需要设计复杂多样的测试用例,增加了测试的难度。
  4. 可重复性差:黑盒测试的测试结果受到测试环境和测试数据的影响较大,因此可重复性较差。

32、怎样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

1、明确软件的质量目标;

2、利用先进的软件技术和工具;

3、选择便于维护的程序设计语言;

4、采取有效的质量保证措施;

5、完善程序的文档

看完了还不快动动你的小手一键三连!!!!

一、软件工程概述 1.软件特点 软件:计算机程序、方法、规则、相关的文档资料,以及计算机程序运行时所需要的数据。 软件是计算机系统中的逻辑成分,具有无形性。其主要内容包括:程序、配置文件、系统 文档、用户文档等。 2.软件分类 (1)按功能划分: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应用软件。 (2)按工作方式划分:实时处理软件、分时处理软件、交互式软件、批处理软件。 (3)按规模划分:微型软件、小型软件、中型软件、大型软件。 (4)按服务对象划分:通用软件、定制软件。 3.软件发展阶段 (1)程序设计时代(20世纪50年代)。 (2)程序系统时代(20世纪60年代)。 (3)软件工程时代(20世纪70年代起)。 4.软件危机 (1)危机现象:软件开发成本与进度估计不准确,软件产品与用户要求不一致,软件产品质量可靠性差,软件文档不完整不一致,软件产品可维护性差,软件生产率低。 (2)危机原因:软件的不可见性,系统规模庞大,生产工程化程度低,对用户需求关心不 够,对维护不够重视,开发工具自动化程度低。 5.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来设计并构造计算机程序及为开发、运行和维护这些程序所必须的相关文件资料。 软件工程是一门关于软件开发与维护的工程学科,它涉及软件生产的各个方面,能够为经济、高效地开发高质量的软件产品提供最有效的支持。 (1)工程方法:结构化方法、JSD方法、面向对象方法。 (2)软件工具:具有自动化特征的软件开发集成支撑环境。 (3)工程过程:在软件工具支持下的一系列工程活动,基本活动是软件定义、软件开发、 软件验证、软件维护。 (4)工程管理:项目规划,项目资源调配,软件产品控制。 (5)工程原则:分阶段生命周期计划,阶段评审制度,严格的产品控制,采用先进的技术, 成果能清楚地审查,开发队伍精练,不断改进工程实践。 (6)工程目标:开发成本较低,软件功能能满足用户需求,软件性能较好,软件可靠性高, 软件易于使用、维护与移植,能按时完成开发任务并及时交付使用。 (7)工程文化:包括工程价值、工程思想和工程行为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软件工程过程模型 1.软件生命周期 如同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成熟直至衰亡的全过程一样,软件系统或软件产品也有一个定义、开发、运行维护直至被淘汰这样的全过程,我们把软件将要经历的这个全过程称为软件的生命周期。它包含:软件定义、软件开发、软件运行维护三个时期,并可以细分为可行性研究、项目计划、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实现与单元测试、系统集成测试、系统确认验证、系统运行与维护等几个阶段。 软件定义期 软件定义是软件项目的早期阶段,主要由软件系统分析人员和用户合作,针对有待开发的软件系统进行分析、规划和规格描述,确定软件是什么,为今后的软件开发做准备。这个时期往往需要分阶段地进行以下几项工作。 1.软件任务立项 软件项目往往开始于任务立项,并需要以“软件任务立项报告”的形式针对项目的名称、性质、目标、意义和规模等作出回答,以此获得对准备着手开发的软件系统的最高层描述。 2.项目可行性分析 在软件任务立项报告被批准以后,接着需要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是针对准备进行的软件项目进行的可行性风险评估。因此,需要对准备开发的软件系统提出高层模型,并根据高层模型的特征,从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操作可行性这三个方面,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形式,对项目作出是否值得往下进行的回答,由此决定项 目是否继续进行下去。 3.制定项目计划 在确定项目可以进行以后,接着需要针对项目的开展,从人员、组织、进度、资金、设备等多个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划,并以“项目开发计划书”的形式提交书面报告。 4.软件需求分析 软件需求分析是软件规格描述的具体化与细节化,是软件定义时期需要达到的目标。 需求分析要求以用户需求为基本依据,从功能、性能、数据、操作等多个方面,对软件系统给出完整、准确、具体的描述,用于确定软件规格。其结果将以“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的形式提交。 在软件项目进行过程中,需求分析是从软件定义到软件开发的最关键步骤,其结论不仅是今后软件开发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今后用户对软件产品进行验收的基本依据。 软件开发期 在对软件规格完成定义以后,接着可以按照“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要求对软件实施开发,并由此制作出软件产品。这个时期需要分阶段地完成以下几项工作。 1.软件概要设计 概要设计是针对软件系统的结构设计,用于从总体上对软件的构造、接口、全局数据结构和数据环境等给出设计说明,并以“概要设计说明书”的形式提交书面报告,其结果将成为详细设计与系统集成的基本依据。 模块是概要设计时构造软件的基本元素,因此,概要设计中软件也就主要体现在模块的构成与模块接口这两个方面上。结构化设计中的函数、过程,面向对象设计中的类、对象,它们都是模块。概要设计时并不需要说明模块的内部细节,但是需要进行全部的有关它们构造的定义,包括功能特征、数据特征和接口等。 在进行概要设计时,模块的独立性是一个有关质量的重要技术性指标,可以使用模块的内聚、耦合这两个定性参数对模块独立性进行度量。 2.软件详细设计 设计工作的第二步是详细设计,它以概要设计为依据,用于确定软件结构中每个模块的内部细节,为编写程序提供最直接的依据。 详细设计需要从实现每个模块功能的程序算法和模块内部的局部数据结构等细节内容上给出设计说明,并以“详细设计说明书”的形式提交书面报告。 3.编码和单元测试 编码是对软件的实现,一般由程序员完成,并以获得源程序基本模块为目标。 编码必须按照“详细设计说明书”的要求逐个模块地实现。在基于软件工程软件开发过程中,编码往往只是一项语言转译工作,即把详细设计中的算法描述语言转译成某种适当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或汇编语言。 为了方便程序调试,针对基本模块的单元测试也往往和编码结合在一起进行。单元测试也以“详细设计说明书”为依据,用于检验每个基本模块在功能、算法与数据结构上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4.系统集成测试 所谓系统集成也就是根据概要设计中的软件结构,把经过测试的模块,按照某种选定的集成策略,例如渐增集成策略,将系统组装起来。 在组装过程中,需要对整个系统进行集成测试,以确保系统在技术上符合设计要求,在应用上满足需求规格要求。 5.系统确认验证 在完成对系统的集成之后,接着还要对系统进行确认验证。 系统确认验证需要以用户为主体,以需求规格说明书中对软件的定义为依据,由此对软件的各项规格进行逐项地确认,以确保已经完成的软件系统与需求规格的一致性。为了方便用户在系统确认期间能够积极参入,也为了系统在以后的运行过程中能够被用户正确使用,这个时期往往还需要以一定的方式对用户进行必要的培训。 在完成对软件的验收之后,软件系统可以交付用户使用,并需要以“项目开发总结报告”的书面形式对项目进行总结。 软件运行与维护期 软件系统的运行是一个比较长久的过程,跟软件开发机构有关的主要任务是对系统进行经常性的有效维护。 软件的维护过程,也就是修正软件错误,完善软件功能,由此使软件不断进化升级的过程,以使系统更加持久地满足用户的需要。因此,对软件的维护也可以看成为对软件的再一次开发。在这个时期,对软件的维护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任务,即改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和完善性维护。 2.瀑布模型 瀑布模型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最经典的并获得最广泛应用的软件过程模型。瀑布模型中的“瀑布”是对这个模型的形象表达,即山顶倾泻下来的水,自顶向下、逐层细化。 (1)特点:线性化模型、阶段具有里程碑特征、基于文档的驱动、阶段评审机制。 (2)作用:为软件项目按规程管理提供了便利,为其他过程模型的推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 拓展平台。 (3)局限性:主要适合于需求明确且无大的需求变更的软件开发,但不适合分析初期需求 模糊的项目。 3.原型模型 (1)快速原型方法:是原型模型在软件分析、设计阶段的应用,用来解决用户对软件系统在需求上的模糊认识,或用来试探某种设计是否能够获得预期结果。 (2)原型进化模型:针对有待开发的软件系统,先开发一个原型给用户使用,然后根据用 户的使用意见,对原型不断修改,使它逐步接近,并最终到达开发目标。 4.增量模型 增量模型结合了瀑布模型与原型进化模型的优点。在整体上按照瀑布模型的流程实施开发,以方便对项目的管理。但在软件的实际创建中,则将软件系统按功能分解为许多增量构件逐个地创建与交付,直到全部构件创建完毕,并都被集成到系统之中交付使用。 比较瀑布模型、原型进化模型,增量模型具有非常显著的优越性。但增量模型对软件设计有更高的技术要求。 5.螺旋模型 螺旋模型是一种引入了风险分析与规避机制的过程模型,是瀑布模型、快速原型方法和风险分析方法的有机结合。其基本方法是,在各个阶段创建原型进行项目试验,以降低各个阶段可能遇到的项目风险。 6.喷泉模型 喷泉模型是专门针对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而提出的。“喷泉”一词用于形象地表达面向对象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迭代和无缝过渡。 7.组件复用模型 组件复用方法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先进的软件复用技术,在基于组件复用的软件开发中,软件由组件装配而成,这就如同用标准零件装配汽车一样。因此,组件复用模型能够有效地提高软件生产率。 三、项目分析与规划 1.计算机系统分析 (1)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并具有智能特性的开发系统,包括: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网络通信系统、人工操作系统等诸多子系统。 (2)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是对软件项目的高层分析,需要获取的是有关系统的框架描述,并需要使系统从它所处的环境中分离出来,为划分系统边界与确定系统构架提供依据。 (3)系统分析模型 分析模型是指采用作图方式对系统进行直观的描述。系统前期分析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图形模型有系统框架图和系统流程图。其中,系统框架图用于说明系统的基本构造框架,而系统流程图则用于表现系统的基本加工流程。 2.项目可行性分析 (1)意义 •以少量的费用对项目能否实施尽早作出决断。 •根据项目条件限制,对系统的体系构造、工作模式等作出高层抉择。 •其结果可作为一个高层框架被用于需求分析之中。 (2)分析内容 •技术可行性:从技术与技术资源这两个方面作出可行性评估。 •经济可行性:从项目投资和经济效益这两个方面作出可行性评估。 •应用可行性:从法律法规、用户操作规程等方面作出可行性评估。 (3)分析过程 •建立系统模型。 •进行可行性评估。 •撰写可行性研究报告。 3.项目成本效益分析 (1)项目成本估算方法:基于软件规模的成本估算;基于任务分解的成本估算。 (2)项目效益分析指标:纯收入;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率。 4.项目规划 (1)项目开发计划 项目开发计划涉及的内容包括: •开发团队的组织结构,人员组成与分工。 •项目成本预算。 •项目对硬件、软件的资源需求。 •项目任务分解和每项的任务里程碑标志。 •基于里程碑的进度计划和人员配备计划。 •项目风险计划。 •项目监督计划。 (2)项目进度表 项目进度是基于里程碑制定的,可以使用进度图表来描述项目进度。甘特图表是一种常用的项目进度图表,可以直观地描述项目任务的活动分解,以及活动之间的依赖关系、资源配置情况、各项活动的进展情况等。 四、软件需求分析 1.需求分析任务 (1)用户需求 用户需求是用户关于软件的一系列意图、想法的集中体现,是用户关于软件的外界特征的规格表述。 (2)系统需求 系统需求是比用户需求更具有技术特性的需求陈述,是提供给开发者或用户方技术人员阅读的,并将作为软件开发人员设计系统的起点与基本依据。主要包括:功能、数据、性能、安全等诸多方面的需求问题。 2.需求分析过程 需求分析是对软件系统的后期分析,需要进行的活动包括:分析用户需求、建立需求原型、分析系统需求和进行需求验证等。 3.用户需求获取 (1)用户调查是最基本的用户需求信息收集方法,比较常用的调查方法包括:访谈用户、开座谈会、问卷调查、跟班作业、收集用户资料。 (2)需求原型可被用来解决用户对软件系统在需求认识上的不确定性。一般情况下,开发人员将软件系统中最能够被用户直接感受的那一部分东西构造成为原型。例如,界面、报表或数据查询结果。 4.结构化分析建模 所谓模型,就是对问题所做的一种符号抽象。可以把模型看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利用这种工具可以把问题规范地表示出来。主要的分析模型包括: (1)功能层次模型。它使用矩形来表示系统中的子系统或功能模块,使用树形连线结构来表达系统所具有的功能层级关系。 (2)数据流模型。用于描述系统对数据的加工过程,其图形符号是一些具有抽象意义的逻辑符号,主要的图形符号包括:数据接口、数据流、数据存储和数据处理。可以依靠数据流图来实现从用户需求到系统需求的过渡。结构化分析就是基于数据流的细化实现的,它是结构化分析方法的关键。 (3)数据关系模型。也称为ER图,是应用最广泛的数据库建模工具。需要通过数据实体、数据关系和数据属性这三类图形元素建立数据关系模型。 (4)系统状态模型。通过系统的外部事件、内部状态为基本元素来描绘系统的工作流程,这种建模方式比较适合于描述一些依赖于外部事件驱动的实时系统。 5.需求有效性验证 需求有效性验证是指对已经产生的需求结论所要进行的检查与评价。一般需要对需求文档草稿从有效性、一致性、完整性、现实性、可检验性等几个方面进行有效性验证。比较常用的需求有效性验证方法与工具包括:需求评审、需求原型评价和基于CASE工具的需求一致性分析。 6.需求规格定义 需求规格说明书是需求分析阶段需要交付的基本文档,将成为开发者进行软件设计和用户进行软件验证的基本依据,涉及引言、术语定义、用户需求、系统体系结构、系统需求等有关软件需求及其规格的诸多描述与定义。 五、软件概要设计 1.设计过程与任务 概要设计中首先需要进行的是系统构架设计,然后是软件结构、数据结构等方面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任务:制定规范、系统构架设计、软件结构设计、公共数据结构设计、安全性设计、故障处理设计、可维护性设计、编写文档、设计评审。 2.系统构架设计 (1)集中式结构 集中式系统由一台计算机主机和多个终端设备组成。其具有非常好的工作稳定性和安全保密性。但系统建设费用、运行费用比较高,灵活性不够好,结构不便于扩充。 (2)客户机/服务器结构 客户机/服务器结构依靠网络将计算任务分布到许多台不同的计算机上,但通过其中的服务器计算机提供集中式服务。其优越性是结构灵活、便于系统逐步扩充。 (3)多层客户机/服务器结构 •两层结构:将信息表示与应用逻辑处理都放在了客户机上,服务器只需要管理数据库事务。 •三层结构:将两层结构的客户机上的容易发生变化的应用逻辑部分提取出来,并放到一个专门的“应用服务器”上。 •B/S结构:是Web技术与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的结合。其优点是不需要对客户机进行专门的维护。 (4)组件对象 分布式结构通过组件进行计算分布。它依赖于对象中间件建立,具有灵活的构架,系统伸缩性好,能够给系统的功能调整与扩充带来便利。 3.软件结构设计 软件结构设计是对组成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的进一步分解与规划。主要设计内容有:确定模块元素、定义模块功能、定义模块接口、确定模块调用与返回、进行结构优化。 (1)模块概念 •模块化:使用构造程序,可使软件问题简化。 •抽象化:概要设计中的模块被看成是一个抽象化的功能黑盒子。 •信息隐蔽:每个模块的内部实现细节对于其他模块来说是隐蔽的。 (2)模块的独立性 软件系统中每个模块都只涉及自己特定的子功能,并且接口简单,与软件中其他模块没有过多的联系。一般采用耦合和内聚这两个定性的技术指标进行度量。 耦合用来反映模块相互关联程度,模块间连接越紧密,耦合性就越高。内聚用来反映模块内元素的结合程度,模块内元素结合越紧密,则内聚性就越高。为提高模块独立性,要求模块高内聚、低耦合。 耦合形式由低至高是:非直接耦合、数据耦合、控制耦合、公共耦合、内容耦合。 内聚形式由低至高是:偶然内聚、逻辑内聚、时间内聚、过程内聚、通信内聚、顺序内聚、功能内聚。 (3)设计建模 •软件结构图:由Yourdon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被广泛应用于软件结构设计中,能够有效说明软件中模块之间的调用与通信。 •HIPO图:由美国IBM公司推出。其中,H图用于描述软件的分层调用关系,作用类似软 件结构图,IPO图用于说明描述模块的输入—处理—输出特征。 (4)软件结构优化 主要优化设计原则有:使模块功能完整、使模块大小适中、使模块功能可预测、尽量降低模块接口的复杂程度、使模块作用范围限制在其控制范围之内、模块布局合理。 4.面向数据流的结构设计 (1)变换分析 软件结构由输入、变换和输出三个部分组成。 (2)事务分析 软件结构由接收事务与事务活动两个部分组成。 (3)混合流分析与设计 软件系统是变换流与事务流的混合。对于这样的系统,通常采用变换分析为主、事务分析为辅的方式进行软件结构设计。5.数据库结构设计 (1)逻辑结构设计 •设计数据表 •规范数据表 •关联数据表 •设计数据视图 (2)物理结构设计 •数据存储结构 •数据索引与聚集 •数据完整性 六、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 1.面向对象方法学 面向对象技术涉及面向对象分析(OOA)、面向对象设计(OOD)和面向对象编程实现(OOP)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1)基本概念 •类:面向对象模块单位,作用是为创建对象实例提供模板。其具有数据与行为这两个方面的特征,并需要通过属性、操作和方法进行描述。 •属性、操作与方法:类具有数据与行为这两个方面的特征,并需要通过属性、操作和方法进行描述。 •类的继承性:指上级父类能够把自己的属性、操作传递给下级子类。 •类的多态性:子类对象可以像父类对象那样使用,它们可以共享一个操作名,然而却有不同的实现方法。 •对象:对象是类模块实例化的结果。 •消息:指对象之间的通信。 (2)优越性 •跟现实世界更加接近 •可使软件系统结构更加稳定 •软件具有更好的可重用性 •软件更加便于维护与扩充 2.面向对象分析建模 面向对象分析建模需要建立的是软件系统的用户领域模型,需要从系统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和行为过程等几个方面对系统进行分析。 (1)用例图 用例图涉及参入者、用例等元素,用于描述用户与系统之间的交互关系,说明系统所具有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流程,能够方便开发者理解用户领域的专有术语和业务内容。 (2)活动图 活动图是一种行为模型,主要用于描述用例图中用例的内部活动状态与活动转换过程,以获得对用例的交互行为与工作流程的细节说明。涉及活动状态、活动转换等元素。 (3)分析类图 建立类图的概念模型,描述体现现实世界中数据构造的实体类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 (4)序列图 以用例图中的用例为描述单位,以类图中的类为对象依据,以活动图中的活动转换为行为依据,建立与时间顺序有关的用例中对象之间的交互模型。 3.面向对象设计建模 面向对象设计建模需要把分析阶段的结果扩展成技术解决方案,需要建立的是软件系统的技术构造模型。 (1)设计类图 设计类图中的类是构造系统的基本模块单位,需要在分析类图基础上进行更加完整的面向设计的描述。除了实体类,设计类图中还需要考虑用于向外提供操作接口的边界类和用于实现内部协调的控制类。 (2)协作图 描述对象交互时的链接关系和基于链接而产生的消息通信及其操作接口。 (3)状态图 描述一个特定对象的所有可能的状态以及引起状态转换的事件。 (4)构件图 描述组成系统的物理构件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构件之间关系主要是依赖关系。 (5)部署图 描述系统运行时的物理架构,涉及物理节点、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部署到各个节点上的构件的实例等。 七、用户界面设计 1.图形用户界面(GUI)所具有的特点 (1)比较容易学习和使用。 (2)用户可利用多屏幕(窗口)与系统进行交互,并可通过任务窗方便地由一个任务转换到另一个任务。 (3)可以实现快速、全屏的交互,能很快在屏幕上的任何地方进行操作。 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已不是设计人员能够独立解决的了,需要邀请图形设计人员、系统分析人员、系统设计人员、程序员、用户应用领域方面的专家和社会行为学方面的专家以及最终用户的共同参入。 2.基于原型的用户界面设计 用户界面设计是一个迭代的过程,其基本过程包括三个步骤: (1)建立界面需求规格模型。 (2)以界面需求模型为依据创建界面原型。 (3)评价界面原型。 3.界面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用户界面设计将会受诸多用户因素的影响,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户工作环境与工作习惯。 (2)用户操作定势。 (3)界面一致性。 (4)界面动作感。 (5)界面信息反馈。 (6)个性化。 (7)容错性。 (8)审美性与可用性。 4.界面类型 在基于图形界面的应用系统中,用户界面一般由若干个窗体组成,其窗体类型包括: (1)单窗体界面(SDI)。其特点是应用程序一次只能打开一个独立窗体。 (2)多窗体界面(MDI)。由一个MDI主窗体和多个MDI子窗体组成。其中MDI主窗体如同容器用来装载MDI子窗体,而MDI子窗体则被限制于MDI主窗体之内,不能独立存在。诸多公共操作都被放置在MDI主窗体上。 (3)辅助窗体。通常也叫做对话框,它是对主窗体的补充,用于扩展主窗体的功能。辅助窗体的种类主要有:登录窗、消息窗、设置窗等。 (4)Web页面。当采用到基于Web的B/S结构时,系统中的某个Web页面可能会被作为Web应用的进入点,则它可以作为一个特殊的主窗体看待。 5.界面功能特征 在进行用户界面设计时,需要考虑界面的功能问题。大体上说来,用户界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用户交互。指用户与计算机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 (2)信息表示。指系统提供给用户信息,信息可以采用文本形式表示,也可以采用图形形式表示。 (3)用户联机支持。指系统给用户提供的应用指导。 6.界面导航设计 界面导航所指的是如何由一个界面转换到另一个界面。可以使用活动图来描述界面之间的转换关系,其中活动图中的每一个活动状态可用来表示系统中的每一个界面。 八、程序算法设计与编码 1.结构化程序特征 结构化程序的基本特征是程序的任何位置是单入口、单出口的。因此,结构化程序设计中,GOTO语句的使用受到了限制,并且程序控制也要求采用结构化的控制结构,以确保程序是单入口和单出口的。 2.程序算法设计工具 (1)程序流程图 程序流程图又称为程序框图,其历史悠久、应用广泛,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它一直是程序算法设计的主要工具。程序流程图的主要优点是能够非常直观的描述程序的控制流程。但是,传统的程序流程图却是一种非结构化的程序算法设计工具。 (2)N-S图 为了满足结构化程序设计对算法设计工具的需要,Nassi和Shneiderman推出了盒图,又称为N-S图。它是一种严格符合结构化程序设计原则的图形描述工具。 N-S图的基本特点是通过矩形框描述模块内部程序的各个功能区域,并通过由外到内的矩形框嵌套表示程序的多层控制嵌套。 (3)PAD图 PAD是问题分析图(ProblemAnalysisDiagram)的英文缩写,由日本日立公司首先推出,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是符合结构化程序设计原则的图形描述工具。 PAD图的基本特点是使用二维树形结构表示程序的控制流程,从上至下是程序进程方向,从左至右是程序控制嵌套关系。 (4)PDL语言 PDL语言也称为伪码,或过程设计语言,它一般是某种高级语言稍加改造后的产物,可以使用普通的正文编辑软件或文字处理系统进行PDL的书写和编辑。 PDL语言的语法规则分外部语法和内部语法。其中,外部语法用于定义程序中的控制结构和数据结构,内部语法则用于表示程序中的加工计算或条件。 (5)判定表 判定表是算法设计辅助工具,专门用于对复杂的条件组合关系及其对应的动作行为等给出更加清晰的说明,能够简洁而又无歧义地描述涉及条件判断的处理规则。 3.Jackson程序设计方法 1983年法国科学家Jackson提出了一种以软件中的数据结构为基本依据的程序算法设计方法。在以数据处理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系统开发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Jackson程序设计方法的基本设计途径是通过分析输入数据与输出数据的层次结构,由此对程序算法的层次结构进行推论。 为了方便由数据结构映射出程序结构,Jackson将软件系统中所遇到的数据分为顺序、选择和重复三种结构,并使用图形方式加以表示。Jackson程序结构也是顺序、选择和重复这三种结构,并可以使用与数据结构相同的图形符号表示。 4.程序编码 在完成程序算法设计之后,接着需要编码。 (1)编程语言种类 •低级语言:包括第一代机器语言与汇编语言,它们是直接面向机器的语言。 •高级语言:指面向问题求解过程的语言,使用了与人的思维体系更加接近的概念和符号,一般不依赖于实现这种语言的计算机,具有较好的可移植性。 •第四代语言(4GL):指一些面向问题的高级语言,第四代语言是在更高一级抽象的层次上表示数据与猜想结构,它不需要规定程序算法细节。 (2)选择编程语言的依据 在对软件系统进行编码之前,必须抉择使用什么样的程序设计语言实现这个软件系统。在选择编程语言时往往需要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例如软件项目的应用领域、软件问题的算法复杂性、软件的工作环境、软件在性能上的需要、软件中数据结构的复杂性、软件开发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因素等。 (3)编程风格与质量 编程风格是编写程序时需要遵守的一些规则。在衡量程序质量时,源程序代码的逻辑简明清晰、易读易懂是一个重要因素,而这些都与编程风格有着直接的关系。 (4)影响程序工作效率的因素 一般说来,程序工作效率会受到处理器计算速度、存储器存储容量和输入输出速度等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与程序设计语言、操作系统、硬件环境等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在考虑程序工作效率时,需要将诸多因素综合起来分析。 5.程序算法复杂性度量 程序算法复杂性主要指模块内程序的复杂性。比较著名的程序算法复杂性度量方法是McCabe度量法,其对程序复杂性的度量采用的是程序的环形复杂度,计算公式是: V(G)=m–n+p 其中,V(G)是程序有向图G中的环数,m是程序有向图G中的弧数,n是程序有向图G中的节点数,p是程序有向图G中分离部分的数目。 九、软件测试 1.测试目标 尽力发现软件中的错误,而不是为了验证软件的正确性。 2.测试方法 (1)黑盒测试:基于程序的外部功能规格而进行的测试,又称为功能测试。 (2)白盒测试:基于程序的内部结构与处理过程而进行的测试,又称为结构测试。 3.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的对象是单元模块,一般以白盒测试为主,以黑盒测试为辅。测试内容包括模块接口测试、局部数据结构测试、路径测试、错误处理测试、边界测试。 单元测试通常在编码阶段进行。测试时需要用到辅助模块,如驱动模块、桩模块。 4.集成测试 系统集成时主要有非渐增组装测试和渐增组装测试这两种方法: (1)非渐增组装测试:一种一次性地进行系统组装的方法。 (2)渐增组装测试:一种将单元模块的确认测试与集成测试结合在一起的测试方法,它比非渐增组装测试是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可以自顶向下渐增集成,也可以自底向上渐增集成。5.确认测试 确认测试又称有效性测试,其任务是验证软件的功能、性能及其他特性是否与用户的要求一致。在进行确认测试时,可以采用Alpha测试或Beta测试。其中,Alpha测试是在开发环境下由用户进行的测试,而Beta测试则是由软件用户在软件实际使用环境下进行的测试。 6.测试用例设计 设计测试用例就是为测试准备测试数据。由于测试用例不同,发现程序错误的能力也就不同,为了提高测试效率降低测试成本,应该选用高效的测试用例。 白盒测试用例设计主要采用逻辑覆盖,包括语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判定—条件覆盖、条件组合覆盖和路径覆盖。 黑盒测试用例设计包括等价划分、边界值分析和错误推测等几种方法。 7.面向对象测试 (1)面向对象单元测试 不能孤立地测试单个操作,而应该把操作作为类的一部分来测试。 (2)面向对象集成测试 •基于线程的测试。 •基于使用的测试。 (3)面向对象确认测试 研究系统的用例模型和活动模型,设计出确认测试时的用户操作脚本。 8.软件调试 软件调试也叫做排错,涉及诊断与排错这两个步骤。但调试的关键是诊断。 常用的调试方法有:输出存储器内容、在程序中插入输出语句、使用自动调式工具。 常用的调试策略有:试探法、回溯法、对分查找法、归纳法、演绎法。 9.自动测试工具 常用的自动测试工具有:测试数据生成程序、动态分析程序、静态分析程序、模块测试、程序。 10.软件可靠性评估 软件可靠性的定义是:程序在给定的时间间隔内,按照规格说明书的规定成功地运行的概率。 软件可用性的定义是:程序在给定的时间点,按照规格说明书的规定,成功地运行的概率。为了方便可用性的计算,一般使用稳态可用性对系统进行可用性评价。 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的估算式是:MTTF=1/(K(ET/IT–Ec(t)/IT)) 十、软件维护 1.软件维护定义 软件维护是在软件运行维护阶段,为了改正软件错误或为了满足用户新的应用需要,而对软件进行改错、变更或进化的过程。 维护任务一般分为:改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和预防性维护。 2.影响软件维护工作的因素 主要因素有:系统大小、程序设计语言、系统文档和系统年龄等。 3.非结构化维护 没有按照软件工程原则实施软件开发,以致和软件配套的一系列文档没有建立起来,保留下来的可能只有源程序。 4.结构化维护 建立在严格按照软件工程原则实施软件开发基础上,因此各个阶段的文档完整,能够比较全面地说明软件的功能、性能、软件结构、数据结构、系统接口和设计约束等。 5.软件维护的代价 软件维护代价包括有形与无形这两个方面的代价。其中,有形代价是指软件维护的直接费用支出,无形代价则指其他非直接的维护代价。 6.软件可维护性 软件可维护性是指维护人员理解、改正、改动和改进这个软件的难易程度。 可以从系统的可理解性、可靠性、可测试性、可修改性、可移植性、运行效率和可使用性这七个方面对软件的可维护性进行综合评估。 7.软件维护的实施 软件维护实施过程中,一般涉及以下几个问题:维护机构、维护申请报告、软件维护工作流程、维护记录和维护评价。 8.对老化系统的维护 老化系统是指一些使用早期程序设计语言开发的系统。为了能够有效地对老化系统进维 护,Yourdon提出了以下的几点维护建议: (1)尽可能得到更多的背景信息。 (2)力图熟悉程序的所有控制流程。 (3)评价现有文档的可用性。 (4)充分利用交叉引用信息。 (5)必须非常谨慎地对程序进行修改。 (6)在删除某些代码时,要确认代码确实不再使用。 (7)不要试图共享程序已有的临时变量或工作区。 (8)保持详细的维护活动和维护结果记录。 (9)如果程序结构混乱,修改受到干扰,可抛弃程序重新编写。 (10)插入出错检验。 9.逆向工程与再工程 逆向工程是通过源程序,甚至是目标程序,由此导出设计模型、分析模型的过程。可以把逆向工程描述为一个魔术管道,从管道一端流入的是一些非结构化的无文档的源代码或目标代码,而从管道另一端流出的则是计算机软件的分析、设计文档。 逆向工程被用到了软件维护上,通过从老化系统的源代码中提取程序流程设计、系统结构设计,甚至是数据流图,给老化系统的维护带来方便。 当逆向工程被用于重新构造或重新生成老化系统时,这个过程就叫做再工程。再工程不仅能从已存在的程序中重新获得设计信息,而且还能使用这些信息来改建或重建现有的系统。 10.软件配置管理 配置管理包括软件配置标识、软件变更控制和软件版本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当对软件进行维护时,软件产品发生了变化,这一系列的改变,必须在软件配置中体现出来,以防止因为维护所产生的变更给软件带来混乱。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